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江村小景》教学设计年级:九年级 学段:第二学期第一单元学科:语文 版本:苏教版教学目标:了解剧本结构上的特点。能准确分析剧本中各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剧本展示的社会形态对人心灵产生的影响教学难点:理解社会形态对人心灵产生的影响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部分 整体感知,积累词语同学们好!提及一个人,大家并不陌生,说到他的作品《义勇军进行曲》,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他是谁?他就是田汉。ppt2田汉是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诗人、剧作家和戏剧活动家。他早年留学日本,20年代开始戏剧活动,写过多部著名话剧,成功地改编过一些传统戏曲,代表作有《获虎之夜》《乱钟》《文成公主》。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田汉的戏剧作品,体验它的作品魅力。ppt3我们先来看题目,《江村小景》,“江村”,点出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是龙潭江边的一个小村庄;“小景”是指剧本一幕中的一个小段落,即故事发生的一幕。括号内显示的独幕剧,是戏剧分类的一种,同学们对戏剧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知道戏剧文学就是各种具体样式的剧本,创作剧本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供阅读,而是为了演出.因此写作剧本的规律,必须受舞台艺术规律的制约。戏剧文学的分类法是多样的,内容性质上有悲剧,喜剧和正剧(悲喜剧);表现手法上有话剧,歌剧,舞剧,歌舞剧,诗剧;结构形式上有独幕剧和多幕剧;题材上有历史剧,现代剧,童话剧等。本篇独幕剧,就是根据结构形式而分,它是不分幕的小型戏剧,一般情节比较简单紧凑,矛盾的主线比较清楚,冲突比较激烈。同学们事先都预习了课文,我们来说说戏剧的主要内容吧!(请生复述剧本内容)龙潭江边某农家妇有二子一女,长子出外从军,多年不归,次子参加了国民革命军。一天长子意外回家,母亲担心他被捕,急忙出去为他借便衣,恰巧这时他妹妹买东西回来,哥哥不知道这是自己妹妹,便调戏她。妹妹大声呼救,弟弟回来刚好看到这一情景,十分愤怒。弟兄俩发生冲突,格斗中用手枪互击,母亲借衣服回来,兄弟俩都已死去。(师在学生概述故事时纠正错误的读音)剧本中有些字的读音要我们特别注意:ppt4劲头(jìn)?????倔强(jiàng)????强壮(qiáng)????强劲(jìng)?????勉强(qiǎng)???? 一趟(tàng)????趟水(tāng)???积攒(jīzǎn)????针黹(zhǐ)?????赚钱(zhuàn)? ?蚌埠(bèngbù)???规矩(jǔ)????缴械(jiǎoxiè)下面我们来具体研读课本。ppt5剧本中出现了哪些人物?(母亲 长子 次子 女儿)(30秒)剧本中写的一家人,尽管生活在那样的年代,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说说他们各自追求的是什么?( 学生阅读文本,组织语言回答)(30秒)ppt6女儿:开篇母女俩的对话就显示了女儿的追求,女儿对母亲说“妈,我下月一定要跟二哥到南京念书去”,“一定”显示了女儿念书的决心,女儿不愿呆在乡下,由此,女儿的追求已经很明了了。离开乡下,到南京念书,到城里;母亲:母亲一边劝说女儿放弃去南京念书的念头,一边叙述自己两个儿子的现状,在母女对话中,体现了母亲的追求,她希望在身边的二儿子能积攒钱娶亲,接续香烟后代;希望女儿安心在乡里待着,学好针黹,将来找一家好一点的婆家,也就可以快活地过一辈子;希望自己能有儿子养老送终;长子:长子对娘说“娘啊,只要这一趟打进了南京,就什么都全有了。儿子可以升官发财了,你老人家就是老太太了。”可见,出门在外东奔西跑的长子的愿望就是升官发财,孝敬老母。次子:次子的追求在文中并没有直接交代,可是从字里行间我们还是能看到这个人物,了解到他的思想,如母亲说:“哦,你二哥约好了回来吃晚饭”“老二真是好孩子,昨天又给了我两块钱” 妹妹说:“他还给了我一块”,在女儿提及到南京念书遭到老母否定时说:“为什么不要说呢?二哥已经答应我了”,可见次子希望家庭和美,妹妹有书读;剧中每个人都有他们各自的追求,那么他们的追求实现了吗?(学生思考,回答30秒)ppt7追求都破灭了,长子次子相残,最终双双死去。剧本末母亲说:“我生了两个儿子,一个也不能送我的终,我倒送了他们的终了。”母亲希望儿子养老送终的梦想破灭,女儿也决定不离开母亲,呆在乡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惨剧?当时是怎样的社会背景?请联系文中相关语句回答。我们来看一段课文节选的段落。(现场组织学生讨论,找出相应的语句)(展示课文节选的一部分文字)(3分钟)ppt8长子 我想逃,没逃脱,被他们抓回去,又打。后来到了河南才被我逃出来了。一位姓赵的老人家收留了我,叫我帮他种地,我就规规矩矩地干了好几年活,可是后来老是打仗,到处有土匪,地也没有法儿种,姓赵的老人家也被剿匪的大兵把他当土匪打死了。ppt9我那时候已经十八了,无依无靠地,碰上招兵,我就去当兵。山东,北京,奉天,哪儿都到过,起先帮吴佩孚打张作霖,后来又帮着张作霖打吴佩孚。我们可以看出那样的社会就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文中体现的语句有:(30秒) 外面忽闻枪响。(战乱的紧张气氛展现了出来)长子有关自己身世经历的话。(“耍把戏的”“剿匪的大兵”“张作霖”“吴佩孚”……这些地方就可以看到社会的黑暗,坏人的横行与军阀的混战。) 此外,还有:你听,这样的世界谁晓得我们明天还活不活啊? 这是二哥营里试枪,听说这几天要防孙传芳的兵过江呢。 唉,老是这样打来打去的也不知哪一年有太平日子过 你快去,快回,现在外面世风不好,要当心啊。不卖命没有饭吃啊,娘。你就别当这种糊涂兵。……娘就讨饭养着你们也甘心。不会等得太久的,娘死的日子也快了孩子,我们穷人逃到哪儿去呢? 可见,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江村小景》的历史背景是哪一年?对,剧本一开始就交代了是1927年,ppt10那是一个军阀混战,兵荒马乱的时代,尤其是“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大肆屠杀共产党人,造成了革命局势的混乱。据说《江村小景》是作者根据激烈的内战中一件真实的事情写成的。第二部分 重点品析,理解性格战争对人民的影响究竟有多少呢?我们不妨回到剧本,再次看看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物。 (学生自读课文,分析人物)(30秒)ppt11在这个家庭中,长子的命运最为不幸,他少小离家,一无所有,长期的流浪生活,扭曲了他的灵魂,使他不分好坏,没有是非,而且养成了一身的土匪习气和兵痞气,他的悲惨的经历造就了他的悲剧性格,他的悲剧性格是导致兄弟相残悲剧发生的直接原因;ppt12当然,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才是兄弟相见不相识、兄弟相见即相仇的根本原因。长子的性格注定了他逃不出悲剧的魔掌。他即使不死在弟弟的枪口也必定会莫名其妙的死在不知什么地方的战场上、军营里、荒野中。ppt13长子和次子虽在性格上有差异,但他们都是军阀混战的牺牲品,都被那个特定时代扭曲了灵魂。长子身上染上了严重的兵痞气和流氓气,品行恶劣,是非不分;次子要善良些,他关心妹妹的前途,知道孝敬母亲。ppt14但是作者塑造这两个形象,是把他们作为同类形象对待的,在写出两者的不同之中更多的是强调两者本质上的相同,通过两者的互补,表现连年内战对人的扭曲,从而深层次揭露内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ppt15在这一点上,次子和长子是一致的。从他答应妹妹要带她去南京读书可以看出,他也把前途寄托在自己投靠的军阀身上;从最后他和长子的对骂和冲突中可以看出,他也是站在自己投靠的主子的立场上判断是非的。所以说,这两个人物不是对比关系,只是一种互补关系。ppt16女儿的理想是读书,而且是进城读书。她不满足于母亲为自己设计的“找一家好一点的婆家,也就可以快活地过一辈子了”的生活。她的理想很明确,进城不是为了赚钱,不是为了做工,是为了读书,是为了寻找新的生活。可见这是一个有理想有志气的女孩子。但在剧终时她答应母亲不再离开。ppt17在当时的情况下,她只能这样;而且两个哥哥死了,她也失去了进城读书的条件。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她的理想种子仍深藏在心中,一旦条件具备,就会付诸行动。当然,如果永远没有适宜的条件,也必然会在心中泯灭。ppt18母亲的理想,一是儿子娶一房亲,接续香火后代,二是自己死的时候有儿子为她送终。这是那个时代的中国普通老百姓最有代表性的理想。不求发财,不求富贵,只求香火延续,有人送终。可是,即使这样毫不过分的理想,最终也破灭了。写母女理想的破灭,也是独幕剧表现主题的一个重要途径。ppt18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要通过戏剧表述的意愿,即揭露战争不仅把人民推入了水深火热之中受煎熬,而且深刻地揭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对人们灵魂的扭曲的可怕作用。理解了全文主旨之后,我们来分析剧本中出现的人物的各性格特点.ppt19母亲:“你二哥不能帮你,你不做工行吗?人家会白白地给你书读吗?穷人有书读的日子还早着呢。” “什么话?你听,这样的世界谁晓得我们明天还活不活啊。”“唉,老是这样打来打去的也不知哪一年有太平妻子过,所以我每晚一炷香,只求我死的时候,你二哥跟你都在我床边,就心满意足了。” 善良本分,对生活没有奢求,对社会感到绝望 女儿:对生活充满憧憬。有理想。???????????????? 长子:“娘啊,你老得这个样子了”抱着白发人哭;“娘啊,只要这一趟打进了南京,就什么全有了。儿子可以升官发财了,你老人家就是老太太了。”“我想起我家在这儿,模模糊糊还记得回家的道,所以就找来了。”这些语句可以看出长子爱自己的母亲,留恋家庭生活。“娘,怕什么!南兵来了,一枪就干掉他。”蛮横粗野 “我那时什么也不懂,又不识字,能有什么主张?只晓得有粮就吃,有仗就打。” 因为不识字什么也不懂,因而没有主张,军阀们当兵只是为了活命, “有粮就吃”“有仗就打”充分地向观众展现了好游荡,且得过且过,是非不分的性格特征。第三部分的舞台提示中长子“在室内四望,什么都好像很亲热似的坐在床上”,这个动作设计表现了长子朴素动人的对家的感情——“舒服得很”,人物有着回归故里的温暖,享受归家幸福的长子在此精神放松,这时的精神放松,又使他在流浪生活养成的恶习不加掩饰地自然流露了出来,成为了“惊吓妹妹”的原因。“咱是孙大帅部下的排长,你敢怎么样?”这句话中,长子抬出“孙大帅”目的是狐假虎威,“你敢怎么样?”是他对次子的威胁。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长子的兵痞的蛮横与趋炎附势。可见,长子的性格特点:爱母亲,留恋温馨的家庭生活但满身兵痞气和流氓习气,品行恶劣,是非不明。次子:“老二真是好孩子,昨天又给了我两块钱了”(母亲) “他还给了我一块”(女儿)比哥哥善良,关心妹妹,孝敬母亲。第三部分 理解主旨,学习手法人物性格已经分析完了,下面我们来看看剧本是怎样一步一步突显主题和人物的。ppt20第一部分(开头到“女提篮下,老母依旧在做活”)写母女对白,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必要的铺垫和交代,同时也表现那个年代普通百姓的生活。故事开始于女儿要进城读书,从而引出“二哥”这个人物;然后母亲对女儿命运发出慨叹,又引出了早年走失的“大哥”这个人物来,使观众了解到这个“家”中有四个成员,并对未上场的——母亲的两个儿子的现状产生兴趣。在舞台效果中“几声枪响”自然地铺开军阀混战的社会的大背景,女儿一句“大哥要是回来了,不知道认不认得家里”的猜想,一方面表达了妹妹对哥哥同胞思念,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后文必定要有的“相认”的情节。这一部分从人物台词到舞台说明笔笔有着落,每一笔都勾连起人物与情节的网络,这些必不可少的交代和铺垫,保证了独幕剧剧情的紧凑。这一部分为观众展现了人物的不同性格。女儿的性格最为鲜明,她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憧憬和希望的女孩子,即便在母亲的劝说下,她要读书的决心也毫不动摇,她的坚持表现出她对新生活追求的执着。母亲则是当时更为普通的广大群众的代表。她的最大理想是让儿子“积攒几个钱,将来娶一房亲,也好接续香火后代,”也就是希望自己死了能有儿子给自己送终。这样的想法,是最基本的,也是当时老百姓只能有的“理想”。在这一部分母女对话中俩儿子的性格都是暗写。观众可以听出俩儿子的经历、性格大相径同。二儿子,也就是“次子”为人本分老实,顾惜家庭,关爱妹妹。然而,这样老实的青年却投身行伍,就不能不让人想到全系不得已为之,全是生活窘迫所致。老大——长子,则是另一类人,他天性就不安分,向往外面的世界。可是,在生活中胡乱冲撞,他并没有找到自己希望的东西,反而被腐朽罪恶的社会扭曲了自己的灵魂……虽说这里有他自身的原因,然而更多的,则是社会的原因和责任,因为他走失时只是一个孩子。第一部分对长子只有一个简单的交代,这极为简略的交代为后面的情节的展开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ppt21第二部分(“已而闻叩门声”到“匆匆下”写长子回家,母子相逢,长子叙述在外的经历。?)这一部分主要通过母子对话交代长子的经历同时表现长子的性格。在这个家庭中长子的命运最为不幸,他的经历不仅塑造了他的性格,酿造了兄弟残杀的悲剧也是社会捣乱的一个缩影。而他的性格就注定了他的悲剧。作者对战争的控诉是深层次的,不单单是说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而且表现了战争对人的灵魂的扭曲,这才是最可怕的。?ppt22最后一部分是情节的高潮。先写长子对妹妹的调戏,然后写兄弟之间的冲突,最后写母亲的哭诉。值得注意的是兄弟之间的对骂“孙传房的狗”?“蒋介石的狗”可见双方的矛盾已经不再是因为欺侮妹妹而是将矛盾转移到各自参与的战争集团之间的矛盾。在这一场戏里,长子的性格得到更为鲜明的表现,他称呼妹妹为“花姑娘”,这些语言一方面表现了长子的流氓习气,一方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矛盾的激化。可以说,如果不是长子的流氓语言就不会有兄弟互相残杀的悲剧。母亲的哭诉,则揭示了剧本的主题:老百姓的最基本的希望都无法满足,这样的年代,老百姓是没有什么活路的。在结构上这个层次又呼应第一部分。最后舞台说明“外边枪响如鞭炮,但闻“北冰大队过江了”“开战了”“快逃呀”之声有什么作用?这段舞台说明有三个作用:一是向观众展示了阔大的军阀混战的社会背景,使得观众由一家的遭遇担忧千万家的命运;二是推动了剧情的继续发展,两个儿子已死,母亲和妹妹都没有了依靠,她们该如何生活下去呢?第三,突出全剧的主题,明示人们罪恶的军阀,万恶的社会是悲剧产生的原因,如果要改变人们的命运,就只能采取根本解决方法才能保住那些普通的人们,那些普通的家。我们再来看看剧本的写作特点(30秒)ppt23㈠情节典型,主题深刻剧本想要揭露兵祸战乱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的灾难,控诉了军阀混战的罪行。通过三方面表现:一是弟兄之间的枪杀的情节,二是弟兄俩,尤其是长子的人性扭曲,三是母女俩生活理想的破灭。剧名叫做《江村小景》,对于中国广阔的国土来说,“江村”不大;然而对于一个四口之家,这一个时辰发生的二子双亡之事,却使得一家破败,作者要通过这一家的故事作为窗口,向人们展示整个中国的现状,意义深刻,深远。?㈡故事紧凑,结构严谨矛盾主线清楚,冲突激烈。故事集中在半天时间内,对白交代情节,兄弟冲突为主线,成功运用多种戏剧艺术技巧。如,在剧本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巧合手法,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刚巧在女儿出去时,长子回家,刚巧在母亲出去借便服时女儿回来,刚巧在长子对妹妹非礼时次子回来,而又刚巧在次子对长子开枪的瞬间母亲才赶到家,这样的安排,如果有一个错位,悲剧就不可能发生。?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相信大家对文本有了更深的理解,对当时的社会也有了更多的认识,由此我们就要更加珍惜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宁静的生活,把握现在,向未来冲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江村小景》.ppt 《江村小景》教学设计.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