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二单元·高频考法精讲精练【10个高频考法精讲+33个高频考题精练】【高频考点一】科举制【考法】材料以文字材料、表格、图片材料呈现,重点考察的时期是隋唐、两宋和明清,考查科举制的原因、影响、内容,尤其重点考查科举制的影响。时期 考查重点隋唐 原因:强调科举制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影响:政治影响,扩大统治基础;科举制选拔标准更加公平公正。两宋 内容:强调科举程序的公正。影响:比如“文举状元家世”人数的比例,看出科举制对社会阶层的流动的影响。明清 内容:强调科考内容的变化。原因:南北分卷的目的。 影响:强调八股取士对社会的影响。【例题讲解】(2023春·宁夏吴忠·高二青铜峡市高级中学校考期末)1.下表为学者统计的中国历代著名人物地理分布,对此阐释最合理的是( )时代 西汉 东汉 唐 北宋 南宋 明 清 民初著名人物最多省份 山东 河南 陕西 河南 浙江 浙江 江苏 江苏A.深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 B.体现政治中心变动C.历代社会结构差异明显 D.科举制度渐趋僵化(2023秋·福建宁德·高三福建省宁德第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2.贞观年间,唐太宗改革科举制度,通过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和考试次数来网罗各种人才;推行官员向皇帝推荐人才的制举制度和自学成才者向官府乃至皇帝自荐的自举制度;对于年老、丧失活力的官员,唐太宗还制定了致仕制度,以便吐故纳新。这些举措A.使士族丧失了政治影响力 B.提高了官员的参政积极性C.扩大了封建统治社会基础 D.标志着察举和科举的结合(2022秋·山东青岛·高三统考期中)3.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2023·陕西西安·西安中学校考三模)4.宋嘉定十五年龚盖卿说:“本朝科举之法最为严密,将试而委官,已试而锁院。虑考官之容私也,胡(故)立糊名、誊录之法;虑士子之饰欺也,故立代笔、传义之法。三百年间,名卿才士皆此涂出。”这说明宋代科举制度( )A.考试过程最为严密 B.具备有效的运行机制C.实现社会公正公平 D.杜绝了考场舞弊现象(2022秋·广东珠海·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5.如表为宋代文举状元家世统计表,这反映出宋代类别 家庭背景 人数 比例官宦士子 祖辈或父辈曾经担任过官职者 50 42.4%寒素士子 祖辈及父辈都不曾担任过官职者 17 14.4%家世不详 根据史料难以判明家庭背景者 51 43.2%A.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B.科举制度功能弱化C.世家大族把持选才 D.平民入仕欲望强烈(2023秋·江西宜春·高二江西省宜丰中学校考阶段练习)6.唐代科举制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诸科;明朝时经义、诗赋、策论虽并同为科举考察对象,但将经义置于统摄地位。这一变化趋势反映了( )A.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B.儒学统治地位逐步确立C.官僚政治角色发生变化 D.科举取士程序走向完善(2023秋·河南南阳·高三校考阶段练习)7.明朝皇帝仁宗指出:科举考试“须南北兼顾。南人虽善文词,而北人厚重,比累科所选,北方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命杨士奇等定取士之额,南人十六,北人十四”。明朝实行这一办法的主要目的是A.借助科举取士打压南方富商大贾 B.通过科举取士均衡政治势力C.促进南北方区域特色文化的交流 D.尽力维护科举取士区域公平(2022·湖北·统考高考真题)8.明代不少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正德年间,官员徐文溥上奏:“近时时文流布四方,书肆资之以贾利,士子假此以侥幸,宜加痛革……其书坊刊刻一应时文,悉宜烧毁,不得鬻贩。”该奏疏主要针对的现象是( )A.士子应考投机取巧 B.书商刊刻时文牟利C.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D.八股文体日益僵化【高频考点二】察举制【考法】材料以文字材料、表格呈现,重点考查察举制的发展、选官标准、影响。考查重点 表现发展过程 强调汉代察举制的发展完善的过程选官标准 强调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是品行影响 强调察举制的双重影响强调察举制蕴含科举制转化的因子【例题讲解】(2023秋·山东德州·高二校考阶段练习)9.据学者研究发现,汉文帝时期已有“贤良”“孝廉”之选,但未形成正式制度。汉武帝始以明文规定下来,凡丞相、列侯、刺史、守、相等推荐,经过考核,任以官职;不久又规定依人口数量按比例进行选举,取消资产的限制。这样的变化( )A.体现了察举制的形成完善 B.标志着科举制度走向成熟C.有利于贵族垄断人才选拔 D.沉重打击了豪强地主势力(2023秋·江西南昌·高二校考阶段练习)10.东汉士大夫所重之名,以美德高行为主,如表列举了当时的几种主要美德。这体现了当时的选官制是( )久丧 对父母守丧三年或加倍;对举主、故将行孝三年让爵 父有高面长子应袭,逃避不受,以让其弟避聘 避聘不就或让亲属报仇 家有仇怨,奋身图报报恩 故吏对举主,弟子对业师等A.科举制 B.宗法制 C.察举制 D.郡县制(2023秋·四川成都·高二双流中学校考阶段练习)11.有学者指出,实行了300多年的两汉选官制度——察举制。从实际情况观察,察举制确实为汉朝选出了许多人才。但任人唯亲、唯财、唯势,权门势家把持察举的结果,令其流弊百出。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A.察举制埋下汉末分裂割据的隐患 B.察举制对两汉政治具有双重影响C.权门势家把持察举使其不能持久 D.以官举士的方式不利于政治清明(2023秋·河北唐山·高二开滦第二中学校考阶段练习)12.察举制在最初的操作过程中不试笔墨,民间评议对朝廷选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东汉阳嘉年间,左雄上言:“郡国孝廉,就是古时候的贡士。出来做官,就要协理风俗,宣扬教化,若是不学无术,那就一点用都没有。请自今以后,被举荐者都先去公府,儒生测试儒学经术,文吏测试行政文书。”帝从之,颁下郡国。阳嘉新制( )A.体现了汉代儒学独尊地位 B.便于豪强地主把持政权C.蕴含向科举制演化的因子 D.利于选拔实际有用人才【高频考点三】九品中正制【考法】材料以文字材料、表格呈现,重点考查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原因、影响。考查重点 表现选官标准 强调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门第。原因 “品评风气”影响选官制度的变革。影响 强调九品中正制的影响:世家大族垄断政治;加强中央集权。【例题讲解】(2022·湖北·统考高考真题)13.宋初《百家姓》以“赵钱孙李”为首,而唐末五代河西节度使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写本以“张王李赵”为首。二者排序不同体现了( )A.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 B.崇文抑武政策的实施C.社会流动的日渐固化 D.门第观念的历史遗留(2022秋·高二单元测试)14.魏晋南北时期,世家豪族势力膨胀,察举大权已被地方名士控制,察举征辟制的弊端逐渐显露,导致人才匮乏。群臣建议征召贤士,皇帝允准并要求“访于本州评议”,同时官员在向上荐举人才的书折中大多有“谨条(列举)资品,乞蒙简察”字样。这说明该时期A.官员考核趋于严谨 B.品评风气影响选官C.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D.世官制度遭到冲击(2021·辽宁·统考高考真题)15.东汉后期,世家大族日益重视家谱、别录、私传的修撰,“赞贤圣之后,班族类之祖,言氏姓之出”,如《崔氏家传》《李膺家录》等。这一做法的实质是A.加强道德修养 B.追求政治利益 C.辨别大宗小宗 D.维护经济特权(2023秋·河南南阳·高二校考阶段练习)16.九品中正制之中正官最初由各郡长官推举产生,晋以后,改由朝廷三公中的司徒选授。其中郡的小中正官可由州中的大中正官推举,但仍需经司徒任命。在一般情况下,州郡的大小中正官是由司徒举荐的现任中央官员兼任,有时,司徒或吏部尚书还直接兼任州的大中正官。据此可知( )A.门阀士族势力较为强大 B.君主的权力受到削弱C.中央选举权利得到加强 D.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高频考点四】中国古代官员的管理【考法】材料以文字材料、表格呈现,重点考查官员的考核和监察。考查重点 表现考核 强调官员考核的实质。监察 强调监察制度对选官的作用;考查汉代刺史制度的演变和影响。【例题讲解】(2022秋·安徽芜湖·高二安徽省无为襄安中学校考期中)17.我国古代历来都重视对县官政绩的考核。秦汉时期,通过上计制度考察县官一年来的任职情况,并以此作为对县官奖惩的依据;唐朝对县官的考绩制度日趋完善,包含 德、勤、能、绩四个方面;明朝制定更加严密的考绩制度,分为考满和考察,两者相辅 进行。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我国古代( )A.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监察制度不断完善 D.君主专制日益强化(2021·全国·高考真题)18.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A.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 B.监察体系的改进C.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 D.察举制度的实施(2023春·辽宁大连·高二大连八中校考阶段练习)19.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前的刺史,源于丞相史,不仅监察地方,还监察地方监御史。其后随着汉代中枢权力的变化,逐渐由御史大夫节制。这反映出( )A.刺史权力逐渐减弱 B.中央与地方矛盾逐步缓和C.对地方监督的强化 D.国家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高频考点五】西方文官政治的背景【考法】材料以文字材料、表格、图片材料的形式呈现,重点考查历史因素和经济因素。1.历史因素:传统官职的弊端,阻碍社会发展(恩赐选官和政党分肥制)。2.经济因素(根源):工业革命后,生产力的发展及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改革选官制度。 (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分工日益复杂,重视官员的专业性)3.思想因素:启蒙思想的影响。4.外部因素:中国科举制提供了借鉴。【例题讲解】(2023·四川乐山·统考三模)20.1801年3月,美国总统亚当斯在去职前几个小时突击任命42名联邦党人为治安法官,而民主共和党人杰斐逊就任后马上清洗了这些“午夜任命”的官员。1828年民主党安德鲁·杰克逊就任总统后,也用本党党员更换了1/5的政府官员。这些事例说明美国( )A.国家治理缺乏专业性 B.权力制衡机制已被打破C.官员任命具有随意性 D.党派利益影响官员任命(2022秋·云南昆明·高二期中)21.19世纪中期以后,英国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亟需建立能迅速处理日常事务的职业官僚体系。1855年、1870年英国两次颁布文官制度改革法令,规定“一切文官职位的任命,都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文官制度逐渐形成。这反映了A.工业革命推动了文官制度形成 B.文官制度杜绝了政治腐败C.文官制度推动了英国经济发展 D.文官制度降低了行政效率(2023秋·广东广州·高二华南师大附中校考期末)22.英国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1979年-1990年在任),要求文官在具有丰富知识的基础上,更要精通某个专业领域,于是“专业性”逐渐成为了对文官考核的一个重要方面。英国对文官“专业性”考核主要原因是( )A.建立职业官僚体系的需要 B.文官的知识结构过于单一C.社会分工日益复杂的现实 D.政府工作持续性稳定性差(2022秋·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高二校考期中)23.19世纪中期,美国有学者认为:“这个东方世界最持久和最开明的政府要求进行一种考试以考查进入政府工作候选人的功绩,美国人不应否认这一益处,考察英国政治历史,它也曾大大受益于这些方法。”由此可知,美英文官制度的成功归功于A.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 B.西方启蒙思想的促进C.美英政治的互通互鉴 D.欧美工业革命的开展【高频考点六】西方文官政治的特点和影响【考法】材料以文字材料、表格、图片材料的形式呈现,强调描述西方文官政治的某一特点的表现,以及其所带来的影响。1.文官政治的特点:重点考查政治中立和职务常任。2.影响:重点考查实现了政治和管理分离,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例题讲解】(2023秋·河南南阳·高二统考阶段练习)24.1883年美国《彭德尔顿法》规定:文官必须通过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文官不得因为政党关系等政治原因被免职,也不得强迫文官参加政治活动或提供政治捐款;文官在政治上要保持“中立”。《彭德尔顿法》的颁布A.确保了美国官员的政治中立 B.实现了美国用人制度的公平C.根除了美国社会的政治腐败 D.提升了美国的国家治理能力(2022秋·河北石家庄·高二校考期中)25.英国首相撒切尔曾评价某项政治制度,它这种纯粹的职业性还是非常有理由值得其他实行不同制度的国家嫉妒的——它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效率。这一制度( )A.创立于17世纪晚期 B.彰显了选举制度的公正性C.消除了政党更替动荡 D.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高频考点七】西方文官政治的建立【考法】材料主要以文字材料呈现,主要对西方文官政治建立过程的描写,比如展现文官任命体现执政党的诉求,重点考查西方文官政治的发展还需不断完善。【例题讲解】(2023秋·辽宁辽阳·高二灯塔市第一高级中学校考阶段练习)26.在英国,撒切尔夫人将“政治态度”作为选拔高级文官的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自20世纪80年代初到1987年,白金汉宫中的40位常任次官和135位副常任次官,大多数是由撒切尔夫人与其大臣根据他们的政治倾向而任命的。这一行为( )A.延续了英国文官传统选拔标准 B.试图打破英国政务官“政治中立”的原则C.反映了执政党的政治诉求 D.推动了英国民主化进程(2023秋·高二单元测试)27.1870年,英国再次颁布法令,规定文官委员会委员在财政部的监督下,有权独立决定被录用文官的基本条件。为了避开保守势力的压力,又规定外交部和内政部例外,某些高级官职可不经考试而由内阁直接任命。这些规定A.反映了内阁有凌驾法律的权力 B.保证了公共行政事业的稳定C.体现了文官制度仍需逐渐完善 D.助长了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高频考点八】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考法】材料以文字材料、表格呈现,重点考查晚清选官制度变革的背景。考查重点 表现背景 强调晚清时期的社会政治背景,比如民族危机,传统官僚体制的破坏。过程 强调晚清选官制度变革过程曲折艰难,科举制的影响还非常大。【例题讲解】(2022秋·新疆塔城·高二统考期中)28.19世纪下半叶,在清政府的倡导、默许下,捐纳入仕成为一种常态。“内则京捐局,外则甘捐、皖捐、黔捐等,设局遍各行省”,捐纳人持有的“原籍地方官查具清白册”可由诸省捐局授权的金融机构代办,“实官执照”由省捐局签发。这表明当时A.君主专制制度受到冲击 B.官僚政治体制面临危机C.列强入侵制约官僚选任 D.选官用人体制灵活高效(2022·天津·统考高考真题)29.1897年,因听闻科举欲求变新,浙江很多人纷纷购买主张维新的《时务报》,以备应试,但很少有人“真能潜研精讨以究中西治乱、强弱之故”;当年科举考试“犹然故辙”,购报者遂意兴索然。此现象说明当时的科举( )A.侧重选拔时务人才 B.极大促进西学传播C.尚未发生实质变化 D.深刻推动制度革新【高频考点九】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考法】材料以文字材料、表格呈现,重点考查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的作用,民国文官选拔制度建立发展的过程。考查重点 表现作用 强调民国时期文官选拔有利于行政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过程 强调民国文官选拔制度不断发展,民众认可度不断提高。【例题讲解】(2023秋·黑龙江双鸭山·高二校考阶段练习)30.北洋政府时期,选拔官员主要有考试和甄别两种方式,甄别是指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其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察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合格者授予甄别合格证书,可继任原职,不合格者被免职。北洋政府时期实行甄别的用意在于A.学习西方的文官制度 B.保持行政连续性与稳定性C.完善公务员的任职体系 D.为守旧官僚暗开绿色通道(2023秋·河北保定·高二校联考阶段练习)31.下表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5次文官考试情况,据此可知考试名称 考试日期 应考人数 录取人数 录取率留学生甄选考试 1915年2月 239 151 63.18%第一届文官高等考试 1916年6月 不详 194 不详第一届文官普通考试 1917年4月 2482 405 16.32%第二届文官高等考试 1919年10月 5600 480 8.57%第二届文官普通考试 1920年10月 3800 400 10.53%A.文官选拔制逐渐被接受 B.选拔官员方式渐趋完善C.人事任用程序逐步建立 D.留学生的行政素质较强【高频考点十】新中国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考法】材料以文字材料、表格呈现,重点考查新中国干部制度的发展进程,新中国干部选拔的标准。考查重点 表现发展进程 强调新中国干部制度法制化、规范化的进程。标准 强调新中国干部选拔要德才兼备,为人民服务。【例题讲解】(2023秋·四川广元·高二广元中学校考阶段练习)32.从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到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颁布,再到2018年对公务员法的修订以及配套法规逐步出台。这些表明我国A.公务员制度的法制化逐步深化 B.公务员队伍的素质得以提高C.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基本完成 D.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开始推行(2022秋·黑龙江齐齐哈尔·高二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校校考期中)33.1981年,中央办公厅印发的《云南民族工作汇报会纪要》提出,要“大力培养一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忠实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密切联系民族群众,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种业务工作能力的民族干部队伍”。这表明党中央A.把民族地区发展作为中心工作之一 B.对少数民族干部任用注重德才兼备C.重视优化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结构 D.强调民族团结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试卷第1页,共3页试卷第1页,共3页参考答案:1.A【详解】据材料“下表为学者统计的中国历代著名人物地理分布”可知,表格中著名人物从汉至民国初年,名人总量分布地区数量呈由北向南转移的趋势,尤其是南宋以后,著名人物都分布在江南,反映了经济、文化南移的趋势,A项最符合题意,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明清时期政治中心在北方,B项与明清时期不符,排除B项;社会结构包括经济结构、职业结构、阶级结构等方面,材料与此无关,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强调“中国历代著名人物地理分布”,“科举制僵化”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2.C【详解】材料所示多渠道招揽人才的改革举措扩大了封建统治社会基础,C项正确;“丧失”说法过于绝对,隋唐时期士族依然有很大的政治影响力,排除A项;材料主旨在于官员选拔、致仕制度改革,未涉及提高官员参政积极性的举措,排除B项;察举制是两汉时期的主要选官制度,标准是才能德行,材料仅涉及科举制、制举、自举制度和致仕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3.D【详解】据材料内容可知,刘得仁和李洞虽贵为皇亲国戚或宗室子弟,但他们都未在科举考试中占据优势,一样会面临屡试不中,由此可说明科举考试体现了一定公平公正的原则,故选D项;诗赋是唐朝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故排除A项;刘得仁和李洞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说明并没有阻断贵族入仕,且科举只是入仕的途径之一。排除B。材料未涉及贵族特权,事实上唐代宗室可以通过科举以外的其他途径入仕,仍然享有一定特权,排除C项。4.B【详解】据题意可知,宋代科举考试中实行了锁院、糊名、誊录等方法防止舞弊,说明宋代的科举制具备有效的运行机制,B项正确;“最为严密”、“杜绝了”的说法都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D项;宋代并没有实现社会公正公平,排除C项。故选B项。5.A【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宋代文举状元中,寒素士子和家世不详两者占比之和超过了祖辈任官群体,这说明宋代科举制下,社会阶层流动加强,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功能的强化而非弱化,排除B项;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宋代的世家大族已经不能把持选才,排除C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平民入仕的欲望,排除D项。故选A项。6.C【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唐代科举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诸科,分科选拔精通经义、策略、法律、算数的专业化的技术官僚。明朝时将经义置于统摄地位,表明科举制由选拔技术官僚转向选拔具有价值立场(即信奉儒家义理)、政教兼通(即兼通行政和经学文教)的领导型官僚。从唐朝到明朝,科举制度由分科取士逐步演变为专以进士科(主要考经义)取士,所反映的是科举官僚政治角色的转化,C项正确;唐代和明代都实行科举制,只是考试科目和内容有变化,从中看不出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排除A项;儒学统治地位在汉朝以后就逐步确立,唐代和明代都以儒学为正统,排除B项;材料反映科举考试科目和内容的变化,不能体现程序走向完善,排除D项。故选C项。7.B【详解】根据材料“科举考试须南北兼顾”,“命杨士奇等定取士之额,南人十六,北人十四”,等信息可知体现的是明朝通过科举取士均衡政治势力,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用科举制打压南方或是北方,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南北文化交流,排除C项;材料设问的目的应该站在统治者的立场去思考,所以明朝实行这一办法的目的是为了均衡政治势力,维护皇权统治,而非维护区域公平,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8.A【详解】根据“明代不少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可知,该奏疏主要针对的现象是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投机取巧,A项正确;B项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明代儒学仍然处于正统地位,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八股文体日益僵化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9.A【详解】据材料从汉文帝的到汉武帝时期明文规定,之后又有“人口数量按比例进行选举,取消资产的限制”,体现了察举制度的形成与完善,A项正确;科举制是中国选官制度的成熟,排除B项;材料的做法打破官僚贵族的选拔,排除C项;察举制在其后期,弊端日益严重,成为公卿大族维护其势力和特权的工具,排除D项。故选A项。10.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标准是孝廉,因此根据材料时间及标准可以判断出是察举制,C项正确;科举制的标准是考试成绩,排除A项;宗法制的纽带是血缘,排除B项;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强化的产物,排除D项。故选C项。11.B【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有两层意思,分别从积极作用以及流弊方面对两汉选官制度——察举制进行了全面评价,B项正确;察举制是选官制度,对汉末分裂割据没有直接的影响,排除A项;C项没有全面地体现该学者对察举制的认识,排除;D项过于绝对,察举制为汉朝选出了许多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政治统治的,排除。故选B项。12.C【详解】根据“请自今以后,被举荐者都先去公府,儒生测试儒学经术,文吏测试行政文书”可得出阳嘉新制之下需要进行一定的考试,这体现出蕴含向科举制演化的因子,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儒学独尊,排除A项;这样不利于豪强地主把持政权,排除B项;“儒生测试儒学经术”仍然考的是书上的经学儒术,对于实际并没有多大用处,因此并不利于选拔实际有用人才,排除D项。故选C项。13.D【详解】赵匡胤建立宋朝,皇帝赵匡胤的皇姓“赵”字为《百家姓》第一姓,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以“张”为第一姓,可见,《百家姓》中姓氏排列体现了封建社会的门第观念,D项正确;《百家姓》中姓氏排列并非反映的是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排除A项;河西节度使张议潮是武将,无法体现崇文抑武政策,排除B项;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故选D项。14.B【详解】魏晋时期,察举制被地方豪强掌控,弊端逐渐显现,群臣建议将选拔官员的权力下放至地方,或者拣选官员时候也多侧重资品,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品评风气影响了选官,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官员选拔而非考核,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C项;世官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就逐渐破坏了,排除D项。故选B项。15.B【详解】东汉后期,世家大族崛起,注重家谱、别录、私传的修撰,强调门第,其本质是为了追求政治上的垄断,维护自己的政治利益,B项正确;修家谱并未涉及道德修养,排除A项;辨别大小宗不是实质,排除C项;家谱、别录、私传的修撰与经济特权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6.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九品中正制之中正官由最初的各郡长官(地方官员)推举产生,后改为由司徒(中央官员)选授,有利于中央对选官权力的掌握,有利于加强中央的权力,C项正确;司徒任命中正官体现中央权力,不能体现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排除A项;材料没有直接涉及君主的权力,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后来导致世家大族垄断选官,科举制加强了社会阶层流动性,排除D项。故选C项。17.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秦汉时期每年考察县官任职情况的上计制度,到唐朝考核县官德、勤、能、绩的考绩制度,再到明朝考满和考察的两者相辅,我国古代县官政绩考核制度的不断发展完善,实质上反映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B项正确;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并非变化的实质,排除A项;监察制度不断完善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君主专制日益强化,排除D项。故选B项。18.B【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辟召制度是察举制的补充,选拔了大量真才实学之人,其运作是辟主根据民间呼声或自己的见闻,使出身草野没有机会入仕之人进入统治阶层。辟召制度是“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要保证其有效运作并加强中央的控制,这就需要监察体系的改进,故B正确;分科考试选官制指的是科举制,故A错误;郡国并行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和材料没有必然联系,故C错误;察举制度和辟召制度是两种不同的选官制度,故D错误。19.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准确时空可知是汉朝。据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随着汉代中枢权力的变化,刺史逐渐归御史大夫节制,受中央管控,脱离与丞相的关系,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治理能力得到提升,D项符合题意;根据材料“其后随着汉代中枢权力的变化,逐渐由御史大夫节制”可知汉代刺史最大的变化在于归御史大夫节制,没有涉及权力的变化,排除A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与地方矛盾一直存在,中央与地方矛盾缓和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刺史逐步脱离与丞相的关系,归御史大夫管辖,没涉及地方监督强化,排除C项。故选D项。20.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前期(美国)。根据材料可知,美国建国后,政治上便出现了党派之分,而在选举获胜之后,新总统会把政府机构中的一部分职位分配给本党以及在竞选中为自己出过力的人员与亲信,说明党派利益影响官员任命,D项正确;国家治理缺乏专业性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三权分立、相互制衡是美国政治体制的基本特点和原则,并未被打破,排除B项;19世纪前期美国的官员任命已经形成一些固定的制度和方式,“随意性”表述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21.A【详解】根据“英国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亟需建立能迅速处理日常事务的职业官僚体系”可得出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社会转型,政府职能也要发生变化,因此相应的文官制度也逐步建立起来,因此文官制度逐渐形成与工业革命的开展有关,A项正确;B项太绝对,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文官制度的影响,排除C项;文官制度提高了效率,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22.C【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英国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社会进一步分工,这种社会分工复杂要求政府建立专业化的文官队伍。因此,英国对文官“专业性”考核主要原因是社会分工日益复杂的现实,C项正确;专业化文官推动了职业官僚体系的发展,排除A项;文官的知识结构缺少专业化是引起英国对文官专业性考核的直接原因,“过于单一”说法不准确,排除B项;19世纪末英国建立的文官制度解决了政府工作持续性和稳定性差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23.A【详解】根据材料“这个东方世界最持久和最开明的政府要求进行一种考试以考查进入政府工作候选人的功绩,美国人不应否认这一益处,考察英国政治历史,它也曾大大受益于这些方法”可知,中国的科举制度对西方文官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西方国家在对科举制度进行适应性改造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现代文官制度,A项正确;B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美英政治的互通互鉴,排除C项;根据材料可知,美英文官制度的成功归功于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而不是欧美工业革命的开展,排除D项。故选A项。24.D【详解】从材料信息可知,美国《彭尔顿法》确立文官竞争择优与保持中立原则,首次确认了联邦政府的人事管理原则,在一定程度减少政府的腐败,改进了文官的素质,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文官的专业化和行政管理的职业化,有利于提升美国的国家治理能力,D项正确;文官中立不等同官员中立,排除A项;原则上有利于公平,不等同于事实上的公平,排除B;根除腐败有点绝对化,排除C项。故选D项。25.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强调官员的职业性,“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效率”的政治制度为近代文官制度,该制度既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还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D项正确;近代文官制度形成于19世纪中叶即工业革命时期,并非创立于17世纪晚期,排除A项;彰显了选举制度的公正性与文官通过考试、择优录取不符,排除B项;文官制度未能完全消除政党更替动荡,排除C项。故选D项。26.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英国首相在选拔文官时看重文官的政治态度,说明执政党希望文官在处理具体事务时能更好地贯彻本党的意志,C项正确;在根据“大多数是由撒切尔夫人与其大臣根据他们的政治倾向而任命的”可知,撒切尔夫人根据政治倾向任命事务官,摈弃了事务官的政治中立原则,改变了英国文官传统选拔标准,排除A项;政务官不属于文官,本就不存在政治中立,更谈不上打破中立,排除B项;撒切尔夫人根据政治倾向任命内阁大臣,无法体现民主化,排除D项。故选C项。27.C【详解】根据“为了避开保守势力的压力,又规定外交部和内政部例外,某些高级官职可不经考试而由内阁直接任命。”可得出,当时的文制度还存在一定的缺陷,规定不够严格,说明文官制度仍需逐渐完善,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内阁的权力,排除A项;“保证”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这引起规定与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没有直接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28.B【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承认了地方捐纳的合法性,捐纳下的地方官吏选拔、升降不再受中央而为各省捐局把控,这实际上为地方权力的膨胀创造了条件,从而使传统的中央任免官吏的官僚政治体制遭到破坏,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与君主专制制度无关,排除A项;捐纳制度的推行是各种因素导致的,不仅仅是列强入侵,排除C项;捐纳制度会导致政府在人事政治领域调控的失效,甚至出现地方机构和官吏尾大不掉的局面,“灵活高效”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29.C【详解】科举考试“犹然故辙”是指科举考试还是之前的内容,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这沉重打击了想要了解维新变法的群体,C项正确;此时的科举考试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因此不是侧重选拔实务人才,更不可能极大促进西学的传播和深刻推动制度革新,排除ABD项。故选C项。30.B【详解】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北洋政府对于政府官员的能力和行政水平的甄别,选拔出真正的行政人才,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而这对于行政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B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北洋政府学习了西方的文官制度,排A项;材料体现了政府对公务员的甄选,并未反映对公务员体系的完善,排除C项;材料并未反映政府在甄别官员时对守旧势力格外关照,排除D项。故选B项。31.A【详解】根据表格中的信息可以看出,从1915年到1920年,参与北洋政府文官考试的人数总体上是呈上升趋势的,由此说明文官选拔体制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故选A;表格内容没有涉及官员的选拔方式,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官员考试选拔,不是人事任用程序,排除C;表格信息不能说明留学生的行政素质,排除D。32.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一系列公务员法的颁布和修订,反映了公务员制度的法制化逐步深化,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公务员队伍的素质情况,排除B项;公务员改革只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部分,不代表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基本完成,排除C项;“开始推行”说法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公务员制度的法制化逐步深化,排除D项。故选A项。33.B【详解】材料“忠实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密切联系民族群众,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种业务工作能力的民族干部队伍”体现的是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干部的培养注重德才兼备,B正确;材料与民族地区的发展无关,A排除;材料与优化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结构无关,C排除;材料未涉及民族团结对发展的重要性,D排除。故选B。答案第1页,共2页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