资源简介
(共34张PPT)
思想政治
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第三单元复习
第七课:1、文化的功能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3、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4、民族精神是什么、重要性/作用/意义?
第八课:1、民族文化的地位、作用
2、如何正确对待文化多样性?
3、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第九课:1、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2、如何建设文化强国?
3、如何坚定文化自信?
核心知识速记
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一框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第二框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第三框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第一框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第二框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第三框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一框 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二框 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第三框 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
二、文化的功能
对社会:1.引领风尚 2.教育人民
3.服务社会 4.推动发展
对国家:5.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
对个人:6.优秀文化影响人
一、什么是文化
7.3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一、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二、弘扬民族精神
7.1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7.2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文化的含义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一、主要内容和特点
二、当代价值
1.形成
2.主要内容
3.特点
1.意义(当代价值)
2.态度(要求)
1.内容
2.意义
3.发展
4.要求
(是什么)
(为什么)
(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做)
(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做)
4、文化与文明
1、文化的内涵
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6.文化的功能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包括....
经济和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促进或阻碍);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什么是文化
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
2、文化与实践
文化与文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内容
7.1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5、文化的载体
文化载体是多种多样的,器物、行为、制度等都是文化的载体
7、文化的影响/作用
(2023·浙江1月高考·T21)1000年前,意大利翁布里亚人利用山地丘陵地貌,开创了橄榄梯田耕作系统;700年前,北非沙漠中的游牧民族将独特的水资源管理方法与沙漠知识相结合,形成了绿洲农业系统……今天,各国都在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进一步挖掘其价值。这表明( )①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②文化多样性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③农业文化遗产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④每一种文化都扎根于本民族本国家的土壤中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课堂练习
重点归纳
文化的功能或作用
角度 阐释
功能 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
对个人的影响
对民族的影响
对经济、政治的影响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起促进作用,落后腐朽文化起阻碍作用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与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中华(传统)文化
特点
态度
民族性和包容性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 P98
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
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P97
7.2 中华传统文化
主要内容
(是什么)
地位
特点
当代价值
(为什么)
态度
(怎么办)
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 P94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强大凝聚力和连续性
①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②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③有助于正确谁知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P98
①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改造其内涵和陈旧形式,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②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使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 P9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P98
(2023· 全国甲卷·T20) 2022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上,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一股“青”流博得满堂彩。该节目把舞蹈与国画相结合,通过“青绿腰”等舞蹈动作生动演示了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把中国画“舞”活了,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张力和无穷魅力。这一现象反映的道理有( )
①优秀传统文化是艺术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②文化创新是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必由之路
③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④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依赖于艺术形式的创新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C
课堂练习
中华民族精神
内涵:
作用:
发展:
弘扬: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什么)
①是民族文化的结晶;②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③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为什么)
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发展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
发挥价值观引领,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怎么办)
7.3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 时代精神
区别 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是一个时代的人们在文明创建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优良品格。以改革开放为核心
联系 ①两者作为中国精神的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②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基础和渊源,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
③只有注入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才能博采众长,日益丰富;只有坚持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才能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
7.3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8.1
文化的民族性和多样性
二、
文化具有
多样性
一、
文化具有
民族性
1.地位:独特标识
2.作用:民族的精神根基
3.核心:价值观
1.原因:政治、经济等社会条件不同
2.作用:内在要求和必然要求
3.要求: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1.表现: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2.意义:丰富本民族文化,促进世界文化繁荣发展
3.文化交流与交融的关系(交流是交融的前提)
1.意义: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有推动作用
2.要求: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维护文化多样性
8.2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二、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
一、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
1.错误观点
2.要求
8.3
借鉴外来文化
(1)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一)文化具有民族性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同时也都或多或少借鉴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2、民族文化的形成
1、民族文化的地位
3、民族文化的作用
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重要性)
4、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8.1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二)文化具有多样性(重点)
1.文化多样性的地位、形成(是什么)
地位:文化多样性表征文化存在的丰富程度。
形成: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各国和各民族的政治、经济等社会条件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个性)
2、文化多样性的意义(为什么)
①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②不论是中华文化,还是其他民族的文化,都是人类实践创造的成果,都有其独特魅力和价值。
③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④世界各国都对人类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对待文化多样性的要求(态度)(怎么办)
面对文化多样性,我们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8.1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8.2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①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②文化交融推动文化发展。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
文化交流的作用
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1)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P105
(2)推动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文化交流和文化交融角度)P107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我们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P109
(4)立足国情,交流互鉴。立足国情,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P110
(5)要克服文化复古主义和全盘西化论两种错误的倾向,坚持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反对两种错误倾向)P108
8.3
A.精神火炬 ①民族精神
B.精神支柱 ②爱国主义
C.精神动力 ③民族文化
D.民族精神的核心
E.精神根基
F.精神特征
课堂练习
(2019·全国Ⅰ)2019年上映的国产电影《流浪地球》,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天下大同、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借鉴国外科幻电影元素,讲述了全球联合起来拯救地球的故事,获得海内外观众广泛好评,被称为“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元年”。从中获得的启示是( )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支撑文化创新的强大基因
②植根于民族历史的文化就能引领世界文化的发展
③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在交流、借鉴中融为一体
④中华文化在交流、借鉴和融合中能够更好地创新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考向探究
答案:B。②中“就能引领世界文化的发展”说法过于绝对。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在交流、借鉴中发展,而不是融为一体,③错误。
课堂练习
(2019·天津高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作为精神事业,文化文艺、哲学社会科学当然就是一个灵魂的创作。古人讲:“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今天我们提到老子、孔子、孟子,想到的是《道德经》、《论语》、《孟子》;提起陶渊明、李白、杜甫,想到的是他们的千古名篇。这启示文化文艺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 )
①立足当代现实,反映时代呼声 ②继承优秀传统,奉献文化精品
③传承经典文化,摒弃流行文化 ④弘扬革命文化,发展先进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③中“摒弃流行文化”说法错误。
材料说的是要反映时代呼声,④强调的是要弘扬革命文化,与题意不符。
课堂练习
中医学既立足于中华民族扎实的医疗实践又吸收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得中医学成为世界医学之林的重要学科。这表明推进中医学发展必须( )
①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洋为中用
②立足国情,扎根实践,锐意创新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
④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坚持古为今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C
课堂练习
9.1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一、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内涵
2.重要转折
3.革命文化
4.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决定因素
2.判断标准
3.意义
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9.2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9.3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
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行文化建设、文化创新、实现文化繁荣)?
1.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一领导,一思想,一方向,一目标,双为双百,三面向,三特点
2.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主体、目的、出发点)
3.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
4.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
5.立足社会实践
6.文化传承
7.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8.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
一、建设文化强国
二、坚定文化自信
要求
1.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现状、要求)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
3.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要求)
4.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要求)
5.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6.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文化发展社会主义方向
7.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
1、内涵
2、意义
3、要求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9.1 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9.2 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9.3 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
(1)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
本课内容及内在关系
(1)坚定理想信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2)立足时代之基 回答时代问题
(3)融通不同资源 实现综合创新
(1)建设文化强国
(2)坚定文化自信
为什么发展
怎样发展
发展目标
剖析:古为今用,强调的是处理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的关系,是从纵向角度讲的;洋为中用,强调的是处理本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是从横向角度讲的。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维误区
文化发展的主体≠文化发展的源泉
剖析:文化发展的主体是人民,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是文化发展的源泉。
区分对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态度
剖析:对待落后文化要改造或剔除,对待腐朽文化要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文化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什么)
革命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表现
【拓展】
◇民族文化——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民族文化的结晶?)
◇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独特(共同)的精神标识;
◇革命文化——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中国共产党精神之源?)
革命文化承载着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
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抗洪精神、抗疫精神等
9.1 文化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民族精神
建党精神
9.2 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1.坚定理想信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具体要求 要求 原因 具体措施
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
文化发展要为了人民
①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
②文化是在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人民的生活是一切文化产品的创作源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①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终享有者。
②社会主义文化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
①加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事业),维护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②丰富高品质文化消费产品的供给。(→~产业)
2.立足时代之基 回答时代问题
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
3.融通不同资源 实现综合创新
融通不同资源
实现综合创新
①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
②只有立足时代、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才能推动社会进步。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
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通过综合创新,形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9.2 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拓展延伸: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
文化事业 文化产业
区别 目的 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文化产业的主要活动是为市场生产商品,以市场需要为转移,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消费需求
性质 公益性、公共性,不以营利为目的,靠政府扶持,社会赞助 消遣性、娱乐性、益智性和营利性
联系 文化产业以文化事业为基础,文化事业以文化产业为支撑。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9.3 文化强国措施
一、建设文化强国
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或剔除落后文化,抵制、依法取缔腐朽文化。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①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②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③弘扬科学精神
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机制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坚定文化自信 9.3 文化自信
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做
文化自信的底气/基础:文化自信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
①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②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
③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①我们要继续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②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
1.(2023·福建·高考真题)佾(yì)舞源于周朝礼乐,成于祭孔乐舞,是集诗、礼、乐于一体的国礼舞蹈,蕴含着中正和谐、伦常有序的儒家精神,可以让人谦和有礼。佾舞成功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后,F市积极推广佾舞进校园活动,组织佾舞古诗词吟唱活动,举办佾舞文化讲座、弱冠佾生行成人礼活动,还在各地开展佾舞展演活动,让古老的佾舞焕发出生机和活力。这启示我们,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需要( )
A.立足社会实践,丰富文化表现形式
B.融通不同资源,进行文化综合创新
C.顺应时代要求,拓展传统文化内涵
D.坚持博采众长,借鉴外来优秀文化
A
【解析】F市以多种形式开展佾舞进校园活动并在各地开展佾舞展演活动,这启示我们激活优秀传统文化应立足社会实践,丰富文化表现形式,故A选项符合题意,B、C、D选项所述与F市的做法不相符,故应排除。
课堂练习
2.(2023·北京·高考真题)大象跑、蘑菇跑、小怪兽跑……这些有趣的名字其实是热门跑步线路。在天坛公园,跑步者沿着特定线路,奔跑于古建筑之间,应用程序轨迹图上就会逐渐出现一只吉祥的“大象”,引来众多跑步者“打卡”。这一现象说明( )
①体育运动可以借助科技手段增加文化意蕴
②不同文化资源的融通可以丰富精神文化供给
③经济对文化实践和文化生活具有支配作用
④体育运动已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解析】在天坛公园,跑步者沿着特定线路,奔跑于古建筑之间,应用程序轨迹图上就会逐渐出现一只吉祥的“大象”,引来众多跑步者“打卡”,可看出体育运动可以借助科技手段增加文化意蕴,不同文化资源的融通可以丰富精神文化供给,①②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强调经济对文化的作用,③不符合题意。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有商业活动、教育、人口迁徙等,体育运动已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说法不对,④说法错误。
课堂练习
3.(2023·湖南·高考真题)方圆之境,一眼千年。在一块宋代铜镜的背面浮雕上,我们有幸目睹一场“镜上足球赛”——有人高髻笄发,作踢球状:有人戴幞头,着长服,半蹲膝,身稍前倾,作认真接球姿势。伴随了中国人数千年的铜镜已然成为一种文化意象,映照至今。由此可知( )
①浮雕画面蕴含着古代中国人民朝气蓬勃的体育精神
②铜镜与体育的生动融合拓宽了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③铜镜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表现的物化形式之一
④铜镜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魅力的集中体现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A
【解析】宋代铜镜上描绘足球赛,表明铜镜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表现的物化形式之一,浮雕画面蕴含着古代中国人民朝气蓬勃的体育精神,①③正确;铜镜与体育的生动融合并不能拓宽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②错误;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④错误。故选A项。
课堂练习
4.(2023·全国乙卷·高考真题)近年来,乡村球赛“火”了。村民把十里八乡的篮球赛亲切地称为“村BA”,把足球赛称为“村界杯”。这种贴近村民生活、步入烟火人间的草根球赛推动了全民健身运动在乡村的蓬勃开展,丰富了乡村的文化生活,也带来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此可见( )
①健康文明的文化活动可以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②乡村文化阵地需要用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去占领
③村民需要和接受的文化,就是值得倡导和扶持的文化
④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解析】草根球赛推动了全民健身运动在乡村的蓬勃开展,丰富了乡村的文化生活,也带来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①②入选;村民需要和接受的文化,不一定都是先进文化,也可能是落后腐朽文化,故③排除;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包括乡村思想道德建设和乡村文化生活建设,前者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④不选。故本题选A。
课堂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