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含解析)单元检测题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二化学沪科版(2020)选择性必修1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章《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含解析)单元检测题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二化学沪科版(2020)选择性必修1

资源简介

第1章《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一、单选题
1.下列说法或表示法正确的是
A.测定HCl和NaOH的中和热时,实验只需测量三个温度各1次,即盐酸起始温度、NaOH起始温度和反应后的终止温度
B.由“C(石墨)→C(金刚石);△H=+1.9kJ/mol”可知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C.在稀溶液中:H+(aq)+OH-(aq)=H2O(l);△H=-57.3kJ/mol,若将含0.5molH2SO4的浓硫酸与含1molNaOH的溶液混合,放出的热量大于57.3kJ
D.在101kPa时,2g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kJ热量,表示氢气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表示为:2H2(g)+O2(g)=2H2O(l);△H=+285.8kJ/mol
2.298K、101kPa下,一组物质的摩尔燃烧焓如下表:
物质
摩尔燃烧焓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和的内能之和比的内能多285.8kJ
B.在足量中燃烧生成和液态水,放出890.3kJ热量
C.完全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D.单位质量的三种物质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最多
3.用与适量反应,生成,放出78.5kJ的热量,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表达正确的是
A.
B.
C.
D.
4.某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相对能量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的发生不需要加热或点燃
B.该反应可看成是热能转化为化学能被生成物所“储存”
C.该图可表示灼热的木炭与二氧化碳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
D.该反应过程反应物断键吸收的能量小于生成物成键释放的能量
5.化学与社会环境、科学技术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冬奥场馆使用制冷剂制冰是物理过程
B.王亚平太空授课,将泡腾片(含酒石酸和碳酸氢钠)溶于水,在水球内产生气泡是化学过程
C.火炬“飞扬”使用氢气燃料,表示氢气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D.“霾尘积聚难见路人”,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可发生丁达尔效应
6.已知共价键的键能与热化学方程式信息如下:
化学键 H H H O C=O C≡O
键能/ kJ mol 1 436 465 a 1076.8
热化学方程式 CO2(g)+H2(g)=CO(g)+H2O(g) △H2=+41.2 kJ mol 1
则a的值为
A.806 B.764.8 C.1612 D.403
7.已知:① ;
② ;
③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O2的能量大于CO2的能量
B.C和CO2的能量之和等于CO的能量
C.反应①②③均为吸热反应
D. TiO2(s)+2Cl2(g)=TiCl4(s)+O2(g) △H=+141 kJ/mol
8.H2和I2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反应:H2(g) +I2(g) 2HI(g) ΔH= - a kJ (a >0)
已知:1mol H22molH ;1mol I22mol I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B.2mol氢原子的能量大于1mol氢分子的能量
C.断开1 mol H-H键和1 mol I-I键所需能量大于断开2 mol H-I键所需能量
D.向密闭容器中加入2 mol H2和2 mol I2,充分反应后放出的热量小于2a kJ
9.下列关于热化学反应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500℃、30MPa下,将0.5mol N2和1.5molH2置于密闭的容器中充分反应生成NH3(g),放热19.3kJ,其热化学方程式为:N2(g) + 3H2(g) 2NH3(g) △H=-38.6kJ·mol-1
B.HCl和NaOH反应的中和热ΔH=-57.3 kJ·mol-1,则H2SO4和Ca(OH)2反应的中和热ΔH=2×(-57.3)kJ·mol-1
C.CO(g)的燃烧热是283.0 kJ·mol-1,则2CO2(g) =2CO(g)+O2(g)反应的ΔH=+2×283.0 kJ·mol-1
D.1 mol甲烷燃烧生成气态水和二氧化碳所放出的热量是甲烷的燃烧热
10.以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则关于热化学方程式:C2H2(g)+5/2O2(g)→2CO2(g)+H2O(l)△H=-1300kJ/mol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当10NA个电子转移时,该反应放出1300kJ的能量
B.当1NA个水分子生成且为液体时,吸收1300kJ的能量
C.当2NA个碳氧共用电子对生成时,放出1300kJ的能量
D.当10NA个碳氧共用电子对生成时,放出1300kJ的能量
11.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A.Na2S的电子式:
B.Al3+的结构示意图:
C.中子数为16的硫原子:
D.表示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H+(aq)+OH-(aq)=H2O(l) H=+57.3kJ mol 1
12.下列有关中和热的说法正确的是
A.表示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H+(l)+OH-(l)=H2O(l) △H=-57.3 kJ/mol
B.准确测量中和热的整个实验过程中,至少测定2次温度
C.测量中和热的实验过程中,环形玻璃搅拌棒材料若用铜代替,则测量出的中和热数值偏小
D.用CH3COOH溶液和NaOH溶液反应测定中和热:
13.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中和热测定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向盛装酸溶液的烧杯中加碱溶液时要小心缓慢
B.使用玻璃搅拌器既可以搅拌又可以避免损坏温度计
C.烧杯间填满碎纸条是为了减少实验过程中的热量损失
D.测定酸溶液后的温度计要用蒸馏水清洗、干燥后再测碱溶液的温度
二、填空题
14.已知下列反应的反应热为:
(1)CH3COOH(l)+2O2(g)=2CO2(g)+2H2O(l) ΔH1= 870.3 kJ mol 1
(2)C(s)+O2(g)=CO2(g) ΔH= 393.5 kJ mol 1
(3)H2(g)+ O2(g)=H2O(l) ΔH= 285.8 kJ mol 1试计算下列反应的反应热:
2C(s)+2H2(g)+O2(g)=CH3COOH(l) ΔH= 。
15.化学反应过程中发生物质变化的同时,常常伴有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的变化常以热量的形式表现出来,叫做反应热.由于反应的情况不同,反应热可以分为许多种,如燃烧热和中和热等。
(1)下列△H表示物质燃烧热的是 ;表示物质中和热的是 (填“△H1”、“△H2”、“△H3”等).
A.2H2(g)+O2(g)═2H2O(l)△H1
B.C(s)+1/2O2(g)═CO(g)△H2
C.CH4(g)+2O2(g)═CO2(g)+2H2O(g)△H3
D.C(s)+O2(g)═CO2(g)△H4
E.C6H12O6(s)+6O2(g)═6CO2(g)+6H2O(l)△H5 
F. NaOH(aq)+HCl(aq)═NaCl(aq)+H2O(l)△H6
G.2NaOH(aq)+H2SO4(aq)═Na2SO4(aq)+2H2O(l)△H7
H.CH3COOH(aq)+NaOH(aq)═CH3COONa(aq)+H2O(l)△H8
(2)依据事实,写出下列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Ⅰ、在25℃、101kPa下,1gCH3OH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时放热22.68kJ.则表示甲醇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Ⅱ、1.00L 1.00mol/L H2SO4溶液与2.00L 1.00mol/L NaOH溶液完全反应,放出114.6kJ的热量,表示其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Ⅲ、已知拆开1molH-H键,1molN-H键,1molN≡N键分别需要的能量是436kJ、391kJ、 946kJ,则N2与H2反应生成NH3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16.回答下列问题
(1)甲醇制烯烃是一项非石油路线烯烃生产技术,可以减少我国对石油进口的依赖。甲醇制烯烃的反应是不可逆反应,烯烃产物之间存在如下转化关系:
反应Ⅰ. ;
反应Ⅱ. ;
反应Ⅲ. 。
①则反应Ⅲ的 。
②甲醇制丙烯的反应为,速率常数k与反应温度T的关系遵循Arrhenius方程,实验数据如图所示。已知Arrhenius方程为(其中k为速率常数,反应速率与其成正比;为活化能;,A为常数)。
该反应的活化能 (计算结果保留1位小数)。
(2)以氢气、一氧化碳为主要组分的合成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以合成甲醇等许多重要的化工产品。合成甲醇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相关化学键的键能如表所示,则表中的 。
化学键
键能/() x 436 465 351 413
(3)甲烷作为燃料,广泛应用于民用和工业中;作为化工原料,甲烷可以用来生产一系列化工有机物。加氢制甲烷的反应如下:
反应① ;
反应② 。
下,由最稳定单质生成1 mol物质B的焓变,叫做物质B的标准摩尔生成焓()。298 K,几种气态物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焓如下表。则 。
物质
0
17.Ⅰ.某同学设计下图简易装置测定中和热。
回答下列问题:
(1)该装置中缺少的仪器是 。
(2)50mL0.10mol/L的盐酸与50mL0.11mol/L的NaOH溶液混合后,测得反应放出的热量为285J,则中和热 。若将环形玻璃搅拌棒换为金属搅拌棒,则测得反应放出的热量将 (填“偏多”“偏少”或“不变”)。
Ⅱ.2021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以为催化剂的光热化学循环分解反应为温室气体的减排提供了一个新途径,断开各分子中1mol化学键吸收的能量如下表所示,则以为催化剂分解生成和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化学键 C=O C≡O(CO) O=O
能量/ 799 1072 496
(4)以太阳能为热源,金属氧化物为催化剂可以分解水制和,实现能源绿色化,其过程如下:
过程Ⅰ:,
过程Ⅱ:,
总反应:,
则过程Ⅱ的 。
Ⅲ.
(5)已知强酸与强碱在稀溶液中反应的中和热可表示为:,对于下列反应:


,上述反应均在溶液中进行,则下列、、的关系正确的是_______。
A. B. C. D.
18.能源是现代文明的原动力,通过化学方法可以使能量按人们所期望的形式转化,从而开辟新能源和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1)某化学反应中,设反应物的总能量为,生成物的总能量为。
①若,则该反应为 (填“放热”或“吸热”)反应。该反应可用图 (填“A”或“B”)表示。
②若,则该反应为 (填“放热”或“吸热”)反应。该反应可用图 (填“A”或“B”)表示。
(2)化学反应 中相关的化学键键能数据如表所示。
化学键
436 745 465 413
已知每生成1水蒸气反应放出187能量,则 。
(3)如图所示,25℃时,把试管放入盛有少量饱和石灰水的烧杯中,试管中开始放入镁片,再用滴管滴入5浓盐酸于试管中。试回答下列问题。
①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为 。
②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
19.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对环境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可持续治理。绿色能源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利用生物乙醇来制取绿色能源氢气的部分反应过程如图所示:
已知: ΔH1=-41
ΔH 2=+174.1
请写出反应Ⅰ的热化学方程式: 。
20.I.用盐酸与溶液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热。回答下列问题:
(1)从实验装置上看,图中尚缺少的一种玻璃用品是 ;由图可知此装置除了两烧杯没有填满碎泡沫塑料外,还有何不妥之处,应如何改正? ;
(2)用相同浓度和体积的氨水代替溶液进行上述实验,测得的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数值会 (填“偏大”、“偏小”、“无影响”)。
II.回答下列问题
(3)某些化学键的键能如表所示:
化学键
键能/ a b
试回答下列问题:
已知,则键的键能是 (用含有a、b、c的式子表示)。
(4)气体和气体反应生成气体和气体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请写出与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
(5)家用液化气的主要成分之一是丁烷。常温常压条件下,丁烷气体完全氧化生成气体和液态水时放出热量,则表示丁烷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A.测定HCl和NaOH的中和热时,每次实验均应测量三个温度,即盐酸起始温度、NaOH起始温度和反应后最高温度,故A错误;
B.据“C(石墨)→C(金刚石),△H=+119kJ/mol”可知石墨的能量较低,所以石墨比金刚是稳定,故B错误;
C.浓硫酸的稀释过程是放热的过程,含0.5mol H2SO4的浓硫酸与含1mol NaOH的溶液混合,放出的热量大于57.3kJ,故C正确;
D.2g 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kJ热量,氢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表示为:2H2(g)+O2(g)═2H2O(l),△H= 571.6kJ/mol,故D错误;
故答案选C。
2.C
【详解】A.焓变等于生成物能量之和和反应物能量之和的差值,不是物质的内能变化,A错误;
B.在足量中燃烧生成和液态水,放出890.3kJ热量,B错误;
C.甲醇摩尔生成焓为,完全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C正确;
D.根据、、的摩尔质量比较,单位质量的三种物质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最多,D错误;
故选C。
3.D
【详解】A.没有标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A错误;
B.该反应为放热反应,ΔH<0,B错误;
C.反应热与反应物、生成物的物质的量成正比,2molCu(s)参加反应,ΔH=-(78.5×4)kJ/mol=-314.0kJ/mol,C错误;
D.反应物、生成物的状态都已标出,2molCu(s)参加反应,ΔH=-(78.5×4)kJ/mol=-314.0kJ/mol,D正确;故选D。
【点睛】书写热化学方程式要注意:物质的聚集状态必须标出;“加热”“点燃”等反应条件不写;ΔH与反应物、生成物的物质的量成正比,“+”“-”要标对,单位为“kJ/mol”或“kJ·mol-1”。
4.D
【分析】由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故为放热反应。
【详解】A.加热是反应条件,与反应吸放热没有必然联系,故A错误;
B.吸热反应可看成是热能转化为化学能被生成物所“储存”,故B错误;
C.灼热的木炭与二氧化碳反应为吸热反应,故C错误;
D.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反应物断键吸收的能量小于生成物成键释放的能量,故D正确;
故选D。
5.C
【详解】A.使用二氧化碳制冷剂制冰时,水由液态转化为固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A正确;
B.泡腾片中含有碳酸氢钠、酒石酸,二者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是化学变化,B正确;
C.燃烧热是指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所释放的热量,题给热化学方程式H2的化学计量数应为1,且H的稳定氧化物应为H2O(l),C错误;
D.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属于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D正确;
答案选C。
6.A
【详解】根据题意得到ΔH=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得ΔH2=436 kJ mol 1 +2akJ mol 1 1076.8kJ mol 1 465kJ mol 1×2=+41.2 kJ mol 1,解得a=806,故A符合题意;
答案为A。
7.D
【详解】A.由反应①可知,1 mol C(s)和1 mol O2(g)能量总和大于1 mol CO2(g)能量,A错误;
B.根据盖斯定律:①-②得C(s)+CO2(g)=2CO(g) △H=(-393.5+566) kJ/mol=+172.5 kJ/mol,则说明1 mol C(s)和1 mol CO2(g)能量总和小于2 mol CO(g),B错误;
C.反应①②③均为放热反应,C错误;
D.利用盖斯定律将③+②-2×①可得:TiO2(s)+2Cl2(g)=TiCl4(s)+O2(g) △H=+141 kJ/mol,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D。
8.C
【详解】A.由题意可知,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则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A正确;
B.化学键的形成要释放能量,因此2mol氢原子的能量大于1mol氢分子的能量,B正确;
C.断裂化学键要吸收能量,形成化学键要释放能量,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则断裂化学键要吸收能量小于形成化学键要释放能量,即断开1 mol H-H键和1 mol I-I键所需能量小于断开2 mol H-I键所需能量,C错误;
D.该反应为可逆反应,则向密闭容器中加入2 mol H2和2 mol I2,充分反应后放出的热量小于2a kJ,D正确;
答案选C。
9.C
【详解】A.合成氨的反应是可逆反应,没有告诉转化率,因此无法计算出参加反应的氢气或氮气的物质的量,故不能计算反应热,A错误;
B.中和热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稀溶液中酸和碱反应生成1mol水时放出的热量,即中和热是不变,B错误;
C.燃烧热是指在一定条件下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甲烷的燃烧产物应是和液态水,C正确;
D.1 mol甲烷燃烧生成液态水和二氧化碳所放出的热量是甲烷的燃烧热,D错误;
故选C。
10.A
【详解】A.有10NA个电子转移时,消耗2.5molO2,根据热化学方程式可知,放出的能量为1300kJ,故A正确;
B.有NA个水分子生成且为液体时,即生成时1molH2O(l),放出的能量1300kJ,故B错误;
C.1个CO2分子有4个碳氧共用电子对,有2NA个碳氧共用电子对生成时,即生成0.5molCO2时,放出0.25mol×1300kJ=325kJ的能量,故C错误;
D.1个CO2分子有4个碳氧共用电子对,所以有10NA个碳氧共用电子对生成,即生成2.5molCO2,根据热化学方程式知,放出热量为1625kJ,故D错误。
答案选A。
11.B
【详解】A.Na2S是离子化合物,其电子式:,故A错误;
B.Al元素是13号元素,核电荷数为13,其Al3+的结构示意图:,故B正确;
C.中子数为16的硫原子,其质量为32,质量数写在左上角,质子数写在左下角:,故C错误;
D.中和热是放热反应,表示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H+(aq)+OH-(aq)=H2O(l) H= 57.3kJ mol 1,故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B。
12.C
【详解】A.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中酸、碱、盐的状态是溶液,用aq表示,所以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H+(aq)+OH-(aq)=H2O(1) △H=-57.3 kJ/mol,A错误;
B.准确测量中和热的实验过程,至少需记录温度3次:酸溶液的初始温度、碱的初始温度、反应后的最高温度,进而确定温度差△t,B错误;
C.金属Cu是热的良导体,易传热,环形玻璃搅拌棒材料若用铜代替,会使热量损失大,测量出的中和热数值偏小,C正确;
D.中和热是强酸、强碱在稀溶液完全反应生成1 mol水时放出的热量,CH3COOH是弱酸,电离过程需吸收热量,因此反应产生1 mol水时放出热量小于57.3 kJ,反应放出热量越小,则反应热越大,所以,△H>-57.3 kJ/mol,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C。
13.A
【详解】A.向盛装酸溶液的烧杯中加碱溶液时,要迅速加入,防止造成热量的散失,故A错误;
B.环形玻璃棒能上下搅拌液体,且不导热,所以使用环形玻璃棒既可以搅拌使酸溶液和碱溶液完全反应,又能避免损坏温度计,故B正确;
C.因泡沫塑料能起到隔热的作用,所以大小烧杯间填满碎泡沫塑料的目的是减少实验过程中的热量损失,故C正确;
D.为防止温度计上沾有的酸溶液与碱溶液反应导致所测碱溶液温度偏高,所以测定酸溶液后的温度计要用蒸馏水清洗、干燥后再测碱溶液的温度,故D正确;
故选A。
14. 488.3 kJ mol 1
【详解】根据盖斯定律分析,第二个方程式的2倍加上第三个方程式的2倍,再减去第一个方程式得到2C(s)+2H2(g)+O2(g)=CH3COOH(l) ΔH= 488.3 kJ mol 1;故答案为: 488.3 kJ mol 1。
15.(1) △H4△H5 △H6
(2) CH3OH(l)+ O2(g)=CO2(g)+2H2O(l) △H= -725.76 kJ/mol H2SO4(a q)+NaOH(a q)=H2O(l)+ Na2SO4(a q) △H=-57.3kJ/mol N2(g)+3H2(g)=2NH3(g ) △H=-92kJ/mol
【详解】(1)A.氢气的物质的量为2mol,反应热△H1不能表示燃烧热;
B.碳燃烧的生成物为CO,不是稳定的氧化物CO2,反应热△H2不能表示燃烧热;
C.1mol甲烷完全燃烧,生成的水是气态,不是稳定的状态,应为液态水,故反应热△H3不能表示燃烧热;
D.C(s)+O2(g)═CO2(g)△H4中1molC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符合燃烧热概念,反应热△H4能表示燃烧热;
E.C6H12O6(s)+6O2(g)═6CO2(g)+6H2O(l) △H5中1molC6H12O6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与液态水,符合燃烧热概念,反应热△H5能表示燃烧热;
F. NaOH(a q)+HCl(aq)═NaCl(aq)+H2O(l)△H6中实质是1mol氢离子与1mol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1molH2O,符合中和热概念,反应热△H6能表示中和热;
G.反应生成的水为2mol,反应热△H7不能表示中和热;
H.CH3COOH(aq)+NaOH(aq)═CH3COONa(aq)+H2O(l) △H8是酸与碱反应生成1molH2O,符合中和热概念,反应热△H8能表示中和热;
故答案为△H4、△H5;△H6;
(2)Ⅰ、在25℃、101kPa下,1g甲醇(CH3OH)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时放热22.68kJ.32g甲醇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放出热量为725.76kJ;则表示甲醇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H3OH(l)+O2(g)=CO2(g)+2H2O(l)△H=-725.76kJ mol-1,故答案为CH3OH(l)+ O2(g)=CO2(g)+2H2O(l) △H=-725.76kJ mol-1;
Ⅱ、1.00L 1.00mol/L H2SO4溶液与2.00L 1.00mol/L NaOH溶液完全反应,放出114.6kJ的热量,即生成2mol水放出114.6kJ的热量,反应的反应热为-11.46kJ/mol,中和热为-57.3kJ/mol,则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NaOH(aq)+H2SO4(aq)=Na2SO4(aq)+H2O(l)△H=-57.3kJ/mol,故答案为NaOH(aq)+H2SO4(aq)=Na2SO4(aq)+H2O(l)△H=-57.3kJ/mol;
Ⅲ、在反应N2+3H2 2NH3中,断裂3molH-H键,1mol N≡N键共吸收的能量为:3×436kJ+946kJ=2254kJ,生成2mol NH3,共形成6mol N-H键,放出的能量为:6×391kJ=2346kJ,吸收的热量少,放出的热量多,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放出的热量为:2346kJ-2254kJ=92kJ,即N2(g)+3H2(g)=2NH3(g) △H=-92kJ mol-1,故答案为N2(g)+3H2(g)=2NH3(g)△H=-92kJ mol-1。
16.(1) 177.3
(2)1093
(3)
【详解】(1)①反应Ⅲ反应Ⅱ反应Ⅰ,则。故答案为:;
②已知,根据图中两点数据可得:
联合方程式,得。
故答案为:177.3;
(2),解得。故答案为:1093;
(3)运用生成物的标准摩尔生成焓-反应物的标准摩尔生成焓计算,,故答案为:;
17.(1)温度计
(2) -57kJ/mol 偏少
(3)2CO2(g)=2CO(g)+O2(g) ΔH=+556kJ/mol
(4)216.5kJ/mol
(5)C
【详解】(1)实验测定反应的初始温度和最高温度来计算反应热,故还缺少温度计。
(2)50mL0.1mol/L的盐酸与50mL0.11mol/L的NaOH混合,放出热量285J,此时NaOH过量,0.005mol盐酸与0.005molNaOH反应放出285J的热量,则1mol盐酸与1molNaOH反应放出57kJ的热量,ΔH=-57kJ/mol。将环形玻璃搅拌棒换为金属搅拌棒,因为金属的导热性好于玻璃,这样反应放出的热量将散失得更多,测得反应放出的热量将偏少。
(3)以TiO2为催化剂分解CO2(g)生成CO(g)和O2(g),ΔH=反应物键能总和-生成物键能总和=(4×799-1072×2-496)kJ/mol=556kJ/mol。热化学方程式为2CO2(g)=2CO(g)+O2(g) ΔH=+556kJ/mol。
(4)根据三个方程式可知,过程Ⅰ方程式+过程Ⅱ方程式×2=总反应方程式,则ΔH2==216.5kJ/mol。
(5)醋酸为弱电解质,电离吸热,浓硫酸溶于水放热,硝酸和NaOH正常反应无额外的吸热或者放热过程,因此Q2>Q3>Q1,故答案选C。
18.(1) 放热 A 吸热 B
(2)351
(3) 镁片不断溶解,表面有气泡产生,烧杯中出现浑浊 镁与盐酸反应放热,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析出
【详解】(1)①若,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则该反应为放热反应。该反应可用图A表示。
②若,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则该反应为吸热反应。该反应可用图B表示。
(2)焓变=反应物总键能-生成物总键能,每生成1水蒸气反应放出187能量,则(745×2+436×3-413×3-a-465×3)kJ/mol=-187kJ/mol,则351kJ/mol。
(3)①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该反应放热,烧杯中石灰水的温度升高,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降低,析出氢氧化钙固体,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为镁片不断溶解,表面有气泡产生,烧杯中出现浑浊。
②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镁与盐酸反应放热,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析出。
19.CH3CH2OH(g)+H2O(g) 2CO(g)+4H2(g) ΔH=+256.1
【详解】根据反应过程图,反应Ⅰ是CH3CH2OH(g)与H2O(g)反应生成CO(g)和H2(g),由题①CO(g)+H2O(g) CO2(g)+H2(g) ΔH1=-41 、②CH3CH2OH(g)+3H2O(g) 2CO2(g)+6H2(g) ΔH2=+174.1 ,根据盖斯定律将反应②-①×2得:反应Ⅰ的热化学方程式:CH3CH2OH(g)+H2O(g) 2CO(g)+4H2(g) ΔH=+174.1 -(-41)×2=+256.1 ,故答案为:CH3CH2OH(g)+H2O(g) 2CO(g)+4H2(g) ΔH=+256.1 。
20.(1) 环形玻璃搅拌棒 使小烧杯口与大烧杯口相平
(2)偏小
(3)
(4)
(5)
【详解】(1)由量热计的构造可知该装置的缺少仪器是环形玻璃搅拌棒;故答案为:环形玻璃搅拌棒;
从图中可知,装置的错误是:小烧杯口与大烧杯口不相平,且未填满碎塑料泡沫(或碎纸条);
故答案为:使小烧杯口与大烧杯口相平;
(2)一水合氨为弱碱,电离过程为吸热过程,所以用氨水代替NaOH溶液反应,反应放出的热量偏小,故答案为:偏小;
(3),,则键的键能是
(4)气体和气体反应生成气体和气体放出的热量368-134=234kJ,故与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5)1mol丁烷反应生成CO2和液态水时放出的热量为50kJ,丁烷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