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青山处处埋忠骨》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以“责任”为主题,编排了三首古诗和三篇课文,意在让学生感受先辈们的崇高精神。本单元语文要素是“通过课文中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本文是基于史实的文学创作,主要描写了毛主席在听闻爱子毛岸英牺牲的噩耗后,内心极度痛苦、煎熬,几经踌躇后,最终决定将毛岸英的遗骨安葬在朝鲜,表现了毛主席作为一位父亲的真实感情和身为国家领导人的伟大胸怀。课文由两部分组成,这两部分所描述的事件是发生在不同时间的。第一部分写毛主席看到有关毛岸英在朝鲜牺牲的电报后,心情无比悲痛;第二部分写毛主席在面对毛岸英遗骨是否归葬这一问题时,内心经历了艰难的抉择,最后做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决定。课文通过对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表现了毛主席既是父亲、又是国家领袖的真挚感情和复杂内心。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也阅读了很多书籍,积累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和经验,能读懂课文的大致内容。在四年级的时候,学生已经掌握了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心情、感受人物品质等阅读方法,为学习本文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是本课是描写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学生走进人物内心有一定难度,要学习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来揣摩人物心理。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运用要点归并法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品读课文第一部分,抓住描写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的语句,通过联系上下文、感情朗读、想象画面等方法,体会毛泽东失去爱子之后万分悲痛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
品读课文第一部分,抓住描写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的语句,通过联系上下文、感情朗读、想象画面等方法,体会毛泽东失去爱子之后万分悲痛的心情。
教法:点拨引导法 情境创设法
学法:读中感悟法 圈画批注法 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导入课题
1.同学们,风靡全国的电影《长津湖》看过吗?你有什么感触?
师简介抗美援朝: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27日,美国政府宣布武装干涉朝鲜内政,派兵入侵朝鲜,并不顾我国政府的多次声明和警告,把战火烧到我国东北边境,严重威胁我国的安全。对此,中共中央作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东北边防军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由彭德怀任司令员,于10月19日跨过鸭绿江,开赴前线,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者。为了夺取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志愿军广大指战员不怕牺牲,浴血奋战,前赴后继,许多英雄儿女的鲜血洒在了朝鲜的土地上。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壮烈牺牲和光荣负伤者共36万余人,其中有14万人长眠在异国他乡 。
其中就有一位战士是我国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儿子。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去了解毛主席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
2.板题,齐读。
3.“忠骨”什么意思?(忠诚烈士的遗骨)在文中指的是毛岸英的遗骨掩埋在青山之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大家翻开课本,浏览课文,你发现这篇课文与平时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课文由两个不同场景组成)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后想一想课文这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检查字词
①读词语
拟定 参谋 损失 锻炼 眷恋
踌躇 搞特殊 签字 尊重
②指导写“锻”
3.说说课文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自由反馈。
师小结:我们抓住关键的信息,就把这么长的两个片段读成了两句话。我们还可以把它读成两个词。(板书:痛失爱子、痛苦抉择)
两部分内容概括为一个字,那就是“痛”
三、品读语段,感受“痛苦”
接下来就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毛主席见到电报的那一刻。请大家默读
1.默读课文课文第4自然段,圈画出让你感受到痛的词句,并批注自己的感受。
2.聚焦主席,感受“痛苦”。
预设一: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1)联系上文电报的内容,看看主席遇到了什么事?看到电报后有着怎样的表现?
(2)他的心情怎么样?(听到儿子牺牲的消息无比悲痛的心情)
3.语句中没有一个悲或痛字,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学生交流。(从“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的动作中体会到主席虽未曾泪流满面,其实他心如刀割。)
师:毛主席一天没有干什么?没有干什么?只是怎样?
4.带着这种感受读这句话。
师:我们通过人物的动作走进人物的内心,体会到他心中的悲痛欲绝。
5.文中还有让你感到痛的句子吗?
预设二:“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是啊,一次次的分离,岸英都平平安安地回来了,但是这一次怎么会......属于人物的什么描写?(心理描写)这次怎么会......后面省略的是什么?我们要读文读句读标点,谁来补充毛主席在想什么?
师:是的,对儿子牺牲的消息,他至今不敢相信也不愿意相信自己的儿子真的回不来了,他无法承受痛失爱子的打击,所以他在心里一直在想——读:
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什么来了吗?
“那一次次的分离”都有哪些分离呢?
毛岸英是1922年出生10月出生于湖南长沙;从小经历坎坷,和父亲聚少离多:
5岁时父子失散后,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一一岸英回来了
9岁岸英兄弟流落街头,历尽艰辛与磨难;——岸英也回来了
1936年,毛主席送儿子去苏联留学,几年之后——他回来了
1946年,送爱子到农村锻炼,吃尽苦头一一他也回来了
这次送儿子远赴战场,主席也一定希望父子俩能一一久别重逢!
师:假如岸英从战场回来,父子久别重逢,那将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想一想,说一说。(师评价:你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温馨的画面!)
6.同学们,你们所描绘的画面不正是主席内心所期盼的吗?可这一切美好的期待都随着电报的到来,瞬间化为泡影,毛主席没有等到和爱子久别重逢的那一刻,却等来了那锥心刺骨的悲痛。他知道:
引读:
这一次,毛岸英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样平平安安地回来了,主席深深的自责,悲痛如潮水般涌来,女生读:
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这一次,毛岸英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样平平安安地回来了,回想过往的一幕幕,毛主席更是痛不欲生,男生读:
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想到儿子短暂的一生,想到从此阴阳两隔,再也不能相见,主席伤心欲绝,只能一遍又一遍的呼唤着爱子的名字,学生一起读:
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师追问:
孩子们,你从毛主席一遍又一遍的呼喊中体会到了什么?(对儿子的不舍和思念)
主席此时为什么会情不自禁地喃喃自语?“情不自禁”是什么意思?他可能会想些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内心的悲痛......)
7.将此时此刻的这份情感送进句子中来读出来吧!
8.孩子们,我们读着,想着,想着,读着,在毛主席不经意的一个动作、一个神态、一句喃喃中真切地体会到了这位老父亲的丧子之痛。
师:作为一位父亲,面对儿子的离开,他的千言万语都化作了悲痛,但他的动作、语言、和神态又仿佛在诉说着千言万语。作为父亲,他多想亲眼再看看儿子,可,英雄却不止这一个身份,英雄的父亲也不止这一个身份。
师:主席内心的伤痛就藏在这紧锁的眉头和声声呼唤里,读——
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四、资料拓展学以致用
引入资料,课堂练写
师介绍:孩子们,1990年在毛主席逝世14年后,中央警卫局在清理老人家遗物时,在一个不起眼的柜子里发现了三件衬衣、一双袜子、一顶军帽、一条毛巾。经老人家身边的工作人员辨认,这些都是毛岸英的遗物。其实,按照南方人的习俗,逝去亲人的衣服是要焚烧掉的,可老人家却悄悄地将这些遗物珍藏了整整二十六年。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当所有人都离开后,这位失去儿子的老父亲总会悄悄地打开箱子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请大家想象一下那一刻老人的动作、神情、语言,试着补写。
2.学生交流。
五、回顾课堂,布置作业
1.总结:这节课,我们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了毛主席的失子之痛,毛主席又将面临怎样的抉择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2.布置作业:
(1)继续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内容,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
(2)课后搜集历史上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的资料读一读,感受他们的责任与担当。
板书设计:
青山处处埋忠骨
痛失爱子
动作、语言、神态
痛苦抉择
【设计意图】在新课标“发展型学习任务群”里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这一任务群中明确提出,应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倾听、阅读、观察,获取、整合有价值的信息。在这一环节我紧扣本单元语文要素,让学生在描写毛主席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细节描写的句子中获取信息,以此走进人物内心,体会毛主席的无比悲痛。同时在“文学阅读表达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第三学段的要求中也提到应让学生在阅读表现人的优秀文学作品中,用口头或书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体验,抒发自己的情感。而咱们的语文课程也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为此,在课堂实践中我结合课文内容创设情景,为学生搭建口头表达的训练支架,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