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人民当家作主 单元体例单元主题 学科要素第三单元 人民当家作主 增强政治认同,坚定制度自信单元备课说明一、单元课标要求基于《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阐述,本单元是根据“初步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这一总目标而设立的。结合2022年版课标要求,学生将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理解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和优势;了解主要国家机关的性质和职权。二、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着重介绍宪法规定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机构,是前两个单元内容的延续和深化,引导学生理解和领会我国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机构是如何保障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从而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和政治认同。三、单元学情分析本单元内容理论性较强,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使其懂得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是如何实现的,树立国家意识、责任意识。四、单元学习目标1.通过分析社会政治现象,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地位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优势;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制度自信,拥护中国共产党,培养政治认同。2.通过分析社会经济现象,了解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我国的经济政策,知道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自觉坚持和拥护基本经济制度,主动参与正当的经济活动,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3.通过阅读时政新闻和查阅资料,知道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家行政机关、国家监察机关、国家司法机关的性质和职权。4.通过访谈、议题探究等方式,增进对国家制度和国家机构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理解。第五课我国的政治和经济制度设计说明本课通过时政新闻、政治生活和经济现象,引导学生探究其背后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明白我国的政治和经济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证,从而让学生理解国家制度的内容和优越性,增强制度自信和国家认同,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学习目标1.通过搜集资料、创设情境,知道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和优越性,形成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价值取向,培养政治认同。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与人沟通的能力,拓展思维方式,培养学科思维。3.通过构建联系,形成知识体系,整体把握我国的政治和经济制度是如何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增强责任意识。重点难点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2.人大代表的职权和义务。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容及其优越性。4.现阶段,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教学方法创设情境 案例分析法 自主学习法 合作探究法资源与工具1.资源。拓展资料:观看新闻,了解“两会”信息;搜集云南少数民族独龙族从整体贫困到实现整族脱贫的事迹;等等。2.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2)图书馆资源和网络搜索工具等。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根本政治制度一、学习情境石家庄市裕华区区镇两级人大代表换届选举投票日,全区共划分选区150个,设立投票站439个,参加投票的选民有330 072人,参选率为83.2%。经过投票选举,全区共选举产生区人大代表292名、镇人大代表180名。这一政治生活现象反映了我国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今天,让我们一起对这一制度进行探究学习。二、预习检查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2.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3.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的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有权依法审议各项议案和报告、表决各项决定、提出议案和质询案。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三、学习任务一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从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主要议程中,感受我国是如何行使人民当家作主权力的。 2.组织学生,激励评价。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思考并有序展示回答问题,及时给予学生激励性评价与规范性指导。 3.指导点拨,总结归纳。 课件展示我国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流程图,总结归纳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1.自主思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政治生活现象。 2.交流展示: (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 (3)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这些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并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 (4)我国实行民主集中制,重大问题经人民代表大会充分讨论,遵循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民主决定。 结合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议程,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人民是如何行使国家权力的,知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从而坚定制度自信。四、学习任务二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安排活动,激发探究。 通过让学生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栏目,帮助学生了解人大代表在国家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结合有关人大代表的短片介绍,使学生认识和了解人大代表的职权和义务。 2.组织讨论,调控课堂。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结合文字材料和视频信息,进行交流分享。 3.指导点拨,总结提升。 从人大代表的职权和人大代表的义务两个方面进行总结归纳。 1.合作探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组长做好记录,安排好小组发言人准备展示。 2.交流展示: (1)人大代表的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各项职权,参加行使国家权力,有权依法审议各项议案和报告、表决各项决定、提出议案和质询案。 (2)人大代表的义务:人大代表必须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在合作探究中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使学生通过了解人大代表的职权和义务,进一步增强主人翁意识。五、学习任务三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素材分析,探究分享。 【探究与分享】从民法典总则和民法典制定中,总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怎样的优越性及如何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指导点拨,引导启发。 中共中央—党的领导。 立法工作—依法治国。 征求意见—人民当家作主。 由全国人大通过—民主集中制。 3.总结归纳,情感提升。 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及如何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行总结。 1.合作探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组长做好记录,安排好小组发言人准备展示。 2.交流展示: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 (3)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保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 通过探究与分享,让学生真正将课堂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感受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从而增强制度自信,自觉拥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培养政治认同。六、过程性评价课堂练习。七、课堂小结通过对本课时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我们要全面理解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八、布置作业1.基础型作业:梳理本课时知识。2.发展型作业:完成课时练习。九、板书设计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课时 基本政治制度一、学习情境时政新闻导入——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于2023年6月26日上午在北京开幕,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协商议政。提出问题,引发思考:这个会议的性质是什么 它履行哪些职能 它表明我国坚持哪一基本政治制度 除此之外,我国还有哪些基本政治制度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基本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二、预习检查1.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基本方针。2.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3.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五十六个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确立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4.我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5.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城市的居民委员会和农村的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三、学习任务一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时政导入,引发思考。 结合教材P66【运用你的经验】思考:中共中央提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建议,民主党派围绕这一建议积极建言献策,这说明了什么 2.指导点拨,归纳总结。 (1)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了解它们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基本方针。 (2)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结合时政新闻,以表格的形式梳理人民政协的性质、履职主题。 3.组织展示,素养提升。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优越性,从而增强政治认同。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合作探究。 2.交流展示:我国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 3.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完善表格信息,进行知识梳理: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2)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它有利于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促进科学民主决策;有利于协调关系,化解矛盾, 维护社会稳定和谐;有利于凝聚人心,反对分裂,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培养学生关注时政、关心国家生活的习惯和意识,让学生带着疑惑、激发求知欲进入课堂学习。 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相互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基本政治制度,在知识学习过程中提升归纳总结的能力。四、学习任务二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组织活动,探究分享。 让学生展示课下搜集到的民族方面的相关素材,引发学生探究我国的民族国情。 2.重点讲授,指导点拨。 教师有针对性地讲清我国的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是自治机关,在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依法行使自治权。 3.知识总结,提升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 2.交流展示: (1)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我国确立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3)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4)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学生进行知识梳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与各民族的自主、平等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国家的法律、政策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具体实际、特殊情况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与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和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让学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于我国具体国情而建立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让学生通过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增强热爱各族人民的情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促进民族团结,实现情感素养的提升。五、学习任务三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组织活动,探究分享。 结合教材P72【探究与分享】,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表格内容。 2.引导点拨,归纳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 2.交流展示: (1)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城市的居民委员会和农村的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3)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有利于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让学生通过生活情境,初步了解城市的居民委员会和农村的村民委员会是如何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明确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树立主人翁意识和参与意识。六、过程性评价课堂练习。七、课堂小结通过对本课时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组成和优越性。基本政治制度和根本政治制度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证。希望同学们增强责任意识,积极主动参与政治生活,履行国家主人翁的担当和使命。八、布置作业1.基础型作业:梳理本课时知识。2.发展型作业:(1)观看2023年全国“两会”的相关视频,搜集有关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意见和提案,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2)完成课时练习。九、板书设计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课时 基本经济制度一、学习情境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长低迷,我国经济增速在主要经济体中仍处于领先地位,这一现象引发学生思考,这得益于我国的哪些基本经济制度优势 引入课题,导入新课内容。二、预习检查1.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3.现阶段,我国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是由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的。4.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体制。三、学习任务一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整体构建,知识联系。 通过近年来我国经济逆势增长现象,概括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 2.联系生活,引发思考。 结合【运用你的经验】思考:这些同学的父母的工作单位,哪些属于公有制经济 哪些属于非公有制经济 3.引导点拨,归纳总结。 通过让学生列举身边的不同经济成分,体会相应经济成分的作用,结合教材学习,完成表格信息。 1.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教材内容,联系材料,交流分享: (1)国有企业、村办企业属于公有制经济。 (2)小餐馆、外资企业、个人创办的建筑公司属于非公有制经济。 2.学生列举身边的经济成分及其作用: (1)国有经济,如中石化、石家庄造币厂等。国民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2)集体经济,如村经济合作社,有利于增加国民收入,实现村民共富,促进公平正义。 (3)个体经济,如学校周边的小卖部、文具店等,方便人们的生活,缓解就业压力等。 (4)私营经济,如小明和朋友合作出资创办的公司,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增加国家税收,繁荣市场,激发活力,提供就业岗位等。 3.学生合作探究,完成表格信息。 让学生通过具体事例,初步认识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的组成,认识人们可以通过不同形式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贡献,从而培养主人翁意识。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进一步理解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相关知识。四、学习任务二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组织活动,探究分享。 结合教材P75【探究与分享】“琦琪的家庭收入账单”,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这个家庭的收入分配方式。 2.引导点拨,归纳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的分配制度:现阶段,我国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劳分配是由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的。 (2)在我国,还存在多种分配方式。 (3)此外,在一定条件下, 人们还可以取得社会保障收入,获得社会公益事业的帮助。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 2.交流展示: 爸爸的月工资8 000多元—按劳分配;2万元奖金—按贡献分配。 妈妈的工资收入—按生产要素(技术)分配。 叔叔的年收入20多万元—按生产要素(经营、管理)分配。 舅舅的最低生活保障金700元—社会保障收入。 让学生通过分析一份家庭收入账单,帮助学生明确我国的分配制度,最终理解并认同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五、学习任务三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案例分析,阐明道理。 通过教材【探究与分享】中的两个经济现象——小龙虾价格波动和蔬菜价格回落,思考这些现象反映了哪些经济道理。 2.指导启发,归纳总结。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行科学宏观调控,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提供保障。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 2.交流展示: (1)小龙虾价格上涨—养殖户增多,市场供大于求—价格下跌,说明市场机制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2)蔬菜价格飞涨—政府通过补贴、运输保障等平衡市场供求和价格,说明政府进行科学宏观调控,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提供保障。 让学生通过分析生活中的经济现象,了解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领会和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六、过程性评价课堂练习。七、课堂小结通过对本课时的学习,我们深刻理解了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包括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知道了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八、作业布置1.基础型作业:梳理本课时知识。2.发展型作业:(1)了解家庭成员的工作单位的性质,调查你的家庭收入的来源有哪些。(2)完成课时练习。九、板书设计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