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神州音韵(一)》单元教学设计第一课时:《黄河船夫曲》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感受陕西民歌的风格特点,能够用自然、豪放的声音演唱2、了解《黄河船夫曲》中旋律重复手法的运用。3、体会黄河船夫的生活,了解劳动号子的特点学习重点:用自然豪放的声音演唱《黄河船夫曲》学习难点:1.唱好句尾下滑音。2.尝试用陕西方言演唱。教学资源:多媒体,钢琴,陕西民族服饰教学过程:导入:欣赏歌曲船工号子视频。师:有这样一群人,世世代代生活在黄河岸边,靠行船,拉纤为生,他们就是黄河船夫。(板书设计:)《黄河船夫曲》山歌民歌的体裁 小调 搬运号子号子 工程号子农事号子船渔号子师:今天来学习陕西民歌《黄河船夫曲》。授课:1、学习歌曲(1)聆听《黄河船夫曲》,判断歌曲的曲式结构,一段式还是二段式(A/AB)生答:一段式(A)师:跟随钢琴唱曲谱,观察谱例中有哪些装饰音?生跟随钢琴唱曲谱,并观察。生答:、师:前倚音,下滑音师:范唱第一行旋律,请同学们画出旋律线。出示陕西地貌图片(ppt)。师:请同学们和画出的旋律线进行对比,说一说民歌和地域的关系。生答:沟壑纵横,有一定的起伏,跳跃性生练习旋律,唱好句尾下滑音,感受陕西民歌的风格,体会船夫在行船时对生活的表达。(设计意图:)通过画旋律线和地貌图进行比较,直观感受旋律的进行和地域的特征关系。(2)老师范唱第一段歌词,请同学们关注旋律,这句旋律在歌曲中出现了几次?生答:5次。师:采用了旋律重复手法,这在民歌中是常用的创作手法。(3)跟随钢琴演唱重复旋律。师:劳动号子是为了在劳动时统一速度,步伐一致。在歌曲中如何体现呢?生:边做划船动作边唱,感受四四拍的强弱规律。强、弱、次强、弱(设计意图:)边唱边做划船动作,感受船夫在行船时的统一步调。(4)跟随钢琴演唱曲谱,注意最后一句旋律,和前面重复5次的旋律要区分开。(5)聆听歌曲,看一看两段歌词有什么特点?生答:第二段是第一段歌词的回答。师:歌词中用了多次九十九(九十九道湾、九十九只船、九十九根竿、九十九个艄公),这些量词说明黄河有什么特点?生答:黄河的险峻、船只运输繁忙,艄公讨生活的不易师:介绍黄河:黄河,中国第二长河,全长约5464公里。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克宗列盆地,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6)跟随钢琴,加入歌词演唱。(注意句尾下滑音以及最后一句旋律的音准)(7)聆听方言版。师:分析方言,哪些字上特别明显。生答,师补充。只(zi),得(děi),我(ě),艄(sào)尝试用方言演唱。(设计意图:)感受方言的质朴体会陕西民歌的特点。2、拓展延伸:认识西北民歌花儿和信天游。3、欣赏山西民歌《走绛州》4、展示与编创:分组演唱,加上划船动作,看看哪组表现的更好。(生相互评价)自由组合,情境编创演绎,扮演船夫,戴上白头巾,穿上坎袖,系上红腰带,一问一答演唱。师生进行评价。(设计意图:)能运用多种形式,声势、律动或舞蹈动作即兴或有计划地对歌曲进行表演。5、陕西的风土人情。小结:今天学习的《黄河船夫曲》既有劳动人民的真实写照,又有对黄河的赞美,西北民歌粗犷、豪放、高亢,正如呼啸澎湃的九曲黄河,它哺育了生活在黄土地上的人民,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又是黄土地文化的积淀。作业:请同学们课后查找资料,看看陕西民间音乐还有哪些艺术形式。教学反思与回顾:神州音韵这一单元,是学生进入初中接触到的第一个欣赏民歌的单元虽然是初中生了,但其实大部分学生对于民歌的概念和体裁是比较模糊的,我首先设计初步了解民歌的体裁,因为本节课学习的是《黄河船夫曲》,所以在体裁这块着重了解劳动号子。这首作品既体现船渔号子的风格,又具有西北民歌的风格特征,学习用方言去演唱,也是体会方言对民歌风格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后面延伸拓展西北民歌中的花儿和信天游,西北省份之间语言较为接近,地貌特征也大为相同,由点带面了解西北民歌。本单元主要了解的都是中国北方的民歌。让学生展示编创的部分,给学生创造船夫的情境,用一种轻松,诙谐的方式去接受民歌,从而喜爱民族音乐。不足之处语言要更加流畅,情绪要饱满,要有带动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