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件93张PPT。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为什么要进行工业化建设?一五计划的成就一五计划取得成就的原因有哪些?针对新中国的工业状况,我国采取了 什么措施?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实施一五计划的目的:一五计划的成就: 一五计划指标一般大幅超额完成: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迅速,初步改变工业基础薄弱的状况,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农业生产也有所增长,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工业: 建立了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鞍山无缝钢管厂等形成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华北、西北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沿海工业基地加强,初步改变工业基础薄弱的状况,初步奠定了国家建设的物质基础。交通: 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筑川藏、青藏、新藏等公路,宝成、鹰厦等30多条铁路一五计划成就1956年,第一辆解放牌汽车1959年第一辆红旗轿车武汉长江大桥青藏公路成就:三大工业基地本课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1954年)一五计划取得成就的原因:(1)党的正确领导和正确的方针政策,重视科技和人才;(2)人民群众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社会主义建设热情高涨;(3)国家政权的巩固,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 。(4)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5)苏联经济、技术方面的援助。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设: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1954年,北京 会议内容: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内容: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政治制度、人民的权利和义务;宪法性质: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第五课 三大改造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___ 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温故知新实施一五计划 召开一届人大,制定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三大改造 1、农业:2、手工业:3、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对象找一找阅读课文 解决疑问1、为什么要进行农业合作化运动?合作化的主要形式是什么?2、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是什么?其主要形式是什么?3、三大改造完成的时间是什么时候?有什么历史作用?三大改造存在什么缺点?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 ①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原因:小农经济不能满足国家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措施:组织分散的个体农民,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结果:1956年底,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报名参加合作社。 1956年,毛泽东在看农民写给他的丰收报喜信。②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到1956年底,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国家基本完成了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开始:1954年措施:逐渐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 1956年初,出现了高潮。形式: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政策:赎买结果: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北京人民庆祝公私合营。1956年1月工商界代表乐松生向毛泽东送喜报。3、三大改造完成的时间是什么时候?有什么历史作用?三大改造存在什么缺点?存在的缺点: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步阶段。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任务:生产资料私有制 改造 公有制 三大改造的实质: 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对三大改造的评价: 积极意义: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我国初步建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 不足: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遗留一些问题。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第六课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温故知新下表反映了1950和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层人口及其占有土地的比重,导致这一比重变化的原因是( )AA、土地改革已经完成B、农业合作化运动C、“包产到户”的实施D、人民公社化运动下表中两种所有制经济百分比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1956年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成分的比较A、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 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B三大改造的完成在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最突出的意义在于( )A、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B、极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C、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基础D、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D三大改造完成有什么历史意义?1)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2)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3)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共八大会址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的时间中共八大召开的背景1、国内:1)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一五计划的实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2、国际:世界经济与科技迅速发展。中共“八大”内容:1)分析国情。2)确定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意 义: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探索中的失误表现:(1)1958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2)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左”的错误标志高指标 瞎指挥浮夸风 “共产”风“左”的错误主要标志: 高指标、瞎指挥、 浮夸风、“共产”风(1)严重地破坏了我国的生产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2) 1959—1961年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的困难。(3)人民生活水平下降。(4)“左”的错误进一步发展,最终酿成了“文化大革命”。失误后果:措施:1961年春全面调整国民经济, 恢复发展生产。结果:国民经济形势逐渐好转。面对1958-1960年严重的国民经济困难,党和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结果怎样?社会主义探索失误的原因:(1)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认识不足(2)对社会主义建设缺少经验,急于求成(3)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总之: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社会主义探索失误的原因:(1)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认识不足(2)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急于求成。(3)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应吸取的教训:(1)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立足本国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2)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3)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符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4)经济政策的调整要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工业建设:主要工业产品都有很大增长,石油工业尤为突出(建成大庆油田);(2)尖端科技成就: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起来。1956—1966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模范人物:“铁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好书记:焦裕禄、好战士:雷锋1956—1966全面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一九六六周恩来会见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焦裕禄在泡桐树前留影 本课全面介绍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后,党和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着重叙述了其良好的开端(中共八大)和严重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同时也再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先进模范人物。知识归纳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发动为文化大革命的原因: 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党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1966年,中共中央发出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成立“中央文革小组”,对所谓的刘少奇、邓小平资产阶级司令部进行错误的斗争。发动:游行队伍中抬出《炮打司令部》的大字报毛泽东接见长安街的红卫兵广州火车站,解放军颂唱《毛主席语录》动乱年代图片红卫兵购买《毛主席语录》红卫兵“焚四旧”时的现场“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砸毁“清华园”题字“文革”的表现:学校停课“闹革命”工厂停工“闹革命”党政机关受到冲击干部和知识分子遭到迫害抗击受到压制和打击——“二月逆流”“文化大革命”的性质: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人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动乱。概况: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活动 (1)1967年1月,上海王洪文夺权,由此引发了“一月风暴”,全国出现了动乱局面。 (2)刘少奇受到迫害,被诬为“叛徒、内奸”,开除出党,并被迫害致死,成为文革中最大的一场冤案。 (3)1970—1971年,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策动反革命武装政变。 (4)以江青为首的“四人帮”借批林彪,把矛头指向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 (5)“四人帮”镇压了四五运动。 (6)江青反革命集团加紧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 党和人民的抗争 (1)1967年2月,所谓的“二月逆流”——谭震林等老一辈革命家与江青一伙的斗争。 (2)1971年9月13日,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3)1976年“四五运动”——悼念周恩来,痛斥“四人帮”,为粉碎“四人帮”、结束“文革”奠定了群众基础。 (4)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代表中央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文化大革命”结束。《扬眉剑出鞘》 欲悲闻鬼叫 我哭豺狼笑 洒泪祭雄杰 扬眉剑出鞘 四五运动粉碎“四人帮”“文化大革命”的后果 造成严重的混乱、破坏和倒退,给国家和人民造成深重灾难:(1)大批干部和群众遭受残酷迫害,民主和法制被践踏。(2)国民经济遭到巨大损失。(3)科学文化教育事业被严重摧残,国民素质下降。(4)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教训: (1)反对个人崇拜、 (2)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生产关系调整要符合国情, 实事求是。1、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始于 A、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B、第一个五年计划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改革开放的实行B2、下列说法与表格反映的信息相符的是() A中国贫穷落后 B中国同印度一样落后 C中国在发展中 D中国落后是美国造成的A3、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C4、我国已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为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的是 A “一五”计划地完成 B 三大改造的完成 C 大跃进的展开 D 人民公社的建立A5、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使“天堑变通途”, 这直接反映了: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顺利完成 B、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重大成就 C、经济体制改革蓬勃开展 D、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成就辉煌B6、在中国民主革命过程中,毛泽东作出的突出贡献主要有 ①找到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 ②领导人民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③领导人民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④领导人民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A7、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C8、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状况是①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②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 ③工业建设取得突出成就 ④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⑤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严重失误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①③④⑤ D ①②③⑤A9、我国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A、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B、把私人生产纳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轨道 C、在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D、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D10、1953——1956年,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目的是 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②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③消灭剥削阶级 ④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A ①②④ B ①④ C ②③ D ①②A?11、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曾出现违背经济规律的重大失误,他们是 ①“大跃进”运动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 ③文化大革命 ④“两个凡是”思想的提出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 D ①③④C1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我们留下的深刻教训是 ①一定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 ②调整生产关系一定要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 ③必须立足本国国情,实事求是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②③D13、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出现曲折的主观原因是① 忽视了客观规律 ② 缺乏建设经验 ③“左”倾错误干扰 ④ 自然灾害严重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 D ②④A下列示意图哪一趋势最足以显示“文革”期间工业总产值的变化( )注:图中 x代表年代,y 代表工业生产总值ABCDC14、“文化大革命”的实质是 A 思想文化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 B 无产阶级与走资派之间的一场革命 C 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的内乱 D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探索C16、人民公社化运动对我国国民经济造成严重伤害,其错误的实质是A生产关系的调整不符合生产力的实际水平B、打破国家财政收支平衡C、破坏国民经济正常的比例关系 D、没有注意到生态环境的保护A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曾经历挫折。下列史实与此相关的是( )A、三大改造B、“大跃进”运动C、人民公社化运动D、“文化大革命”D17、1976年《天安门诗抄》:“黄浦江上有座桥,江桥腐朽已动摇。江桥摇,眼看要垮掉;请指示,是拆还是烧”这首诗反映人民群众的政治要求是 A 黄浦江上建新桥 B 炮打资产阶级司令部 C 粉碎林彪集团 D 粉碎“四人帮”D 15、漫画中的题诗“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头,足够吃半年”反映的是下列哪个运动 A、土地改革运动 B、大跃进运动 C、农业合作化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B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材料二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材料三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上述三则材料均选自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请回答:材料一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1)材料一是哪一时期的基本任务?列举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最少三项)答:一五计划时期的。工业: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建成投产;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交通运输业: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开通了祖国内地与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答出以上任何三项内容即可得分。材料二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2)材料二 是哪一年哪次会议上制定的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它起到了什么作用?答:(2)1956年中共“八大”。为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开了一个好头。材料三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3)材料三 是哪一年提出来的社会主义总路线?你如何评价这个总路线?答:(3)1958年。它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对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又急于求成,缺少经验,忽视客观的经济规律。28.以下是我国从1953~1978年25年间的工农业总产值变化的情况,阅后回答问题:表格一表格二──以上材料摘编自《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1)表格一中的数字变化反映了这25年间国民经济发展经历了什么过程?其中不正常的情况主要有哪几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答:(1)经历了“增长──下降──增长──下降”的曲折过程。不正常的情况有1958~1962年和1966~1976年。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再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所以1958~1962年工农业总产值年增长率很低。1966~1976年是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全国动乱,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冲击,所以工农业总产值年增长率低。(2)表格二所示,为什么1973、1975年出现两次较大的增长? 答:(2)1973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批判极左思潮,着手调整国民经济; 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整顿。(3)这25年来经济建设既有成果也有教训请你谈谈应该吸取哪些教训?答:(3)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事求是,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言之成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