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诗歌专题训练-------词牌类(阮郎归)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①辛弃疾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②赋招魂,儒冠多误身③。【注】①这首词大约作于淳熙六年或淳熙七年,作词前几年,词人调任频繁、到处漂泊。②憔悴:指衰老。招魂:楚辞中有宋玉的《招魂》,词人用此典表示其要为那些抗金主战派将士招魂。③儒冠多误身: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有“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山前灯火”表明天色已近昏暗,“欲黄昏”描绘出黄昏将至未至、夜幕将降未降的景象。B.山头的浮云飘来飘去,好似作者飘忽不定、频繁调任的遭遇,巧妙地与词人的心理状态密切关合。C.下阕前三句,作者借用三国周瑜羽扇纶巾的潇洒形象,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引用此典的用意相同。D.本词最后两句用典自然,饱蘸词人的血和泪,语调低沉,读之能够引起对词人的无限同情。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感情?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阮郎归·湘天风雨破寒初①秦观湘天风雨破寒初。深沉庭院虚。丽谯②吹罢小单于③,迢迢清夜徂。乡梦断,旅魂孤。峥嵘岁又除。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注】①这首词系秦观贬谪郴州时所作。②丽谯,绘有彩纹的城门楼,后指楼,即城门上的更鼓楼。③小单于,唐代大角曲名。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写出了词人长夜难眠的苦闷,一个“虚”字,既写出环境的深幽空寂,又流露出贬谪生活的寂寥与空虚。B.“丽谯吹罢小单于,迢迢清夜徂”两句写出词人听尽乐曲、思虑万千、仍未入睡的情态,虚实相生,内涵丰富。C.下阕抒发了仕途不顺的悲慨与深沉的怀乡之情,词人感叹连返回故乡的好梦也断了,只能如同孤独的游魂。D.“峥嵘岁又除”交代了词人年复一年流徙在外的处境,尤其是在他人阖家团圆的除夕,痛楚之情溢于言表。4.前人评价秦观“真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请说说“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阅读以下作品,完成各题。阮郎归·春思欧阳修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归。5.下列关于这作品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首作品可以收录于《诗余大全》。B.“南园春半踏青时”交代了创作作品的时间、环境。C.“花露重,草烟低”描绘出一幅凄冷幽暗的暮春之景。D.本首作品用语清丽,情思宛转。6.结合作品,请赏析画线句。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晏几道①天边金掌②露成霜,云随雁字长。绿杯红袖③趁重阳,人情似故乡。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注]①晏几道(1038年-1110年),北宋著名词人。性孤傲,中年家道中落,一生抑郁不得志。②金掌:汉武帝时在长安建章宫筑柏梁台,上有铜制仙人以手掌托盘,承接露水。此处以“金掌”借指国都,即汴京。③绿杯红袖:代指美酒佳人。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从气象和物候两方面凸显出季节特征,为全词奠定了伤感的基调。B.“人情似故乡”一句赞美了客居之地人情之美,同时激发出浓浓的思乡情意。C.下片前三句追忆过去,着力描写重阳节赏菊宴饮的情景,渲染了节日的盛况。D.全词情感波澜起伏,由空灵而入厚重,音节也随情感的变化而从和婉到悠扬。8.《蕙风词话》评论此词:“‘欲将沉醉换悲凉’,是上句注脚;‘清歌莫断肠’仍含不尽之意。”请结合词句内容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向子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同云①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鸾辂②还?【注】①同云:即彤云,下雪前的阴云。②鸾辂:天子乘坐的车,这里代指徽、钦二帝和帝后。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句气势壮阔,为全词营造、渲染出了一种特定的、寒冷空旷的意境和氛围。B.词人举目北望、但见彤云沉沉,关山重重,触景生情,内心倍感凄凉。C.下片的“几时鸾辂还”,以问作结,表现词人对时局的发展仍心怀希望。D.全词虽写亡国之痛,却并不鼓噪喧哗,语言委婉工致,不失词体本色。10.有人认为上片“遥知易水寒”一句手法巧妙、意蕴丰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阮郎归欧阳修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归。阮郎归赵彦端岁寒堂下两株梅。商量先后开。春前日绕一千回。花来春未来。冰可断,玉堪裁。寒空无暖埃。为君翻动腊前醅。酒醒香满怀。11.下列关于这两首词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欧词下片中的“花露重,草烟低”描绘出一幅凄冷幽暗的暮春之景。B.赵词下片中的“冰可断,玉堪裁”寄托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怆情怀。C.欧词的“双燕归”反衬诗人寂寞的心境,赵词的“香满怀”饱含欣喜之情。D.欧词文辞兼美,清秀典雅,情思宛转;赵词不事雕琢,境界雄浑开阔。12.请赏析这两首词的画线句在描景及情感方面的不同。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阮郎归无名氏①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伟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1)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参考答案:1.C2.①漂泊不定的凄凉。词人在黄昏的山村,听到阵阵鹧鸪声,想到自己频繁调任,写出了他凄凉的心境。②遇到友人的欢喜。“潇湘逢故人”写词人见到友人,立即转忧为喜,心生喜悦。③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朝廷的不满。词人用典,借“赋招魂”控诉爱国主战派将士受到的迫害,表达了对朝廷误国、抗金将士英灵难慰的愤懑。④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苦闷。词人抚今思昔,回忆当年“鞍马尘”,如今却屡遭排斥,频繁调任;同时借杜甫“儒冠多误身”的典故,表达自己一身落魄蹉跎的遭遇。【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引用此典的用意相同”错误。两者用意不同,本词是用来写当年自己抗金时的英雄形象和潇洒风度,《念奴娇·赤壁怀古》用来与词人“早生华发”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漂泊不定的凄凉。作者由江西提点刑狱调任京西转运判官,次年又调任江陵知府兼湖北安抚使,辗转又调任湖南。南宋议和派当权后,排斥忠良,陷害贤能,使得朝政黑暗,词人抗金救国的理想,难于实现。用昏暗的夜色,与山头飘来飘去的浮云,构成一种暗淡浮动的意象,巧妙地与词人的心理状态结合。作者在黄昏的山村,听见“鹧鸪声”,想到自己频繁调任,表现他对前途的忧虑,衬托他的凄凉心境。遇到友人的欢喜。“潇湘逢故人”写词人遇见老友——张处父,立即转忧为喜,心生喜悦,气氛也随着由沉闷转为轻松愉快。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朝廷的不满。“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两句,是词人蘸着血和泪写的,向南宋议和派迫害爱国志士提出强烈控诉,表现出作者极其痛苦和复杂的心情。词人认为,他之所以会弄到如此丧魂落魄、疲惫不堪的境地,大概由于自己是个儒生的缘故。词人用典,借“赋招魂”控诉爱国主战派将士受到的迫害,表达了对朝廷误国、抗金将士英灵难慰的愤懑。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苦闷。作者借三国时手持羽扇、头戴纶巾、指挥三军的周瑜的潇洒形象,巧妙地比喻他当年抗击金兵时的潇洒风度。词人抚今思昔,心潮澎湃,不胜感慨。他当年渡淮南归,正是为了在恢复事业中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业绩。不料后来屡遭排斥,频繁调任,抗金的奏策,如同废纸一样,无人问津,因而,他发出“英雄千古,荒草没残碑”的悲鸣。“儒冠多误身”,是借用杜甫的诗句“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来表现自己落魄蹉跎的遭遇。最后两句,语调低沉,感情凄怆,读之令人垂泪,引起了对词人的无限同情。3.B4.①语言通俗易懂,但情味深厚。②化用鸿雁传书的典故(《汉书·苏武传》)。不说自己音讯断绝,只说郴州是连大雁也飞不到的地方,暗示离乡日久、音讯全无,委婉表达思乡、寂寞之情。③衡阳这样的远地尚且还有大雁飞去传书,郴阳却连大雁都飞不到。在衬托和递进中更添失望与落寞。【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虚实相生”错误。“丽谯”二句意思是说在彩绘小楼上吹奏着“小单于”的乐曲,漫漫的清冷的长夜,在寂寥中悄悄地退去,可见是写词人数尽更筹,等待着天明。是实写。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衡阳还可以有鸿雁传书捎信。这郴阳比衡阳还远,连鸿雁也只影皆无。化用鸿雁传书的典故(《汉书·苏武传》),写离乡日远,音讯久疏,表现词人音讯全无的失望心情。从语言运用看,“犹有”“无”用语通俗易懂,但对比中的情味深厚。衡阳这样的远地尚且还有大雁飞去传书,郴阳却连大雁都飞不到。使用对比手法,在衬托和递进中真实地写出作者身在贬所,突出举目无亲,孤寂难耐的况味,言近旨远。5.C6.画线句以“青梅”、“柳”、“蝴蝶”等多意象组成一幅春意盎然的生动画面。用“豆”和“眉”来形容梅和柳,观赏精细,比喻贴切,颇具匠心;“日长蝴蝶飞”与前一句,动静结合,看似寻常之景,却耐人寻味,和下片“双燕归”暗合,寄寓了抒情主人公内心深处的寂寞、思念之情,情感蕴藉。【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表现手法等的能力。C.“暮春”错,由“南园春半踏青时”的“春半”可知是“仲春”。故选C。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青梅如豆柳如眉”,此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把“青梅”比作“豆”,把“柳”比作“眉”,比喻形象生动,贴切自然,观察细致;“日长蝴蝶飞”是动态描写,前一句是静态描写,前后动静结合,“青梅”、“柳”、“蝴蝶”等多意象组成一幅春意盎然的生动画面,梅子结于枝头清晰可见,柳叶也已非“陌头柳色”之鹅黄新绿,而是已长如女子修修黛眉。以外物的变化,暗示时光的流逝,叹怨远人“可怜春半不还家”。“日长”正是“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之意,无伴、失伴倍觉时光难熬。而蝶又双飞,追绕花丛之间,愈发惹动相思之情,情感蕴藉。7.C8.“欲将沉醉换悲凉”紧承上句“殷勤理旧狂”,解释重现从前狂放不羁情态的原因,是想借一番沉醉消除失意悲凉;词人想寻求解脱、忘却,而他自己又明知这并不能换来真正的欢乐,这是真正的悲哀。②“清歌莫断肠”是说清歌莫唱悲曲,一唱断人肠。“莫”字与“欲将”二字呼应,收束全词,包含着词人历经人生风尘后不堪回首、不易诉说、万般无奈而又聊作旷达的深沉苦楚,言有尽而意无穷。【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下片前三句追忆过去”错,这三句既有词人对眼前情景的描写,也有对过去岁月的追忆。但更多的是借眼前的情景抒发内心的那种无法排遣的郁结之气。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殷勤理旧狂”意思是:急切切重温旧日的颠狂。词人仕宦连蹇,陆沉下位,情绪低落,不得不委屈处世,难得放任心情,今日偶得自在,于是不妨再理旧狂,甚至“殷勤”而“理”,以不负友人的一片盛情。试想,本是清狂耽饮的人,如今要唤起旧情酒兴,还得“殷勤”去“理”才行,此中的层层挫折,重重矛盾,必有不堪回首、不易诉说之慨,感情的曲折,自然把意境推向比前更为深厚的高度,从而归结出“欲将沉醉换悲凉”这句诗,想借一番沉醉换掉失意悲凉,不过,虽能偶得自在疏狂,说到底也只是一种自我排遣罢了,“欲将沉醉换悲凉”作“殷勤理旧狂”的注脚,极为中肯。“清歌莫断肠”意思是:清歌莫唱悲曲,一唱断人肠。内心之悲凉,却非沉醉所能轻易“换”得。席间的“清歌”一举,不禁又有“断肠”之感,只因已有聊作疏狂之意,便只得自宽自解。一个“莫”字,包含有万般无奈而聊作旷达的苦楚——尽管作者那种披肝沥胆的真挚一如既往,但在经历了许多风尘磨折之后,悲凉已压倒缠绵;虽然还有镂刻不灭的回忆,可是已经害怕回忆了。“清歌莫断肠”,这最末一句,又加深了一层感情的回环曲折,将前面所写之情意,推到一个更深广的心理世界中去,使此词竟体空灵,留下了不尽的余意。9.C10.①虚写:该句运用虚写手法,着一“知”字,虚写心中怀想;“遥”字写词人与帝、后相隔遥远,表达其怀念之深。②双关:“寒”字与起句雪景相照应,一语双关,颇有寓意,点出北方国土沦陷,暗示二帝在漠北寒冷之地,备受金人虐待。③用典:化用荆轲所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句意,丰富了词句的内涵,借以增添悲愤之感。【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表现词人对时局的发展仍心怀希望”错。“几时鸾辂还”,意思是君王何时才能起驾回还?以问作结,表现词人对时局的深切忧虑,而非“心怀希望”。故选C。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上片“遥知易水寒”一句意蕴丰富,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第一,虚写:“遥知易水寒”紧承起句,“遥”字表达了词人与帝后相隔遥远,但是因为心中牵挂,所以能够想象他们在远方被幽禁的痛苦。据此可分析出,该句运用虚写手法,着一“知”字,虚写心中怀想;“遥”字写词人与帝、后相隔遥远,表达其怀念之深。第二,双关:此词起句“江南江北雪漫漫”,气势壮阔,为全词创造、渲染出了一种特定的、寒冷空旷的氛围。“遥知易水寒”中“寒”字,正好与起句的茫茫雪景相照应。同时也写徽宗钦宗在北方囚禁的痛苦,不止是肉体上的寒冷,还有精神上的折磨。据此可分析出,“寒”字与起句雪景相照应,一语双关,颇有寓意,点出北方国土沦陷,暗示二帝在漠北寒冷之地,备受金人虐待。第三,用典:“易水”源出河北,词人借此点出北方国土的沦陷,又取荆轲刺秦易水送别的典故,当时所唱的歌词“风萧萧兮易水寒”,渲染出凄清悲凉的气氛,表达了国恨家仇的悲愤之感。据此可分析出,化用荆轲所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句意,丰富了词句的内涵,借以增添悲愤之感。11.C12.(1)欧词用“豆”和“眉”来形容梅和柳,比喻贴切,观察细致;“日长蝴蝶飞”与前一句,动静结合,“青梅”“柳”“蝴蝶”等多意象组成一幅春意盎然的生动画面,反衬抒情主人公内心深处的寂寞苦闷和思念之情,情感蕴藉。(2)赵词以“梅”为意象,用拟人手法,写堂前的两株梅花商量着谁先开谁后开,极具画面感和生活情趣,表现了词人对梅花的喜爱之情。【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词内容、思想情感、表现手法等的能力。A.“暮春”错,由“南园春半踏青时”的“春半”可知是“仲春”;B.“寄托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怆情怀”错,选项过度解读,此句是描写白梅的花瓣如冰似玉,表达对梅花的喜爱之情;D.“境界雄浑开阔”错,诗歌描写堂下两株白梅盛开,自己不顾寒冷温酒赏梅,应是境界高雅。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炼句以及把握词人情感的能力。“青梅如豆柳如眉”,此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把“青梅”比作“豆”,把“柳”比作“眉”,比喻形象生动,贴切自然,观察细致;“日长蝴蝶飞”是动态描写,前一句是静态描写,前后动静结合,“青梅”“柳”“蝴蝶”等多意象组成一幅春意盎然的生动画面,梅子结于枝头清晰可见,柳叶也已非“陌头柳色”之鹅黄新绿,而是已长如女子修修黛眉。以外物的变化,暗示时光的流逝,叹怨远人“可怜春半不还家”。“日长”正是“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之意,无伴、失伴倍觉时光难熬。而蝶又双飞,追绕花丛之间,愈发惹动相思之情,情感蕴藉。“岁寒堂下两株梅,商量先后开”,写堂下两株梅花商量好了,先后开放。赵词以“梅”为意象,“商量”运用拟人手法,写堂前的两株梅花商量着谁先开谁后开,赋予两株梅花以人的情感动作等,极具画面感和生活情趣,“商量先后开”是词人的想象,这想象富有灵气,又包含着诗人的生活乐趣,表现了词人对梅花的喜爱。13.(1)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详解】(1)本题考查的是赏析景物描写在诗歌中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抓住对诗句的理解,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要理解描写景物的词句,体悟景中所蕴含的情感;还要指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在结构、主旨表达和抒情方面的作用。“春风”二句起调低沉,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之感。春风吹雨已自凄凉,而花枝已凋残,风雨依旧吹打不舍,景象更为惨淡。表面上写景,实际上渗透着悲伤之情,为全篇奠定了哀婉的基调。上阕第四句写雨霁天晴,风雨虽停,而红日却已西沉。因此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带上了一层暮色。(2)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的情感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从以下角度答题,—要整体把握词的情感倾向:上阕写景,暗含春愁;下阕抒情,直写闺怨。二要抓住人的动作、神情等细节理解句意:结尾二句,紧承“讳愁”句来,从注释看,词中人内心痛苦。“翻身”,转过身来;“整顿”,整理,使紊乱的变为整齐;“沉吟”,默默沉思,迟疑不决。两句意思是说:因为愁情无法排遣,所以转过身来,整顿局上残棋,借以移情,可是又因为心事重重,落子迟缓,难以应敌。作答步骤分为两步:先概括感情内容(“纷乱愁绪”),再辨明表达技巧,并结合诗歌简要分析。词的下阕由写景转入抒情,仍从景物引起。“帘半卷,燕双归”,燕双人独。怎能不令人触景生愁,于是迸出“讳愁无奈眉”的感慨,想控制自己的感情,却难掩内心的愁绪。结尾通过词中人物的动作,生动而又准确地反映了纷乱的愁绪。【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答案第1页,共2页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