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中图版七年级上册期末考试地理复习提纲导学案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2024学年中图版七年级上册期末考试地理复习提纲导学案版

资源简介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
②表面积5.1亿km2,最大周长约4万km,平均半径6371km。
③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盖天说→新盖天说→浑天说→根据月食时看到的地球影子是圆的,推断是地球是球形的→麦哲伦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卫星 (
导学案编号
( )
)拍照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2.经线和纬线 (
教师导学过程
)
纬线 经线
定义 与赤道平行的线 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线
形状 圆圈 半圆
长度 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 长度相等
指示方向 东西方向(横向) 南北方向(纵向)
特殊经纬线 赤道 本初子午线
3.经度和纬度
(1)列表对比
纬度 经度
度数范围 0°-90° 0°-180°
经纬度划分 赤道以北为北纬(N),以南为南纬(S) 本初子午线以西为西经(W),以东为东经
度数的分布规律 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增大 从0°经线向东西两侧逐渐增大
半球划分 赤道划分南北半球 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划分东西半球
(2)经线圈:经线圈的两条经线必须相加是180°。一个是东经,另一个是西经。例如(30°W和150°E)
(3)高中低纬度: 低纬度: 0°——30°;中纬度:30°——60°;高纬度:60°——90°。
4.经纬网
(1)作用: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位置。
(2)利用经纬网确定位置:写出A,B的经纬度位置。
(
A(70
°
S,30
°
w)
B(29
°
N,124
°
E)
)
(3)利用经纬网确定位置的步骤:
①判断东西经和南北纬(横纬、竖经)
北增北纬,南增南纬;东增东经,西增西经。
②写出A、B两点的经纬度位置
a.先描出经过某点的纬线和经线,然后读出对应的纬度和经度;
b.先写纬度,后写经度,最后将经纬度用括号括起 来,中间用“,”隔开。
(
节气
)5.地球五带
特征 五带 范围 气候特征
热带 南北回归线之间 终年炎热
南、北温带 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之间 四季分明
南、北寒带 南北极圈以内 终年寒冷
第二节 地图
1.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
2.方向:
①八个基本方向(课本P14)
②确定方向:一般地图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根据指向标判读方向,指向标指向北;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③判读方向的方法:a.给“在”的后面的地点画十字,标方向。b.用虚线连接两个地点,判读。
3.比例尺
①计算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②比例尺的表现形式:线段式、数字式、文字式。
③比例尺比大小(分数比大小:分子相同,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图例(课本P18)
地图的种类(课本P18-19)
6.根据需要选择地图(P17活动1,3,4)
①根据目的:去某地游玩,寻找景点→导游图;外出旅游,确定行程路线→交通图;了解国际时事,确定事件发生地点→世界政区图;开车自驾游→电子地图。
②根据比例尺大小:
两幅图幅相同的地图,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比大范小详,比小范大略】
第三节 地形图
1.海拔和相对高度(课本P23计算)
海拔是地面某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是指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2.等高线地形图的特征
①等高线上各点的海拔相同。
②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陡密缓疏】
③等高距是指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在同一幅地图中,等高距必须是相等的。
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区分不同的地形部位。
①等高线地形图中常见的地形部位有山峰、山脊、山谷、陡崖和鞍部等。 (
教师导学过程
)
②不同山体部位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的表示【凸低为脊,凸高为谷】
(
等高线
重合

) (
等高线闭合,
中间


四周


) (
等高线闭合,
中间


四周


)盆地 陡崖 山峰 鞍部
(
相邻两座山峰之间的
连接部位

)
(
等高线
弯曲
部分向
高处
凸出。
) (
等高线
弯曲
部分向
低处
凸出。
)
山脊 山谷
4.五种基本地形
地形类型 颜色 海拔 地形特点
山地 绿色 500米以上 耸立的山峰、陡峭的山坡
丘陵 黄色 500米以下 地势起伏相对较大
平原 褐色 200米以下 宽广平坦
高原 褐色 500米以上 外围较陡,内部起伏较为缓和
盆地 —— —— 四周高,中间低
第二章 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第一节疆域和行政区划
一、疆域辽阔
我国的地理位置:东半球、北半球。大部分地区处于北温带,一小部分地区位于热带,没有位于寒带的地区。亚欧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
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①海陆位置优越,有利于我国发展海洋事业和对外交往。
②南北跨度广,各地气候差异大,为发展多种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3、领土四至点
①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约53°N)
②最南端:海南省南沙群岛曾母暗沙(约4°N)
③最东端:黑龙江省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汇合处(约135°E)
④最西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帕米尔高原(约73°E)
国土辽阔:
①陆地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濒临的海洋自北向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内海:渤海和琼州海峡。②邻国与隔海相望的国家(P36活动1表格)。
行政区划
1、三级行政区域: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乡三级。
2、34个省级行政单位
(1)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2)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P38表格)
3、北回归线穿过的省(自西向东):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台湾省。
4、各省之最
(1)跨经度最广的省级行政区域是内蒙古自治区。跨纬度最广的省级行政区域是海南省。
(2)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域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面积最小的省级行政区域是澳门特别行政区。
(3)中国四至点所在省级行政区域。最北和最东是黑龙江省,最西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南是海南省。
第二节人口
1、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4.12亿(2020年),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8%。
2、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人口迅速增长。
3、我国的人口国策:计划生育。目的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4、老龄化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为了减缓人口老龄化进程,增强社会整体活力,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国家从2021年起实施一对夫妻可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其配套支持措施。
5、人口分布
(1)分界线:黑河——腾冲一线。
(2)分布情况: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东密西疏)
第三节民族
1、56个民族:55(少数民族)+1(汉族)
2、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壮族。
民族文化:傣族——泼水节;藏族——雪顿节;乌孜别克族——古尔邦节;
蒙古族——那达慕大会;高山族——丰收节;回族——开斋节。
民族政策:
(1)各民族不论人数多少,一律平等。
(2)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3)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尊重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5、民族分布
(1)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2)分布情况:汉族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则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等边疆地区。
②云南省是少数民族最多的省级行政单位。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和地势
一、山脉纵横交错
①东西走向:天山山脉、阴山山脉;昆仑山脉、秦岭;南岭。
②南北走向:横断山脉、贺兰山。
③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④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脉。
⑤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二、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①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②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③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④三大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⑤山区(占2/3)发展经济的利弊。(P60)
三、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1.各级阶梯主要地形区和分界线:
海拔 主要地形区
第一阶梯 4000m以上 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一二阶梯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
第二阶梯 1000-2000m 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
二三阶梯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第三阶梯 500m以下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我国陆地海拔最高(珠穆朗玛峰:8848.86m)和最低的地方(吐鲁番盆地底部的艾丁湖洼地:-154.31m)。
3.地势对我国的影响: (
导(学)补充
)
气候:有利于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深入我国内陆,形成丰沛的降水;
交通:西高东低的地势,使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经济联系;
水利:地势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流湍急,水能资源极为丰富。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
气温的变化
1.气温日变化规律: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①日平均气温:一般是北京时间2时、8时、14时、20时测定的气温值的平均值。
②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
2.气温的年变化规律:北半球陆地7月气温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气温最高,2月最低。
①年平均气温:一年中12个月平均气温的平均值
②气温年较差:一年内月平均温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
3.等温线图的判读
①当等温线呈封闭状态时,如果中心气温比周围气温低,表示这里是低温中心;当等温线呈封闭状态时,如果中心气温比周围气温高,表示这里是高温中心。
②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温差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温差小。【密大疏小】
③相邻两条等温线的温差相等。 (
导(学)补充
)
我国气温的时空分布特点和温度带
1、气温的时空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气温差别很大;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
2、我国夏季最冷的地方是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
3、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是北极村,夏季最热的地方是吐鲁番。
4、根据气温的南北差异,并结合生产实际,将我国划分了5个温度带(由北向南: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和一个青藏高原高寒区。
三、降水的变化
1.降水
(1)定义: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固态或液态的水,统称为降水。
(2)降水的主要形式是降雨。
(3)测量降水量的基本仪器是雨量器和量杯。单位是毫米。
2.降水的变化
(1)降水的季节变化:通常用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一个地区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不同地区年降水量的季节分配不均匀。(降水的季节变化大)
(2)降水的年际变化:一个地区,不同年份的降水也是有差别的。(降水的年际变化大)
3.降水的分布
通常用等降水量线图来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同一等降水量线上各点的降水量相等。
四、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和干湿地区
1.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名称 内容
空间分布规律 年降水量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时间分配规律 季节变化 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主要集中于(夏)季
年际变化 各地降水(年际)变化大
2.我国降水最多(台湾岛火烧寮)和最少的地方(吐鲁番盆地托克逊)。
3.根据各地降水和蒸发的对比关系,将我国分为四类地区:干旱区(植被稀疏,沙漠和戈壁广布),半干旱区(温带草原),半湿润区(森林和草原过渡带),湿润区(森林)。
4.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①中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②一月份0℃等温线穿过的地方;③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④800mm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⑤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第三节天气和气候
天气
1.天气与气候的概念
天气 气候
区别 1.短时间 2.多变的 1.较长时间 2.相对稳定
联系 天气是形成气候的基础;气候是对多年天气状况的概括。
2.卫星云图
白色表示云层 ,绿色或棕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
3.常见的天气符号天气符号(课本P80图D)。
4.风向标的读法:要会判断风向和风力的大小
风 向:风吹来的方向。
风向标:风尾,风尾所在风杆的一端指向为风向,每道风尾长的代表两级风,短的代表一级风。一面风旗代表八级风。
二、气候
(一)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1.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有五种气候类型)
2.季风气候显著。(东部地区自南向北为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季风名称 发源地 风向 性质 影响
冬季风 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 陆地→海洋(西北季风和东北季风) 寒冷干燥 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使南北温差增大。
夏季风 太平洋、印度洋 海洋→陆地(东南风和西南风) 温暖湿润 雨热同期;降水的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频繁。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400mm等降水量线(或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巴颜喀拉山脉、冈底斯山脉)。
(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1.纬度位置(纬度的差异造成了气温的差异。纬度高,气温低;纬度低,气温高。)
2.海陆位置(海陆位置的差异造成了降水的差异。距海近,降水多;距海远,降水少。)
3.地形①高大山地阻挡气流,造成山地两侧气候差异明显。②高大山地气温、降水量的垂直变化造成了山地气候的垂直变化。(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③青藏高原海拔高、面积广,形成了广大的高原山地气候。
(三)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第四节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外流河和内流河
1.外流河和外流区;内流河和内流区。(课本P90)
2.外流河
注入的大洋 河流
太平洋 黑龙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
印度洋 怒江、雅鲁藏布江
北冰洋 额尔齐斯河
3.外流河和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外流河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的季风区,内流河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的非季风区。外流河和内流河的分界线就是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4.长江和黄河的水文特征。
主要河流 水量 汛期 含沙量 结冰期
长江 大 长 小 无
黄河 小 短 大 有,长
5.湖泊:青海湖(我国面积最大的咸水湖,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湖泊)、鄱阳湖(我国面积最大的淡水湖)、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6.阅读“京杭运河”(P91)
黄河
1.源流概况:
发源于青藏省巴颜喀拉山脉,流经青、川、甘、宁、内蒙古、晋、陕、豫、鲁9个省区,注入渤海。流经的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全长5464千米,是中国第二长河。
2.上中下游的水文特征
河段 特征
上游(源头→内蒙古河口) 流经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地带,多峡谷,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中游(河口→河南桃花峪) 多支流,含沙量大,水土流失严重。
下游(桃花峪→入海口) 水流缓慢,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河”(悬河)。
黄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中华文明。
黄河干流水能资源丰富,特别是上游。
黄河是北方沿岸9个省区重要的水资源。(宁夏平原被称为“塞上江南”)
黄河流域矿产资源丰富。
黄河下游河段易淤积、易决口、易迁徙。
4.黄河的治理:
上中游:建坝淤地、修筑梯田、植树造林,开展大规模水土保持工作。(治沙)
下游:加固黄河大堤,修建分洪、蓄洪工程。(防洪)
长江
1.源流概况:
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峰,流经青、川、藏、滇、渝、鄂、湘、赣、皖、苏、沪11个省,注入东海。流经的地形区:青藏高原、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第一长河,也是世界第三长河。
2.上中下游的水文特征
河段 特征 影响
上游(源头→湖北宜昌) 多峡谷,落差大,水流湍急 水能资源十分丰富。
中游(宜昌→江西湖口) 多湖泊,水量大,地势低平。 水患频发。
下游(湖口→入海口) 江阔水深,水流缓慢 利于航运
3.长江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长江中下游流经平原地区,终年不冻,航运条件极为优越,被称为我国的“黄金水道”。
(2)长江流域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蕴藏量约占全国的1/3。
(3)长江流域经济作物种类繁多,产量丰富,棉花产量占全国1/3以上。
(4)长江流域的森林资源、矿产资源、水生生物资源也很丰富。
4.长江的治理
河段 问题 措施
上游 滥伐林木,水土流失严重 退耕还林、还草,保持水土。
中下游 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多洪涝灾害。 退耕还湖,加高加固堤防,修建分蓄洪区等。
入海口及沿海 水污染 治理水污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