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章 神经调节一、易混概念1.反射≠反应≠感觉①反射的发生要有完整的反射弧和一定条件的刺激,如用针刺脚趾引起的缩腿行为。②反应是指生物体对内外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不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如用针刺坐骨神经引起的与坐骨神经相连的肌肉的收缩。③感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需要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参与,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可不参与,可不产生反应。2.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效应器包括两种,一种是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另一种是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腺体。3.神经纤维≠神经神经纤维:神经元的轴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共同组成神经纤维。神经: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包结缔组织膜,就成为一条神经。4.静息电位≠零电位。静息电位时,膜外的阳离子浓度大于膜内的阳离子浓度,膜内外存在电位差,而不是零电位。用电表测量时一般表现为负电位。5.突触小体≠突触①组成不同:突触小体是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端的膨大部分,其上的膜可构成突触前膜,是突触的一部分;突触由两个相邻神经元参与构成,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②信号转变不同:在突触小体上的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化学信号:在突触处完成的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6.产生感觉≠完成反射误认为“形成了感觉”也是“完成了反射”,反射依赖完整的反射弧(五部分)才能形成,一切感觉无一不是形成于大脑皮层,其产生路径为感受器→传入神经→上行传导至大脑皮层,即感觉只需经过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大脑皮层)三部分即可形成。可见传出神经及效应器受损时仍可产生感觉,但感受器或传入神经或神经中枢受损时将不形成感觉。7.混淆中枢神经系统和神经中枢①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它接受全身各处传入的信息,经它整合加工后成为协调运动的指令信息,或者储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成为学习、记忆的基础。②神经中枢是指在脑和脊髓中,大量神经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不同的神经中枢,分别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如水平衡神经中枢、血糖平衡神经中枢等。8.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区别①神经细胞能够产生动作电位,神经胶质细胞则不能,但它有休止电位;②神经细胞有释放神经递质的突触,而神经胶质细胞没有突触;③脑中神经胶质细胞的数量是神经元的数量的10~50倍。9. 语言中枢与视觉中枢、听觉中枢混淆①视觉性语言中枢≠视觉中枢,视觉性语言中枢受损时,病人仍有视觉,只是“看不懂”语言文字含义。②听觉性语言中枢≠听觉中枢,听觉性语言中枢受损时,病人仍有听觉,只是“听不懂”话中的含义。【核心归纳】1.离体和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的方向不同①离体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是双向的。②在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的神经冲动只能来自感受器,因此,在生物体内,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导的。③兴奋的传导方向总是与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一致,而与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反;④静息状态虽然由K+大量外流产生和维持,但此时K+浓度膜内仍然高于膜外。导致膜两侧电位外正内负的原因是外侧阳离子(包含Na+、K+等)多,而不是K+浓度膜外比膜内高。同理,动作电位状态时,Na+浓度膜外仍然高于膜内。2.低级中枢与高级中枢的关系①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②大脑皮层是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所有的感觉(触、听、视等)均在大脑皮层形成。③脊髓具有传导功能,许多简单反射活动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的低级神经中枢可以自主地控制一些反射行为,如排尿反射、膝跳反射等。④低级神经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如成人可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这样,相应器官、系统的生理活动,就能进行得更加有条不紊和精确。3.人类大脑皮层中央前回对躯体运动的控制特点①一侧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支配对侧躯体的骨骼肌。②功能定位精细。③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但头面部代表区的内部安排仍是正立分布。④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运动的精细程度相关,而与躯体的大小无关。4.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区别与联系比较项目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区别 概念 出生后无须训练就具有的反射 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特点 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参与;先天性;终生性;数量有限 大脑皮层参与;后天性;可以建立,也能消退;数量几乎是无限的意义 完成机体基本的生命活动 大大提高了动物应对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举例 眨眼反射、啼哭、膝跳反射、缩手反射、吃东西时分泌唾液等 “望梅止渴”、听见铃声走进教室等联系 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的,没有非条件反射就没有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5.神经纤维上膜电位差变化曲线解读6.有关神经递质的6点总结(1)供体:轴突末端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2)传递途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3)受体:突触后膜上的糖蛋白,具有特异性。(4)作用: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打开突触后膜上的相应的离子通道,发生离子流动,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5)类型:兴奋性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谷氨酸等,引起兴奋的机理为该类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能增强突触后膜对Na+的通透性,使Na+内流,从而使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即引起下一神经元发生兴奋;抑制性神经递质——如甘氨酸、γ-氨基丁酸、去甲肾上腺素等,引起抑制的机理为该类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能增强突触后膜对Cl-的通透性,使Cl-进入细胞内,强化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从而使神经元难以产生兴奋。(6)去向:神经递质发挥效应后,会很快被相应的酶降解,或被突触前神经元回收,以免持续发挥作用。【技巧点拨】一、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方法1.根据是否有神经节判断:有神经节的为传入神经。2.根据脊髓灰质的结构判断:与前角(粗大端)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狭长端)相连的为传入神经。3.根据脊髓灰质内突触结构判断:图中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4.切断实验法判断: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例1】 如图是一个反射弧模式图,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① S是感受器,M是效应器 ② S是效应器,M是感受器③ Ⅰ是传入神经,Ⅲ是传出神经 ④ Ⅰ是传出神经,Ⅲ是传入神经⑤ 兴奋的传导方向是:SⅡM⑥ 兴奋的传导方向是:MⅡS⑦ 兴奋的传导方向是:SⅡM或MⅡS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 D.②④⑦答案 A解析 S是感受器,M是效应器,①正确,②错误;Ⅰ是传入神经,Ⅲ是传出神经,③正确,④错误;在反射弧中兴奋传导的方向是SⅡM,⑤正确,⑥⑦错误。二、兴奋传导和传递过程中电流计指针偏转问题1.若电极两处同时兴奋,则电流表指针不偏转,如刺激图1中的c点。2.若电极两处先后兴奋,则电流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如刺激图1中的a点和图2中的b点。3.若两电极只有一处兴奋,则电流表指针发生一次偏转,如刺激图2中的c点。【例2】 神经纤维上有依次排列的四个点A、B、C、D,且AB=BC=CD,现将一个电流表依次连接到神经纤维细胞膜表面的两点(1.AB、2.BD、3.AD),若在C处给一强刺激,其中电流表指针能够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的有( )A.1、2 B.1、3 C.2、3 D.1、2、3答案 B解析 将一个电流表连接到神经纤维膜表面的A、B两点,若在C处给一强刺激,兴奋先传至B点,然后传至A点,电流表指针能够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将一个电流表连接到神经纤维膜表面的B、D两点,若在C处给一强刺激,因为BC=CD,B、D两点同时兴奋,故电流表指针不发生偏转;将一个电流表连接到神经纤维膜表面的A、D两点,若在C处给一强刺激,兴奋先传至D点,然后传至A点,电流表指针能够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三、实验探究反射弧中兴奋的传导和传递1.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双向传导方法设计:电刺激图中①处,观察A的反应,同时测量②处的电位有无变化。结果分析:电刺激①处→A有反应2.探究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单向传递方法设计:先电刺激图中①处,测量③处电位变化;再电刺激③处,测量①处的电位变化。结果分析:①③都有电位变化→双向传递;只有①处电位有变化→单向传递(且传递方向③→①)。【例3】 下图表示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电流计的电极均连接于神经纤维外表面,A、B、C为可以选择的刺激位点。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刺激A点,兴奋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到B点B.若要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最好刺激C点C.未受刺激时,神经元细胞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D.刺激B点,观察②指针的偏转次数,可以判断X处有无突触答案 D解析 AB之间有突触结构,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刺激A点,兴奋不能传到B点,A错误;刺激C点,只能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从C传到B,不能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B错误;未受刺激时,神经元细胞膜是静息电位,是由于钾离子大量外流引起的,C错误;当刺激B点时,②指针若偏转两次,则说明X处无突触,若只偏转一次说明X处有突触,D正确。【对点训练】1.下图为某反射弧结构的模式图,其中乙表示神经中枢,甲、丙未知。神经元A、B上的1、2、3、4为四个实验位点。现欲探究A是传出神经还是传入神经,某研究小组将微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分别搭在位点2和位点3的神经纤维膜外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刺激位点4,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2次,则A为传入神经B.刺激位点4,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2次,则A为传出神经C.刺激位点1,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2次,则A为传入神经D.刺激位点1,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1次,则A为传出神经【答案】 A【解析】将微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分别搭在位点2和位点3的神经纤维膜外侧,刺激位点4,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2次,说明兴奋可由B传向A,则A为传出神经,A错误,B正确;刺激位点1,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2次,说明兴奋可由A传向B,因此A为传入神经,C正确;刺激位点1,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1次,说明兴奋不能从A传向B,因此A为传出神经,D正确。2.下图是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刺激c点,检测各位点电位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若检测到b、d点都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是可以双向传导的B.如果a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是因为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C.兴奋由c传递到e时,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D.电表①不偏转,电表②偏转两次【答案】 B【解析】刺激c点,若检测到b、d点都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是可以双向传导的,A正确;刺激c点,a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是因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B错误;兴奋由c传递到e时需要通过突触结构,因此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C正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双向传导,但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因此刺激c点,兴奋不能传递到a神经元,电表①不偏转,但兴奋可向右传导,因此电表②偏转两次,D正确。3.下列对神经系统的组成及相关结构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坐骨神经中有许多条神经纤维B.神经胶质细胞的数量比神经元多,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等多种功能C.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靠神经元就能完成D.树突和轴突末端的细小分支叫神经末梢【答案】 C【解析】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有一层包膜,构成一条神经,所以坐骨神经中有许多条神经纤维,A正确;神经胶质细胞的数量是神经元的10~50倍,是对神经元起辅助作用的细胞,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等多种功能,B正确;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一起,共同完成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C错误;神经末梢是轴突和树突末端的细小分支,分布于全身各处,D正确。4.将灵敏电表连接到神经纤维表面如图1,突触结构两端的表面如图2,每个电表两电极之间的距离都为l,当在图1的p点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时,测得电位变化如图3。若分别在图1和图2的a、b、c、d处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a点离左右两个电极的距离相等),测得的电位变化图正确的是( )A.a点对应图5 B.b点对应图5 C.c点对应图3 D.d点对应图4【答案】B【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详解】A、在a点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由于a点离左右两个电极的距离相等,所以没有电位变化,A错误;B、由题意可知,在b点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电位发生两次变化,其电位变化对应图5,B正确;C、在c点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电位发生两次变化,c点有突触,所以图3中间在横轴的时间要长一点,C错误;D、在d点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由于突触传递是单向的,所以电位只发生一次变化且位于下面,而图中没有对应的电位变化,D错误。故选B。5.海洋馆中的海豚表演是最吸引游客的节目,海豚表演节目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活动。下列与反射和反射弧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B.一个神经元就可完成完整的反射活动C.只要反射弧完整就会出现反射活动D.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是完全相同的【答案】 A【解析】反射必须依赖于反射弧的结构完整性,A正确;最简单的完整的反射活动依靠2个神经元才可完成,如膝跳反射,B错误;反射活动的完成除了要有完整的反射弧,还要有一定强度的刺激,C错误;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D错误。6.γ -氨基丁酸和某种局部麻醉药在神经兴奋传递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此种局部麻醉药单独使用时不能通过细胞膜,只有与辣椒素同时注射才会发生如图2所示的效果。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该种局部麻醉药作用于突触后膜的Na+通道,阻碍Na+内流,从而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B.?-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促进Cl-内流,从而促进突触后膜产生兴奋C.分析图示可知,该种局部麻醉药和?-氨基丁酸的作用机理不一致D.神经细胞兴奋时,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答案】 B【解析】该种局部麻醉药发挥作用时,作用于突触后膜的Na+通道,阻碍Na+内流,从而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A正确;分析图1可知,?-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促进Cl-内流,从而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B错误;该种局部麻醉药的作用机理是阻断Na+通道,导致Na+无法内流,使突触后膜无法产生兴奋,而?-氨基丁酸的作用机理是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促进Cl-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所以二者的作用机理不同,C正确;神经细胞兴奋时,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D正确。7.下图表示当有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神经递质从突触小泡内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的机制,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可避免被细胞内其他酶系破坏B.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C.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D.图中离子通道开放后,Na+和Cl-同时内流【答案】 D【解析】神经递质在突触前神经元细胞内合成,储存在突触小泡内,以防止被细胞内其他酶系所破坏,A项正确;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电信号)传来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化学信号),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B项正确;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提高膜对Na+或Cl-的通透性,C项正确;若为兴奋性化学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Na+内流,若为抑制性化学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Cl-内流,D项错误。8.关于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狼在追捕猎物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外的局部电流的方向一致③某人大脑皮层H区受损,将失去听觉④感觉的形成在大脑皮层⑤在一简单反射弧中,只有感觉神经元A和运动神经元B,则当A接受刺激后,兴奋的传导方向是:A的轴突→B的树突或细胞体⑥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与此对应的结构分别是大脑、小脑、脑干A.①③⑤⑥ B.②③④⑥ C.①③④⑤⑥ D.④⑤⑥【答案】D【分析】感受器接受了一定的刺激后,产生兴奋。感受器的兴奋沿着传入神经向神经中枢传导;神经中枢随之产生兴奋并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神经中枢的兴奋经过一定的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效应器对刺激作出应答反应。这就是反射的大致过程。【详解】狼在追捕猎物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①错误,A和C错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局部电流的方向一致,②错误,B错误;大脑皮层H区受损,能听见声音,但不能听懂话语含义,③错误。任何感觉都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④对。兴奋可以由感觉神经元传向运动神经元,在神经元之间,是前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⑤对。语言中枢在大脑皮层,运动平衡中枢在小脑,与心跳呼吸有关的中枢在脑干,⑥对。故选D。9.(多选)下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伸肌肌群内既有感受器也有效应器B.b神经元的活动可受大脑皮层控制C.敲击膝盖下方,小腿抬起需要伸肌和屈肌相互协调完成D.在Ⅱ处施加刺激引起屈肌收缩属于反射【答案】 ABC【解析】分析题图可知,伸肌肌群中既有感受器也有效应器,A正确;b神经元位于脊髓的传出神经处,其活动可受大脑皮层的支配,B正确;在膝跳反射弧中,当敲击韧带时,伸肌收缩同时屈肌舒张,完成小腿前踢动作,C正确;在Ⅱ处施加刺激引起屈肌收缩不属于反射,因为反射弧不完整,D错误。10.(多选)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大脑皮层参加了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但该过程的消退与大脑皮层有关B.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的过程,前者是非条件反射,后者是条件反射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形成非条件反射D.条件反射是通过学习和训练建立的,能使生物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答案】 AD【解析】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属于条件反射,相关中枢在大脑皮层,故该过程的消退与大脑皮层有关,A正确;味觉是在大脑皮层产生的,没有经过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不属于反射,B错误;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形成条件反射,是通过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产生的,C错误;条件反射是通过学习和训练建立的,可以使生物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D正确。11.将蛙脑破坏,保留脊髓,做蛙心静脉灌注,以维持蛙的基本生命活动。暴露蛙左后肢屈反射的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分别连接电位计a和b。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后,电位计a和b有电位波动,出现屈反射。如图为该反射弧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用简便的实验验证兴奋能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而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在灌注液中添加某种药物,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后,电位计a有波动,电位计b未出现波动,左后肢未出现屈反射,其原因可能有: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方法和现象:刺激电位计b与骨骼肌之间的传出神经。观察到电位计b有电位波动和左后肢屈腿,电位计a未出现电位波动(2)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突触前膜不能释放神经递质【解析】(1)验证兴奋能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的实验需在同一神经元中完成,设计思路:刺激神经纤维的某一点,从该点两侧观察反应。结合图示信息,刺激电位计b与骨骼肌之间的传出神经,观察到图示刺激点左侧电位计b有电位波动,刺激点右侧的左后肢屈腿,可验证兴奋能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验证兴奋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需跨突触检测,在上述实验基础上,电位计a未出现电位波动,可验证兴奋只能在反射弧中进行单向传递。(2)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通过神经递质完成,易受药物影响。若在灌注液中添加某种药物,用0.5%硫酸溶液刺激蛙左后肢趾尖,电位计a有波动,电位计b未出现波动,推测其原因是神经递质传递受阻。结合神经递质的作用过程,其传递受阻有两种可能,一是突触前膜不能释放神经递质,二是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易混易错点第2章 神经调节一、易混概念1.反射≠反应≠感觉①反射的发生要有完整的反射弧和一定条件的刺激,如用针刺脚趾引起的缩腿行为。②反应是指生物体对内外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不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如用针刺坐骨神经引起的与坐骨神经相连的肌肉的收缩。③感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需要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参与,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可不参与,可不产生反应。2.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效应器包括两种,一种是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另一种是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腺体。3.神经纤维≠神经神经纤维:神经元的轴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共同组成神经纤维。神经: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包结缔组织膜,就成为一条神经。4.静息电位≠零电位。静息电位时,膜外的阳离子浓度大于膜内的阳离子浓度,膜内外存在电位差,而不是零电位。用电表测量时一般表现为负电位。5.突触小体≠突触①组成不同:突触小体是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端的膨大部分,其上的膜可构成突触前膜,是突触的一部分;突触由两个相邻神经元参与构成,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②信号转变不同:在突触小体上的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化学信号:在突触处完成的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6.产生感觉≠完成反射误认为“形成了感觉”也是“完成了反射”,反射依赖完整的反射弧(五部分)才能形成,一切感觉无一不是形成于大脑皮层,其产生路径为感受器→传入神经→上行传导至大脑皮层,即感觉只需经过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大脑皮层)三部分即可形成。可见传出神经及效应器受损时仍可产生感觉,但感受器或传入神经或神经中枢受损时将不形成感觉。7.混淆中枢神经系统和神经中枢①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它接受全身各处传入的信息,经它整合加工后成为协调运动的指令信息,或者储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成为学习、记忆的基础。②神经中枢是指在脑和脊髓中,大量神经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不同的神经中枢,分别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如水平衡神经中枢、血糖平衡神经中枢等。8.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区别①神经细胞能够产生动作电位,神经胶质细胞则不能,但它有休止电位;②神经细胞有释放神经递质的突触,而神经胶质细胞没有突触;③脑中神经胶质细胞的数量是神经元的数量的10~50倍。9. 语言中枢与视觉中枢、听觉中枢混淆①视觉性语言中枢≠视觉中枢,视觉性语言中枢受损时,病人仍有视觉,只是“看不懂”语言文字含义。②听觉性语言中枢≠听觉中枢,听觉性语言中枢受损时,病人仍有听觉,只是“听不懂”话中的含义。【核心归纳】1.离体和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的方向不同①离体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是双向的。②在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的神经冲动只能来自感受器,因此,在生物体内,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导的。③兴奋的传导方向总是与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一致,而与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反;④静息状态虽然由K+大量外流产生和维持,但此时K+浓度膜内仍然高于膜外。导致膜两侧电位外正内负的原因是外侧阳离子(包含Na+、K+等)多,而不是K+浓度膜外比膜内高。同理,动作电位状态时,Na+浓度膜外仍然高于膜内。2.低级中枢与高级中枢的关系①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②大脑皮层是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所有的感觉(触、听、视等)均在大脑皮层形成。③脊髓具有传导功能,许多简单反射活动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的低级神经中枢可以自主地控制一些反射行为,如排尿反射、膝跳反射等。④低级神经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如成人可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这样,相应器官、系统的生理活动,就能进行得更加有条不紊和精确。3.人类大脑皮层中央前回对躯体运动的控制特点①一侧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支配对侧躯体的骨骼肌。②功能定位精细。③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但头面部代表区的内部安排仍是正立分布。④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运动的精细程度相关,而与躯体的大小无关。4.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区别与联系比较项目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区别 概念 出生后无须训练就具有的反射 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特点 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参与;先天性;终生性;数量有限 大脑皮层参与;后天性;可以建立,也能消退;数量几乎是无限的意义 完成机体基本的生命活动 大大提高了动物应对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举例 眨眼反射、啼哭、膝跳反射、缩手反射、吃东西时分泌唾液等 “望梅止渴”、听见铃声走进教室等联系 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的,没有非条件反射就没有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5.神经纤维上膜电位差变化曲线解读6.有关神经递质的6点总结(1)供体:轴突末端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2)传递途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3)受体:突触后膜上的糖蛋白,具有特异性。(4)作用: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打开突触后膜上的相应的离子通道,发生离子流动,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5)类型:兴奋性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谷氨酸等,引起兴奋的机理为该类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能增强突触后膜对Na+的通透性,使Na+内流,从而使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即引起下一神经元发生兴奋;抑制性神经递质——如甘氨酸、γ-氨基丁酸、去甲肾上腺素等,引起抑制的机理为该类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能增强突触后膜对Cl-的通透性,使Cl-进入细胞内,强化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从而使神经元难以产生兴奋。(6)去向:神经递质发挥效应后,会很快被相应的酶降解,或被突触前神经元回收,以免持续发挥作用。【技巧点拨】一、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方法1.根据是否有神经节判断:有神经节的为传入神经。2.根据脊髓灰质的结构判断:与前角(粗大端)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狭长端)相连的为传入神经。3.根据脊髓灰质内突触结构判断:图中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4.切断实验法判断: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例1】 如图是一个反射弧模式图,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① S是感受器,M是效应器 ② S是效应器,M是感受器③ Ⅰ是传入神经,Ⅲ是传出神经 ④ Ⅰ是传出神经,Ⅲ是传入神经⑤ 兴奋的传导方向是:SⅡM⑥ 兴奋的传导方向是:MⅡS⑦ 兴奋的传导方向是:SⅡM或MⅡS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 D.②④⑦二、兴奋传导和传递过程中电流计指针偏转问题1.若电极两处同时兴奋,则电流表指针不偏转,如刺激图1中的c点。2.若电极两处先后兴奋,则电流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如刺激图1中的a点和图2中的b点。3.若两电极只有一处兴奋,则电流表指针发生一次偏转,如刺激图2中的c点。【例2】 神经纤维上有依次排列的四个点A、B、C、D,且AB=BC=CD,现将一个电流表依次连接到神经纤维细胞膜表面的两点(1.AB、2.BD、3.AD),若在C处给一强刺激,其中电流表指针能够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的有( )A.1、2 B.1、3 C.2、3 D.1、2、3三、实验探究反射弧中兴奋的传导和传递1.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双向传导方法设计:电刺激图中①处,观察A的反应,同时测量②处的电位有无变化。结果分析:电刺激①处→A有反应2.探究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单向传递方法设计:先电刺激图中①处,测量③处电位变化;再电刺激③处,测量①处的电位变化。结果分析:①③都有电位变化→双向传递;只有①处电位有变化→单向传递(且传递方向③→①)。【例3】 下图表示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电流计的电极均连接于神经纤维外表面,A、B、C为可以选择的刺激位点。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刺激A点,兴奋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到B点B.若要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最好刺激C点C.未受刺激时,神经元细胞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D.刺激B点,观察②指针的偏转次数,可以判断X处有无突触【对点训练】1.下图为某反射弧结构的模式图,其中乙表示神经中枢,甲、丙未知。神经元A、B上的1、2、3、4为四个实验位点。现欲探究A是传出神经还是传入神经,某研究小组将微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分别搭在位点2和位点3的神经纤维膜外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刺激位点4,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2次,则A为传入神经B.刺激位点4,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2次,则A为传出神经C.刺激位点1,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2次,则A为传入神经D.刺激位点1,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1次,则A为传出神经2.下图是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刺激c点,检测各位点电位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若检测到b、d点都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是可以双向传导的B.如果a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是因为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C.兴奋由c传递到e时,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D.电表①不偏转,电表②偏转两次3.下列对神经系统的组成及相关结构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坐骨神经中有许多条神经纤维B.神经胶质细胞的数量比神经元多,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等多种功能C.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靠神经元就能完成D.树突和轴突末端的细小分支叫神经末梢4.将灵敏电表连接到神经纤维表面如图1,突触结构两端的表面如图2,每个电表两电极之间的距离都为l,当在图1的p点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时,测得电位变化如图3。若分别在图1和图2的a、b、c、d处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a点离左右两个电极的距离相等),测得的电位变化图正确的是( )A.a点对应图5 B.b点对应图5 C.c点对应图3 D.d点对应图45.海洋馆中的海豚表演是最吸引游客的节目,海豚表演节目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活动。下列与反射和反射弧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B.一个神经元就可完成完整的反射活动C.只要反射弧完整就会出现反射活动D.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是完全相同的6.γ -氨基丁酸和某种局部麻醉药在神经兴奋传递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此种局部麻醉药单独使用时不能通过细胞膜,只有与辣椒素同时注射才会发生如图2所示的效果。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该种局部麻醉药作用于突触后膜的Na+通道,阻碍Na+内流,从而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B.?-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促进Cl-内流,从而促进突触后膜产生兴奋C.分析图示可知,该种局部麻醉药和?-氨基丁酸的作用机理不一致D.神经细胞兴奋时,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7.下图表示当有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神经递质从突触小泡内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的机制,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可避免被细胞内其他酶系破坏B.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C.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D.图中离子通道开放后,Na+和Cl-同时内流8.关于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狼在追捕猎物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外的局部电流的方向一致③某人大脑皮层H区受损,将失去听觉④感觉的形成在大脑皮层⑤在一简单反射弧中,只有感觉神经元A和运动神经元B,则当A接受刺激后,兴奋的传导方向是:A的轴突→B的树突或细胞体⑥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与此对应的结构分别是大脑、小脑、脑干A.①③⑤⑥ B.②③④⑥ C.①③④⑤⑥ D.④⑤⑥9.(多选)下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伸肌肌群内既有感受器也有效应器B.b神经元的活动可受大脑皮层控制C.敲击膝盖下方,小腿抬起需要伸肌和屈肌相互协调完成D.在Ⅱ处施加刺激引起屈肌收缩属于反射10.(多选)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大脑皮层参加了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但该过程的消退与大脑皮层有关B.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的过程,前者是非条件反射,后者是条件反射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形成非条件反射D.条件反射是通过学习和训练建立的,能使生物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11.将蛙脑破坏,保留脊髓,做蛙心静脉灌注,以维持蛙的基本生命活动。暴露蛙左后肢屈反射的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分别连接电位计a和b。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后,电位计a和b有电位波动,出现屈反射。如图为该反射弧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用简便的实验验证兴奋能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而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在灌注液中添加某种药物,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后,电位计a有波动,电位计b未出现波动,左后肢未出现屈反射,其原因可能有: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易混易错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易混易错巧讲精练第2章神经系统学生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 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易混易错巧讲精练第2章神经系统教师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