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我国的经济发展 学案-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二经济与社会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课 我国的经济发展 学案-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二经济与社会

资源简介

课题 必修二 第二单元 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第三课 我国的经济发展
课时 重难点 正确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正确理解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正确理解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课堂任务表
任务明细
一、思维导图 二、知识梳理 第一框 贯彻新发展理念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核心要义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基本内涵①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出发点) ②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把人民作为发展的力量源泉,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动力) ③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彰显制度优势(落脚点)重要意义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立场观点(价值取向),确立了新发展理念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原因①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 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措施①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维护好公平正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③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标准,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 ④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依靠人民创造伟业 ⑤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二、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1.坚持新发展理念的必要性P34-2-3 (1)时代需求: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新时代需要新发展理念。 (2)人民需求: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3)地位: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2.新发展理念的具体内容 理念注重解决的问题重要性要求联系创新发展的动力问题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创新发展,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 协调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协调发展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发展平衡恶不平衡的统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绿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绿色发展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适追求的重要体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长夜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建设美丽中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开放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要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享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要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使全体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3.坚持新发展理念的总要求P38 要把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发展全过程和全领域,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新发展理念与时政热词 1.创新:科技创新(互联网+新产业体系、人工智能、新的发明、教育强国)、管理体制创新、思想创新、制度创新等。 2.协调:区域协调、城乡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 3.绿色:新环保法、环保费改税、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塞罕坝精神(治沙)、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等。 4.开放:一带一路、全球治理与中国声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金融领域对外开放、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等。 5.共享:民生问题、公共服务、扶贫攻坚等。 第二框 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 1.高质量发展的含义——是什么P39-2 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经济增长≠经济发展) 2.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原因——为什么P39-1 (1) 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 进入新时代,随着我国发展环境、发展条件的变化,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 (2)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P39-3 ①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 ②是现阶段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这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一个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要求。 ③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对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不是一时一世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 (3)内部原因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4)外部原因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 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挑战,关键在于办好自己的事,提高发展质量,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和谐安定。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都要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二)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怎么办)P40-43 1、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绝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 (1)内循环的具体要求 ①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②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2)外循环的要求 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重要拓展补充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本: 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①“减法”——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三去) ②“加法”——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补短板——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动能。 总结为:“三去一降一补”—— 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重要拓展补充2】现代化经济体系 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具体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4、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具体要求: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5、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具体要求: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 6、推进高质量发展——总体要求(经济发展总方针) ① 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理念) ② 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主题) ③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格局) ④ 以教育、科技、人才为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支撑) 三、归纳背诵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含义,地位。 2.怎样贯彻新发展理念。 3.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容。 4.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措施(如何构建新发展格局)
典型例题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前不久,亚运会东道主杭州新设50个亚运人文体验点,温州、宁波等亚运会协办城市先后打造多条亚运主题旅游路线,人文经济的蓬勃活力得以尽情涌流。本届杭州亚运会的目标是“打造首届碳中和亚运会”,该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被称为“智慧大脑”的杭州亚运会电力运行保障指挥平台,平台通过数字化监控、科学化指挥、智能化预演,推动亚运场馆设施运维更加智能、高效。杭州亚运会的低碳实践,将为浙江乃至全国推动实现“双碳”目标(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提供示范。 结合材料,谈谈杭州亚运会是如何贯彻新发展理念的。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牢牢把握这个首要任务,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历史自信,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中国经济航船定将行稳致远。我们创造出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我们还将创造新的更大的经济发展成就。 今年以来,科技创新持续赋能实体经济,新动能不断壮大,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正在持续提升。今年以来,从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示范工程通过竣工验收,到我国首个万吨级光伏制氢项目投产,再到全球首台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并网发电、国产大飞机C919单笔最大订单落地,一系列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不断涌现,成为我国经济新动能不断增强的生动写照。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创新活力持续释放,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更多确定性。随着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扎实推进,经济发展新动能将持续增强。 结合材料,运用我国的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如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答案
1.①杭州亚运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进人文经济蓬勃发展,推动杭州和温州、宁波等协办城市旅游产业发展,提高居民收入,践行共享发展理念,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②被称为“智慧大脑”的杭州亚运会电力运行保障指挥平台推动亚运场馆设施运维更加智能、高效,体现杭州亚运会贯彻创新发展理念,解决好发展动力问题。 ③"打造首届碳中和亚运会"是杭州亚运会的目标,体现杭州亚运会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 2.①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②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③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实现区域良性互动、城乡融合发展、陆海统筹整体优化。培育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强区域优势互补,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⑤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