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件(共49张PPT)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件(共49张PPT)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资源简介

(共49张PPT)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第二章 声现象
导入
鸟鸣清脆如玉
导入
琴声婉转悠扬
导入
海边的海浪声
导入
声音对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但是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如何被我们听到的呢?
一、声音的产生
观察、体验、总结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仔细观察音叉发声的过程,猜想物体发声时的特征?
一、声音的产生
小组进行操作:
(1)拔动张紧的橡皮筋,观察橡皮筋的变化;
(2)边说话,边用手摸颈前喉头部分;
(3)把直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拨动直尺。
一、声音的产生
(1)上述实验中发声的物体分别是什么?
橡皮筋;声带;直尺;
(2)正在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
都在振动。
归纳法:通过对大量现象的对比、分析和总结,找出其中共同点的研究方法。
一、声音的产生
(3)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何区别?
发声时振动,不发声时不振动。
比较法:通过对不同或有联系的两个对象或物理现象进行比较,从中寻找它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揭示事物本质属性的研究方法。
(4)怎样使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
使物体停止振动。
一、声音的产生
(5)有些发声体的振动不能直接用肉眼观察到,你能用什么办法来感知它?
运用转换法(放大法),如利用乒乓球的跳动放大了音叉的振动。
转换法:将人们感知不到的物理现象转换为人们可以感知或容易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研究方法。
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声音的产生
蝈蝈、蟋蟀是如何发声的?
靠左右翅膀摩擦引起的振动。
一、声音的产生
蚊子飞行时,翅膀振动发声;
青蛙靠气囊振动发声;
蝉靠腹部的鼓膜振动发声;
鸟靠鸣膜振动发声。
一、声音的产生
听不到声音,物体一定不振动吗?
不一定,如果声音太小或物体距离太远,人也有可能听不到。
注意: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不能说声音也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继续存在并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保存声音的原理: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
(1)早期机械唱片:唱片表面上有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
一、声音的产生
(2)八音盒。
记录声音的其他方法:磁带、激光唱盘和存储卡。
一、声音的产生
小试牛刀:
1.夏天打雷时,发出雷声的原因是( )
A.人的耳朵鼓膜在振动
B.发生雷电处空气的振动
C.打雷时发生强光
D.空气很潮湿
B
一、声音的产生
2.手拨琴弦,便能听到悦耳的声音,这是因为
琴弦振动发出声音。
若想让琴弦的声音停止,可以怎么做?
让琴弦停止振动。
二、声音的传播
根据宇航员在月球上交谈的情境,思考以下问题:
(1)近在咫尺的他们为什么要借助无线电对讲机才能交谈呢?
(2)月球表面比地球表面缺少了什么?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什么条件吗?
二、声音的传播
实验: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注意声音的变化;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注意声音的变化。
分析:空气传送了声音,如果没有空气(真空),声音无法传播。
注意:实验中不可能把玻璃罩内空气完全抽出(真空),所以是通过进一步推理得出的结论,这里运用了理想实验法。
理想实验法(科学推理法):以实验为基础,通过分析事实,推理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
二、声音的传播
声音在空气(气体)中是怎样传播的呢?
以击鼓为例,鼓面的振动带动周围空气振动,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
二、声音的传播
与水波的传播相似,用一支铅笔不断轻点水面,水面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向远处传播,这里运用了类比法。
类比法:用一种已有的知识,来帮助理解可能看不见、摸不着、不形象直观的新知识,而所用的已有知识与新知识有许多类似之处。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着,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二、声音的传播
一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子上,堵上另一只耳朵,并且闭上眼睛,老师轻敲同一张桌子(不要使附近的同学们听到敲击声),能否听到敲击声音?由实验能得到什么结论?
能听到,说明了声音在固体中能够传播。
二、声音的传播
将要上钩的鱼,会被岸上的说话声或脚步声吓跑;花样游泳比赛中,运动员在水中也能听到音乐。这些生活中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声音在水(液体)中能够传播。
二、声音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
注意:没有介质,声音不能传播,如真空不能传声。
二、声音的传播
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从而引起听力的传导方式。
二、声音的传播
小试牛刀:
1.如图所示,在一个可以抽气的玻璃瓶内放一个响铃,逐渐抽掉瓶内空气,则声音会( )
A.逐渐减小
B.逐渐增大
C.保持不变
D.都有可能
A
二、声音的传播
2.小吕用手指甲轻轻地在木板桌面滑动,附近的其他同学听不到声音,但小翔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却听到了声音,这个实验说明了( )
A.空气能传播声音
B.手指甲能传播声音
C.桌面上的书本能传播声音
D.木板桌面能传播声音
D
二、声音的传播
3.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因为鱼听到人声就会被吓走,这说明( )
A.只有空气能传声
B.不仅空气和大地能传声,水也能传声
C.水不能传声
D.声音在任何条件下都能传播
B
二、声音的传播
4.中国海军第五批护航编队的护航舰艇上,出现了一种神秘的声波武器---“金嗓子”,对索马里海盗构成了有效威慑,若要阻挡这一武器的袭击,可以用薄薄的一层( )
A.真空带
B.半导体网
C.绝缘体网
D.磁性物质网
A
二、声音的传播
5.小吕敲响右边音叉时,与左边音叉的叉股接触的乒乓球会弹起来,这一现象既可以说明发声的物体在 ,也能说明声音可以在 中传播,该实验运用了 (研究方法);
若在月球表面上进行此实验,则 (选填“还能”或“不能”)观察到上述现象。
振动
空气
放大法(或转换法)
不能
三、声速
问题1:看到远处一道闪电划过漆黑的夜空,为什么过一会才听到隆隆的雷声?
问题2:运动会百米赛跑时,计时员为什么要看到发令枪冒白烟时计时,而不是听到枪响声才开始计时?
这些现象表明,远处声音传到我们耳朵需要一段时间。
(光传播的速度比声音快)
三、声速
声速:声音传播的路程与所用时间之比。
声速的物理意义:声音传播的快慢。
声速数值上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三、声速
阅读声速表,你能获得关于声速的哪些信息?
三、声速
分析:
(1)同一介质种类,声速与介质温度有关,如空气温度越高,声速越快。
(2)介质温度相同,声速与介质种类有关,如25℃的空气、煤油和海水。
(3)一般来说,固体介质中声速>液体介质中声速>气体介质中声速。
常见: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三、声速
小试牛刀:
1.北宋时代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着:士兵枕着牛皮制成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这段记载的科学道理是( )
A.声音不能通过空气传播
B.大地不能传播声音
C.只有牛皮制成的箭筒可以传播声音
D.固体传播声音比空气快
D
三、声速
2.“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是指深秋的夜晚,寒山寺悠扬的钟声回荡在姑苏城的夜空,为了弄清楚这一有趣现象,小吕查得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和温度关系如下:
上表说明,
真空中声速为 。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0m/s
三、声速
3.一条很长的铁水管,里面装满了水,小吕在铁水管一端敲一声,在另一端的小翔若能听到3次敲击声音,那么第一声是在 中传播过来的,第二声是在 中传播过来的,第三声是在 中传播过来的。(选填“水”、“空气”或“铁管”)
铁管

空气
三、声速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就会被反射,声波的反射在人耳引起的感觉就是回声。
例如:我们对着远处的高墙或山崖喊话以后听到的回声。
三、声速
根据生活经验,离障碍物距离近时就感觉不到有回声,为什么?
当障碍物离人较远时,发出的声音经过较长的时间(大于0.1s)回到耳边,人们能把回声与原声区分开,所以听到回声;当障碍物离得太近时,声波很快被反射回来,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分辨不出原声和回声,但会觉得声音更响亮。
三、声速
音乐厅中常用这种原理使演奏的效果更好。
三、声速
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
三、声速
例题:小吕在一座大山前大喊,喊出的声音经过大山的反射,1s后听到了回声,此时的空气温度约为15℃,请问小吕和大山之间的距离约为多少?
s===170m
回声测距:s=
例如:测定海洋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距离。
三、声速
小试牛刀:
1.下列说法中,哪种说法是用来描述回声现象的( )
A.隔墙有耳
B.余音绕梁
C.震耳欲聋
D.掩耳盗铃
B
三、声速
2.一场大雪后,大地披上了银装,这时你会发现周围特别宁静,这是因为雪地的微孔能吸收声音,根据上面的描述,电影院和会议礼堂的四周墙壁做成凹凸不平的蜂窝状,这是为了( )
A.增强回声的效果
B.减小回声的效果
C.增大声音的大小
D.装饰
B
三、声速
3.设海水温度为25℃,在海面用超声波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2s后收到回来的声波,计算出海水深度为多少?
s===1531m
三、声速
4.在一次百米赛跑中,某计时员违规,他给某运动员计时时,采取了听枪声计时的方法,结果记得该运动员的成绩是11.30s。
(1)所记录的这个时间比运动员实际跑的时间是偏大了还是偏小了?
偏小
(2)若当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则该运动员实际所跑的时间是多少秒?
(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由v=,得t声==≈0.29s
t人=t+t声=11.30s+0.29s=11.59s
总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