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文言文专题训练诚信篇(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文言文专题训练诚信篇(含解析)

资源简介

文言文专题训练--------诚信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信者行之基,行者人之本。人非行无以成,行非信无以立。故行之于人,譬济之须舟也;信之于行,犹舟之待楫也。将涉大川,非舟何以济之?欲泛方舟,非楫何以行之?今人虽欲为善而不知立行,犹无舟而济川也;虽欲立行而不知立信,犹无楫而行舟也。昔齐攻鲁,求其岑鼎,鲁侯伪献他鼎而请盟焉。齐侯不信,曰:“使柳季云是,则请受之。”鲁使柳季,柳季曰:“君以鼎为国,信者亦臣之国。今欲破臣之国,全君之国,臣所难也。”乃献岑鼎。小邾射①以邑奔鲁,曰:“使子路要我,吾无盟矣。”乃使子路。子路辞焉。季康子谓之曰:“千乘之国,不信其盟,而信子之一言,子何辱焉?”子路曰:“彼不臣而济其言,是不义也,由不能矣。”夫柳季、季路,鲁之匹夫,立信于衡门,而声驰于天下。故齐邾不信千乘之盟而重二子之言信之为德岂不大哉故言必如言,信之符也。君子知诚信之为贵,故必诚信而行;君王知诚信之为贵,故以信施救则立,以信荏事则正,以信赏罚则明。由此而言:信之为行,其德大矣!
(节选自《刘子》,有删改)
材料二:
贞观初,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太宗谓曰:“朕之所任,皆以为贤,卿知佞者谁耶?”对曰:“臣居草泽,不的知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情阿旨、则是佞人。”太宗谓封德彝曰:“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谓上书人曰:“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欲以诈道训俗,卿言虽善,朕所不取也。”
贞观十七年,太宗谓侍臣曰:“孔子曰‘民无信不立’,昔项羽既入咸阳,已制天下,向能力行仁信,谁夺耶?”房玄龄对曰:“仁、义、礼、智、信,谓之五常,废一不可,能勤行之,甚有裨益,殷纣狎侮五常,武王夺之;项氏以无信为汉高祖所夺,诚如圣旨。”
(节选自《贞观政要》卷五·论诚信,有删改)
【注】①射:人名,小邾国的大臣。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齐A邾不信B千乘之盟C而重D二子之言E信之F为德G岂不大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在文中是“约定”的意思。与《鸿门宴》“张良出,要项伯”中的“要”的词义一样。
B.辞,在文中是“拒绝”的意思。与《琵琶行》“莫辞更坐弹一曲”中的“辞”词义一样。
C.衡门,在文中指“简陋的房屋”,与《归去来兮辞》“乃瞻衡宇”中的“衡宇”词义一样。
D.的,在文中是“的确”的意思。与《与委书》“的的非吾所忍”中的“的”词义一样。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如果没有良好的品行就无法成事,如果品行中没有诚信也就无以立身,诚信对于行为而言,就如同行船需要船桨一样重要。
B.小邾射逃奔到鲁国,希望和子路约定,却不相信与鲁国订立的盟约,但是子路以他不尽为臣之道为由直接拒绝了他。
C.太宗认为君臣关系像水源和流水一样,如果君主做出诈伪的行为,就如同水的源头浑浊,可见,太宗对自身要求很高。
D.两则材料都以“诚信”作为论述的中心,材料一论述守信作为美德的重要性,材料二论述诚信对于治国的重要性。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不臣而济其言,是不义也,由不能矣。
(2)昔项羽既入咸阳,已制天下,向能力行仁信,谁夺耶?
5.下面材料为什么可以用作材料一的论据?请结合本文的内容,简要说明理由。
秦孝公使商鞅攻魏,魏遣公子昂逆而拒之。鞅谓昂曰:“昔鞅与公子善,今俱为两国将,不忍攻,愿一饮燕休二师。”公子许焉,遂与之会。鞅伏甲虏之,击破魏军。及惠王即位,疑其行诈,遂车裂于市。夫商鞅,秦之贵臣,名重于海内,贪诈伪之小功,失诚信之大义,一为不信,终身取尤,卒至屠灭,为天下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齐桓公伐鲁,鲁人不敢轻战去鲁国五十里而封之鲁请比关内侯以听桓公许之。曹翙谓鲁庄公曰:“君宁死而又死乎?其宁生而又生乎?”庄公曰:“何谓也?”曹翙曰:“听臣之言,国必广大,身必安乐,是生而又生也。不听臣之言,国必灭亡,身必危辱,是死而又死也。”庄公曰:“请从。”于是明日将盟,庄公与曹翙皆怀剑至于坛上。庄公左搏桓公,右抽剑以自承,曰:“鲁国去境数百里,今去境五十里,亦无生矣。钧其死也,戮于君前。”管仲、鲍叔进,曹翙按剑当两陛之间曰:“且二君将改图,毋或进者。”庄公曰:“封于汶则可,不则请死。”管仲曰:“以地卫君,非以君卫地,君其许之。”乃遂封于汶南,与之盟。归而欲勿予。管仲曰:“不可,人特劫君而不盟,君不知,不可谓智;临难而不能勿听,不可谓勇;许之而不予,不可谓信。不智不勇不信,有此三者,不可以立功名。予之,虽亡地亦得信。以四百里之地见信于天下,君犹得也。”庄公,仇也;曹翙,贼也。信于仇贼,又况于非仇贼者乎 夫九合之而合,一匡之而听,从此生矣。管仲可谓能因物矣。以辱为荣,以穷为通,虽失乎前,可谓后得之矣。物固不可全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贵信》)
材料二:
贞观十年,魏征上疏曰:臣闻君之所保,惟在于诚信。诚信立则下无二心,德礼形则远人斯格。德礼诚信,国之大纲,在于君臣父子,不可斯须而废也。故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又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文子曰:“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同令而行,诚在令外。”然而言而不行,言无信也;令而不从,令无诚也。不信之言,无诚之令,为上则败德,为下则危身,虽在颠沛之中,君子之所不为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诚信》)
6.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鲁人不敢A轻战B去鲁国C五十里D而封之E鲁请比关内F侯以听G桓公许之。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鲁国去境数百里”中“去”意为“离开”,与“去国怀乡”中的“去”字意思相同。
B.“两陛之间”中“陛”意为台阶,“陛”又特指帝王宫殿的台阶,后以“陛下”尊称天子及诸侯王。
C.“人特劫君而不盟”中的“特”意为“仅仅”,与《答司马谏议书》“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中的“特”字意思不同。
D.疏,是古代臣下向皇帝条陈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也称“奏疏”或“奏议”,如《谏太宗十思疏》。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翙劝谏鲁庄公劫持齐桓公,得到了鲁庄公的赞同,在盟会之时,鲁庄公剑指齐桓公,逼迫其屈服。
B.管仲劝齐桓公对敌人和仇人讲究诚信,材料一认为这是桓公盟会诸侯取得成功、匡正天下大家听命的原因。
C.魏征引述孔子的话,说明君王待臣下以礼,臣下会忠心侍奉君王;如果百姓不能信任国君,那么国家将无法存立。
D.魏征认为,诚信不仅对治理国家非常重要,也是君子的行为准则,君子即使处境艰难也不应做失信之事。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管仲曰:“以地卫君,非以君卫地,君其许之。”乃遂封于汶南,与之盟。
(2)予之,虽亡地亦得信。以四百里之地见信于天下,君犹得也。
10.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君王为何要讲诚信。
参考答案:
1.CEG2.A3.B4.(1)他不守为臣之道(如果我们)却成全了他的要求,这是不义,我不能(做这样的事)。
(2)从前,楚霸王项羽已经攻入咸阳,已经控制了天下,如果他能够努力推行仁政,那么谁能和他争夺天下呢?5.材料一的论点是“信”,所给材料讲的是商鞅不讲“信”的后果,可以作为反面论据。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因此齐国、小邾国不相信千乘之国的盟誓,却看重两位先生的话,守信作为美德,难道不重要吗?
“故齐邾不信千乘之盟”中,“千乘之盟”做“不信”的宾语,故C处断;
“而重二子之言”中,“二子之言”做“重”的宾语,故E处断;
“信之为德”语意完整,“德”做“为”德宾语,故G处断。
综上,CEG处断。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一词多义的能力。
A.“词义一样”错误。约定。/通“邀”,邀请。句意:如果派子路来与我约定。/张良出去,邀请项伯。
B.正确。句意:子路拒绝了。/请你不要拒绝,再坐下来弹一曲。
C.正确。句意:在民间诚实守信。/终于看到自己的简陋的房屋了。
D.正确。句意:的确不知道谁是佞臣。/的确不是我能忍受的。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但是子路以他不尽为臣之道为由直接拒绝了他”错。文中子路的话“彼不臣而济其言,是不义也,由不能矣”是对季康子说的,而非对射的拒绝之语。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彼”,他;“济”,成全;“是”,这。
(2)“昔”,从前;“既”,已经;“向”,如果。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由材料一中的“信者行之基,行者人之本”“由此而言:信之为行,其德大矣”可知,材料一的论点是“信”,论述了守信作为美德的重要性。
所给材料的意思为:秦孝公派商鞅攻打魏国,魏国派公子昂迎战抗敌。商鞅(派人)对公子昂说:“当初我与您交好,现在(我们)都是(敌对的)两国将领,(我)不忍心攻打(您),希望(与您)喝一杯酒(订立盟约)来让双方军队休战。”公子昂答应了,就与商鞅会盟。商鞅埋伏了甲士俘虏了公子昂,打败了魏军。到秦惠王继位后,怀疑商鞅做谋反之事,就(把他)车裂示众了。商鞅,是秦国的重臣,在四海之内享有重名,(却)贪求(用)欺诈(手段获得)的区区战功,丧失了诚实守信的正道大义,一次行不守信(的事),终身招致怨恨,最终导致身死灭亡,被天下耻笑。
可见,此材料讲的是商鞅不讲“信”的后果,即“卒至屠灭,为天下笑”,可以作为反例论证材料一的观点。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守信是品行的根基,品行是做人的根本。人没有(良好的)品行(就)不能有成就,品行(中)没有守信(就)不能树立德行。所以品行对于人来说,(就)像渡河要等待舟船;守信对于品行来说,(就)像行舟要等待船桨。想要过大河,没有舟船怎能渡过?想要划起舟船,没有船桨怎能行驶?现在的人虽然想要行善却不明白要树立品行,就像没有舟船却要渡过大河;虽然想要树立品行却不明白要守信,就像没有船桨却要行驶舟船。从前齐国攻打鲁国,索取鲁国的岑鼎,鲁侯献上别的鼎假充,请求订立盟约。齐侯不相信,说:“如果柳季说(鼎)是真品,那么我就接受。”鲁侯派柳季去(说),柳季说:“您把岑鼎当作宝贝,守信也是我的宝贝。现在要破坏我的宝贝,来保全您的宝贝,这是我难以办到的。”(鲁侯)才献出岑鼎。小邾国的射(想要)用(献上句绎)邑(作为条件)逃亡到鲁国,(对鲁国)说:“如果派子路来与我约定,我(就)不用订立盟约了。”(鲁国)就派子路去。子路拒绝了。季康子对他说:“(鲁国作为)千乘之国,(射)不相信它的盟誓,却相信您的一句话,您(去出使)有什么辱没之处呢?”子路说:“他不守为臣之道(如果我们)却成全了他的要求,这是不义,我不能(做这样的事)。”柳季、子路,是鲁国的普通人,在民间诚实守信,名声却流传遍布天下。因此齐国、小邾国不相信千乘之国的盟誓,却看重两位先生的话,守信作为美德,难道不重要吗!所以说到一定做到,是守信的表现。君子明白诚信的可贵,因此一定诚信地行事;君王明白诚信的可贵,因此用诚信的原则给予救助就能见效,用诚信的态度处理事情就能公正,用诚信的方式赏赐惩罚就能清明。因此说:守信作为行事的准则,这样的美德很伟大啊!
材料二:
贞观初年,有人上书请求(唐太宗)清除邪佞的臣子。太宗对上书的人说:“我任用的人,都认为是贤臣,你知道哪个是邪佞的臣子吗?”(那人)回答说:“我住在荒野民间,不能确知谁是佞臣。请陛下假装发怒,来试一试大臣们(反应),如果谁能不怕(陛下的)雷霆之怒,(仍)直言进谏,那就是正直的人;(如果谁)一味依顺陛下情绪迎合旨意,那就是邪佞的人。”太宗对封德彝说:“流水是否清浊,在于它的源头。君主是施政的源头,臣子百姓就好比流水,君主自己都做欺诈的事,却想让臣下的行为直率诚挚,这就好像水源浑浊而希望流水清澈一样,这在道理上是讲不通的。”(于是,太宗)对上书的人说:“我想让全天下都讲求信义诚信,不想用欺诈的方法引导风俗,你的方法虽然很好,但我不能采纳。”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孔子说:‘百姓不信任国家,便不能立国。’从前,楚霸王项羽已经攻入咸阳,已经控制了天下,如果他能够努力推行仁政,那么谁能和他争夺天下呢?”房玄龄回答说:“仁、义、礼、智、信,是所谓的五常,废弃任何一项都不行,如果能够认真推行这五常,对国家是大有益处的。殷纣王违反五常,被周武王灭掉,项羽因为无信,被汉高祖夺了天下。陛下之言极是。”
6.BEG7.D8.A9.(1)管仲对桓公说:“是用领土保卫君主,不是用君主保卫领土。您还是答应了吧!”于是终于在汶水之南封土为界,跟鲁国订立了盟约。
(2)还给它土地,这样虽说失去了土地,也还能得到诚信的名声。用四百里土地就在天下人面前显示出诚信来,您还是合算的。10.①君王讲诚信有好处:可以取信于民,得到臣子忠心,稳固江山。
②君王不讲诚信的弊端:败坏名声,失信于民,失去天下。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鲁国人不敢轻率作战,离鲁国都城五十里封土为界。鲁国请求像齐国的封邑大臣一样服从齐国,桓公答应了。
“鲁人不敢轻战”是主谓宾结构,句意完整,成分齐全,在宾语“战”之后B处断开;
“封之”动宾结构,“之”是“封”的宾语,在宾语后E处断开;
“鲁”是“请比关内侯以听”的主语,“比关内侯”是谓语“听”的状语,语义完整,在“听”之后G处断开,且“桓公”作“许之”的主语,主语前需要断开。
故选BEG。
7.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理解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能力。
A.错误。距离/离开。句意:鲁国都城本来距离边境几百里。/离开国都、怀念家乡。
B.错误。“尊称天子及诸侯王”表述不当,应该是“‘陛下’”只尊称天子。
C.错误。都是“只、仅仅”的意思。句意:人家只是要劫持您,并不想跟您订立盟约。/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
D.正确。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A.“曹翙劝谏鲁庄公行刺齐桓公”错误,根据后文管仲所言“人特劫君而不盟”可知,是“劫持”,不是“行刺”;“鲁庄公剑指齐桓公”错误,由“庄公左搏桓公,右抽剑以自承”的“自承”可知,鲁庄公是把剑指向自己。
故选A。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卫”,保护、保卫;“其”,还是;“许”,答应;“乃遂封于汶南”,状语后置句,正常表述为“乃遂于汶南封”:“乃”,于是;“遂”,终于。
(2)“予”,给;“亡”,丢失;“信”,诚信;“见信于天下”,状语后置句,“于天下见信”;“见”,显现。
10.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予之,虽亡地亦得信。以四百里之地见信于天下”“九合之而合,壹匡之而听,从此生矣”和材料二“诚信立则下无二心”“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可知,齐桓公因守诚信而“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魏征认为君王诚信,天下无二心,孔子认为君王以礼、信待臣子,可以得到臣子忠心,所以君王讲诚信可以得到人民的信任,可以得到臣子的忠心,可以让自己的江山稳固。这是君王讲诚信的好处。
结合材料二“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同令而行,诚在令外”“言而不行,言无信也;令而不从,令无诚也”“不信之言,无诚之令,为上则败德”可知,君王如果不讲诚信,就会败坏自己的名声,得不到人民的信任,所下命令不会执行,最终自然失去天下。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齐桓公攻打鲁国。鲁国人不敢轻率作战,离鲁国都城五十里封土为界。鲁国请求像齐国的封邑大臣一样服从齐国,桓公答应了。曹翙对鲁庄公说:“您是愿意死而又死呢,还是愿意生而又生 ”庄公说:“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曹翙说:“您听从我的话,国土必定广大,您自身必定安乐,这就是生而又生;您不听从我的话,国家必定灭亡,您自身必定遭到危险耻辱,这就是死而又死。”庄公说:“我愿意听从你的话。”第二天将要盟会时,庄公与曹翙都怀揣着剑到了盟会的土坛上。庄公左手抓住桓公,右手抽出剑来指着自己,说:“鲁国都城本来离边境几百里,如今离边境只有五十里,反正也无法生存了。削减领土不能生存与跟你拼命同样是死,让我死在您面前。”管仲、鲍叔要上去,曹翙手按着剑站在两阶之间说:“两位君主将另作商量,谁都不许上去!”庄公说:“在汶水封土为界就可以,不然的话就请求一死。”管仲对桓公说:“是用领土保卫君主,不是用君主保卫领土。您还是答应了吧!”于是终于在汶水之南封土为界,跟鲁国订立了盟约。桓公回国以后想不还给鲁国土地,管仲说:“不可以。人家只是要劫持您,并不想跟您订立盟约,可是您却不知道,这不能说是聪明;面对危难却不能不受人家胁迫,这不能说是勇敢;答应了人家却不还给人家土地,这不能算作诚信。不聪明、不勇敢、不诚信,有这三种行为的,不可以建立功名。还给它土地,这样虽说失去了土地,也还能得到诚信的名声。用四百里土地就在天下人面前显示出诚信来,您还是合算的。”庄公是仇人,曹翙是敌人,对仇人、敌人都讲诚信,更何况对不是仇人、敌人的人呢?桓公多次盟会诸侯而能成功,使天下一切都得到匡正而天下能听从,就由此产生出来了。管仲可以说是能因势利导了。他把耻辱变成光荣,把困窘变成通达。虽说前边有所失,不过可以说后来有所得了。事情本来就不可能十全十美啊。
(节选自《吕氏春秋·贵信》)
材料二:
贞观十年,魏征上疏说:臣听说国君地位的保障,在于诚实信用。有了诚信,就不会产生二心。实行德政,边远的人民也会来归顺。由此可见,德、礼、诚、信是国家的纲领,贯穿在君臣、父子关系中,一刻也不能偏废。所以孔子说:“君王以礼对待臣子,臣子以忠心侍奉君王。”还说:“一个人终有一死,得不到人民的信任,国家就无法存立。”文子说:“说出话来能够使人相信,是因为说话之前已经取信于人,发出令来能够得到执行,是因为命令之中含有诚意。”说了却不做,是言而无信,接受了命令却不执行,是没有诚意,如果是君王,就会败坏名声,如果是臣下,就会危及生命。因此,即使身不由己,处境艰难,君子也不会做有失诚信的事情。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诚信》)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