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 古诗苑漫步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八下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 古诗苑漫步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古诗苑漫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古诗苑漫步》是部编语文教材八下第三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该单元以古诗文为主。第一篇《桃花源记》、第二篇《小石潭记》、第四篇《诗经》二首(关雎、蒹葭)均属于教读课文;第三篇是《核舟记》,属于自读课文。该单元序言就教学内容和学习策略做了明确指示。“这个单元所选古诗文,有的记事,有的记游,有的状物,有的抒情。阅读这些诗文,能够让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培养是关键所在,同时从中了解文人志士情趣和思想。“学习这个单元,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通过反复诵读,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在涵泳细读的过程中,提升语言积累和鉴赏能力,分析单元教材篇目和单元序言,有助于把握编者意图,为综合性学习目标设计提供精准参考。
二、设计理念
以项目式学习的情境性、持续性、综合性、反思性、挑战性、主体性等特征为出发点,深入践行美国实用主义理论杜威的教育思想,落实“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设计理念。整个项目活动遵循学生认知特点和初中学生学习方式,在深入分析学生学习经验的基础之上,创设各种灵活、有趣的活动,不断增加学生对古诗学习内驱力。采取合作型任务为主线,贯穿活动类型多样化,促进各种形式学习资源有机整合、高度互促,安排学生在真实活动中加强古诗品析、吟诵、编辑、分类等多种能力。
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所涉及的内容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范畴。为较好地落实语文新课标理念,在项目学习实施过程中,要把握课标学习内容、教学提示。“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提高审美品位;观察、感受自然和社会,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
新课标的主题与载体形式之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围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求,确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主题,注重弘扬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主要载体为汉字、书法、成语、格言警句,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故事、民间故事、中华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故事,古代诗词、古代散文、古典小说,古代文化常识、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对标备课,把握课标的具体要求,才能确保“古诗苑漫步”项目式学习活动的设计及实施方向正确,学习目标设计精准,选择学习内容恰当,符合学科质量标准,并顺应语文学习的本质规律,有效促进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加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认同感。
三、资源准备
(一)活动前:动员学生多渠道、广泛地搜集古诗中的轶事、趣闻及背景资料;古诗词文改编的歌曲、戏剧曲目德国;与古诗词有关联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与古诗词相关的名画鉴赏类作品;与古诗相关的经典评论等。如推荐王国维《人间词话》、叶嘉莹《叶嘉莹品诗词》,引导学生选读,为诗歌鉴赏做好铺垫。
(二)活动中:教师应及时搭建学习支架式,引导学生分组合作、自主学习、深度探究,做好项目活动方案设计和修订,落实可行性、严密性、评价性。一方面要发挥每位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要紧扣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抓住古诗积累、品析、创编、整理、研读、分享、探究等,提升项目学习活动的趣味性、综合性、全员性。
(三)活动后:对学生后续的相关活动进行长效性指导,强化过程性监管和有效激励,并落实增值性评价。驱动学生自主探究,采用有创新的、新颖形式对已有古诗词进行开发和整理,形成相应的作品专辑。通过适当的形式进行推介展播,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多媒体数字方式与传统诗歌内容有效整合,打造数字时代传播手段(如电子班牌、校园微信公众号),增加对古代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
四、项目主题
品析古诗韵味深 文化传承大联欢
五、项目概念
古代诗歌独特魅力与文化符号破译
六、项目学习目标
1.通过创编、吟诵、仿写、竞赛、展评多样化活动过程中,增加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2.采取品读、鉴赏、揣摩、探究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语言积累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3.借助积累、归纳、分类、编辑,提升学生文学辨别及分类意识,增加文学审美品味。
七、项目任务
1.诵读古诗:培养学生的诵读、积累、储备能力,增加语言的敏感性,注重感悟和运用,把握诗歌特点。
2.品析古诗:多种方式呈现,做好教学资源拓展延伸,提升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增加审美情趣,
3.编辑古诗:教给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古诗编辑、分类能力,对古诗词形成独特的审美体验。
八、项目实施具体过程
项目一:诗歌吟诵
(一)准备阶段
1.教师提前做安排,让学生自选2-3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适当给出相应的标准,比如便于吟诵和展示,如何自己的性格气质,符合自己的审美取向。)
2.学生选择过程,可以让小组做全面调查和深入了解,避免雷同诗歌占比过高,鼓励学生自由选择,尽量体现出古诗体裁和内容丰富性及多样性。
(二)吟诵阶段
1.开展诗歌的吟诵竞赛活动。注重形式多样化。分为唱诗歌(如《阳关三叠》),演诗歌(创设情境,演绎出诗歌表达的内容),画诗歌(用美术作品表现诗歌内容),配乐听诗歌(音乐渲染),诗歌飞花令(增加互动性与参与性)等,诗歌竞猜等。
2.组织举办班内诗歌评选活动。以若干个小组为参评单位,分为必读诗歌、选读诗歌、创意节目三个环节。现场进行竞赛。
3.召开校内诗歌展评活动。由学生设计出诗歌展评的海报和通知,从各班精选节目,确立合适的展评地点和时间,邀请学科教师参与,并选出主持人、记分员、协调员等。
项目二:品析古诗
1.教师给出必要的范例。比如欣赏诗歌《蒹葭》,播放相关视频及歌曲。让学生在观看和倾听过程中,教师进行解说,增加该首古诗的表现力。
2.教师做好导学工作。及时呈现王国维《人间词话》评论经典语句,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
《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运用西洋哲学、美学文学观点好方法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气之先的剖析和评论,是中国古典诗学的终结和现代文艺美学的萌芽。
◆全书融贯中西,承前启后,既有对传统词学的继承和突破,也有对西方理论的接受和融通。他运用的是中国传统词学的批评形式,却体现了现代的审美意趣和批评精神。
◆在以往词论界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很是深远。
十二“近体诗易学而难工,古体诗难学而易工。”
十五“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固有生气。出乎其外,固有高致。
五十九“近体诗体制,以五七言绝句为最尊,律诗次之,排律最下。”
“客观之诗人,不可不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也。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3.多种方式鉴赏古诗歌。展示鉴赏过程。
4.举办奇思妙想大创编诗歌欣赏活动,发动每位学生的潜能,鼓励大家积极创新,开动大脑。
项目三:编辑古诗
1.分组优选,确立主题。教师做好引导和点拨,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开出相应的诗歌分类菜单。如“主题类”:爱国情感、珍惜时间、壮志难酬、友情抒怀等。如按照季节类编辑:春、夏、秋、冬。如以诗歌中关键词为分类,如“雨”“风”“水”“云”“雪”等。编辑方式不设限,要采取开放的方式,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2.注释评点,助学引导。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好互联网各种智能工具(手机、电脑等)、古诗集、课本等相关资料素材,或者通过古代汉语大辞典,对编入诗歌中重点疑难词进行注音、释义、介绍,便于别人学习和了解。
3.编辑成集,方法点拨。结合经验,引导启发。教师给学生呈现一本图书编辑过程及相关要求。封页有名称,高度概括,具备统揽性。封二有编者序,每个小组写出小序。封三是目录页、对应的编码,可写出书籍相应分工。封面设计、资料搜集、编辑校对等,增加书籍编辑成就感。
4.交流分享,成果展评。采取PPT的方式进行。每个小组展示时间控制在10分钟。分为诗歌专辑特点、构成、主要分类方式,取得好的方面,有待改进的地方。
5.评价奖励,现场评估。由语文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评议团,按照评分表赋分,评选出最有特点的诗歌专辑。
6.反馈评价,修订完善。对参与展示诗歌专辑进行对点评,并反馈相应的修改意见,指导项目小组完成进一步的修改。收入班级资源库
九、项目成果评价表
序号 评价要点 分值 自评 得分 生评得分 教师 打分
项 目 一 1.准备过程充分,全体学生参与。
2.诗歌吟诵选择主题丰富,来源广泛。
3.小组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
4.吟诵过程具有较强的表现力。
项 目 二 5.展现形式多样,有一定创造力。
6.项目小组配合到位,现场品析无认识失误。
7.能够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增加吟诵艺术感和现场感。
8.鉴赏能力强,表达观点正确。
项 目 三 9.诗歌编辑及分类有创意。
10.书籍制作规范,分工明确、合理。
11.诗歌集的容量适当,整个诗歌集无任何性错误。
12.诗歌专辑有合适的传播路径,得到广大学生们高度认可。
评委签名 总分
改善建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