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走向生态文明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走向生态文明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简介

第4章 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
第1节 走向生态文明
目录
一、课程标准
二、素养目标
三、任务设定
四、必备知识
五、情景探究
探究一: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
探究二:生态文明与国家安全
第4章 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
第1节 走向生态文明
一、课程标准
举例说明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与国家安全的关系。
二、素养目标
1.结合资料分析,说出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及主要的人地关系理论内容。(综合思维)
2.分析相关资料,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综合思维)
3.结合实例,分析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途径及措施。(人地协调观)
三、任务设定
1.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地关系思想有何特点?
2.为什么从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
3.生态文明下的资源、环境观对国家安全有何影响?
4.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途径与措施是什么?
四、必备知识
一、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
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1)采集渔猎时代(原始社会)
①生产力低下并且发展缓慢,人类改造环境的能力微弱,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较强。
②人类与环境保持着一种原始的平衡关系,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
(2)农业社会时期
①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耕作和灌溉技术的发展,使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人口开始迅速增长。
②人类开始大规模地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与环境的对抗性明显增强,环境遭到破坏。
③人类对人地关系开始有了朴素的科学认识。
(3)工业社会时期
①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增强,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人口数量急剧增加,社会文明程度大幅提升。
②大量的资源开发利用和废弃物排放,使人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③资源、环境问题对国家安全乃至人类生存与发展已构成现实威胁。
(4)现代
改变不可持续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
2.生态文明的含义:意味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既要开发利用自然,也要遵循自然规律,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我国的做法: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明确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拓展延伸] 人地关系是人文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动态关系的简称。人类和自然环境在人文生态系统中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两大要素。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生存条件,人类活动反过来影响自然,甚至局部改造自然。
[微思考] 洞庭湖从围湖造田到退田还湖反映了人地关系的何种变化?
提示:围湖造田反映了人类中心论的思想,而退田还湖是人地伙伴论思想的具体体现。从围湖造田到退田还湖反映了人类不能掠夺式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为了能与自然长期和谐共处,就必须尊重自然规律。
二、生态文明下的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1.生态文明的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资源与环境安全观。
2.资源与环境安全观
(1)强调:资源、环境安全的本质就是寻求自然环境服务的可持续利用和服务效益最大化的平衡。
(2)两大要求
①应在地球资源、环境所允许的边界内,避免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
②应避免资源安全和环境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区域稳定和国际安全构成威胁。
3.保障资源、环境领域的国家安全
(1)根本: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资源与环境安全观,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变革发展模式。
(2)主要途径
①推进生产方式的绿色化,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
②推进生活方式的绿色化,加快形成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特别提醒] 人类只要科学审视自身与环境的关系,尊重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谨慎而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就能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从而保障资源安全与环境安全。
[视野拓展]           绿色GDP
绿色GDP是综合环境经济体系中的核心指标。推行绿色GDP核算,就是把经济活动过程中的资源环境因素反映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将资源耗减成本、环境退化成本、生态破坏成本以及污染治理成本从GDP总值中扣除。其目的是弥补传统GDP核算未能衡量自然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的缺陷。这个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
4.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不同社会阶段的生产方式、资源基础、环境问题、人与自然关系都不尽相同。 (√)
(2)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资源与环境安全观是生态文明的一种具体体现。 (√)
(3)选择一次性餐具是绿色生活方式。 (×)
五、情景探究
探究一: 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
在墨西哥国立人类学博物馆中陈列着一块太阳石,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块圆形巨石直径约为3.6米、重约25吨,表面用繁复的文字符号和图画形象地记载了阿兹特克人的历法。石头被雕刻成一轮发光的太阳,太阳石中间的人像是给生命以力量的太阳神。它充分反映了古印加文明对太阳神的崇拜。
问题1 (综合思维)古印加文明时期为什么会崇拜太阳神?
提示:古印加文明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把一切自然现象及其对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影响归结为某种超自然力量的作用。
问题2 (综合思维)古印加文明时期的人地关系如何?
提示: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问题3 (地理实践力)现代文明发展中,人类又把开发利用的目光聚焦到太阳上,主要是指什么?
提示:主要是指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利用。
归纳提升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历程
历史时期 采集渔猎时代 农业社会时期 工业社会时期 现代
生产力 低下并且发展缓慢 不断发展,有了很大提 高 科学和技术突飞猛进,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 继续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
人口增长 人口增长极其缓慢 开始迅速增长 人口数量急剧增加 迅猛增长后速度下降
人地关系 思想 崇拜、依赖环境(依附自然) 改造自然(半依附自然) 征服自然 谋求人地协调
人地关系特征 ①群体采集、狩猎;②人类改造环境的能力微弱;③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较强;④人类与环境保持着一种原始的平衡关系 ①耕作和灌溉技术得到发展;②人类开始大规模地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③人类与环境的对抗性明显增强;④人类对人地关系开始有了朴素的科学认识 ①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②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尖锐;③资源、环境问题对国家安全乃至人类生存与发展已构成现实威胁 ①环境与发展问题得到普遍关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逐步形成并得到公认;②在寻找一条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相互协调的道路
环境问题 对自然的破坏较小且发生在局地 环境趋于恶化,如开垦使森林、草原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对自然的破坏有限,出现区域性生态危机) 局部地区环境污染严重,全球范围内如全球变暖和臭氧层破坏等危及人类生存(对自然资源掠夺式开发,在全球尺度上改变自然环境)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得到一定治理,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方法技巧
示意图法理解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
探究二:生态文明与国家安全
2020年9月9日,在无锡举办的涉渔工程生态影响评价报告会发布消息, 禁捕一年后,长江刀鱼密度增加 1 倍。为保护长江生态,我国农业农村部发布通告称,从2019年2月1日起,停止发放刀鲚即长江刀鱼专项捕捞许可证,这意味着长江刀鱼进入全面生产性禁捕时代。下面是漫画“小鱼的哀求”。
问题1 (人地协调观)判断分析我国为什么要禁止捕捞长江刀鱼?
提示:长江刀鱼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
问题2 (综合思维)如果不禁捕则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什么原则?
提示:持续性原则。
问题3 (地理实践力)我们应该如何去做,才能避免出现《小鱼的哀求》这种局面?
提示:保护环境,转变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归纳提升
1.生态文明的具体体现
2.保障资源、环境领域的国家安全的措施
3.绿色生产方式
方式 内容
绿色农业 农业生产资源利用节约化
农业生产过程清洁化
农业废弃物处理资源化和无害化,加强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
绿色工业 绿色开采
提高资源利用率
推行清洁生产,对排放的废弃物进行环保处置
绿色服务业 发展低消耗低污染的服务业
服务过程清洁化
流通领域节能减排
优化运输结构
4.可持续的发展观
我们要从内容、基本思路、基本原则等方面对可持续发展进行理解,具体表解如下:
项目 内容
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内容 要发展 要满足人类发展的需求
可持续 不能损害自然界支持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存能力
基本思路 鼓励经济增长(经济持续发展)
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持续发展)
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社会持续发展)
基本原则 公平性原则
持续性原则
共同性原则
5.传统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观的区别
项目 传统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
发展目标 以经济发展为目标,经济的增长就意味着发展 以社会全面发展为目标,其终极目标是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发展
增长方式 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 低投入、低污染、高产出
消费模式 提倡高消费 提倡适度消费
文明标准 建立的是物质文明,主要考虑经济效益 建立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考虑社会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
时间尺度 当代人的最大要求 强调代际公平
空间尺度 从区域利益出发,采取封闭式、掠夺式和转嫁的发展方式 从全球利益出发,是一种互补式的发展方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