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 考点讲练(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 考点讲练(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高频考法精讲精练
【8个高频考法精讲+16个高频考题精练】
【高频考点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分裂割据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不断加强,特别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民族交融,民族矛盾缓和,产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局部统一,如:三国、前秦、北魏、北周、东晋、南朝各政权。东晋、南朝虽然朝代更替频繁,但南方相对统一。这些统一因素的存在,为隋唐统一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
4.国家的分裂给人民带来苦难,人民渴望统一。
5.儒家文化重视大一统,少数民族统治者入主中原后,倾向于用儒家文化治国,具有大一统意识,形成了文化认同。
【考法1】少数民族政权学习中原的礼仪、典章制度,追认华夏族祖先等,都是民族交融、文化认同的典型表现。
【例题讲解】
(2023秋·江苏徐州·高一徐州市第七中学校考阶段练习)
1.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匈奴族和羯族自认为是夏朝的后裔,鲜卑族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羌族自认为是虞舜的后裔。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说明( )
A.中华民族统一大势已开始出现 B.胡汉祖先本是相同
C.各族政权力图确立其正统地位 D.贸易加强边境交融
(2023秋·湖南·高一校联考阶段练习)
2.重定北魏王朝的五德(金、木、水、火、土)历运,是孝文帝改革的又一项重要举措。孝文帝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北魏接续西晋,自为水德。孝文帝的这一举措( )
A.消除了汉族与鲜卑族间的矛盾 B.意在塑造北魏政权的正统性
C.使北魏开始产生华夏认同观念 D.体现北魏政权完成了封建化
【考法2】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仍然是经济中心,但六朝对南方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为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
【例题讲解】
(2023秋·云南昆明·高一校考阶段练习)
3.《宋书》记载南朝刘宋王朝发展状况“地广野丰,民勤本业 ……—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丝锦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这可用于研究( )
A.北方民族内迁后的影响 B.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原因
C.南宋时和平繁荣的景象 D.南朝南方经济发展成就
(2022·北京·统考高考真题)
4.汉代某地区“地广人稀”,到南北朝时期逐渐发展为“民多田少”。这一地区位于下侧示意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高频考点二】唐代开明的民族政策
【考法】唐朝处理与周边各族关系的方式和特点
方式 设立机构 唐朝中央政权为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
册封首领 唐玄宗曾册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武力征服 唐朝初年,东突厥不断南下攻唐,唐太宗大败东突厥,俘获东突厥可汗,维护了北部边境安定。
政治和亲 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会盟通好 唐政府与吐蕃会盟巩固了双方友好关系,也符合当时双方关系的实际。
特点 ①政策开明,措施灵活,方式多样,怀柔为主。②加强民族间的联系与交流,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规模空前。
【例题讲解】
(2023秋·湖北荆州·高一沙市中学校考阶段练习)
5.如表所示为唐太宗时期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和亲情况。这可用于说明唐太宗( )
时间 和亲对象 宗室女子
贞观初年 东突厥贵族阿史那忠 定襄县主
贞观六年(632年) 铁勒别部酋长契宓何力 临洮县主
贞观十年(636年) 东突厥处罗可汗之子阿史那社尔 街阳长公主
吐谷浑可汗诺曷钵 弘化公主
贞观十六年(642年) 吐蕃赞普松费干布 文成公主
贞观十六年(642年) 薛延陀真珠毗伽可汗 新兴公主
贞观末年(649年) 突厥酋长执失思力 九江公主
注:“县主”亦称“县公主”,东汉时为皇帝之女的封号,隋唐时部分王女亦有此封号。
A.最终平息边疆地区纷争 B.在外交立场上相对软弱
C.注重笼络少数民族上层 D.受到草原各族人民拥戴
(2023秋·江苏南通·高一统考阶段练习)
6.如表所示的唐诗诗句反映出当时( )
诗人 作品 诗句
王维 《出塞作》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陈陶 《陇西行四首》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元稹 《估客乐》 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
贾岛 《送于中丞使回纥册立》 君立天骄发使车,册文字字著金书。
A.周边各族得到迅速发展 B.各民族的经济交流频繁
C.民族间交往的形式多样 D.中央加强对西域的管理
【高频考点三】唐代的制度创新
【考法1】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评价
特点 相权三分 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核诏令,尚书省执行诏令,这样既能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
职权分明 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诏令从草拟(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
加强皇权 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互相牵制;同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推动了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
节制君权 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
评价 ①三省六部制是一套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②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为此后历代王朝沿用。 ③随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恶性的发展或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和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失去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
【例题讲解】
(2023秋·山西吕梁·高一校联考阶段练习)
7.景龙二年(708年),节愍太子初立,韦皇后因其非己所生,便让唐中宗下诏收回给太子的赏赐,让其与藩王一样每年定量领取物品。门下省给事中卢则认为太子身为储君,按传统制度其用度与君主一致,一应物品所需,可从库藏中广为支取,无须同于藩王,并以此封驳了诏令。该事件反映出当时( )
A.门下省处于决策中枢的地位 B.政治决策的民主色彩浓厚
C.国家治理严格遵循传统制度 D.专制皇权受到一定的限制
(2021春·云南保山·高二统考期末)
8.唐初中书省依据君主意见出令,门下省审查而封驳之。但门下官员大多阿旨顺情,君主遂将门下封驳权分散于中书与尚书二省,最终将其废止。这反映出( )
A.三省分权提高了行政效率 B.相权已经被取消
C.封驳权的实施受专制体制的约束 D.中书尚书省深得皇帝信任
【考法2】科举制的影响
1.社会流动:打破了历史上的特权垄断,加速了社会流动,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观念。
2.推动儒学发展: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了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
3.巩固国家统一: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
4.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早在唐朝时,科举制就被周边部分国家采用,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例题讲解】
(2023·贵州遵义·统考一模)
9.唐代出身贫寒的科举官员,由于“来自田间,多由寒峻,其见识迂陋”,也不会逢迎阿谀,故对上司“作奸犯科,类不当行”之事,往往引经据典,加以阻拦;若由其经办处理,也能坚持律条,加以严惩。材料反映科举制( )
A.客观上有利于政治清明 B.提高了官员的道德品质
C.拓宽了政治参与的途径 D.加强对官员的思想控制
(2023秋·河北张家口·高二校联考阶段练习)
10.在朝代更迭之际,往往会有一些士人对新生政权采取敌视态度,然而一旦看到科举复兴,看到了只要寒窗苦读,他们仍然可以金榜题名,大展宏图,由布衣而将相,这些人便沉浸在对“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不懈追求之中。这说明科举制( )
A.能够调和新旧政权之间的矛盾 B.选拔人才的标准发生变化
C.旨在消除士人对新政权的敌视 D.有利于维护新生政权稳定
【考法3】租庸调和两税法的作用
1.租庸调:唐初的租庸调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有利于荒地的开垦,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
2.两税法:唐朝中期的两税法使极其混乱的税制得到了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例题讲解】
(2022秋·福建福州·高一福建省连江第一中学校考期中)
11.宋人钱彦远上书称:“臣闻隋唐之制,有赋、租、庸、调四者之入。自杨炎变两税法,天下称便。”“天下称便”的主要原因是两税法( )
A.加强了人身控制 B.简化了税收名目
C.缩小了征税范围 D.降低了赋税税率
(2023秋·江苏南通·高一统考阶段练习)
12.780年“炎建议两税法,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这一调整( )
A.为实行租庸调制奠定了基础 B.延续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
C.保证了农民充分的生产时间 D.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高频考点四】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考法1】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后在民间不断传播。作为外来宗教,佛教在传播过程中不断本土化,使人们易于接受。
【例题讲解】
(2023秋·江苏苏州·高一常熟中学校考阶段练习)
13.如表是魏晋至唐宋时期有关佛教的论述记载,这些反映了( )
记述 出处
“佛教之所以重资生,助王化于治道者也。” 东晋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
“周孔即佛,佛即周孔。……周孔救极弊,佛教明其本耳。” 东晋孙绰《喻道论》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唐代高僧慧能《疑问品第三》
“孝也极焉……以佛广之……孝其至且大也。” 北宋契嵩禅师《孝论》
A.佛教本土化倾向明显 B.中国古代思想的多元特征
C.儒学正统地位受挑战 D.儒佛道三教合一趋势加强
(2023·贵州遵义·统考一模)
14.印度原始佛教追求涅槃,主张修行实践,不拜偶像。魏晋至隋唐期间,佛教杂糅了宗法观念和儒家思想的轮回学说变成了天理轮回、报应不爽的理论。对涅槃超脱的追求变成了对来世幸福的追求,修行实践变成了布施求福。这种变化说明( )
A.封建礼教观念受到冲击 B.隋唐统治者重视佛教
C.佛教呈现出本土化趋势 D.佛教遭受毁灭性打击
【考法2】儒学虽然始终是正统思想,但在民间的影响力日益受到佛、道两家的冲击。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三个学派在交流碰撞中得到发展。
【例题讲解】
(2023秋·广西河池·高一校联考阶段练习)
15.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政治家儒玄双修,以儒学治国,以玄学自修;道教称“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而不少高僧又有高深的玄学造诣。这反映了当时( )
A.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B.玄学逐渐成为正统思想
C.佛道思想社会影响扩大 D.思想文化领域碰撞交融
(2023秋·江苏南通·高一统考阶段练习)
16.如图为唐后期的石家庄毗卢寺璧画,共绘有罗汉、菩萨、高僧、城隍土地、往古道人、帝王忠臣、贤妇烈女等五百多身图像。毗卢寺壁画体现了当时( )
A.儒佛道三教并行 B.儒学失去正统地位 C.对外文化交流频繁 D.藩镇割据愈演愈烈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晋(中国)。根据“匈奴族和羯族自认为是夏朝的后裔,鲜卑族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羌族自认为是虞舜的后裔。”可以看出,少数民族政权都追认汉族的祖先是自己的祖先,反映出各族政权力图确立其正统地位,C项正确;“开始出现”的说法不能证明,排除A项;祖先并不相同,排除B项;D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2.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材料体现了少数民族政权接续中原王朝西晋的五德历运,即以西晋的继任者自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意在塑造北魏政权的正统性,B项正确;A项中“消除”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C项错在“开始”的表述上,排除A项;孝文帝的这一改革有利于促进北魏的封建化,但不能说“完成”,排除D项。故选B项。
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南朝宋统治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情况,因此可用于研究南朝南方经济发展成就,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南朝的经济发展情况,并非北方的情况,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南朝宋元嘉末年的经济发展,并未涉及政权更迭,排除B项;南朝宋处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而南宋处于宋辽夏金元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4.D
【详解】汉代经济重心在北方,南方地广人稀,到了南北朝时期,随着北民南迁,江南地区逐渐发展成为“民多田少”,④位于江南地区,D项正确;①②③不在江南地区,排除A、B、C项。故选D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材料“唐太宗时期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和亲情况”可知,唐太宗时期,通过和亲的方式加强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联系,体现了唐王朝对少数民族首领的笼络策略,C项正确;和亲措施并未完全平息边疆地区的纷争,选项表述有误,排除A项;和亲政策并不是中原王朝外交软弱的表现,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唐太宗受到草原各族人民拥戴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表中信息可知,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交往方式有:征战、和亲、经济交往和册封等,C项正确;表中信息不能体现周边各族得到迅速发展,排除A项;表中信息只有“元稹《估客乐》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能体现不同民族间的经济交流,排除B项;中央加强对西域的管理是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表中信息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中宗虽然下诏收回给节愍太子的赏赐,但卢则粲以太子为储君,其用度应与君主一致,可从库藏中广为支取等理由封驳了该诏书,这反映出当时皇权受到一定的制度制约,D项正确。三省六部制规定,门下省掌审议职权,而非决策,排除A项;此时处于封建专制时代,尚未建立民主制度,与史实相悖,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在制度约束下皇帝被迫遵循传统,且唐朝违制现象较为普遍,与史实相悖,排除C项。故选D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遂将门下封驳权分散于中书与尚书二省”可知,唐朝时期,皇权加强,门下省的封驳权力被君主分散,没有发挥出自己的主要职责,反映出封驳权的实施受专制体制的约束,C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材料不涉及行政效率,排除A项;相权被取消是在明朝,排除B项;D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材料“往往引经据典,加以阻拦;若由其经办处理,也能坚持律条,加以严惩。”反映这些官员往往比较清高,不肯随波逐流,这对于维护国家法纪,澄清吏治,自然具有重要作用,A项正确;材料与提高官员道德品质无关,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未涉及对政治途径的拓宽,排除C项;材料与加强对官员的思想控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0.D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材料信息显示,在朝代更迭之际,新生政权如果实行科举制,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士人的支持,这说明科举制有利于维护新生政权稳定,D项正确;新生政权实行科举制度与调和新旧政权之间的矛盾没有因果联系,排除A项;新生政权实行的仍是科举制,不能说明人才选拔的标准发生变化,排除B项;实行科举制可以缓和士人与新生政权的矛盾,但不能说明科举制的目的就是消除士人对新政权的敌视,排除C项。故选D项。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结合所学可知,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减少税收名目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官员对农民的盘剥,B项正确;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A项;两税法只是按人丁和资产收税,并未缩小范围,排除C项;两税法并未降低赋税税率,排除D项。故选B项。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可知,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项正确;租庸调制在两税法的之前,两税法不可能为实行租庸调制奠定了基础,排除A项;这一调整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C项“保证了”说法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13.A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魏晋至唐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周孔即佛,佛即周孔。”“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并结合魏晋至唐宋时期佛教本土化的相关史实可知,佛教在发展中受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影响,呈现中国特色的本土化倾向,A项正确;B项“多元特征”不对,应该是佛教深受儒家思想影响逐渐融合本土化,排除B项;材料中强调的是佛教本土化,而非佛教对儒学的冲击,排除C项;材料根本没有提及道教,也没有强调儒佛道三教合一趋势,排除D项。故选A项。
1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材料“佛教杂糅了宗法观念和儒家思想的轮回学说”反映佛教传入中国后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并逐渐融合吸收,渐趋本土化,C项正确;材料与封建礼教受到冲击的说法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统治者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佛教得到传播,非佛教遭受毁灭性打击,排除D项。故选C项。
1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和道家依然有各自的主张,但同时这一时期的许多政治家儒玄双修,而道教也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出现了儒家和玄学融合的态势,思想领域碰撞交融,D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对儒学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没有动摇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逐渐壮大与儒学产生融合,但没有取代儒学的地位,排除B项;材料主要说明玄学与儒学、佛教思想的融合,不能得出佛道思想对于社会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1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罗汉和菩萨是佛教代表,城隍土地、往古道人是道家代表,贤妇烈女是入儒家思想代表,因此该壁画反映的是儒佛道三教并行,A项正确;儒学自西汉后,在封建社会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对外交流,排除C项;材料与藩镇割据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