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十堰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元月调考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北省十堰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元月调考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资源简介

十堰市 2024年高三年级元月调研考试历史
本试题卷共6页,共19道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并将考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山西兴县碧村遗址是在晋陕大峡谷东岸发现的规模最大的一座史前石城聚落遗址,城内遗存面积达75万平方米。4000多年前的碧村先民们以种植粟为主、黍为次的小米类农业为生,并养殖猪、牛、羊等。碧村遗址还出土了大量鬲、斝、蛋形瓮、高领罐等黑色陶器。这些考古发现反映了( )
A. 母系氏族社会的风貌 B. 龙山文化的社会特征
C. 黄河流域文明的起源 D. 古老城市国家的出现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4000多年前的碧村”可知,该文化在时间上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据材料“晋陕大峡谷东岸发现的规模最大的一座史前石城聚落遗址”可知,该文化位于黄河流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中下游的文化为龙山文化,据材料“还出土了大量鬲、斝、蛋形瓮、高领罐等黑色陶器”可知,该文化的陶器符合龙山文化的典型陶器特征,B项正确;新石器时代晚期进入到父系氏族社会,排除A项;材料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在之前就已经存在仰韶文化等文明,所以并非黄河流域文明的起源,排除C项;新石器时代晚期尚未进入国家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2. 西周以前图书属于国家秘藏,春秋以后士阶层的私人藏书日益普遍,“昔孔子受端门之命,制春秋之义,使子夏等十四人求周史记,得百二十国宝书”,墨子也以藏书丰富而闻名,纵横家苏秦游说秦国,“负书担橐”以便随时使用。这一现象的出现( )
A. 促进了“百家争鸣”的兴起 B. 反映了宗法分封制的解体
C. 推动了封建官学日益衰落 D. 使古代藏书体系日益完善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中国)。根据材料“昔孔子受端门之命,制春秋之义,使子夏等十四人求周史记,得百二十国宝书”与“西周以前图书属于国家秘藏,春秋以后士阶层的私人藏书日益普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以后,士阶层的私人藏书日益普遍,促进了知识的传播,为之后“百家争鸣”的兴起创造条件,A项正确;“宗法分封制的解体”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推动了封建官学日益衰落”在近代时期,排除C项;本题主旨为“先秦藏书的变迁”,而“古代藏书体系日益完善”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
3. 下图所示为东汉山东嘉祥武氏祠画像石《董永孝亲》,“永父”手拄鸠杖,安坐鹿车,董永正在劳作,空中飘来一位仙女。西汉刘向《孝子图》载:“(董永)父亡,无以葬。从人贷钱一万……毕将往为(钱主)奴,于路逢一妇人(织女)求为永妻。”据此可知( )
A. 汉代社会生活深受儒学影响
B. 文艺创作无法反映社会现实
C. 画像史料与文献史料相佐证
D. 董永孝亲在历史上并不存在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汉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图片信息可知,嘉祥武氏祠画像石和刘向《孝子图》对董永孝亲的描绘和记述,均可反映出汉代社会对“孝”的推崇,这体现了儒家道德伦理对汉代社会的深刻影响,A项正确;文艺创作可以起到社会教化的作用,但不是所有文艺创作都以社会教化为目的,选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两种史料对董永孝亲的描绘和记述存在明显差异,并非“相佐证”,排除C项;两种史料只是对董永孝亲的描绘和记述存在明显差异,但不可据此判定董永孝亲的事迹不存在,排除D项。故选A项。
4. “票拟”是明代内阁的基本职权。明朝中后期,皇帝或司礼监秉笔太监对奏章批示后,奏章被送至内阁,或由宦官口述,内阁按既定格式成文,而后司礼监朱笔照抄,六科签发,即“红本到阁,内阁票拟”。这反映出明朝中后期( )
A. 宰相权力日益萎缩 B. 行政运行程序失范
C. 宦官专权不断加剧 D. 内阁成为虚职机构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后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票拟”是明代内阁的基本职权,但明朝中后期,内阁票拟权力受司礼监的制约,说明行政运行程序失范,B项正确;明太祖已经废丞相,排除A项;材料表现出宦官权力扩大,但不能体现专权加剧,排除C项;内阁票拟权力受司礼监的制约,不能说明内阁成为虚职机构,排除D项。故选B项。
5. 1876年,沈葆桢在中国台湾创立基隆煤矿,矿务局盲目抬高煤价,致使上海市场为日本廉价煤所夺。局方还一味坚持原价,宁可“坐视上等之煤渐化为次等,次等之煤再化为下等,下等之煤,一火自焚,不值一钱”。此事例可用来说明洋务企业( )
A. 产品的生产与市场脱节 B. 受到外国资本的控制
C. 阻滞了中国近代化潮流 D. 缺乏市场化经营意识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矿务局盲目抬高物价,且一味坚持原价,致使市场丧失,说明洋务企业缺乏市场化经营意识,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洋务企业面对市场的经营,没有体现生产与市场脱节信息,排除A项;受到外国资本的控制,在材料中没有描述,排除B项;阻滞了中国近代化潮流,在材料中没有描述,排除C项。故选D项。
6. 据统计,自民国建立到1915年,女子学校和女学生数量基本上呈增长趋势,到1915年,女子学校数量达3766所,占全部学校的2.9%,女校学生数量达180949人,占全部学生的4.2%。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A 教育平等逐步实现
B. 民主观念影响扩大
C. 女性解放意识增强
D. 教育救国思想萌生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建立到1915年(中国)。据本题材料及表格信息可知,民国建立后,女子学校数量、人数和占比均显著上升,这说明当时女性解放意识增强,C项正确;据材料“占全部学校的2.9%”、“占全部学生的4.2%”可知,女子学校、女校学生的占比仍旧较小,未实现教育平等,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女性解放,未涉及民主观念,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教育内容,女子学校数量、人数和占比均显著上升说明当时女性解放意识增强,不能反映教育救国,排除D项。故选C项。
7. 1939年,国民党在湖南南岳衡山集中了一批抗日前线各战区的军官学习八路军的游击战术。所用的教材,则是八路军军事教员陶汉章编写的《游击战术纲要》。这反映出( )
A. 国共合作培养军事人才
B. 敌后战场的抗战受到重视
C. 全面抗战路线成为共识
D. 正面战场的作战方针落后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9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国民党军官学习八路军的游击战术,把八路军军事教员编写的《游击战术纲要》当作教材,可见中共创建的游击战术被国民党借鉴,说明敌后战场抗战受到重视,B项正确;国共合作重在抗击日本侵略,材料未体现国共合作培养军事人才,排除A项;全面抗战路线指的是依靠全国人民抗战,材料未体现成为共识,排除C项;国民党借鉴中共创建的游击战术不能证明正面战场的作战方针落后,排除D项。故选B项。
8. 1951年1月17日,周恩来复电联合国大会第一政治委员会主席阿彼拉兹,重申中国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一贯主张,并提议:“在同意从朝鲜撤退一切外国军队及朝鲜内政由朝鲜人民自己解决的基础上,召开中、苏、英、美、法和印(度)、埃(及)七国会议,就迅速结束朝鲜战争问题进行谈判。”这说明当时中国( )
A.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 支持民族解放运动以壮大社会主义阵营
C.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 竭力寻求西方大国支持以遏制美国霸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51年中国。据材料,中国在朝鲜战争爆发初期,旗帜鲜明地反对侵略,主张各国谈判,和平解决,说明当时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A项正确;中国反对殖民主义、支持民族解放运动,但不是要所有新独立国家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壮大社会主义阵营”说法不恰当,排除B项;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20世纪70年代,排除C项;中国主张各国谈判解决朝鲜问题,主要是为了维护和平和正义,而非“寻求西方大国支持”,排除D项。故选A项。
9. 下表所示为1978—1990年中国乡镇企业的工业企业概况。对表格信息解读正确的是,这一时期我国( )
年份 企业单位数/个 从业人员/人 总产值/万元
1978 793977 17343595 3887634
1980 757806 19423033 5190782
1982 749290 20728083 6494106
1984 900981 25489125 10210096
1986 6354977 47619559 24434887
1988 7735213 57033912 49929043
1990 7320357 55716921 70970498
A 农村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C. 城乡经济实现均衡同步发展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内容,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1978—1990年(中国)。本题考查新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分析表格数据可知,改革开放初期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企业单位数、从业人员、总产值都呈现上升趋势,说明我国乡村工业迅速发展,农村经济结构随之发生重大变化,A项正确;乡镇企业分布于农村,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材料缺乏城乡经济发展的对比,无法判定城乡是否“均衡发展”,排除C项;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于21世纪初,排除D项。故选A项。
10. 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法明确规定奴隶“不具备法律人格”,完全受主人支配。到了帝国后期,罗马法则对奴隶主的权利进行了诸多限制,禁止奴隶主随意杀害、虐待奴隶。这一调整( )
A. 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B. 扩大了罗马帝国的基础
C. 旨在维护奴隶的利益 D. 反映了罗马法律的完备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目的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时期(欧洲)。材料体现了罗马法对奴隶主权利的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奴隶的生命安全和基本人权,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A项正确;罗马法对奴隶主权利的限制,并没有解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不能扩大罗马帝国的基础,排除B项;罗马法是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律,不可能维护奴隶的利益,排除C项;材料信息只涉及罗马法中关于奴隶的规定,不能反映罗马法律的完备,排除D项。故选A项。
11. 中世纪时,教会通过《圣经》向世人宣传应该抛弃尘世的财产,财产越多离上帝越远,只有守贫才能接近上帝的思想。14—15世纪的西欧,经商似乎成了人们崇尚的一种职业,积累更多的货币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强烈的追求。这种变化主要缘于( )
A. 宗教改革的开展 B. 庄园经济的衰落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人文精神的兴起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原因题。依据本题的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4-15世纪的西欧。依据材料概括可知:人们对于经商和积累货币的观念发生了转变,这种转变主要是因为此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的,C项正确;宗教改革开始于16世纪,时间不符,排除A项;此种观念的转变与庄园经济的衰落无关,排除B项;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人文精神的兴起,排除D项。故选C项。
12. 1838年,英国“伦敦工人协会”发布《人民宪章》,规定年满21岁的男子均有选举权等6项要求。此后,该协会多次组织大规模集会、示威游行和罢工,并三次向议会提交有百万人签名的请愿书,但均遭到否决。这一现象说明( )
A. 第一国际十分重视议会斗争 B. 宪章运动缺乏有效的组织
C. 近代民主制具有鲜明阶级性 D. 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扩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38年(英国)。材料“该协会多次组织大规模集会、示威游行和罢工,并三次向议会提交有百万人签名的请愿书,但均遭到否决”体现的是宪章运动期间,英国议会并不认可“伦敦工人协会”的请愿书,说明宪章运动缺乏有效的组织,B项正确;第一国际成立于1861年,排除A项;材料与民主制度的阶级性无关,排除C项;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3. 1933年,美国政府颁布《紧急救济拨款法》,实行“劳动福利政策”,国家提供50亿美元的失业救济金,组织失业者进行公路、堤坝、桥梁、公共建筑等公用基础设施的建设。1934年、美国众议员欧内斯特·伦丁提出“失业保险议案”,要求国库支付救济金给所有18岁以上的被迫失业者。这些举措旨在( )
A. 建立完善的福利国家制度
B. 缓和经济危机与社会矛盾
C. 维护公平合理的社会秩序
D. 改善国家的财政收支状况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3、1934年(美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美国政府颁布《紧急救济拨款法》,实行“劳动福利政策”,国家提供失业救济金,组织失业者进行公用基础设施建设,以工代赈,提出“失业保险议案”,由国库支付救济金给被迫失业者,这些举措目的是缓和经济危机与社会矛盾,B项正确;建立完善的福利国家制度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项;这些举措目的是缓和经济危机与社会矛盾,当时美国是资本主义社会,有阶级差别,这些举措根本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而不是维护公平合理的社会秩序,排除C项;据材料“国家提供50亿美元的失业救济金”可知,这些举措会加剧财政赤字,排除D项。故选B项。
14. 如图所示为1939年苏联电影《拖拉机手》中的画面,它展现了男子拖拉机手队和女子拖拉机手队展开劳动竞赛的场景。据此可知,当时苏联( )
A. 人民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 B. 工业反哺农业取得显著成效
C. 国民经济结构得到明显改善 D. 赫鲁晓夫改革重心转向农业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9年(苏联)。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当时苏联人民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并为此展开劳动竞赛,可见苏联人民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A项正确;依据材料无法得出工业反哺农业取得显著成效的结论,排除B项;没有相关数据资料,所以无法看出国民经济结构得到明显改善,排除C项;赫鲁晓夫改革是在20世纪50年代,排除D项。故选A项。
15. 下表所示是高德步主编《世界经济史》中对20世纪90年代国际关系的部分描述。据表可知( )
美国与欧共体(欧盟) 1990年,美欧密切合作的一个法律文献——《大西洋宣言》,承认“在欧共体日益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在经济和货币问题、外交政策和安全领域,它将享有自己独立的地位”
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 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中国的复关谈判正式转换为入世谈判。经过多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入世谈判,中国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第143名成员
欧盟与东盟 1994年7月,欧盟制定了《走向亚洲的新战略》,提出加强对亚洲的贸易和投资,把东盟作为其亚洲战略的优先伙伴。2011年5月,印尼总统苏西洛表示,欧盟是东盟最大的投资来源地、第二大贸易伙伴,东盟是欧盟第五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在过去20年增长了10倍,每年约有700万欧洲游客访问东盟国家
跨国公司与世界经济 根据联合国1997年的统计,全世界已有4.4万个跨国公司母公司和28万个在国外的子公司和附属企业,形成庞大的全球生产和销售体系。这些跨国公司控制了全世界1/3的生产。掌握了全世界70%的对外直接投资、2/3的世界贸易、70%以上的专利和其他技术转让
A. 冷战结束后多极化格局已形成
B. 跨国公司促成区域集团化趋势
C. 世界经济体系实现了真正统一
D. 经济全球化助推世界经济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90年代(世界)。据本题材料及表格信息可知,欧共体日益发挥作用,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欧盟与东盟间的贸易往来加强,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的影响日益增大,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这些因素进一步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从而助推世界经济发展,D项正确;冷战结束后多极化趋势加强,未形成多极化格局,排除A项;跨国公司是全球化的重要载体,且“跨国公司促成区域集团化趋势”的表述未全面概括材料信息,排除B项; “世界经济体系实现了真正统一”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 [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一 唐朝前期建立了户籍制度,《通典》记载大唐令:“诸户以百户为里……在邑居者为坊,别置正一人……在田野者为村,别置村正一人……天下户分为九等。三年一造籍。”唐朝前期,对因逃亡造成户籍脱漏、户口不实的,法律明确了州县官府、里正以及民户等不同主体的责任,定罪相当重。《唐律疏议》规定:“诸脱户者,家长徒三年。”唐朝前期的户籍上不仅记载了人们的年龄、户等、是否课役等信息,还记载了按均田制可占有的土地数及实际占有土地的情况。按照人的身份等级分配土地的均田制下,租庸调的承担纯粹根据人口状况,这凸显出通过户籍管理来控制“人”的重要性。
——摘编自曹端波《唐宋户籍制度的变革与社会转型》
材料二 由于商品经济发展,人口流动性增强,社会贫富分化,原来严格控制“人”的赋役制度、户籍制度已不再适应时代需要。两税法下以资产为户等的户籍制度,到宋代逐渐规范化。(宋)仁宗时,“令佐责户长、三大户,录人户、丁口、税产、物力为五等”。宋代明确将人户划分为“主户”和“客户”两大部分,同时出现专门从事某项生产经营的专业户,如茶户、盐户等,按职业划分。.户籍制度的转型导致乡里组织管理者出现质的变化,乡官向职役转化。里正从与郡守、县令性质相同的役民的官变成役于官的民,一般由地方富民担任。
——摘编自姜婷婷《宋代户籍制度探析》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前期户籍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户籍制变化所反映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
【答案】16. 特点:管理严格规范(规范化、法制化);与赋税制度紧密结合;兼具治安职能(加强基层治理);发展较为完善;侧重于对人控制。
意义:为均田制、租庸调制的实施提供了条件;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打击了士族贵族;有利于基层治理;为后世户籍制度的变革积累经验。
17. 状况:政治:乡里组织管理者出现质的变化,乡官向职役转化;经济:商品经济发展,人口流动性增强,社会贫富分化,旧的赋役和户籍制度不再适应时代需要;出现专门从事某项生产经营的专业户。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唐朝前期(中国)。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一“三年一造籍”“唐朝前期,对因逃亡造成户籍脱漏、户口不实的,法律明确了州县官府、里正以及民户等不同主体的责任,定罪相当重。”可知,管理严格规范(规范化、法制化);据材料一“按照人的身份等级分配土地的均田制下,租庸调的承担纯粹根据人口状况”可得出与赋税制度紧密结合;据材料一“明确了州县官府、里正以及民户等不同主体的责任”可得出兼具治安职能(加强基层治理);由管理严格规范可得出发展较为完善;据材料一“这凸显出通过户籍管理来控制‘人’的重要性”可得出侧重于对人的控制。
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一“还记载了按均田制可占有的土地数及实际占有土地的情况。按照人的身份等级分配土地的均田制下,租庸调的承担纯粹根据人口状况”可得出为均田制、租庸调制的实施提供了条件,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据材料一“唐朝前期的户籍上不仅记载了人们的年龄、户等、是否课役等信息,还记载了按均田制可占有的土地数及实际占有土地的情况”可得出打击了士族贵族;据材料一“明确了州县官府、里正以及民户等不同主体的责任”可得出有利于基层治理;结合所学可知,为后世户籍制度的变革积累经验。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和特点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宋代(中国)。从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思考。政治方面,据材料二“户籍制度的转型导致乡里组织管理者出现质的变化,乡官向职役转化。”可得出乡里组织管理者出现质的变化,乡官向职役转化;经济方面:据材料二“由于商品经济发展,人口流动性增强,社会贫富分化,原来严格控制‘人’的赋役制度、户籍制度已不再适应时代需要”可得出商品经济发展,人口流动性增强,社会贫富分化,旧的赋役和户籍制度不再适应时代需要;据材料二“同时出现专门从事某项生产经营的专业户,如茶户、盐户等,按职业划分”可得出出现专门从事某项生产经营的专业户。
17. [革命根据地的制度探索]
材料一:国民党统治的农村鸦片泛滥,封建迷信盛行。农民受到保甲制度的控制,承受着沉重的地租和赋税。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强调“乡的中心在村,所以村的组织与领导是十分关键的问题”。此后,各根据地的乡村基层苏维埃政权纷纷建立。乡村的政权均采用直接选举制度,妇女也有选举权。在此之前,农村成立了贫农会、互助社、少先队、儿童团等组织,但这些组织大多处于分散孤立的状态、力量单薄。乡村政权建立后,这些民众团体得到了整合与加强。与此同时,乡村党支部在健全制度、整顿作风、干部培训等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效。
材料二:在乡村政权的组织和发动下,许多农民积极分子加入红军、游击队、赤卫队。与此同时,乡村政权还组织了兴修水利的工作,并帮助农民建立互助社、共济社等组织,解决了农民生产与生活中的许多困难。乡村小学纷纷成立,苏区的儿童入学率大大超过了国民党统治区。鸦片种植与吸食的现象大大减少,许多农民以前供奉家神,“现在换成了马克思及革命先烈像”。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马鑫《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乡村基层政权建设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区乡村基层政权建设的背景,并概括其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区乡村基层政权建设的作用。
【答案】17. 背景:国民党对乡村管理不当,农民负担沉重;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重视乡村基层政权建设;农村成立民众团体。
措施:采用直接选举制度,给予妇女选举权;整合与加强民众团体;建立乡村党支部。
18. 作用:有利于党和政府的意志全面贯彻到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发展了苏区经济,团结了苏区群众;促进苏区教育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工作积极性,适应了苏区革命的需要;是乡村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探索。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和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第一小问背景,据材料一“ 国民党统治的农村鸦片泛滥,封建迷信盛行。农民受到保甲制度的控制,承受着沉重的地租和赋税”可得出国民党对乡村管理不当,农民负担沉重;据材料一“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可得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重视乡村基层政权建设;据材料一“在此之前,农村成立了贫农会、互助社、少先队、儿童团等组织,但这些组织大多处于分散孤立的状态、力量单薄。乡村政权建立后,这些民众团体得到了整合与加强。”可得出农村成立民众团体。
第二小问措施,据材料一“ 乡村的政权均采用直接选举制度,妇女也有选举权。”可得出采用直接选举制度,给予妇女选举权;据材料一“乡村政权建立后,这些民众团体得到了整合与加强。”可得出整合与加强民众团体;据材料一“乡村党支部在健全制度、整顿作风、干部培训等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效”可得出建立乡村党支部。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据材料二“鸦片种植与吸食的现象大大减少,许多农民以前供奉家神,‘现在换成了马克思及革命先烈像’”可得出有利于党和政府的意志全面贯彻到农民的日常生活中;据材料二“ 乡村政权还组织了兴修水利的工作,并帮助农民建立互助社、共济社等组织,解决了农民生产与生活中的许多困难。”可得出发展了苏区经济,团结了苏区群众;据材料一“ 乡村小学纷纷成立,苏区的儿童入学率大大超过了国民党统治区。”可得出促进苏区教育发展;据材料二“ 在乡村政权的组织和发动下,许多农民积极分子加入红军、游击队、赤卫队”“帮助农民建立互助社、共济社等组织”可得出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工作积极性,适应了苏区革命的需要;结合所学可知是乡村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探索。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15年6月9日,英、奥、法、俄、普、西、葡及瑞典签署《最后议定书》,维也纳会议宣告结束,其主要内容有:在波兰约四分之三领土上建成波兰王国,由俄国沙皇兼任国王;普鲁士除获得波森、萨克森北部、威斯特伐利亚和瑞属波美拉尼亚外,还收复了此前割让的几个省份和领地;奥地利除得到加里西亚外,还收复了伊斯特里亚、达尔马提亚、提罗尔、威尼西亚和伦巴第等地;等等。《最后议定书》还附载17项条约、专约、宣言、规章等。据此,英国获得赫尔果兰岛、锡兰岛、好望角、圭亚那、圣卢西亚岛、多巴哥岛、塞舌尔群岛、毛里求斯岛、马耳他岛,并取得对伊奥尼亚群岛的保护权。
——摘编自方连庆等主编《国际关系史(近代卷)》
材料二 1919年6月28日,德国代表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根据和约规定,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萨尔煤矿由法国开采15年。普奥将在1864年对丹麦战争中夺得的石勒苏益格还给丹麦。和约承认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独立。波兰得到波兹南、西普鲁士以及东普鲁士和西里西亚的一部分,波兰还取得穿过西普鲁士的狭窄出海口。西里西亚南部地区划给捷克斯洛伐克。德国疆界经过上述变动,领土减少了八分之一、人口减少了十分之一。和约规定德国放弃海外殖民地和当地所有德国公私财产,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主要由英国、法国、比利时获得;太平洋上的岛屿由日本等国获得;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特权和租借地转让给日本。
——摘编自唐贤兴主编《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维也纳体系与凡尔赛体系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维也纳体系和凡尔赛体系进行综合评价。
【答案】(1)相同点:大战后形成:欧洲强国主导;维持欧洲均势;运用国际法加以保障;以欧洲为中心,兼及世界其他地区;改变了欧洲的政治版图。(任答三点)
不同点:前者旨在遏制法国,后者旨在惩罚德国;俄国是维也纳体系的主导国之一、苏俄遭到凡尔赛体系的排斥。(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积极影响:扩大了国际法的应用范围;有利于缓和欧洲及其他地区的国际纷争;为后世国际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借鉴。
局限性:大国为谋取一己私利,推行强权政治,无法从根本上维护欧洲及世界和平。
【解析】
【详解】(1)本题为对比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近现代(欧洲)。异同点:相同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个体系都是大战后形成;从主导国家看,两个体系都是又欧洲强国主导;从体系的目的看,都在维持欧洲均势;两个体系最终都签订了条约,运用国际法加以保障;从空间范围看,两个体系以欧洲为中心,兼及世界其他地区;根据材料“在波兰约四分之三领土上建成波兰王国,由俄国沙皇兼任国王;普鲁士除获得波森、萨克森北部、威斯特伐利亚和瑞属波美拉尼亚外,还收复了此前割让的几个省份和领地;奥地利除得到加里西亚外,还收复了伊斯特里亚、达尔马提亚、提罗尔、威尼西亚和伦巴第等地”“ 和约承认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独立。波兰得到波兹南、西普鲁士以及东普鲁士和西里西亚的一部分,波兰还取得穿过西普鲁士的狭窄出海口。西里西亚南部地区划给捷克斯洛伐克。德国疆界经过上述变动,领土减少了八分之一、人口减少了十分之一”可知,两大体系改变了欧洲的政治版图。不同点:从针对的国家看,维也纳体系旨在遏制法国,凡尔赛体系旨在惩罚德国;根据材料“在波兰约四分之三领土上建成波兰王国,由俄国沙皇兼任国王”可知,俄国是维也纳体系的主导国之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俄遭到凡尔赛体系的排斥。
(2)本题为影响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近现代(欧洲)。应从积极影响和局限性两方面进行评价,结合所学知识,积极影响:两大体系都签订了条约,主要有扩大了国际法的应用范围;两个体系意图在于维系欧洲均势,有利于缓和欧洲及其他地区的国际纷争、为后世国际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借鉴;局限性:两个体系都由欧洲强国主导,任意宰割弱小国家和战败国,为谋取一己私利,推行强权政治,无法从根本上维护欧洲及世界和平。
19. [丝绸之路与中华文化]
材料 古代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丝绸之路的缘起、发展,形成丝绸之路多种混合型文化内涵,阐释丝绸之路的文化就是阐释中华民族多样性人文性格。有学者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的连续性、创新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特点,在丝绸之路上跨越两千年的交流交往交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丝绸之路精神是对中华文明内涵的最好诠释”。
——摘编自来永红《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当代价值探讨》
请以“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论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答案】示例
论题:丝绸之路诠释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内涵。
阐释: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贸易之路,更是一条友好之路。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特征的丝绸之路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也构建了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之间以及东西方之间关系所遵循的基本原则,造就了丝绸之路对于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
中国自古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久远的历史长河中,不同时期各民族都从地域迁徙、共建政治秩序、经济互补、文化交流等方面参与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过程,尤其是通过陆地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大发展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背景下,我们更需要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精神,不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此方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使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总之,丝绸之路所诠释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等特点,体现了丰富的中华文明文化内涵。
【解析】
【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古代(中国)。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首先,根据材料设问,确定论题,要求以“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为主题,根据材料“古代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丝绸之路的缘起、发展,形成丝绸之路多种混合型文化内涵,阐释丝绸之路的文化就是阐释中华民族多样性人文性格。......中华文明具有的连续性、创新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特点,在丝绸之路上跨越两千年的交流交往交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丝绸之路精神是对中华文明内涵的最好诠释。”可知,可以拟定论题为:丝绸之路诠释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内涵。
其次,围绕提炼的论题“丝绸之路诠释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内涵”,结合所学知识,从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现今中华民族的意义等角度进行说明,如: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贸易之路,更是一条友好之路。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特征的丝绸之路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也构建了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之间以及东西方之间关系所遵循的基本原则,造就了丝绸之路对于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 中国自古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久远的历史长河中,不同时期各民族都从地域迁徙、共建政治秩序、经济互补、文化交流等方面参与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过程,尤其是通过陆地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大发展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背景下,我们更需要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精神,不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此方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使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最后,总结升华,说明论题的准确性,如:总之,丝绸之路所诠释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等特点,体现了丰富的中华文明文化内涵。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十堰市 2024年高三年级元月调研考试历史
本试题卷共6页,共19道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并将考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山西兴县碧村遗址是在晋陕大峡谷东岸发现的规模最大的一座史前石城聚落遗址,城内遗存面积达75万平方米。4000多年前的碧村先民们以种植粟为主、黍为次的小米类农业为生,并养殖猪、牛、羊等。碧村遗址还出土了大量鬲、斝、蛋形瓮、高领罐等黑色陶器。这些考古发现反映了( )
A. 母系氏族社会的风貌 B. 龙山文化的社会特征
C. 黄河流域文明的起源 D. 古老城市国家的出现
2. 西周以前图书属于国家秘藏,春秋以后士阶层的私人藏书日益普遍,“昔孔子受端门之命,制春秋之义,使子夏等十四人求周史记,得百二十国宝书”,墨子也以藏书丰富而闻名,纵横家苏秦游说秦国,“负书担橐”以便随时使用。这一现象的出现( )
A. 促进了“百家争鸣”的兴起 B. 反映了宗法分封制的解体
C. 推动了封建官学日益衰落 D. 使古代藏书体系日益完善
3. 下图所示为东汉山东嘉祥武氏祠画像石《董永孝亲》,“永父”手拄鸠杖,安坐鹿车,董永正在劳作,空中飘来一位仙女。西汉刘向《孝子图》载:“(董永)父亡,无以葬。从人贷钱一万……毕将往为(钱主)奴,于路逢一妇人(织女)求为永妻。”据此可知( )
A 汉代社会生活深受儒学影响
B. 文艺创作无法反映社会现实
C. 画像史料与文献史料相佐证
D. 董永孝亲在历史上并不存在
4. “票拟”是明代内阁的基本职权。明朝中后期,皇帝或司礼监秉笔太监对奏章批示后,奏章被送至内阁,或由宦官口述,内阁按既定格式成文,而后司礼监朱笔照抄,六科签发,即“红本到阁,内阁票拟”。这反映出明朝中后期( )
A. 宰相权力日益萎缩 B. 行政运行程序失范
C. 宦官专权不断加剧 D. 内阁成为虚职机构
5. 1876年,沈葆桢在中国台湾创立基隆煤矿,矿务局盲目抬高煤价,致使上海市场为日本廉价煤所夺。局方还一味坚持原价,宁可“坐视上等之煤渐化为次等,次等之煤再化为下等,下等之煤,一火自焚,不值一钱”。此事例可用来说明洋务企业( )
A. 产品的生产与市场脱节 B. 受到外国资本的控制
C. 阻滞了中国近代化潮流 D. 缺乏市场化经营意识
6. 据统计,自民国建立到1915年,女子学校和女学生数量基本上呈增长趋势,到1915年,女子学校数量达3766所,占全部学校的2.9%,女校学生数量达180949人,占全部学生的4.2%。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A. 教育平等逐步实现
B. 民主观念影响扩大
C. 女性解放意识增强
D. 教育救国思想萌生
7. 1939年,国民党在湖南南岳衡山集中了一批抗日前线各战区的军官学习八路军的游击战术。所用的教材,则是八路军军事教员陶汉章编写的《游击战术纲要》。这反映出( )
A. 国共合作培养军事人才
B. 敌后战场的抗战受到重视
C. 全面抗战路线成为共识
D. 正面战场的作战方针落后
8. 1951年1月17日,周恩来复电联合国大会第一政治委员会主席阿彼拉兹,重申中国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一贯主张,并提议:“在同意从朝鲜撤退一切外国军队及朝鲜内政由朝鲜人民自己解决的基础上,召开中、苏、英、美、法和印(度)、埃(及)七国会议,就迅速结束朝鲜战争问题进行谈判。”这说明当时中国( )
A.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 支持民族解放运动以壮大社会主义阵营
C.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 竭力寻求西方大国支持以遏制美国霸权
9. 下表所示为1978—1990年中国乡镇企业的工业企业概况。对表格信息解读正确的是,这一时期我国( )
年份 企业单位数/个 从业人员/人 总产值/万元
1978 793977 17343595 3887634
1980 757806 19423033 5190782
1982 749290 20728083 6494106
1984 900981 25489125 10210096
1986 6354977 47619559 24434887
1988 7735213 57033912 49929043
1990 7320357 55716921 70970498
A. 农村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C. 城乡经济实现均衡同步发展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10. 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法明确规定奴隶“不具备法律人格”,完全受主人支配。到了帝国后期,罗马法则对奴隶主的权利进行了诸多限制,禁止奴隶主随意杀害、虐待奴隶。这一调整( )
A. 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B. 扩大了罗马帝国的基础
C. 旨在维护奴隶的利益 D. 反映了罗马法律的完备
11. 中世纪时,教会通过《圣经》向世人宣传应该抛弃尘世的财产,财产越多离上帝越远,只有守贫才能接近上帝的思想。14—15世纪的西欧,经商似乎成了人们崇尚的一种职业,积累更多的货币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强烈的追求。这种变化主要缘于( )
A. 宗教改革的开展 B. 庄园经济的衰落
C. 商品经济发展 D. 人文精神的兴起
12. 1838年,英国“伦敦工人协会”发布《人民宪章》,规定年满21岁的男子均有选举权等6项要求。此后,该协会多次组织大规模集会、示威游行和罢工,并三次向议会提交有百万人签名的请愿书,但均遭到否决。这一现象说明( )
A. 第一国际十分重视议会斗争 B. 宪章运动缺乏有效的组织
C. 近代民主制具有鲜明阶级性 D. 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扩大
13. 1933年,美国政府颁布《紧急救济拨款法》,实行“劳动福利政策”,国家提供50亿美元失业救济金,组织失业者进行公路、堤坝、桥梁、公共建筑等公用基础设施的建设。1934年、美国众议员欧内斯特·伦丁提出“失业保险议案”,要求国库支付救济金给所有18岁以上的被迫失业者。这些举措旨在( )
A. 建立完善的福利国家制度
B. 缓和经济危机与社会矛盾
C. 维护公平合理的社会秩序
D. 改善国家的财政收支状况
14. 如图所示为1939年苏联电影《拖拉机手》中画面,它展现了男子拖拉机手队和女子拖拉机手队展开劳动竞赛的场景。据此可知,当时苏联( )
A. 人民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 B. 工业反哺农业取得显著成效
C. 国民经济结构得到明显改善 D. 赫鲁晓夫改革重心转向农业
15. 下表所示是高德步主编《世界经济史》中对20世纪90年代国际关系的部分描述。据表可知( )
美国与欧共体(欧盟) 1990年,美欧密切合作的一个法律文献——《大西洋宣言》,承认“在欧共体日益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在经济和货币问题、外交政策和安全领域,它将享有自己独立的地位”
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 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中国的复关谈判正式转换为入世谈判。经过多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入世谈判,中国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第143名成员
欧盟与东盟 1994年7月,欧盟制定了《走向亚洲的新战略》,提出加强对亚洲的贸易和投资,把东盟作为其亚洲战略的优先伙伴。2011年5月,印尼总统苏西洛表示,欧盟是东盟最大的投资来源地、第二大贸易伙伴,东盟是欧盟第五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在过去20年增长了10倍,每年约有700万欧洲游客访问东盟国家
跨国公司与世界经济 根据联合国1997年的统计,全世界已有4.4万个跨国公司母公司和28万个在国外的子公司和附属企业,形成庞大的全球生产和销售体系。这些跨国公司控制了全世界1/3的生产。掌握了全世界70%的对外直接投资、2/3的世界贸易、70%以上的专利和其他技术转让
A. 冷战结束后多极化格局已形成
B. 跨国公司促成区域集团化趋势
C. 世界经济体系实现了真正统一
D. 经济全球化助推世界经济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 [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一 唐朝前期建立了户籍制度,《通典》记载大唐令:“诸户以百户为里……在邑居者为坊,别置正一人……在田野者为村,别置村正一人……天下户分为九等。三年一造籍。”唐朝前期,对因逃亡造成户籍脱漏、户口不实的,法律明确了州县官府、里正以及民户等不同主体的责任,定罪相当重。《唐律疏议》规定:“诸脱户者,家长徒三年。”唐朝前期的户籍上不仅记载了人们的年龄、户等、是否课役等信息,还记载了按均田制可占有的土地数及实际占有土地的情况。按照人的身份等级分配土地的均田制下,租庸调的承担纯粹根据人口状况,这凸显出通过户籍管理来控制“人”的重要性。
——摘编自曹端波《唐宋户籍制度的变革与社会转型》
材料二 由于商品经济发展,人口流动性增强,社会贫富分化,原来严格控制“人”的赋役制度、户籍制度已不再适应时代需要。两税法下以资产为户等的户籍制度,到宋代逐渐规范化。(宋)仁宗时,“令佐责户长、三大户,录人户、丁口、税产、物力为五等”。宋代明确将人户划分为“主户”和“客户”两大部分,同时出现专门从事某项生产经营的专业户,如茶户、盐户等,按职业划分。.户籍制度的转型导致乡里组织管理者出现质的变化,乡官向职役转化。里正从与郡守、县令性质相同的役民的官变成役于官的民,一般由地方富民担任。
——摘编自姜婷婷《宋代户籍制度探析》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前期户籍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户籍制变化所反映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
17. [革命根据地的制度探索]
材料一:国民党统治的农村鸦片泛滥,封建迷信盛行。农民受到保甲制度的控制,承受着沉重的地租和赋税。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强调“乡的中心在村,所以村的组织与领导是十分关键的问题”。此后,各根据地的乡村基层苏维埃政权纷纷建立。乡村的政权均采用直接选举制度,妇女也有选举权。在此之前,农村成立了贫农会、互助社、少先队、儿童团等组织,但这些组织大多处于分散孤立的状态、力量单薄。乡村政权建立后,这些民众团体得到了整合与加强。与此同时,乡村党支部在健全制度、整顿作风、干部培训等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效。
材料二:在乡村政权的组织和发动下,许多农民积极分子加入红军、游击队、赤卫队。与此同时,乡村政权还组织了兴修水利的工作,并帮助农民建立互助社、共济社等组织,解决了农民生产与生活中的许多困难。乡村小学纷纷成立,苏区的儿童入学率大大超过了国民党统治区。鸦片种植与吸食的现象大大减少,许多农民以前供奉家神,“现在换成了马克思及革命先烈像”。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马鑫《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乡村基层政权建设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区乡村基层政权建设的背景,并概括其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区乡村基层政权建设的作用。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15年6月9日,英、奥、法、俄、普、西、葡及瑞典签署《最后议定书》,维也纳会议宣告结束,其主要内容有:在波兰约四分之三领土上建成波兰王国,由俄国沙皇兼任国王;普鲁士除获得波森、萨克森北部、威斯特伐利亚和瑞属波美拉尼亚外,还收复了此前割让的几个省份和领地;奥地利除得到加里西亚外,还收复了伊斯特里亚、达尔马提亚、提罗尔、威尼西亚和伦巴第等地;等等。《最后议定书》还附载17项条约、专约、宣言、规章等。据此,英国获得赫尔果兰岛、锡兰岛、好望角、圭亚那、圣卢西亚岛、多巴哥岛、塞舌尔群岛、毛里求斯岛、马耳他岛,并取得对伊奥尼亚群岛的保护权。
——摘编自方连庆等主编《国际关系史(近代卷)》
材料二 1919年6月28日,德国代表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根据和约规定,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萨尔煤矿由法国开采15年。普奥将在1864年对丹麦战争中夺得的石勒苏益格还给丹麦。和约承认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独立。波兰得到波兹南、西普鲁士以及东普鲁士和西里西亚的一部分,波兰还取得穿过西普鲁士的狭窄出海口。西里西亚南部地区划给捷克斯洛伐克。德国疆界经过上述变动,领土减少了八分之一、人口减少了十分之一。和约规定德国放弃海外殖民地和当地所有德国公私财产,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主要由英国、法国、比利时获得;太平洋上的岛屿由日本等国获得;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特权和租借地转让给日本。
——摘编自唐贤兴主编《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维也纳体系与凡尔赛体系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维也纳体系和凡尔赛体系进行综合评价。
19. [丝绸之路与中华文化]
材料 古代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丝绸之路的缘起、发展,形成丝绸之路多种混合型文化内涵,阐释丝绸之路的文化就是阐释中华民族多样性人文性格。有学者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的连续性、创新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特点,在丝绸之路上跨越两千年的交流交往交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丝绸之路精神是对中华文明内涵的最好诠释”。
——摘编自来永红《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当代价值探讨》
请以“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论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