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统编版3.7《我们的衣食之源》第一课时《白白的大米哪里来》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统编版3.7《我们的衣食之源》第一课时《白白的大米哪里来》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7《我们的衣食之源》第一课时《白白的大米哪里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视频、图片的学习,了解水稻及其他农作物的种植和生产过程。
2.通过情境体验感受农业劳动者的辛苦,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3.尊重农业劳动者,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教学重难点]
通过情境体验感受农业劳动者的辛苦,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上课前,咱们一起来做个手势舞,一起来活动活动,好不好?孩子们,心情怎样?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份好心情走进今天的课堂。上课!
二、课中探究:
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寻找我们的衣食之源。(板书:7 我们的衣食之源)
(一)活动一:种植过程我知道
过渡: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人类的好朋友,它就是——大米。它有话想和同学们说呢,一起来听一听。
1.播放大米的自述:同学们好,我是大米,你们看,我有着半透明的身子,身高大约 7毫米,是不是很小呢?可是,你们别看我小,我身体里含有丰富的淀粉和维生素 B,是人类补充营养素的基础食物,也是中国大部分地区人民的主要食品。你们说,我是不是很厉害呢?
师:你听到了什么?2—3人
2.联系生活,引入大米
过渡:孩子们,民以食为天,生活中,大米可以做成哪些美食呢?
3.寻找大米的种植过程。
过渡:孩子们,你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看,大米可以做成这么多美食呢!当你们吃着这些美食时,白白的大米从哪里来呢?
(板书课题:白白的大米哪里来)
小组交流:课前老师让你们了解大米的种植过程,你们都带来了吗?先在小组内和你的小伙伴交流一下吧。孩子们真了不起,自己梳理出了大米的种植过程,老师也带来了一个视频,相信你们会有更深刻的认识。播放视频。
孩子们,视频看完了,你还记得大米的种植过程吗?老师它做成了卡片,谁能帮老师上台按顺序摆一摆。
生:摆一摆。
(二)活动二:耕作辛劳我体验
过渡:原来大米需要经过育秧、插秧、田间管理、收割、碾米这些过程才能来到我们的餐桌,我们的朋友大米来之不易。在这些过程中,插秧的情景给老师留下深刻印象,孩子们想不想体验一下插秧?下面老师就带领你们走进田间,帮农民伯伯来插秧。
1.出示插秧要领两脚分开,双腿半蹲。腰要下弯到 90度。右手插秧。秧苗要摆放整齐,并留有一定的空间。
2. 体验插秧一分钟(播放插秧歌)
3. 谈插秧后的体会:时间到,请回到位子上坐好,相信孩子们此刻一定有很多话想说,谁来说一说你的感受。
4.小结:是呀,插秧实在太辛苦,太累了。孩子们,你们刚才仅仅体验的是一分钟插秧,你们就腰酸腿疼,可是农民伯伯插秧一插就是几个小时,有时甚至连续几天。不仅仅插秧特别辛苦,一棵小小的秧苗,从播种到收割,在这 100多天的时间里,请结合生活想一想,农民伯伯还要经历哪些困难?农民伯伯还需要克服风吹雨淋、烈日暴晒、蚊虫叮咬、田间运稻等困难。(边说边演示课件)这些还不够,他们在种植的过程中还会遇到一些旱灾、台风、洪灾、虫害、低温等自然灾害的烦恼。
此时此刻,你想对农民伯伯说些什么呢?(板书:耕作辛劳)
总结:不光是大米,所有粮食的种植,都是农民一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勤劳动,所以我们要感谢农民,正如悯农中写到: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正如《朱子家训》中所说: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5.拓展
袁隆平
过渡:在现在的农村,许多地方已经实现了机械化、规模化生产,大大提高了粮食的产量,为了感谢农民的辛苦付出,在 2018年,我国把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
说起农民,在我国有一位特殊的农民,他致力于提高粮食的产量,他就是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起来听听他的故事。听了袁隆平爷爷的事迹,你想说些什么?(2—3人)
总结:孩子们,从小小的一粒米到所有的农作物,它们从田间地头走到餐桌,我们要感谢大自然的馈赠,要感谢农民的辛勤劳动,还要感谢科学家们的艰辛研究。
(三)活动三:珍惜粮食我践行
1. 孩子们,小小的一粒米,来之不易。可是在我们的身边却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出示视频)你看到了什么?
2.孩子们,你们知道吗?粮食问题是关乎每一个国家的重大生计问题,就在现在身为世界粮仓的俄罗斯和乌克兰战争爆发后,许多国家播种中断,粮食紧缺。据统计,全球已有 2.6亿人遭受粮食危机,7500万儿童因缺乏营养而发育不良。而在非洲,吃饱肚子,对于这群孩子来说,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播放视频)
师:同学们,看到这些,你又想说什么?(板书:珍惜粮食)
3.我国在 2021年 4月 29日颁布《反食品浪费法》,以法律的形式告诉我们珍惜粮食,拒绝浪费。那作为小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珍惜粮食呢?请把你的承诺写在卡片上。孩子们,今天我们播下一颗珍惜粮食的种子,明天将收获闪光的美德,勤俭节约自古就是我们的传统美德。
三、课后拓展
总结:孩子们,请记住习爷爷说过的话,“手中有粮,心存不慌。浪费可耻,节约为荣。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生活中,我们要珍惜每一粒粮食,热爱每一份劳动,将我国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课下请同学们通过查找资料,学会尝试种植一种农作物,并用图片和文字记录每一阶段的生长过程,并整理成图文日记册。下课!
《我们的衣食之源》测评练习
一、填空:
1、生活中,我们要知道“一粥一饭,( );半丝半缕,()。”
2、大米的生产过程:育秧()()() 碾米。
3、自 2018 年起,我国将每年秋分日定为:“( )”。这个是为农民设计的节日。
4、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养活着 14 亿多人口!粮食生产是我们国家的大事情,我们中国的国徽上还有( ),寓意希望农民能够年年五谷丰登,丰衣足食。
5、()是我们的衣食之源。
二、判断对错:
1、我们要自觉尊重和珍惜种田人的劳动成果,不要浪费粮食。( )
2、我们穿的羽绒服、皮鞋等物品来自于畜牧业。( )
3、全国人民都奔小康了,可以不要农业了。( )
4、东东在学校把吃不完的米饭偷偷倒进垃圾桶。( )
5、我国设立农民丰收节。提现了国家重视农业、尊重农民、感恩劳动的文化传统。( )
三、简答:
1、“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四、自主探究
1、下面是大米的种植过程,请你排一下序,从中你又体会到什么?
①育秧②收割③插秧④碾米⑤田间管理
2、查一查我们身边爱惜粮食和浪费粮食的现象。在生活中你有哪些爱惜粮食的好办法?
《我们的衣食之源》课后反思
道德与法治学科更多的是要培养孩子的思维、健康的人格、责任担当以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才能让我们的教学更亲近孩子的生活,贴近孩子的童心,让课堂充满童趣,从而让儿童过好当下生活的同时能超越当下的生活,进而步入人类广阔的文化世界。这一直是每一个道德与法治教师的不断追问和努力追求的方向。我在设计并教学《我们的衣食之源》第一课时以后,也进行了不少思考。
农业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话题,他们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对盘中餐、身上衣及生活中的日用品从何而来了解甚少,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本节课要想实现有效教学,必须合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我主要从以下向个方面入手:
一、贴近童心,让学习亲近生活在设计本节课时,不是死搬硬套的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借教材,道德与法治课堂是亲近生活的,也是源于生活和高于生活的。课堂的设计要基于生活,创设生活情境,让课堂的学习贴近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生活现象的思考和学习探讨。课前带领学生做《悯农》的手势舞,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和教学内容相关联,为教学做好了铺垫,还让学生完成水稻种植的调查单,既是想让课堂从生活出发,也是想对学生的生活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也让学生乐学,能更快地融入课堂,进而才能引导学生对一些生活现象进行关注、分析、理解和认同。这样既拉近了师生关系,又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有话可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结合教材,调动儿童生活中的经验资源。儿童的品德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所以,儿童熟悉的生活,已有的心灵体验是品德课最有实效性的课程资源。本节课,我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丰富他们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如:“你知道大米可以做成哪些美食呢?”等,这些都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教师在课堂中利用这些经验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逐步使学生懂得农业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三、走出课堂,开拓学生力所能及的实践资源。
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知行统一”,一直是每一位老师追求的目标。如何让课堂上孩子们了解的品德知识,能够课后去践行才是最重要的。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本节课课前让学生走出课堂,开展了一系列的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如课下请同学们通过查找资料,学会尝试种植一种农作物,并用图片和文字记录每一阶段的生长过程,并整理成图文日记册。
总之,探究学习贯穿了整个课堂。课前的调查大米的种植过程,引发“大米从哪里来”的思考。课中的任务单结合了学生感兴趣的种植步骤,引导他们去探究学习每个步骤后的繁琐程序,从而感受大米种植过程的繁琐,时间的漫长。课后的延伸拓展则把课堂延伸到了孩子们的生活中。在体验环节设计了插秧的体验,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去感受和体会农业生产的艰辛与粮食的来之不易,结合袁隆平的故事,适时融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以情动人,以情育人,激发学生内心深处“感谢农民辛勤劳动”“尊重农民劳动成果”“珍惜农民劳动成果”的情感,有助于提高他们节约和珍惜粮食的意识。
因为做到了以上几点,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