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5课三 大 改 造设计说明本课内容较多,但知识框架非常清晰,主要由农业、手工业合作化和公私合营两个子目构成。前者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后者讲述的则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本课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创造发展,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世界观正处于形成时期,既有强烈的好奇心,也有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问题易从感性角度出发,理性思维较为欠缺;在学生的知识积累中,对于三大改造了解较少,而其理论又是最复杂艰涩的,与现实生活有许多障隔,因此需要教师运用适宜材料及方法与学生交流并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形成积极正确的认识。学习目标1.通过研读教材、材料,理解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背景。2.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观看图片和表格,了解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经过、方式,提高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3.通过研读史料,理解三大改造的意义和局限性,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评价历史事件。4.体会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改造的探索和创造精神,了解中国共产党对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作出的贡献,激发学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热情,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志向。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教学难点: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教学方法典型案例法 史料研读法 识读地图法资源与工具教材 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展示同仁堂图片,介绍该品牌企业创办于1669年,以配方奇特、制作精湛、药品货真价实闻名海内外。1954年,经营该品牌老店的经理乐松生响应号召,带头进行公私合营,把该店交给了国家。这是怎么回事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第5课《三大改造》。二、预习检查1.国家为什么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国家是怎样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 3.国家为什么要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4.什么是公私合营 三、学习任务一自主预习教师活动: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快速阅读教材,思考如下问题,标注教材上的基础知识。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将内容用红笔双线标注在教材上,并在课堂上交流展示。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合作意识都很强,对教材内容落实地比较准确,给你们鼓掌!希望同学们再接再厉。 【设计意图】以学生喜欢的自主阅读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符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学习兴趣,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四、学习任务二农业、手工业合作化教师活动:出示材料。 土改中,张春家分到了田地,王夏家分到了耕牛,李秋家分到了农具,赵冬家什么也没分到,张王李赵四家各自劳动,靠天吃饭,都遇到了发展的难题。 教师活动:创设情境,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第23页内容,思考农民面临的困难。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23页内容,根据问题进行讨论、探究。 缺乏生产工具、资金,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等。 教师活动:出示相关图片,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思考并回答“国家是怎样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 1953年鄂、湘、赣3省10乡农户(贫农)人均收入比较(单位:折合稻谷市斤)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24页“相关史事”,根据上面教师出示的图片,说明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优势。 (参考)个体生产形式、互助组生产形式、农业合作社形式。农业生产合作社效果最好。这种生产组织形式有利于集中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弥补个体生产形式的不足和缺陷。 教师小结:把农民组织起来,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物尽其用,人尽其力,从而促进农业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在广泛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同时,我国对手工业也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与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方式相似,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采取合作化的方式,即把个体所有制逐渐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教师活动:出示材料,要求学生独立分析材料,得出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 中国的手工业劳动者很多,生产量大,涉及的行业非常广泛,但绝大多数是分散的个体生产者,由于生产力低、资金少,在旧社会遭受着过重的商业利润的剥削和机器工业的排挤,过着悲惨的生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于旧中国经济不发达,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手工业在国民经济中仍占有很大比重。 学生活动:思考2分钟,举手回答问题。(对表现好的学生要进行表扬,尤其是低于同级水平的学生) (1)个体私有制的生产关系严重束缚着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2)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有关国家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段落,找出改造的方式和完成的时间。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对应内容,找出答案。 (1)形式: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2)完成: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教师活动:出示各个地方出现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高潮的材料。 天津和平区手工业者庆祝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和服装生产合作社、一得阁、王麻子等品牌的出现。 教师活动:党和政府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了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走合作化道路。之所以如此,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这个做法一方面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改变了个体经济的分散性和落后性;另一方面也能够得到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的支持,从而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为工业化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教师活动:国家对农业和手工业实行合作化的实质是什么 出示思维导图: 学生活动:将思维导图标记在教材相应内容的旁边。 【设计意图】本环节用时约15分钟,学习个体和学习小组水平的不平衡性,决定了对问题的认识不同,通过交流,可以实现共享与互补。本环节通过组内交流,实现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师生与教材之间的全员互动,使学生个体对问题的理解趋于科学、完整,培养学生善于合作、认真倾听、善于反思、勇于表现、敢于质疑的良好习惯,以及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五、学习任务三公私合营教师活动:播放视频,提出问题。国家是怎样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 什么是公私合营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思考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时间、方式、创举,并标注出来。 (1)时间:1954年。 (2)方式:公私合营。 (3)结果: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4)创举:赎买政策。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明确公私合营的含义是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指出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出示公私合营代表的图片和材料,引导学生理解表格内容。 行业改造前所有制性质方式改造后所有制性质农业个体农民私有农业合作化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手工业个体手工业者私有手工业合作化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资本主义工商业资本家私有公私合营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结合材料思考:三大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学生活动:结合表格内容和教师的讲解,归纳三大改造的实质是将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有制形式发生了根本转变)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 材料一: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一亿二千万农户和五百多万个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已经变为集体经济。七万户的私营工业企业已经变为公私合营企业,将近二百万户的私营大中小商店,已经变为公私合营商店、合作商店、合作小组或者直接变为国营商店。这是把几千年来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大革命。由于各种条件的成熟,由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由于全国人民的努力,在这样一个大革命的过程里,社会财产没有遭到损坏,社会秩序没有发生混乱,社会生产没有下降。恰恰相反,我们在这个大革命取得基本胜利的第一年,就在各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周恩来《195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材料二:1957年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在这一年内,我们将有充分的可能完成和超额完成国民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 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造,在1956年已经基本完成。农业合作化已经健康地在全国范围内基本上实现,手工业合作化也已基本上完成,资本主义工商业已经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空前高涨。…… 可以确定地说,1956年是我国国民经济趋于全面高涨的一年。生产和建设都有了很大的增长。人民生活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大部分农民的收入也有所增加。所有这些,都为胜利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新年的展望》《人民日报》1957年1月1日 学生活动:合作讨论、探究,回答教师所提问题,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本组的答案。 (1)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实现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并为顺利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在充分肯定学生学习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三大改造的局限性,学生自行研读材料,举手发言。 办大社,并大社,结果造成各种消极现象,如生产品种减少,产品质量下降,使得人民群众生活感到不便。具体来说:步子太快,工作粗糙,在公私合营时“裁并”的企业、商业网点太多,使得门市部、零售点太少;大量没有剥削的小商贩、小业主也被当作剥削者资产阶级分子进行公私合营;对资本主义企业经营管理上的有益经验,注意吸收不够;对原有工商业者的处理欠妥当,没有使他们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摘编自刘芃、朱汉国主编《历史学习精要》 学生活动:回答三大改造的局限性有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 教师强调:从辩证法的角度来讲,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我们在学习三大改造时,要认识到它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但是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局限性,这是正常的。我们要认识到,从推动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讲,它的积极作用占据主要方面。这教育我们要全面地看待和认识事物。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师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引导、点拨,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六、过程性评价课堂练习七、课堂小结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伟大转变。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改造的探索和创造精神,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作出的贡献。作为祖国新时代青少年,我们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远大志向。八、布置作业1.基础型作业:绘制本课思维导图。2.发展型作业:完成课时练习。九、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