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知识梳理+练习(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知识梳理+练习(含解析)

资源简介

选必三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知识串讲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核心知识一: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自古以来,人类在不断的迁徙中求生存、谋发展,并在迁徙过程中带来了不同文化的交融。古代游牧民族的几次大迁徙对亚欧大陆各主要区域文化的形成和转型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1.印欧人的迁徙
(1)印欧人的起源:可能起源于东欧平原。
(2)生活方式:他们是游牧民,驯养了马匹。
(3)作战工具:马拉战车。
(4)迁徙路线:公元前2千纪初起,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整个迁徙过程延续数百年甚至上千年。
(5)历史影响:促使迁入地区分别形成了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和雅利安人,对整个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区域文化的形成
(1)赫梯人:公元前17世纪,赫梯人在小亚细亚建立赫梯帝国;公元前14世纪,赫梯帝国进入鼎盛时期,疆域从小亚细亚延伸到巴勒斯坦,多次与埃及发生争霸战争,公元前13世纪末因陷入内战逐渐衰落。
(2)波斯人:公元前6世纪崛起于伊朗高原,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在波斯帝国统治下,西亚、北非文明首次被统一起来,西亚文明和希腊文明发生了深入、广泛交流。
(3)希腊人:公元前2000年左右进入巴尔干地区的印欧人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古代的希腊人。他们思考人类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在哲学、科学、文学、建筑和艺术等多个领域取得成就。希腊文明成为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
(5)雅利安人:分布于印度河流域到恒河流域,他们把马和铁带到了印度。公元前600年左右,南亚地区出现了一系列国家,印度历史进入列国时期,种姓制度和佛教成为古代印度社会的重要符号,并对周边地区特别是东南亚产生重大影响。
(二)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1.迁徙的过程
(1)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
①中国北方:匈奴势力强大,不断扩张。大月氏人西迁,建立贵霜帝国,势力一度到达印度北部。
②欧洲地区:日耳曼人在与罗马帝国的接触中不断南迁。
(2)3世纪到6世纪
①中国:匈奴内迁,定居中原并建立政权;其他少数民族逐渐迁徙到中原,形成北方民族大交融。同时部分北方人民因战乱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②欧洲:日耳曼人各支利用罗马帝国衰落的机会,陆续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灭亡了西罗马帝国。
③西亚:7世纪,阿拉伯人开始扩张,征服西亚和北非广大地区。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
2.迁徙的影响
(2)各个区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3)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文化的基础上,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古代人类迁徙与区域文化形成的关系
(1)人类迁徙密切了各地区之间的来往与交流,人口迁徙成为区域文化交流的载体。
(2)人类迁徙的过程中伴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各地区之间文化的交融与发展。
(3)人类迁徙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民族交融,促进了新的民族或者新的人种的形成,这些新民族、新人种成为新的区域文化形成的重要元素。
(4)人类迁徙促进各异域文明之间的融合,各地区文化在融合过程中不断借鉴、汲取和取舍,最终推动了各区域文化的形成。
1.印欧人不断地迁徙,使得世界各地的文明在更广大的范围内碰撞、交融,有的消失了,有的同化了,但却产生了更多更高级的文明,这说明( )
A.不断地交融推进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
B.各地社会发展落后使得无法抵抗印欧人的冲击
C.民族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D.印欧人的冲击是产生更高阶段文明的根本原因
2.古代希腊哲学产生于希腊人对宇宙起源和人生意义等重要问题的思索,通过理性思考提出了对世界的认识和解释。他们思考实践的结果是( )
A.丰富了人类的知识 B.形成了基督教神学体系
C.形成了悲剧和喜剧 D.创造了西方史学的经典
3.如下今呼和浩特地区出土的东汉墓壁画(局部)。由此推知,当时( )

A.匈奴人率先借鉴和使用铁犁牛耕技术 B.边疆已与内地农业生产实现一体化
C.天可汗设立河西四郡加快了边疆开发 D.中原农耕技术逐渐在北疆地区传播
4.阿拉伯帝国的制度基本继承了拜占庭帝国和波斯帝国的传统,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在帝国一度流行。阿拉伯人还吸收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这说明阿拉伯( )
A.是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B.推动西方社会转型
C.文明的发展具有包容性 D.长于借鉴缺少创新
5.从公元前2千纪开始的印欧人大迁徙冲击了除中国以外的三大古文明,迁徙图示如下。印欧人的迁徙( )
A.促进了区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B.形成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
C.促使大河文明向海洋文明转变 D.造成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核心知识二: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区转移
近代欧洲人的殖民扩张改变了美洲和大洋洲的人口结构,造成了非洲人口的严重损失,驱动了亚洲劳工的大量迁移。人口迁徙带来了这些地区的文化重构,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现代社会人口迁徙的主要动力来自经济。
(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1.美洲族群变化的主要原因:欧洲殖民者的海外殖民扩张。
(1)15世纪欧洲的殖民扩张: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此后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争相开始在美洲进行疯狂的殖民扩张和掠夺。在此期间,屠杀、奴役以及从欧洲传来的天花等传染病,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导致印第安人大量死亡。
(2)16世纪以来欧洲的殖民扩张:为了弥补劳动力的不足,殖民者从非洲掳掠黑人,贩卖到美洲作奴隶。与此同时,欧洲白人也大量涌入,使美洲白人数量大大增加,美洲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2.总体状况:印第安人人数大量锐减,欧洲人和非洲黑人数量激增,出现了新的族群。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混血后代,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
3.美洲国家的人口结构具体表现
(2)海地等西印度群岛的国家:黑人人口占多数。
(3)拉丁美洲:混血人种成为拉丁美洲的最大族群,在秘鲁等少数国家印第安人相对较多,但也很少超过人口的半数。
4.历史影响:外来人口共同生活在美洲,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不断融合,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发展了以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美洲文化。
(二)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1.原住居民:在3万多年前,澳大利亚就有人类居住。
2.殖民活动历程
(1)18世纪后期:英国将澳大利亚作为流放罪犯的场所。
(2)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对原材料需求的增加,英国殖民者开始在澳大利亚掠夺原住居民的土地,建立牧场,1851年,人们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金矿,采矿业迅速发展起来。
3.人口结构:19世纪中叶,白人成为当地主要居民,,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
(三)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1.历史背景
(1)19世纪初期,英美等国开始陆续颁布禁止奴隶贸易的法令,黑奴贸易受到限制,殖民者需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
(2)19世纪中叶以后,清政府被迫允许殖民者招募华工。
2.概况:
(1)华工被运往欧美等地,形成了苦力贸易。
(2)葡萄牙、英国、美国等国迫使华工签约。
(3)中国东南沿海大量穷苦百姓因为生活所迫,被诱骗、绑架成为苦力。
3.历史贡献
(2)澳大利亚:19世纪中叶,华工开采金矿。
(3)在大洋洲的一些岛屿上,华工在种植园和矿山辛勤劳动,促进了这些地区的开发。
4.华工历史命运
(1)很多华工回国。
(2)留下的华工在各地形成了唐人街,保留和传播中华文化,促进美洲和大洋洲的经济、文化发展。
1.近代族群与人口结构变化的深层原因
(1)根本原因: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工业革命的出现。
(2)直接原因:建立在经济发展基础上的海外殖民扩张与殖民掠夺,建立在劳动力需求基础上的三角贸易和苦力贸易。
(3)主观原因:在资本主义生产利润驱使下的跨区域贸易的出现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始积累的需要。
(4)客观原因:交通条件、信息传输技术等条件和技术的改善,对人口迁徙带来了极大便利。
(5)其他原因:优越、发达的欧洲文化对美洲文化的侵蚀和改变;欧洲人对美洲土著印第安人的屠杀。
在上述因素的主导下,欧洲人口、非洲人口与美洲人口高度融合,美洲印第安人口和澳大利亚等地的原住民人口的急剧减少,欧洲人口的增多和混血人种的出现,共同导致了美洲族群结构和大洋洲人口结构的变化。
2.华工出现的原因和影响
(1)华工出现的原因
①19世纪初期,黑奴贸易受限与大量劳动力需求之间存在矛盾。
②19世纪中叶以后,清政府软弱无能,被迫允许殖民者招募华工。
③东南沿海地区老百姓因生活所迫被迫成为苦力。
(2)华工出现的影响
①作为外来廉价劳动力,促进了美洲、大洋洲等地的经济开发。
②留下的华工在中华文化传播和世界文化交流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6.有学者指出,现代拉美文明是一种多元混合的文明,具有和谐性与不平等并存、开放性与依附性并存、多元文明与不平衡性并存的“悖论”。这主要是由于( )
A.新的美洲文化趋于形成 B.近代殖民侵略及人口跨地域转移
C.美洲人口及族群的变动 D.拉美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不彻底
7.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各民族的服饰、食品、宗教与世俗的节庆娱乐、音乐、舞蹈、建筑,在新大陆触目可见:墨西哥斗牛起源于西班牙斗牛;拉美各国的音乐舞蹈,处处洋溢着热烈浓郁的西班牙韵致;吉他从西班牙传入美洲,风靡四方。以上现象反映了( )
A.美洲本土文化遭到破坏 B.殖民扩张推动美洲开发
C.族群迁移推动文化扩展 D.人口迁移推动种族融合
8.19世纪20年代初,英国政府竭力提倡、鼓动自由移民,于是许多在英国前景黯淡的一般绅士、自耕农、佃农等来到澳大利亚。据统计,截至1828年,在澳大利亚社会人口构成中,自由移民已占全国总人口的13%,而到1851年,移民总数已占全殖民地人口的41%,每五个殖民地居民中就有两名自由移民。这说明
A.大洋洲被迫卷入了世界市场
B.英国的殖民活动影响了大洋洲的人口结构
C.大洋洲原住民人口数量锐减
D.殖民活动推动了美洲族群混合现象的出现
9.19世纪60年代,美国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铁路网(见图)。从中可见( )
19世纪60年代华工参与修建的美国部分铁路
A.工业革命的完成 B.华工出国的初衷
C.华工对美国工业化的贡献 D.北美西部开发的显著成效
10.1873年,李鸿章就华工在秘鲁的非人待遇,向访华的秘鲁公使葛尔西耶提出严正交涉,迫使秘鲁通过保护华工的法律文件,并在1874年6月与中国签署《通商条约》,承诺互换领事并保护双方的公民和臣民。这些做法( )
A.建立了与西方接轨的外交体系 B.客观上助推了外交的近代化
C.实现了与西方列强的平等外交 D.开辟了以国际法维权的道路
核心知识三:现代社会的移民与多元文化
现代社会人口迁徙的主要动力来自经济全球化,战争、灾难和经济因素等也造成了规模日益增长的难民群体。现代移民社会面临着文化认同的新课题。人口迁徙与文化认同既是多样文化广泛接触、交流与传播的历程,又是不同文化交融的过程。
(一)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1.劳动力全球流动的原因: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过程中,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生产的国际化大大加强,全球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
2.劳动力全球化流动的表现
(1)大规模全球流动的出现
历史阶段 主要方面
二战后初期 南欧、北非、东南亚、拉丁美洲向西欧、北美和大洋洲等发达地区流动。
20世纪七八十年代 ①中东地区的石油工业快速发展,大量非洲劳动力涌向中东产油国。 ②经济高速发展的日本以及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也吸引亚非移民。
20世纪九十年代 东欧向西欧、北美流动。
(2)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变化
①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大多数移民在制造业和公共服务业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②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传统行业的劳动力需求量减少,贸易、金融等行业的就业机会增加,企业对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球劳动力的流动呈现出“精英迁移”的新趋势。
(二)难民的困境和救助
1.难民的产生
(1)原因:战争和地区冲突,宗教或部族矛盾,自然灾害,经济恶化等。
(2)来源
①二战前:主要产生于欧洲,如犹太难民。
②二战后:主要产生于中东、非洲、东南亚等地。
2.难民的救助
(1)目的:保护难民的基本人权。
(2)举措
①成立机构:1950年,联合国成立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公署,专门协调处理难民问题。
②制定文件
A.1951年,联合国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规定救助难民的行动准则。
B.1966年,联合国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扩大1951年公约的适用范围。
C.成立纪念日:联合国大会决定,2001年起,每年的6月20日为“世界难民日”。
(3)效果:尽管国际社会在难民的人道主义救助上作了很大努力,但仍然没有改变难民逐年增加的趋势。国际社会要实现让世界不再有难民这一终极目标,仍然任重道远。
(三)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1.美国移民文化
(1)原因: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世界各地的移民不断来到北美,共同建设美利坚合众国。在这个过程中,白人驱逐、消灭北美印第安人,阻碍了印第安文化的正常发展,同时也吸收了非洲、亚洲、拉丁美洲等地的文化,形成了以欧洲文化为主流的美国移民文化。
(2)特征: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是美国社会的显著特征,而多元文化传统也使美国社会始终存在着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
2.新加坡移民文化
(1)原因:19世纪以来,苏伊士运河的通航,极大地缩短了东南亚与欧洲的航程。随着东南亚地区经济的发展,马六甲海峡海运繁忙,新加坡逐渐成为繁荣的贸易大港和国际化都市,从英国殖民地成为独立国家。
(2)构成:在新加坡的人口构成中,来自中国南方各省的华裔移民超过70%;其次为本地的马来族;还有近10%的印度商移民。
(3)特征:新加坡是具有移民社会特征的城市国家。
(4)影响:新加坡的多元文化和谐共处,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马来语、华语、英语和泰米尔语均为官方语言;各民族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各类宗教建筑形式各异,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20世纪80年代以来劳动力全球流动的新现象
(1)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流动,表现在大量劳动力向中东产油国的涌现,以及日本等亚洲新兴工业国家。
(2)劳动力的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侧重于对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素养的更高的要求。
(3)劳动力的全球流动,集中体现在跨国公司对全球高端人才的吸纳,在国际业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4)劳动力的全球化流动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发展,刺激了全球各国政府对外来人口管理模式或者移民政策的调整。
11.下图为部分年份世界贸易开放度、金融一体化程度、移民指数。(以:1900年为100)的情况。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科技发展推动全球化进程加快
B.世界大战加速劳动力全球流动
C.贸易开放度与金融一体化程度成反比态势
D.经济全球化增加发展中国家经济失控风险
12.如图漫画反映的是全球劳动力流动呈现出的新趋势,一些国家的“知识精英”在全球自由流动。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 )

A.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B.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推动
C.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 D.社会信息化的结果
13.下图漫画船上的女性为德国总理,海中等待救援的是中东难民。该漫画可用于说明( )
A.欧洲一体化遭遇严重挫折 B.区域人道主义形势堪忧
C.法西斯主义威胁人类安全 D.欧盟动荡引发难民危机
14.1950年12月,联合国难民署成立。它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处理欧洲二战之后的难民问题。50年代初,它要求设立“联合国难民紧急基金”,但因美国作梗而失败。1954年,美国希望把难民署作为反苏的力量而开始给予支持。此后,“联合国难民基金”很快得到其他国家支持,并迅速筹集完毕。这主要反映出( )
A.冷战导致难民问题形成 B.人道主义精神推动国际法发展
C.霸权主义威胁国际治理 D.联合国致力于国际关系民主化
15.在新加坡的文娱集会的节目单上,观众可以看到有马来舞蹈、中国舞蹈,以及西洋舞蹈;在城市建设中,新加坡市政当局会有意识地将各民族居民安排在同一单元楼里。这些做法反映了新加坡( )
A.实现了各民族文化的统一 B.缺乏特色主流文化
C.是最具有移民特性的国家 D.多元文化和谐共处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世界)。据材料“印欧人……迁徙,使得世界各地的文明在更广大的范围内碰撞、交融,……产生了更多更高级的文明”可得出印欧人迁徙促进了文明的交流和发展,A项正确;各地被印欧人征服并非都是因为社会发展落后,而是多种因素的结果,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古代人类的迁徙对区域文化和人类文明的影响,“民族交融”不完全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产生更高阶段文明主要原因是各文明的相互学习和交融,而非因为印欧人的冲击,排除D项。故选A项。
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希腊。根据材料“对宇宙起源和人生意义等重要问题的思索,通过理性思考提出了对世界的认识和解释”且结合课本所学可知,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哲学家通过各自的一些方式进行思考实践,丰富了人类的知识,A项正确;基督教产生于中古时期的西欧地区,其神学体系的形成也历经四百余年,也不是理性思考的结果,与古代希腊哲学无关,二者是两种思想体系,排除B项;悲剧和喜剧是雅典城邦时代戏剧的杰出代表,和古代希腊哲学家的思考结果无关,排除C项;创造了西方史学的经典的是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和古代希腊哲学家无关,排除D项。故A项正确。
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据图可知,东汉时呼和浩特地区出现了农耕技术,据所学知识可知,呼和浩特地区在内蒙古一带,D项正确;图中信息不能体现匈奴人率先借鉴和使用铁犁牛耕技术,排除A项;“边疆已与内地农业生产实现一体化”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在河西走廊设立河西四郡,而“天可汗”是草原各族对唐太宗的尊称,排除C项;故选D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阿拉伯帝国时期。根据材料“阿拉伯帝国的制度基本继承了拜占庭帝国和波斯帝国的传统,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在帝国一度流行。阿拉伯人还吸收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可知,题干强调的是阿拉伯帝国对其他地区文化的继承与吸收,即阿拉伯文明的发展具有包容性,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阿拉伯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没有体现东西文化交流,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西方社会的转型,排除B项;阿拉伯人还吸收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说明不但借鉴还有创新,排除D项。故选C项。
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2千纪以来世界。据图并结合所学可知,古代印欧人凭借马和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或征服迁入地区的居民,或与被征服者融合,对整个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A项正确;印欧人的迁徙不属于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排除B项;印欧人的大迁徙虽然对区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但是并没有促使大河文明向海洋文明转变,排除C项;造成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的不是印欧人的迁徙而是日耳曼人的迁徙,排除D项。故选A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拉美。根据材料可知,随着欧洲列强的殖民入侵及人口跨地域转移,印第安文明独立发展的进程被打断,它原有的发展环境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经历了欧洲文明、非洲文明与印第安文明碰撞、交流和融合的过程之后,拉美形成了一种新的混合文明结构,B项正确;题意强调的是现代拉美文明的形成原因,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美洲人口及族群的变动主要受近代殖民的影响,不属于导致材料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现代拉美文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近代殖民侵略及人口跨地域转移,与拉美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不彻底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美洲)。据本题材料“欧洲各民族的服饰、食品、宗教与世俗的节庆娱乐、音乐、舞蹈、建筑,在新大陆触目可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将欧洲文化传播至拉丁美洲,说明近代人口的迁移促进文化的传播,C项正确;欧洲文化传播至拉丁美洲,并不代表美洲本土文化遭到了破坏,排除A项;“文化扩展”不能等同于“美洲开发”,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关于拉丁美洲种族融合的相关论述,排除D项。故选C项。
8.B
【详解】工业革命时英国政府鼓励对外殖民扩张,一般绅士、自耕农、佃农等来到澳大利亚符合国家殖民活动的要求,也改变了被殖民地区的人口结构,B项正确;A项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C项人口锐减,无法体现,排除C项;与美洲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60年代(美国)。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60年代华工参与修建了美国部分贯穿东西的重要铁路干线,铁路的建成,便利了交通,促进了美国工业化的发展,华工对美国工业化做出了贡献,C项正确;图片侧重华工对美国工业化的贡献,与工业革命的完成和西部开发关系不大,排除A、D两项;材料与华工出国的初衷无关,排除B项。故选C项。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中后期(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鸿章在处理与列强关系上的做法客观上助推了外交近代化,B项正确;A项表述中,“建立……外交体系”的说法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A项;C项表述与近代中国的外交史实不符,排除C项;D项表述中,“开辟了”之说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0世纪世界。从材料可以看出,从一战开始到二战结束,因战争和经济危机干扰,经济全球化受阻,二战结束后,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经济全球化复苏,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瓦解及信息技术进步等推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A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两次世界大战时期移民指数不高,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贸易开放度和金融一体化程度呈现正比态势,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大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传统行业的劳动力需求量减少,贸易、金融等行业的就业机会增加,企业对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球劳动力的流动呈现出新的趋势,这在跨国公司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在发达国家接受高等教育,并留在发达国家工作。他们作为移民中的“知识精英”,在跨国公司的国际业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C项正确;材料所述现象主要受全球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与多极化关系不大,排除A项;“知识精英”移民不只发生在经济区域集团化国家间,而是发生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群体中,排除B项;社会信息化是指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建立有组织的信息网络体系,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向高效、优质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社会信息化使世界各国更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与材料所述“知识精英”移民直接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C项。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世界。据材料可知,漫画中的德国总理拒绝了中东难民的求救,体现了人道主义形势堪忧,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人道主义形势,与欧洲一体化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描述和体现法西斯主义信息,排除C项;中东不属于欧盟,欧盟动荡与中东难民危机没有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B项。
1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0年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在联合国难民署成立的背景下,美国为反苏,成立了“联合国难民基金”,这些做法使难民问题与意识形态结合在一起,增加了解次难民问题的难度,C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难民问题最初是因为战争造成的,而非美苏间的冷战,排除A项;材料强调难民问题,看不出国际法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中未提及联合国在国际关系民主化中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
1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新加坡)。根据材料“在新加坡的文娱集会的节目单上,观众可以看到有马来舞蹈、中国舞蹈,以及西洋舞蹈;在城市建设中,新加坡市政当局会有意识地将各民族居民安排在同一单元楼里”可知,新加坡政府注重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共荣,并进行有意识的混合安排,使多元文化的光彩得以交相辉映,材料内容反映了新加坡多元文化和谐共处,D项正确;多元文化和谐共处不等同于文化的统一,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新加坡文化的多元性,没有体现缺乏特色主流文化,即体现的是新加坡文化的多元性,不代表缺乏特色,排除B项;最具有移民特性的国家,“最”字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