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单元体例
单元主题 历史要素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一化三改”、探索的经验与教训
单元备课说明
一、单元课标要求
基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阐述,本单元的题目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课标要求是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了解“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理解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意义;知道中共八大;了解“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等错误与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认识这一时期取得的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科技等成就及其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了解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指导意义;了解以王进喜、雷锋、钱学森、邓稼先、焦裕禄等为代表的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事迹;了解“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危害及主要教训。
二、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同时进行”,我国通过“一化三改”实现了中国社会在20世纪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通过颁布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并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及颁布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说明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条件。1956—1976年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两个十年,总趋势是“在曲折中前进”。学生要认识到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既有成功的探索,也有重大失误和挫折,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三、单元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并初步掌握了一些分析问题的能力。鉴于本单元的内容较为抽象,可以借助虚拟情境、图片等教学工具,以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认识和理解问题。
四、单元学习目标
1.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因为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及“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失误和曲折,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虽然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出现了失误和曲折,但是其主流还是前进的,提高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2.教师引导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学生自主绘制本单元的框架图,从整体上把握本单元的主体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3.自行搜集相关历史资料,如图片、视频或老一辈的口述历史,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搜集历史资料的能力,进而理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史。
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设计说明
本课包含两个子目——第一个五年计划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讲述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背景、实施、基本任务、取得的主要成就、意义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颁布等,体现了两条平行的线索——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学生不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对于经济问题,学生既不太关注也不易理解,因此在进行本课教学时,要通过多种渠道向学生提供大量的资料,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分析、探究,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拓展课堂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学习目标
1.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背景、时间、基本任务、取得的主要成就,知道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等基本史实。(史料实证)
2.结合《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取得的巨大成就,提高读图、识图的能力。(历史解释)
3.通过对比,思考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培养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及综合分析的能力。(时空观念)
4.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真正地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唯物史观)
5.认识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增强学生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之情。(家国情怀)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教学难点: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的必要性和1954年宪法的性质。
教学方法
读书指导法 合作探究法 兴趣激励法
资源与工具
(一)资源
视频《第一个五年计划》 图片《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一届人大会议》
(二)工具
图书馆资源 网络搜索工具
教学过程
一、教学情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 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这段话说明了什么问题 我国是如何改变这种状况的
二、预习检查
1.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的背景是什么
2.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
3.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三、学习任务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
教师活动:首先观看有关“一五”计划的视频,大致了解其基本情况,然后出示图片和一段材料请学生认真阅读,回答材料说明了什么。 材料一:下面为20世纪50年代中、印、美三国钢和电产量的比较。 材料二:现在我们能造什么 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用外国人的话说,这是一个打铁都需要进口的国家。 ——毛泽东(1954年6月) 学生活动:材料一说明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很低;材料二说明我国的工业基础薄弱,门类不全。 教师活动: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有关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内容,回答多媒体展示的问题,小组合作。(时间为6分钟)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第19、20页内容,补全表格。 (1)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等等。 (3)成就: ①工业: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②交通运输业: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川藏、青藏、新藏公路通车。
(4)结果: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 (5)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教师强调:在教材中将上面表格中需填入的信息,用红笔双线标出来。(高频考点) 教师活动:根据材料,小组合作探究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材料一:要想大力发展轻工业,要使工业给农业以更大的支持,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生活的迫切需要,就必须优先建立和发展钢铁冶金、有色金属、机械制造、能源交通等重工业。……当时中国出于经济建设、外交便利及国家安全方面的考虑,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在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上也必然趋附于苏联的优先发展重工业道路。 ——林捷燕、《新中国“一五”计划的工业强国梦探讨》 材料二:促成当时中国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一个更直接的原因,是朝鲜战争所导致的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此后西方对中国的封锁禁运,也使建立独立工业体系的要求更迫切。 ——武力、温锐《1949年以来中国工业化的“轻、重”之辨》 学生活动:按照教师要求,小组合作探究,各组选出代表,在课堂上展示。 (1)人民迫切要求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2)借鉴苏联的成功经验。 (3)加强国防实力的需要。 教师活动:【总结成就】“一桥、二铁、三公、四工业”,即“一桥”——武汉长江大桥,“二铁”——宝成、鹰厦铁路,“三公”——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四工业”——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指导学生观看《新中国工业史——第一个五年计划》,再次确认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成就,并在教材中按照总结的格式标注出来,加强记忆。(自由记忆3分钟) 学生活动:开始记忆,教师在屏幕上再次展示成就图片,帮助学生记忆。 教师活动:抽查几个同学检查记忆的效果。(表现好的要及时表扬,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活动:出示第一个五年计划成就分布图,提问“重要的重工业主要分布在哪一区域 为什么 ” 学生活动:东北地区。东北地区工业基础较好;靠近苏联,易于接受援助;东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等等。 教师活动:对分析比较积极的同学提出表扬,将得出的结论用红笔写在教材第20页上方,并指导学生分析下面的表格,巩固对第一个五年计划意义和成就的学习。 品种1957年产量比1952年增长粮食1.95亿吨19%棉花164万吨16%钢铁535万吨196%煤炭1.3亿吨96%原油146万吨235%
学生活动: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教师活动: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探究思考第一个五年计划能够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做一定的修订) ①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得到有力巩固。②党和国家制定了正确的方针路线。③人民群众的艰苦奋斗和热情工作。④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力援助。 教师强调:注意此时我国并未实现国家工业化。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就的原因一般有党的领导、人民的支持、正确的路线方针等,在写答案时要注意。 【设计意图】以教材内容为史料,利用视频和历史图片,让学生反复熟悉和记忆“一五”计划的基本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的应用能力。
四、学习任务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教师活动:观看视频《党史声音日历》,了解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基本信息,感受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盛况。出示图片,同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1、22页相关内容,并将问题的答案用红笔双线标注。 学生活动:根据课件的提示,认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在书上按照要求进行标注。 (1)背景: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进行。 (2)时间、地点:1954年9月、北京。 (3)内容: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决定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4)意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  第二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教师提问:上述材料内容说明了什么 学生活动:从材料中抓关键词“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依据教材内容可以看出,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教师活动:讲解人民代表的产生方式。 教师点拨:通过这样的选举方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并出示“选举国家领导人”的相关内容。
知识链接: 学生活动:了解国家主要机构的组成,在教材上绘制思维导图。 教师活动:提示学生在教材中找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历史意义,并记忆。(表现好的及时给予鼓励) 学生活动:开始记忆相关内容,并在课堂上展示。(时间为3分钟)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内容涉及国家的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在九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还将系统地学习,比较抽象,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能够比较直观地展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具体含义,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五、过程性评价
课堂练习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经济上,“一五”计划的主要成就,使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政治上,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使我国基本构建了现有的政治体制。
七、布置作业
完成课时练习。
八、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