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2022-2023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有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2022-2023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有解析)

资源简介

2022-2023学年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六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一.填空题(共4小题,满分22分)
1.(5分)读句子,结合语境写词语
偶像应该是面对逆境,bào fā    出强大力量的中国女排;偶像应该是坚守边境,呐喊出“qīnɡ chè    的爱,只为中国”的边疆战士;偶像应该是当疫情xiōnɡ yǒnɡ    袭来,tuán jié yí zhì    ,共同抗疫的所有平凡人。让我们向真正的偶像学习,pǔ xiě    属于自己的生命华章!
2.(5分)将词语补充完整,再选其中一词填空。
全神    注 别出心    
   钉截铁 技高一    
一个少女躲在车厢的一角,   地读着一本书。
3.(8分)同音字填空。
mù    布 日        羊 眼    
zào    热 烦        声 创    
4.(4分)照样子,各写2个成语。
栩栩如生:(AABC式)    
画蛇添足:(出自寓言的)    
如泣如诉:(含有两个比喻词)    
自言自语:(含有一组近义词)    
二.选择题(共3小题,满分3分,每小题1分)
5.(1分)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经过周密的天文_____,科学家公布了科学准确的数据。
(2)科学的结论最开始的时候都建立在大胆的_____上。
(3)这个产品通过行业权威机构公安部_____认证,被评为省优推荐产品。
A.猜测 检测 观测 B.观测 猜测 检测
C.观测 检测 猜测 D.猜测 观测 检测
6.(1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关联词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老汉宁可自己被水淹,也不让群众受伤害。
B.郝副营长虽然只有二十二岁,但是已经打过不少仗了。
C.以前观察到的火星表面上所谓颜色的四季变化,并不是植物的生长和枯萎造成的,而是风把火星表面上的尘土吹来吹去引起的颜色明暗变化。
D.这时候,鄂温克族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而且稍有点儿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
7.(1分)下列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
A.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B.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C.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的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D.主人一声吩咐“酒宴摆下——”,仆人立刻把酒壶酒杯端上舞台。
三.排序(共1小题,满分5分,每小题5分)
8.(5分)给句子排序。
   这便是棋院。庭院中央,有一株十分茁壮的腊梅树。
   若降一场大雪,一定会催生出更多的蓓蕾。
   穿过一片幽深的竹林,眼前出现一个小院。
   进入棋房,抚摸桌上的棋盘,想必这里曾无数次荡起娇笑的喧哗和棋子落盘的声音,如今弈棋人都已化作时间的灰尘。
   春寒料峭,一树黄灿灿的梅花,开得正艳。
四.综合性学习(共1小题,满分8分,每小题8分)
9.(8分)按要求写句子。
(1)(2分)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改为转述句)
   
(2)(2分)这,哪里还是戏剧?这,不是太像杂技了吗?(改为陈述句)
   
(3)(2分)这件雨衣的诱惑力之大,我怎能不盼望着穿它呢?(改为双重否定句)
   
(4)(2分)人生路上,一个微笑,可以让我们看到春天的温暖。(仿写句子)
人生路上,   。
五.语言表达(共1小题,满分4分,每小题4分)
10.(4分)口语交际
张华和刘成是好朋友,放学后他们却吵了起来。张华认为应该先去图书馆看书再去篮球场打篮球,刘成却认为应先去篮球场打篮球再去图书馆看书。他们意见不统一,你准备怎样劝他们?
   
六.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9分,每小题9分)
11.(9分)文言文阅读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大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盖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2分)本文选自《   》,伯牙和锺子期相传是    时期人。
(2)(2分)解释下列加点字。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伯牙破琴绝弦    
(2)(2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4)(3分)“高山流水爱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根据文章内容。子期之所以能成为伯牙的“知音”,是因为    。(用自己的话概括)
七.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满分19分)
12.(10分)阅读课内文段,完成下题。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①皮鞋匠静静地听着。②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③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④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⑤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⑥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⑦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那睁得大大的眼睛。⑧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1)(2分)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这两段的主要意思。
   
(2)(3分)结合文字,体会音乐旋律的变化,把下面的选项进行排序。(填序号)
A.音乐激越、高昂
B.音乐舒缓、轻柔
C.音乐气势逐渐增强
   →   →   
(3)(3分)文中描写音乐舒缓柔和的句子是    ;文中描写音乐气势逐渐增强的句子是    ;文中描写音乐高亢激昂的句子是    。(填序号)
(4)(2分)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
   
13.(9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来,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地去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huàng huǎng)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选自《故乡》
[材料二]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穿一件极薄(báo bó)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干裂,像是松树皮了。
——选自《故乡》
(1)(2分)在文段括号中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横线标出。
明晃   (huàng huǎng)晃
极薄   (báo bó)的棉衣
(2)(1分)课文《少年闰土》刻画了一个聪明机智的小英雄形象,其真实写作目的是    。
A.说明闰土是“我”心中最重要的朋友,“我”对他充满了敬佩之情。
B.说明闰土给“我”带来了有趣的故事,让“我”的童年充满了快乐。
C.说明童年的故乡是美好的,少年闰土的生活是自由自在的,充满无穷无尽的乐趣,让“我”羡慕和向往。
(3)(1分)选出对于画横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
A.“紫色的圆脸”说明少年的闰土常年在海边或户外劳动,是一种健康可爱的脸色。
B.少年闰土颈上套着银项圈说明他父亲很爱他,也可以看出那时闰土家境还好。
C.“头戴顶小毡帽”说明他所处的环境及乡情风俗。
D.“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说明中年闰土生活习惯不好,爱抽烟,不爱惜身体。
(4)(1分)作者在《故乡》中详细描写了闰土少年时,中年时的外貌,这样写的目的是    。(填序号,多选)
A.外貌描写是小说的常用写法,闰土长什么样,作者就怎么写,没有什么特别的目的。
B.这样对比着写,可以引发读者去思考闰土为什么会产生这样大的变化,进而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
C.这样对比着写,反映了当时下层劳苦大众的生活和精神状态,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强烈不满。
D.这样对比着写,突出了闰土变化之大,让“我”更加怀念童年。
(5)(2分)《少年闰土》中作者运用了正面描写较详细的两件事是
   和    。
(6)(2分)无情未必真豪杰,   。结合本学期的课文和课外搜集的资料,我们看到了一个    鲁迅。
八.习作(共1小题,满分30分,每小题30分)
14.(30分) 在日常生活中,你一定受到过亲人的呵护、师长的爱护、朋友的关心……这些关爱都让你记忆犹新。请你写写当时的情景,以“_____最珍贵”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内容具体,感情真实,书写规范。不少于400字。
2022-2023学年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六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填空题(共4小题,满分22分)
1.(5分)读句子,结合语境写词语
偶像应该是面对逆境,bào fā  爆发 出强大力量的中国女排;偶像应该是坚守边境,呐喊出“qīnɡ chè  清澈 的爱,只为中国”的边疆战士;偶像应该是当疫情xiōnɡ yǒnɡ  汹涌 袭来,tuán jié yí zhì  团结一致 ,共同抗疫的所有平凡人。让我们向真正的偶像学习,pǔ xiě  谱写 属于自己的生命华章!
【解答】故答案为:
爆发 清澈 汹涌 团结一致 谱写
2.(5分)将词语补充完整,再选其中一词填空。
全神  贯 注 别出心  裁 
 斩 钉截铁 技高一  筹 
一个少女躲在车厢的一角, 全神贯注 地读着一本书。
【解答】全神贯注 别出心裁
斩钉截铁 技高一筹
全神贯注:全副精神高度集中。结合语境,应选“全神贯注”。
故答案为:
贯 裁
斩 筹
全神贯注
3.(8分)同音字填空。
mù  幕 布 日  暮   牧 羊 眼  目 
zào  燥 热 烦  躁   噪 声 创  造 
【解答】幕布:指剧场中一幕戏和另一幕戏之间落下的垂幕。故填“幕”。日暮:指傍晚。故填“暮”。牧羊:指看羊,放羊。故填“牧”。眼目:指眼睛。故填“目”。
燥热:指(天气)炎热不湿润。故填“燥”。烦躁:指烦闷急躁。故填“躁”。噪声:指物体的无规则振动产生的不悦耳的声音;泛指嘈杂、刺耳的声音。故填“噪”。创造:指建立、想出或做出从未有过的事物。故填“造”。
故答案为:
幕 暮 牧 目
燥 躁 噪 造
4.(4分)照样子,各写2个成语。
栩栩如生:(AABC式)  津津有味、井井有序 
画蛇添足:(出自寓言的)  刻舟求剑、杯弓蛇影 
如泣如诉:(含有两个比喻词)  如花似玉、如胶似漆 
自言自语:(含有一组近义词)  毕恭毕敬、百依百顺 
【解答】故答案为:
津津有味、井井有序
刻舟求剑、杯弓蛇影
如花似玉、如胶似漆
毕恭毕敬、百依百顺
二.选择题(共3小题,满分3分,每小题1分)
5.(1分)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经过周密的天文_____,科学家公布了科学准确的数据。
(2)科学的结论最开始的时候都建立在大胆的_____上。
(3)这个产品通过行业权威机构公安部_____认证,被评为省优推荐产品。
A.猜测 检测 观测 B.观测 猜测 检测
C.观测 检测 猜测 D.猜测 观测 检测
【解答】猜测:推测;凭想象估计。
检测:检查测试;检验测定。
观测:观察并测量(天文、地理、气象等)。
(1)结合语境应选“观测”。
(2)结合语境应选“猜测”。
(3)结合语境应选“检测”。
故选:B。
6.(1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关联词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老汉宁可自己被水淹,也不让群众受伤害。
B.郝副营长虽然只有二十二岁,但是已经打过不少仗了。
C.以前观察到的火星表面上所谓颜色的四季变化,并不是植物的生长和枯萎造成的,而是风把火星表面上的尘土吹来吹去引起的颜色明暗变化。
D.这时候,鄂温克族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而且稍有点儿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
【解答】A、B、C正确。
D.有误,“大方”与“稍有点羞涩”之间是并列关系,应用“既……又……”相连。
故选:D。
7.(1分)下列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
A.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B.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C.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的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D.主人一声吩咐“酒宴摆下——”,仆人立刻把酒壶酒杯端上舞台。
【解答】在上述题中,选项A、B、C的破折号都属于解释说明,只有选项D的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长。
故选:D。
三.排序(共1小题,满分5分,每小题5分)
8.(5分)给句子排序。
 2 这便是棋院。庭院中央,有一株十分茁壮的腊梅树。
 4 若降一场大雪,一定会催生出更多的蓓蕾。
 1 穿过一片幽深的竹林,眼前出现一个小院。
 5 进入棋房,抚摸桌上的棋盘,想必这里曾无数次荡起娇笑的喧哗和棋子落盘的声音,如今弈棋人都已化作时间的灰尘。
 3 春寒料峭,一树黄灿灿的梅花,开得正艳。
【解答】按照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排列,先把握选段的行文思路,移步换景:“穿过竹林”到“小院”;然后是“棋院”到“腊梅树”;再写“腊梅花”,由花生发的想象“大雪催生出更多的蓓蕾”;最后写“棋房”。
故答案为:
2 4 1 5 3
四.综合性学习(共1小题,满分8分,每小题8分)
9.(8分)按要求写句子。
(1)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改为转述句)
 姑娘说,哥哥别难过,她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2)这,哪里还是戏剧?这,不是太像杂技了吗?(改为陈述句)
 这,不是戏剧;这,太像杂技了。 
(3)这件雨衣的诱惑力之大,我怎能不盼望着穿它呢?(改为双重否定句)
 这件雨衣的诱惑力之大,我不能不盼望着穿它。 
(4)人生路上,一个微笑,可以让我们看到春天的温暖。(仿写句子)
人生路上, 一个眼神,可以让我们获得无穷的力量。 。
【解答】(1)考查改写句子。改为转述句,把引号里的“你”去掉,“我”改为“她”,去掉里边的逗号,冒号变逗号,去掉引号。
(2)考查改写句子。原句为反问句,前半句把“哪里还”去掉,加“不”。后半句把“不是”“吗”去掉。句中问号变分号。
(3)考查改写句子。把原句中“怎”改为“不”,去掉句末“吗”,问号变句号。
(4)考查仿写句子。根据原句句式特点进行仿写即可。
故答案为:
(1)姑娘说,哥哥别难过,她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2)这,不是戏剧;这,太像杂技了。
(3)这件雨衣的诱惑力之大,我不能不盼望着穿它。
(4)一个眼神,可以让我们获得无穷的力量。
五.语言表达(共1小题,满分4分,每小题4分)
10.(4分)口语交际
张华和刘成是好朋友,放学后他们却吵了起来。张华认为应该先去图书馆看书再去篮球场打篮球,刘成却认为应先去篮球场打篮球再去图书馆看书。他们意见不统一,你准备怎样劝他们?
 张华、刘成同学,既然你们是好朋友,遇到意见不统一的时候,首先应该协商,争吵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你们在问题上有争议,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决,我个人觉得还是先去图书馆看书再去篮球场打篮球比较好,没有后顾之忧玩得更舒心。 
【解答】可从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及朋友之间如何相处这两个方面进行劝说,注意语句要通顺,有条理。
故答案为:
张华、刘成同学,既然你们是好朋友,遇到意见不统一的时候,首先应该协商,争吵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你们在问题上有争议,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决,我个人觉得还是先去图书馆看书再去篮球场打篮球比较好,没有后顾之忧玩得更舒心。
六.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9分,每小题9分)
11.(9分)文言文阅读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大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盖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本文选自《 吕氏春秋 》,伯牙和锺子期相传是  道 时期人。
(2)解释下列加点字。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心想。 
伯牙破琴绝弦  断。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 
(4)“高山流水爱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根据文章内容。子期之所以能成为伯牙的“知音”,是因为  心灵的默契 。(用自己的话概括)
【解答】(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积累。《伯牙鼓琴》选自《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在秦国相邦吕不韦的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杂家名著。此书以道家学说为主干,以名家、法家、儒家、墨家、农家、兵家、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志:心想;
②句意为:伯牙摔琴断弦。绝:断。
(3)本题考查翻译句子。句中重点词有:善,好。鼓,弹奏。句意为: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
(4)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与信息筛选。阅读全文,了解本文主要写了伯牙鼓琴,锺子期听,而伯牙心里所想,锺子期可以从琴声中听出来,即为:“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可见二者心灵的默契,现在人把这种了解,这种默契称之为“知音”。
故答案为:
(1)吕氏春秋 道;
(2)①心想 ②断;
(3)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
(4)心灵的默契。
七.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满分19分)
12.(10分)阅读课内文段,完成下题。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①皮鞋匠静静地听着。②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③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④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⑤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⑥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⑦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那睁得大大的眼睛。⑧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1)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这两段的主要意思。
 贝多芬来到了盲姑娘的小屋,为这兄妹俩演奏了一曲美妙的音乐,这琴声兄妹俩从来没有听到过,激起他们无尽的想象。 
(2)结合文字,体会音乐旋律的变化,把下面的选项进行排序。(填序号)
A.音乐激越、高昂
B.音乐舒缓、轻柔
C.音乐气势逐渐增强
 B → C → A 
(3)文中描写音乐舒缓柔和的句子是  ③ ;文中描写音乐气势逐渐增强的句子是  ④⑤ ;文中描写音乐高亢激昂的句子是  ⑥ 。(填序号)
(4)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
 这句话实际上是皮鞋匠的联想,因为盲姑娘是看不见这些景象的,但她懂音乐,能感受到贝多芬弹奏的内容。 
【解答】(1)考查概括文段内容的能力。从文章的描述在我们可知,贝多芬来到了盲姑娘的小屋,为这兄妹俩演奏了一曲美妙的音乐,这琴声兄妹俩从来没有听到过,激起他们无尽的想象。
(2)考查了对文章语句的理解。第二段“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写出了皮鞋匠听到音乐时想象的场景,而此时月亮刚从水平相接的地方升起来,这时候月亮是慢慢升起的,和音乐的旋律的轻柔舒缓相对应。而“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对应的是音乐的旋律气势逐渐增强。“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写出了海平面刮起了大风,对应的音乐旋律是高昂激越。
(3)考查找关键句子。海面一开始是“微波粼粼”,此时的海面是平静的;后来月亮越升越高,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变得波涛汹涌了;皮鞋匠的联想是由琴声引起的,海面的变化实际就是乐曲的变化,海面从平静到波涛汹涌,也就是乐曲由舒缓变得逐渐增强再到激昂了。故结合第二自然段内容可知,第③句描写表现了音乐节奏舒缓柔和,第④⑤句描写表现了乐声气势逐渐增强,第⑥句描写表现了乐声高昂激越。
(4)考查对句子的理解和赏析。“她仿佛也看到,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是指皮鞋匠从妹妹专注而平静的神情中产生的感觉,感觉妹妹和自己一样,被琴声带到了月光下的大海边。这实际上是皮鞋匠的联想,因为盲姑娘是看不见这些景象的,但她懂音乐,能感受到贝多芬弹奏的内容。
故答案为:
(1)贝多芬来到了盲姑娘的小屋,为这兄妹俩演奏了一曲美妙的音乐,这琴声兄妹俩从来没有听到过,激起他们无尽的想象。
(2)B C A;
(3)③;④⑤;⑥;
(4)这句话实际上是皮鞋匠的联想,因为盲姑娘是看不见这些景象的,但她懂音乐,能感受到贝多芬弹奏的内容。
13.(9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来,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地去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huàng huǎng)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选自《故乡》
[材料二]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穿一件极薄(báo bó)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干裂,像是松树皮了。
——选自《故乡》
(1)在文段括号中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横线标出。
明晃 huǎng (huàng huǎng)晃
极薄 báo (báo bó)的棉衣
(2)课文《少年闰土》刻画了一个聪明机智的小英雄形象,其真实写作目的是  C 。
A.说明闰土是“我”心中最重要的朋友,“我”对他充满了敬佩之情。
B.说明闰土给“我”带来了有趣的故事,让“我”的童年充满了快乐。
C.说明童年的故乡是美好的,少年闰土的生活是自由自在的,充满无穷无尽的乐趣,让“我”羡慕和向往。
(3)选出对于画横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B 。
A.“紫色的圆脸”说明少年的闰土常年在海边或户外劳动,是一种健康可爱的脸色。
B.少年闰土颈上套着银项圈说明他父亲很爱他,也可以看出那时闰土家境还好。
C.“头戴顶小毡帽”说明他所处的环境及乡情风俗。
D.“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说明中年闰土生活习惯不好,爱抽烟,不爱惜身体。
(4)作者在《故乡》中详细描写了闰土少年时,中年时的外貌,这样写的目的是  BCD 。(填序号,多选)
A.外貌描写是小说的常用写法,闰土长什么样,作者就怎么写,没有什么特别的目的。
B.这样对比着写,可以引发读者去思考闰土为什么会产生这样大的变化,进而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
C.这样对比着写,反映了当时下层劳苦大众的生活和精神状态,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强烈不满。
D.这样对比着写,突出了闰土变化之大,让“我”更加怀念童年。
(5)《少年闰土》中作者运用了正面描写较详细的两件事是  看瓜刺猹 和  雪地捕鸟 。
(6)无情未必真豪杰, 怜子如何不丈夫 。结合本学期的课文和课外搜集的资料,我们看到了一个  爱憎分明、敢于批判和揭露丑恶现实的 鲁迅。
【解答】(1)本题考查多音字。“晃”读“huàng”时,意思是摇晃;读“huǎng”时,意思是耀眼。因此,“明晃晃”的“晃”应读“huǎng”。“薄”读“báo”时,意思是扁平物体上下两面之间的距离小,与“厚”相对;读“bó”时,意思是看不起。因此,“极薄的棉衣”的“薄”应读“báo”。
(2)本题考查作者的写作意图。《少年闰土》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我和闰土相处的过程中,闰土给我讲了四件事,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跳鱼儿,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可爱活泼、聪明能干和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形象,表达了我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作者的真实目的是:说明童年的故乡是美好的,少年闰土的生活是自由自在的,充满无穷无尽的乐趣,让“我”羡慕和向往。故选C。
(3)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这个句子写出来闰土的打扮,表现了闰土的可爱和他父亲很爱他。“也可以看出那时闰土家境还好”说法错误,闰土家境并不好。故选B。
(4)本题考查作者的写作意图。读材料一和材料二可以发现,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有很大的变化,这样对比着写,突出了闰土变化之大,让“我”更加怀念童年;可以引发读者去思考闰土为什么会产生这样大的变化,进而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也反映了当时下层劳苦大众的生活和精神状态,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强烈不满。故选BCD。
(5)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结合课文《少年闰土》的内容可知,作者详细描写的两件事是:看瓜刺猹和雪地捕鸟。
(6)本题考查名言积累和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对子女没有感情的人不一定是真的豪杰,怜爱孩子怎见得就不是大丈夫呢?结合本阅读的两则材料和对鲁迅的了解可知,鲁迅是一个爱憎分明、敢于批判和揭露丑恶现实的人。
故答案为:
(1)huǎng báo;
(2)C;
(3)B;
(4)BCD;
(5)看瓜刺猹 雪地捕鸟;
(6)怜子如何不丈夫 爱憎分明、敢于批判和揭露丑恶现实的。
八.习作(共1小题,满分30分,每小题30分)
14.(30分) 在日常生活中,你一定受到过亲人的呵护、师长的爱护、朋友的关心……这些关爱都让你记忆犹新。请你写写当时的情景,以“_____最珍贵”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内容具体,感情真实,书写规范。不少于400字。
【解答】范文:
尊严最珍贵
每当我经过菜市场的那条街时,就会想起那个买西红柿的小女孩,想起她那坚定有力的话语。
那是一个炎热的下午,我跟妈妈去菜市场买西红柿。“西红柿多少钱一斤?”“四块一斤。”“便宜点。”“大姐姐,我的西红柿新鲜得很,而且又大又红。”从一旁传来一个稚嫩的声音。我看了她一眼,心想:最多不过七八岁,就学会王婆卖瓜。我买了一斤,仔细地打量了她一下:整齐的短发,水灵灵的大眼睛,穿着一件有破旧花布缝成的衣服和一双破烂不堪的凉鞋。我在心里冷笑一声,真是一个农村的土包子。
因为是夏天,所以小女孩头上直冒汗,她的后背湿透了,她抬头望了望天空,似乎想收摊回家,但是数了数自己手里少得可怜的钞票,她又咬了咬牙坚持了下来。我心头一酸,对她的怜悯之情油然而生。我走到她面前,掏出二十元递给她说:“小妹妹,你去买根冰棍吧,这天气太热了,赶紧收摊回家。”她满心欢喜,正准备接过钱,可是,手却在半空中猛然抽回。她沉思了一会儿,坚定地摇摇头,对我说:“姐姐,你的好意我心领了,可是我要靠自己的劳动挣钱,不能不劳而获。”我一下子怔住了。
在回家的路上,我仍在思索着。虽然现在那个小女孩已经不在那里买菜了,可是我却在她的身上看到了可贵的尊严。
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