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寒假作业10 燃烧和灭火-【寒假分层作业】2024年九年级化学寒假培优练(沪教版)限时练习:40min 完成时间:______月______日 天气:作业10 燃烧和灭火考点一燃烧1.燃烧的定义及条件(1)定义:通常情况下,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2)燃料的条件:①物质必须为可燃物;②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③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3)燃料充分燃料的条件:①有足够的氧气(或空气);②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2、燃烧条件探究和粉尘爆炸实验(1)实验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铜片上的红磷没有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如图水中的白磷为何能燃烧?温度达到着火点,并且与氧气接触。(2)实验2:该实验可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3)实验3: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燃烧的条件之一,该实验所观察到现象是乒乓球碎片先燃烧,滤纸片后燃烧。所应用的实验方法叫对比实验法。(4)实验4:蜡烛的作用是引燃面粉,鼓吹空气的目的是使面粉洒向空中,增大面粉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考点二灭火1.灭火的原理:(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隔绝氧气(空气);(3)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2.安全知识(1)点燃可燃性气体(如H2、CO、CH4等)前,要先验纯,防止可能发生爆炸。(2)火灾逃生,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逃离,不要坐电梯;森林中遇火灾,逆风撤离,顺风容易发生危险。(3)室内救火,不要打开所有门窗,以免空气对流,加速火热蔓延。(4)电器着火,应先关闭电源,再用干粉灭火器灭火;图书、档案等着火,应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考点一 燃烧的条件(2023·辽宁阜新)1.如图所示是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三个实验。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实验一中热水的作用仅是提供热量B.实验二说明物质燃烧需要可燃物C.实验三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D.实验一中的现象也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2023·湖南湘潭)2.古代用“木燧”(钻木取火)的方法引燃易燃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木燧”中的“木”是可燃物 B.钻木是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过程C.钻木生热改变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在钻木取火的过程中,空气提供了助燃物(2023·江苏泰州)3.《辍耕录》中记载,杭人燃烧松木前,将其削成薄纸片状。削成薄纸片状的目的是A.降低了松木的着火点 B.升高了松木的着火点C.提高了氧气的浓度 D.增大了松木与空气的接触面积(2023·湖北随州)4.化学实验探究与跨学科实践活动。结合教材粉尘爆炸实验,如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加油站、面粉厂和煤矿的矿井内必须严禁烟火B.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就越剧烈C.实验中燃着蜡烛能提高面粉的着火点D.火药在有限的空间燃烧而引起爆炸,易燃易爆物与周围要留有足够的防火距离考点二 灭火题型01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2023·广西)5.学生承担家务是劳动教育的方式之一。下列家务劳动的过程中,利用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来灭火的原理的是A.用水浇灭家庭聚会的篝火 B.旋转燃气炉开关熄灭炉火C.盖上锅盖熄灭锅中的油火 D.移除炉灶内木柴熄灭灶火(2023·内蒙古兴安盟)6.下列灭火措施错误的是A.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放入较多的蔬菜B.家用电器着火直接用水浇灭C.扑灭森林火灾时可开辟隔离带D.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实验桌上燃烧,用湿布盖灭(2023上·河北唐山·九年级唐山市第九中学校考)7.下列灭火原理与“釜底抽薪”相同的是A.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B.住宅失火用高压水枪喷水灭火C.砍掉部分林木形成隔离带灭火 D.用沙土盖灭篝火(2023上·河南郑州·九年级校考)8.在“天宫课堂”第四课“球形蜡烛火焰”科学探究中,航天员用盖子盖在蜡烛火焰上使其熄灭,其灭火原理与下列灭火原理相同的A.釜底抽薪 B.高压水枪灭火C.用沙土盖灭篝火 D.煤气灶起火,关闭阀门题型02 消防安全知识(2023·江苏无锡)9.下列图标表示“禁止带火种”的是A. B. C. D. (2023·辽宁沈阳)10.当遇到火情时,应采取的正确措施是A.室内起火,立刻打开门窗B.扑灭森林火灾,可设置隔离带C.楼房起火,乘坐电梯逃生D.油库着火,用水浇灭(2023·辽宁营口)11.学好化学,有助于增强安全意识。下列做法中存在安全隐患的是A.乘坐高铁不携带易燃易爆品 B.发现煤气泄漏打开抽油烟机C.进入加油站禁止吸烟 D.高楼失火时禁止乘坐电梯逃生(2023·甘肃金昌)12.了解防灾减灾知识有利于保护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加油站、煤粉厂等场所应严禁烟火B.生活中常用水来灭火,其原理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C.一旦发生火灾,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并拨打火警电话119D.森林发生火灾,可在大火蔓延的线路上砍掉一片树林设置隔离带来灭火(2023·黑龙江牡丹江·统考中考真题)13.加油站应张贴的消防安全图标是A. B. C. D.(2023·北京·统考中考真题)14.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通入前,白磷均不燃烧;通入后,甲中白磷不燃烧,乙中白磷燃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红磷的着火点为。A.该实验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接触B.该实验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C.若将甲中的白磷换成红磷,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D.若将乙中的白磷换成红磷,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接触(2023·山东淄博·中考真题)15.掌握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对于保障生命与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室内起火,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B.电器在使用时着火,立即用水扑灭C.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的原理是隔绝空气 D.用水喷淋灭火能够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2023·四川巴中·统考中考真题)16.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A.高楼发生火灾,用高压水枪灭火,其原理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B.图书、档案等物品着火,可以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C.油锅着火迅速盖上锅盖,应用了隔绝空气灭火的原理D.加油站、面粉加工厂必须严禁烟火(2023·安徽合肥·校联考二模)17.某物质在密闭容器里燃烧至熄灭,容器里O2和CO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曲线①表示O2含量的变化B.足量的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至熄灭,氧气一定会耗尽C.该物质发生了不完全燃烧D.燃烧结束后,密闭容器中还含有CO2(创新题——新装置)(2023·福建·统考模拟预测)18.“贯穿式”燃烧过程如下图所示,煤粉在顶端点燃后,形成水平燃烧锋面向下稳定传播至底端不再移动,之后的较长时间内,顶端始终存在火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上部的燃烧剩余物中还含有煤粉B.图中下部的煤粉未燃烧,是由于没有氧气C.燃烧锋面向下传播,说明热量会向下传递D.“贯穿式”燃烧过程中有可燃性气体生成(创新题——新装置)(2023·江苏扬州·统考模拟预测)19.白磷和五氧化二磷都具有毒性,某小组利用下图所示的改进装置对燃烧条件进行探究。实验时先打开弹簧夹,向左推动注射器活塞,观察到烧瓶中白磷周围产生火星;实验后利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吸收残留的白磷。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热水的作用只是吸收有毒的五氧化二磷B.过氧化钠与水接触后发生反应,生成氧气C.为了吸收白磷,需要将注射器活塞继续向左推D.该实验探究的燃烧条件之一是可燃物燃烧需要达到其着火点(2023上·河北·九年级校考)20.Mg(OH)2是一种常见阻燃剂。它在 380 度时分解成水蒸气和耐高温的 MgO,并吸收大量的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分解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B.分解吸热降低了可燃物温度C.分解的产物能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离 D.MgCO3 比 CaCO3易分解,也作阻燃剂(创新题——数字化传感器)(2023上·江苏无锡·九年级统考阶段练习)21.已知一定温度和体积下气体的压强与分子数成正比,P0表示1个标准大气压。将一定质量的碳粉和氧气在耐压密闭容器中用电热丝引燃使之充分反应,并利用压强传感器测定容器内的气压变化,观察到碳粉完全消失,下图为气压变化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B段温度达到了碳粉着火点 B.CD段为一氧化碳与氧气反应C.D点气体的成分是CO2和CO D.燃烧放出的热量减少导致CD段压强变小(创新题——数字化传感器)(2023上·贵州遵义·九年级统考期末)22.重庆市某课题组通过数字化实验对白磷燃烧的温度变化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将5g白磷放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入60℃热水中,5秒后,推注H2O2,实验装置及数据曲线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5秒时,白磷刚好停止燃烧B.实验过程中,气球会逐渐变瘪C.白磷的着火点是845.7℃D.曲线峰值由845.7℃变为1013.5℃,说明氧气具有助燃作用(创新题——数字化传感器)(2023上·江苏泰州·九年级统考期中)23.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对教材中“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的实验进行了大胆的改进,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请你参与。初步探究:实验的主要步骤如下:①从长颈漏斗向瓶内迅速注入60℃的蒸馏水至刚刚浸没白磷;②将白磷放在燃烧匙内,塞好胶塞;③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④白磷燃烧熄灭后,瓶内水面上升,最后淹没白磷:⑤连接好注射器,向瓶内推入空气,瓶内水面下降,当白磷露出水面时立即燃烧,停止推入空气。(1)以上步骤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 (填序号),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3)④瓶内水面上升的原因是 ,对比⑤中白磷露出水面前后的现象,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若把60℃的蒸馏水换成冷的蒸馏水,重复以上实验步骤进行对比,该实验还能得出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4)提出问题:白磷燃烧熄灭后,瓶内究竟有没有氧气剩余?深入探究:用手持技术定量检测白磷在瓶内燃烧时氧气的体积分数的变化,结果如图2。反思交流:通过数据分析,按课本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当足量的红磷燃烧熄灭后,等到集气瓶冷却,根据进入瓶中水的体积,从而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的结论是 (填“准确”或“不准确”)的。基于数据说明得出此结论的原因是 。试卷第1页,共3页试卷第1页,共3页参考答案:1.A【详解】A、实验一中热水的作用不仅是提供热量,而且能将水中的白磷与空气(氧气)隔绝,说法错误;B、 实验二中小木块能燃烧,小石块不能燃烧,说明物质燃烧需要可燃物 ,说法正确;C、实验三小木块、小煤块都与氧气接触,温度相同,小木块先燃烧,小煤块后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说法正确;D、实验一中铜片上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发生燃烧;水中白磷不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不能发生燃烧,该现象也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说法正确。故选A。2.C【详解】A、“木燧”是指摩擦生热,使木柴燃烧,其中的“木”是可燃物,选项正确;B、钻木过程中摩擦生热,机械能转化为热能,选项正确;C、钻木生热,使木柴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而不是改变了可燃物的着火点,选项错误;D、在钻木取火的过程中,空气提供了氧气,氧气是助燃物,选项正确。故选C。3.D【详解】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有关。燃烧松木前,将其削成薄纸片状的目的是增大了松木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故选D。4.C【详解】A、加油站、面粉厂、煤矿等场所都含有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所以加油站、面粉厂和煤矿的矿井内,必须严禁烟火,说法正确;B、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可以促进燃烧,说法正确;C、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一般是不变的,点燃蜡烛是为了使温度达到面粉的着火点,说法错误;D、火药在有限的空间燃烧而引起爆炸,所以易燃易爆物与周围要留有足够的防火距离,说法正确。故选C;5.A【详解】A、用水浇灭家庭聚会的篝火,水可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至其着火点以下,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故选项A符合题意;B、旋转燃气炉开关熄灭炉火,清楚了可燃物,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C、盖上锅盖熄灭锅中的油火,隔绝了氧气(或空气),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D、移除炉灶内木柴熄灭灶火,清除了可燃物,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选:A。6.B【详解】A、炒菜的油锅着火,放入较多的蔬菜来隔绝氧气,同时降低温度来灭火,正确;B、正在使用的家用电器着火,不能用水浇灭,否则容易触电,不安全,错误;C、扑灭森林火灾,开辟火路走势前方树木,形成隔离带,隔离了可燃物,正确;D、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倒失火,立即用湿布盖灭,既隔绝氧气又降低温度,正确。故选:B。7.C【分析】“釜底抽薪”是指抽走了木柴,即移除了可燃物,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详解】A、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可隔绝空气,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B、高压水枪灭火的原理为水蒸发吸热,从而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C、扑灭森林火灾时,设置隔离带,通过隔绝可燃物,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符合题意,故C正确;D、用沙土盖灭篝火的原理为隔绝空气,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故选C。8.C【分析】航天员用盖子盖在蜡烛火焰上使其熄灭,是利用隔绝氧气(或空气),达到灭火的目的。【详解】A、釜底抽薪,将锅底的柴火抽走,利用清除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不符合题意;B、高压水枪灭火,水汽化吸热,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的目的,不符合题意;C、用沙土盖灭篝火,是利用隔绝氧气(或空气),达到灭火的目的,符合题意;D、煤气灶起火,关闭阀门,是利用隔离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不符合题意;故选:C。9.B【详解】A、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燃放鞭炮标志,错误。B、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带火种标志,正确。C、图中所示标志是节约用水标志,错误。D、图中所示标志是塑料制品回收标志,错误。故选:B。10.B【详解】A、室内起火时,立即打开门窗补充了氧气,火会越烧越旺,故选项方法错误;B、扑灭森林火灾时,设置隔离带,是利用了清除或隔离可燃物的灭火原理,故选项方法正确;C、高层住房着火时,应从安全通道逃离,不能乘坐电梯逃离,以防断电被困,故选项方法错误;D、油的密度比水小,油库着火,用水浇灭能扩大燃烧面积,不能用水浇灭,故选项方法错误。故选:B。11.B【详解】A、乘坐高铁不携带易燃易爆品,以免发生意外,则不能携带易燃易爆物,该选项不符合题意;B、煤气泄漏时不能打开抽油烟机,以免产生电火花发生爆炸,该选项符合题意;C、加油站中可燃物含量过高,吸烟可能会引起爆炸,则应禁止吸烟,该选项不符合题意;D、高楼失火时禁止乘坐电梯逃生,该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12.B【详解】A.汽油,粉尘易燃易爆,所以加油站、煤粉厂等场所应严禁烟火,正确;B.生活中常用水来灭火,其原理是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错误;C.一旦发生火灾,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防止有毒颗粒被吸收,迅速逃离并拨打火警电话119,正确;D.森林发生火灾,可在大火蔓延的线路上砍掉一片树林设置隔离带来灭火,达到隔绝可燃物的目的,正确。故选:B。13.D【分析】加油站内的空气混有可燃的汽油蒸气,为防止引燃混合气体发生爆炸,故要张贴一些禁火标志,如禁止吸烟、禁止烟火等。【详解】A、图中所示标志是塑料制品回收标志,不符合题意;B、图中所示标志是节约用水标志,不符合题意;C、图中所示标志是腐蚀品标志,不符合题意;D、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吸烟标志,符合题意;故选D。14.D【详解】A、乙中通入氧气前,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但没有与氧气接触,白磷不燃烧,通入氧气后,乙中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且与氧气接触,白磷燃烧,由此可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接触,故选项说法正确;B、通入氧气后,甲中白磷与氧气接触,但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白磷不燃烧,而乙中白磷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着火点,白磷燃烧,由此可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故选项说法正确;C、若将甲中的白磷换成红磷,通入氧气后,甲中的红磷与氧气接触,但没有达到着火点,红磷不燃烧,而乙中白磷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着火点,白磷燃烧,由此可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故选项说法正确;D、若将乙中的白磷换成红磷,通入氧气后,甲中白磷不燃烧,乙中的红磷也不燃烧,不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接触,故选项说法不正确。故选D。15.C【详解】A、室内起火,打开所有门窗通风,会加速空气流通,增加氧气的含量,使火燃烧的更旺,不符合题意;B、电器在使用时着火,不能用水扑灭,防止触电,应先切断电源,然后灭火,不符合题意;C、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的原理是隔绝空气,达到灭火的目的,符合题意;D、用水喷淋灭火是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的目的,着火点是一个定值,不能被降低,不符合题意。故选C。16.A【详解】A. 高楼火灾时,用高压水枪灭火,水蒸发吸热,可以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的目的,符合题意;B. 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且密度大于空气,这就可以使二氧化碳气体覆盖在燃烧物上方,隔绝燃烧物与空气的接触,隔绝氧气而熄灭,液态二氧化碳喷出后气化不会有残留,不会对图书、档案等造成伤害,故不符合题意;C. 用锅盖盖住着火的油锅隔绝氧气,会使油因不能与氧气接触而熄灭,应用了隔绝空气灭火的原理,故不符合题意;D. 在加油站、面粉加工厂、纺织厂内必须严禁烟火,是因为在这些地方的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它们接触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故不符合题意。故选:A。17.B【详解】A、曲线①从21%开始,呈现下降趋势,可表示为氧气含量的减少,A正确;B、从图中可以看出,实验结束后仍然有氧气剩余,B不正确;C、从图中可以看出,生成物是一氧化碳,物质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所以该物质发生了不完全燃烧,C正确;D、空气中氧气含量充足时,物质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氧气不足时,物质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所以燃烧结束后,密闭容器中还含有CO2,D正确。综上所述:选择B。18.B【详解】A、图中上部存在可燃性煤粉,将煤粉在顶端点燃达到了煤粉燃烧所需的温度,氧气是从底部通入的,上部没有氧气,因此上部的煤粉会剩余,故A对;B、下部存在煤粉,且氧气从下部通入,其未燃烧,是温度未达到煤粉燃烧的着火点,故B错;C、水平燃烧锋面向下稳定传播至底端证明燃烧会向下传递,煤粉燃烧会产生热量,因此热量会向下传递,故C对;D、煤粉中含有碳单质,碳单质的不充分燃烧会产生一氧化碳,故D对;故选B19.B【详解】A、热水可以吸收有毒的五氧化二磷,同时还具有加热白磷和隔绝氧气的作用,故选项说法错误;B、向左推动注射器活塞,观察到烧瓶中白磷周围产生火星,说明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氧气,故选项说法正确;C、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吸收白磷,溶液要倒吸到烧瓶中,故注射器活塞应往右拉,使烧瓶内压强减小,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倒吸,故选项说法错误;D、通过实验装置可以判断此实验是探究燃烧条件之一是需要有氧气,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B。20.A【详解】A、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的属性,一般是不会改变的,故选项说法错误;B、分解吸热降低了可燃物温度,故选项说法正确;C、Mg(OH)2分解生成水蒸气和耐高温的 MgO,可以将可燃物与氧气隔离,故选项说法正确;D、MgCO3 比 CaCO3都不具有可燃性,受热都会分解出CO2,都作阻燃剂,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A。21.C【详解】A、AB 段压强增大,是因为电热丝加热,装置内温度升高,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但没有达到碳粉的着火点,此选项错误;B、BC 段压强迅速增大,是因为达到了碳粉的着火点,碳粉燃烧,且燃烧放出大量的热,装置内气体迅速膨胀,压强增大,C点时,恰好完全反应,CD段压强下降,是因为燃烧结束,温度逐渐恢复至室温,压强减小,此选项错误;C、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碳在氧气中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根据化学方程式,再结合一定温度和体积下气体的压强与分子数成正比可知,如果只生成二氧化碳,化学反应前后,压强不变,如果完全转化为一氧化碳,则完全反应后,压强转变为原来的2倍,由图可知,反应后压强为原来的1.4倍,说明气体为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物,此选项正确;D、CD段压强变小,是因为燃烧结束,温度逐渐恢复至室温,压强减小,此选项错误。故选C。22.D【详解】A、15s时,容器已经恢复到原来温度,此时早已经反应完全,白磷应该在5-10s之间停止燃烧,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B、实验过程中,气球先胀大,后来逐渐变瘪,因为白磷燃烧会放出热量,使试管中压强增大,气球体积胀大,反应后随着温度降低,压强逐渐减小,气球又变瘪,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C、通过曲线可知,白磷在60℃热水中已经燃烧,因此白磷的着火点低于60℃,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D、试管中的白磷放到60℃的热水中,白磷燃烧,通入氧气后,燃烧更旺,温度由845.7℃变为1013.5℃,说明氧气具有助燃性,说法正确,符合题意;故选:D。23.(1) ③②①⑤④ 先向装置内加水至浸没长颈漏斗下端管口,再向左推活塞,若长颈漏斗中液面上升,则装置气密性良好##先向装置内加水至浸没长颈漏斗下端管口,再往右拉活塞,若长颈漏斗下端管口有气泡产生,则装置气密性良好(2)4P+5O22P2O5(3) 白磷燃烧消耗氧气,瓶内气体体积减少,压强减小 与氧气接触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4) 不准确 燃烧停止时,氧气体积分数约为4%,说明当氧气的体积分数低于一定值时,可燃物不能继续燃烧,不能将装置内氧气耗尽【详解】(1)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的条件,首先需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防止装置漏气,影响实验,然后将白磷放在燃烧匙内,塞好胶塞,然后从长颈漏斗向瓶内迅速注入60℃的蒸馏水至刚刚浸没白磷(此时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但是隔绝氧气,白磷不燃烧);然后连接好注射器,向瓶内推入空气,瓶内压强增大,水面下降,当白磷露出水面时,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着火点,立即燃烧,停止推入空气,白磷燃烧熄灭后,逐渐冷却至室温,由于消耗了氧气,装置内压强减小,故长颈漏斗中液面下降,瓶内水面上升,最后淹没白磷,故顺序为:③②①⑤④;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先向装置内加水至浸没长颈漏斗下端管口,再向左推活塞,若长颈漏斗中液面上升,则装置气密性良好;或先向装置内加水至浸没长颈漏斗下端管口,再往右拉活塞,若长颈漏斗下端管口有气泡产生,则装置气密性良好。(2)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3)④瓶内水面上升的原因是:白磷燃烧消耗氧气,瓶内气体体积减少,压强减小;白磷露出水面前,白磷温度达到了着火点,但是隔绝氧气,不燃烧,白磷露出水面后,白磷温度达到了着火点,与氧气接触,燃烧,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若把60℃的蒸馏水换成冷的蒸馏水,重复以上实验步骤,白磷露出水面后,虽然白磷与氧气接触,但是温度没有达到白磷的着火点,白磷不燃烧,换水之前,白磷露出水面后,白磷温度达到了着火点,与氧气接触,燃烧,对比得出燃烧需要的条件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4)由图可知,燃烧停止时,氧气体积分数约为4%,说明当氧气的体积分数低于一定值时,可燃物不能继续燃烧,不能将装置内氧气耗尽,故按课本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当足量的红磷燃烧熄灭后,等到集气瓶冷却,根据进入瓶中水的体积,从而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的结论是不准确的。答案第1页,共2页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