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九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学习目标】1.通过了解新经济政策相关史实,分析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注重史料实证,通过呈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苏联产生的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2.增强时空观念,归纳苏联在列宁、斯大林等领导者执政时期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突出特点,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时空观念)3.通过了解斯大林时期关于工业化,“一五”计划和农业集体化等相关史实,分析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辩证地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对苏联社会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史料实证、唯物史观)4.落实家国情怀,通过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坚定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学习列宁实事求是、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家国情怀)【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工业化道路。◆学习难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主要问题和启发。【学习过程】【课前预习】自主学习与探究课前阅读课文正文,参考学习目标,独立标识提纲并勾画重点后填空、熟记所填内容:一、新经济政策1、时间: 。2、实施者: 。3、内容:以征收粮食税代替 制;允许使用雇佣 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 ,实行自由贸易;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 ;实现按劳取酬的 。4、新经济政策的影响:调动了生产者的 ,迅速恢复了危机,巩固了 ,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二、苏联的工业化5、苏联全称:苏维埃 共和国联盟。6、苏联成立时间:7、苏联工业开始时间:8、第一、二五年计划:1928年--1937年,苏联完成了 、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 。9、苏联工业化的利弊:利:使苏联能够在短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 。弊: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致使苏联 日益僵化。三、农业集体化10、原因:1927年至1928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 收购危机。11、农业集体化:开展了消灭 。12、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驾考组建拖拉机站,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 。四、苏联模式13、苏联模式形成的标志: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宣告确立了 ,标志苏联模式形成。14、苏联模式的特点:高度集中的 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15、苏联工业化的影响: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 ,显示出了 的优越性,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易混警示】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都是适应当时苏俄的国情。2.苏联模式也叫斯大林模式,苏联成也其败也其。3.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是为工业化服务的,是以损害农民利益为代价而发展工业的。【知识整合】1.新经济政策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比较项目 新经济政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 同 点 内 容 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 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实行分田包干到户,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影 响 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相同点 (1)特点:给劳动者以生产经营自主权;(2)影响:都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包含了市场经济成分,促进了商品贸易的发展启示 农业政策需从本国国情出发,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2.中国“一五”计划与苏联两个五年计划的比较项目 中国“一五”计划 苏联两个五年计划不 同 点 时间 1953—1957年 1928—1937年背景 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土地改革完成,农业获得一定发展;工业化水平很低 新经济政策的实行,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目的 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影响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苏联成为工业化强国;但是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相同点 都优先发展重工业,都超额完成并取得了重大成就3.比较列宁与斯大林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特点项目 列宁 斯大林政策 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向新经济政策 放弃新经济政策,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工业 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制定和实施两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农业 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把个体小农经济改造为大规模的集体农庄影响 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建成特点 在坚持公有制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生产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4.苏联的发展历程5.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苏联模式的弊端有哪些 中国应从中吸取怎样的经验和教训 从中得到哪些启示呢 (1)苏联模式没有尊重经济规律,随着时间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①苏联模式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②偏向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违背经济发展规律,造成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③忽略民主法治建设,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2)经验:①国家建设应有计划的指导; ②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3)教训:①经济上要尊重价值规律和市场规律, 不应过分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农轻重比例要协调发展;②重视民生问题。(4)启示:①国家发展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要遵守客观经济规律;③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④农轻重比例要协调发展;⑤要重视民生问题;⑥要加强民主与法治建设。【课中探究】素养提升【探究1】苏联社会主义探索历程材料一 1913-1925年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曲线图材料二 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认为,苏联经济远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落后,苏联应该摒弃资本主义国家走过的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重工业。……苏联的工业化速度引起全世界的关注。(摘编自九年级下册教材)材料三 为了适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在中央的推动和压力下,苏联农村出现了大跃进式的集体化浪潮。到1933年,富农首当其冲被消灭,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大农业中,苏联从小农国家变成了拥有最大规模农业的国家……从此,国家对农民有了强制征粮的稳定机制,以农民“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求。——王斯德《世界通史》(1)根据材料一分析苏俄(联)1913-1925年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21-1925年粮食产量变化趋势出现的政策因素。(2)材料二中“苏联的工业化速度引起全世界的关注”,请用史实来说明此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农业集体化对苏联社会发展的影响。(4)从苏联的社会主义探索历程中,我们可以汲取的经验教训有哪些 【探究2】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中外对比请对比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两幅图片反映内容之间的比较)【活学巧记】【总结反思】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素养评价】一、选择题1.如下图表现了列宁正在专注地听取三位农民的倾诉,其中两人坐在他的桌旁。他则认真地了解他们的要求。这一场景最有可能发生在( )A.俄国二月革命之前 B.俄国十月革命之后C.苏联卫国战争当中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十月革命后,列宁曾认为在土地、银行、工厂已经变成全体人民财产的情况下,加上俄国有足够的粮食、铁、木材、羊毛、棉花和亚麻,可以满足全体人民的需要,只要通过大家来计算和监督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就能走向社会主义。在这一思想影响下,列宁制定的政策( )A.排斥商品市场和经济规律 B.承认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C.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D.开辟了新型的工业化模式3.“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突破。"材料中评价的是苏俄的(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两个五年计划C.新经济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4.苏联实现农业集体化以后,政府采取提高工业产品价格、降低农业产品价格的方法,抑制农民的消费。用斯大林的话来说,这是农民为工业化交纳的“贡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通过这些办法从农民手中得到的资金,在工业化资金中约占三分之一。材料表明苏联经济建设中存在的弊端是( )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过于僵硬 B.为了工业化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C.个人权力高度集中且不可侵犯 D.收取的粮食税超过农民的承受能力5.下面为不同时期苏联工业总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重变化示意图。前后比重发生变化主要是因为苏联( )A.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行新经济政策C.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 D.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6.1920—1921年,苏俄遭遇了连续两年的大旱,如此一来,大面积饿死人的情况就不能避免了。苏俄这样大规模的饥荒,引起了人道组织的注意。1921年7月26日,美国救济署长胡佛表示可以向苏俄饥民提供必要的援助。据此可推知,苏俄当时( )A.消除了与美国的意识形态对抗 B.对国际市场具有高度的依赖性C.生产关系的调整已经迫在眉睫 D.自然灾害导致了大规模的饥荒7.下图是美国与苏联(含沙俄、苏俄时期)工业生产指数(1913年指数为100)对此解读正确的( )A.两次世界大战都严重破坏两国工业 B.新经济政策使苏俄的经济迅速恢复C.两国工业均遭到经济大危机的重创 D.苏联曾取代美国成为第一工业强国8.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据苏联统计,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与这一成就取得有关的是( )A.苏联模式 B.新经济政策 C.赫鲁晓夫改革 D.农业集体化运动9.下图为苏联部分农产品产量示意图(单位:百万吨/头)据此图可以得出( )A.新经济政策导致生产结构失衡 B.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停滞不前C.斯大林模式阻碍了农业现代化 D.农业集体化挫伤了生产积极性10.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为了从法律上肯定这些变化,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这标志着苏联( )A.实行了新经济政策 B.引发了东欧剧变C.倡导“政治多元化” D.形成苏联模式二、综合题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它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材料二 为了适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在中央的推动和压力下,苏联农村出现了集体化浪潮。到1933年,富农首当其冲被消灭,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被纳入到了社会主义大农业中;苏联从小农国家变成了拥有规模最大农业的国家。从此,国家对农民有了强制征粮的稳定机制,以农民“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求。——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和俄国“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的原因分别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分析苏联农业集体化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农业集体化对苏联社会发展的影响。(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苏联的经济改革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参考答案】【课前预习】1、1921年-1925年2、列宁3、余量征集;劳动力、剩余产品;中小企业、按劳取酬4、积极性、工农联盟5、社会主义6、1922年7、1926年8、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国9、工业化、经济体制10、粮食11、富农运动12、生产计划13、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14、经济体制15、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制度15.社会主义;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革命;殖民地半殖民地。【课中探究】【探究1】苏联社会主义探索历程(1)答:1913—1921年,苏俄粮食产量下降,1921—1925年,苏俄(联)粮食产量逐步增长。政策因素:1921年,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2)答:史实:两个五年计划后,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强大的工业国。评价: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这一方面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实现工业化,另一方面致使苏联的经济体制日益僵化。(3)答:为工业化积累了资金,促进工业迅速发展;农业集体化实现规模经营,为苏联农业现代化开辟了道路;严重损害农民利益,农业生产长期停滞。(4)答:制定经济政策要符合本国国情,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需求;发展经济要实事求是、结合本国国情;保障农民利益;注重经济各部门的协调发展。【探究2】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中外对比答:题目:改革创新推动社会进步论述: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自由贸易,提升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巩固了工农联盟。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两者的改革创新都推动了社会发展。【课后测评】1.【答案】B【详解】据所学可知,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政府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村执行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遭到农民们的抵制,社会矛盾激化。据题干“列宁正在专注地听取三位农民的倾诉”可知,这反映了列宁在了解农民面临的困难情况,因此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项正确;俄国二月革命之前俄国仍是沙皇专制统治,排除A项;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列宁早已经逝世,排除C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列宁早已经逝世,排除D项。故选B项。2.【答案】A【详解】根据题干中,列宁认为“只要通过大家来计算和监督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就能走向社会主义”,可以得出,列宁认为不需要商品市场和经济规律,俄国就能走向社会主义,A项正确;根据题干中“只要通过大家来计算和监督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就能走向社会主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十月革命后俄国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包括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自由贸易、由国家统一分配一切生活必需品等,可得出列宁是排斥市场的,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是否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排除C项;题干中没有提到“工业化”,俄国工业化是从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的,排除D项。故选A项。3.【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这也就是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C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禁止日用必需品的私人贸易,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不符,排除A项;苏联完成两个五年计划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材料没有涉及,排除B项;农业集体化是苏联通过合作社把个体的小农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过程,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4.【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通过这些办法从农民手中得到的资金,在工业化资金中约占三分之一”,可知苏联农业集体化实现后,苏联通过多种办法从农民手中拿走资金为工业化服务,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B项正确;题干强调苏联工业化发展对农业影响,但不能说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过于僵硬,排除A项;题干没涉及个人权力高度集中,排除C项;题干强调苏联工业化发展对农业影响,但不能说明收取的粮食税超过农民的承受能力,排除D项。故选B项。5.【答案】C【详解】据“苏联工业总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重变化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工业总产值比例大幅度提高,此示意图说明苏联实现了工业化。1924年列宁逝世后,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努力奋斗。1928~1937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先后完成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这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工业总产值跃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大加强,C项正确;1921年新经济实施,停止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A项;1921年实施新经济政策,不是苏联实现工业化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不是工业总产值比例大幅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6.【答案】C【详解】根据题干“1920—1921年、大规模的饥荒”和所学可知,1920年底,苏俄农业产量急剧下降,饥荒严重,面对危机,政府调整政策迫在眉睫,C项正确;苏俄没有消除与美国意识形态对抗,排除A项;题干中没有提到国际市场,排除B项;自然灾害导致了大规模的饥荒,与题干强调的内容不符,题干强调政府调整政策波迫在眉睫,排除D项。故选C项。7.【答案】B【详解】根据题干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苏俄(联)实施了新经济政策,苏俄工业生产指数迅速增长,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B项正确;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工业持续增长,排除A项;经济大危机并未对苏联经济造成重创,排除C项;1937年苏联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排除D项。故选B项。8.【答案】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8-1937年,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随着工业化的建立等苏联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即苏联模式。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量已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A项正确;新经济政策是1921年开始实行,与两个五年计划无关,排除B项;赫鲁晓夫改革与“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农业集体化运动是苏联模式的一部分,是苏联在农业方面的举措,排除D项。故选A项。9.【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苏联部分农产品产量示意图”可知,1928年——1932年苏联部分农产品产量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而此时段的苏联正值农业集体化运动时期,这说明农业集体化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致使农产品产量大幅度下降,D项正确;1921年,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时间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有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排除B项;1936年斯大林模式正式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10.【答案】D【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36年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确立起来,标志着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形成,D项正确;实行了新经济政策是在1921年,排除A项;引发了东欧剧变的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排除B项;倡导“政治多元化”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1.【答案】(1)原因:“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俄国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虽然保证了军事胜利,但挫伤了农民积极性,农民对余粮收集制开始不满,加重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实行新经济政策,巩固了工农联盟。(2)目的:为了适应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影响:为工业化积累了资金,促进工业迅速发展;农业集体化实现规模经营,为苏联农业现代化开辟了道路;同时也严重损害农民利益,农业生产严重下降。(3)启示:要重视农民的利益;经济政策的制定要立足于国情;各产业要协调发展。【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它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指的是国家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主要原因是俄国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虽然保证了军事胜利,但挫伤了农民积极性,农民对余粮收集制开始不满,进一步加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是指国家状况得到好转,主要是因为1921年,列宁领导的苏俄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最终巩固了工农联盟。(2)目的:根据材料二“为了适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在中央的推动和压力下,苏联农村出现了集体化浪潮”可知目的是为了适应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影响:根据所学,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概括农业集体化对苏联社会发展的影响即可:为工业化积累了资金,促进工业迅速发展;农业集体化实现规模经营,为苏联农业现代化开辟了道路;同时也严重损害农民利益,农业生产严重下降。(3)启示:材料一反映了苏俄政策的调整,材料二反映了苏联的工业化,综合材料一、二信息,苏联的经济改革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是要重视农民的利益;经济政策的制定要立足于国情;各产业要协调发展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