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课堂-视频】主讲:王婵 语文人教课标版九年级下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同步课堂-视频】主讲:王婵 语文人教课标版九年级下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资源简介

课件39张PPT。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第18课
《孟子》两章
执教者:王婵(第一课时) 有史以来,就有争斗,就有战争,那么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呢?“得人心者得天下。”对,大家也熟悉一句古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关键因素。 共鸣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
2.学习课文,疏通文意。
3.学习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写法。
4 .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的含义。
5.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政治局面的认识。
孟子:名轲,字子舆。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重要思想:“仁政” “民贵君轻”
著有《孟子》一书,现存7篇。作者简介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孔子的学说,被推尊为“亚圣”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痛苦的年代。面对这样一个社会,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重视人民的作用;强烈反对不义战争,宣扬“仁政”、“王道”,并将这一希望寄托在统治阶级发“仁心”上。孟子的文章自成风格,其文章思想深刻、说理透彻、气势充沛、长于论辩,有很强的说服力。 作品简介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著的。
《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学


文朗读
研读
细读
背诵朗读课文: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2、城/非不高也。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先强调节奏,再听课文录音,然后自读课文。 题目: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道:施行仁政。寡:少。研读课文,疏通文意题目的意思是:施行仁政,帮助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帮助的人就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第一层:摆出观点,提挈全文。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
团结。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概念,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的关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第二层: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郭:古义:外城。 今义:姓氏 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围。而,表转折,却。 夫环而攻之:夫fú,句首发语词。
是:这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第三层: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城:城墙。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衣。  坚利:坚固锋利。
米粟(sù):指粮食。 多:充足。 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委,古义:放弃。今义:委任。
去,古义:离开。今义:到……去。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古义:限制。 今义:地域
以: 凭,靠。
本句话的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迁移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固国:巩固国防。
威:震摄。兵革之利,武器的强大。
寡助之至:之,动词,到。至,极点。
亲戚畔之:亲戚
畔:通“叛”,背叛。 之: 他,代词。
天下顺之:顺,归顺,服从。
故君子有不战:故,所以。
有不战,不战则已。第四层:深入论证“得道”即“人和”,则“战必胜”。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亲戚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分析第一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
人和”,这两句谈的是什么问题?有什么
作用? 谈的是战争中的攻守问题,提出具备“人和”这个条件才最有利于攻守。
这两句揭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细读课文,品味内涵。 第二层“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摆出了什么论据?有何作用? 围攻一座小城但不能取胜。论证了中心论点的前半部分内容:
“天时不如地利” ,强调了“地利”
的重要性。 阅读第三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
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
不如人和也” 。思考问题: 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充足,但弃城而逃。论证中心论点的后半部分内容“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的重要性 。1、本层摆出了什么论据?有何作用?2、本层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句式上有何特点?作用如何?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是双重否定句式。从多个方面强调守城一方占尽地利,但结果却弃城而逃,从而有力证明了“人和”的重要。整齐的句式,使得文章气势磅礴,具有很强的说服力。阅读第四层“故曰…… ”至结尾,思考问题:1、找出文中的排比句,说说其作用。排比句“域民……兵革之利”,从反面推论,指出“域民”“固国”“威天下”应当依靠“人和”,有很强的说服力。2、在前三层基础上,作者得出什么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3、“人和”的实质是什么?在于“得道”,即施行仁政,取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4、本层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对比论证5、本层在全文中有何作用?总结全文,深化论点(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三者之间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即“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总结课文(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分论点一) 天时不如地利 (从进攻一方而言)↓(分论点二) 地利不如人和 (从防御一方而言)↓↓(结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从战争到治国)(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摆出观点论证观点得出结论结构图解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1、天时不如地利2、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战争事例治国道理类 推总总分(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
为什么还要写第4层? 归纳了以上三层,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第4层的作用是在前3层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第4层绝非是多余的闲笔。
艺术特色:
1、层次清楚,结构完整,论证严密,并使用类比论证,善于说理。
2、运用排比、对偶、顶真等修辞手法,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1、排比
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对偶
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顶真
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言现象梳理
1.古今异义。 郭  古义:外城(七里之郭)    今义:姓氏
池  古义:护城河(池非不深也)    今义:池塘
去  古义:离开(委而去之)    今义:到……去
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亲戚畔之)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
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委 古义:放弃(委而去之)   今义:委任
域 古义:界限,限制(域民……)   今义:地域
是 古义:这(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今义:判断词2.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亲戚畔之)
3.虚词。
之:代词 他(亲戚畔之)
助词 的(三里之城)
动词 到(寡助之至)
而:表并列 并且(泉香而酒冽) 表修饰 着、地(夫环而攻之) 表转折 却、但是(攻之而不胜) 1、《孟子》是一部记录________ _的书。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
__________ 。
提出的著名论断是____ __。
阐述了孟子 的政治主张。 课堂练习 3、 解释通假字:
亲戚畔之 ( )
4、解释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

委而去之( )

池非不深( )
 “畔”通“叛”,背叛郭,古义:外城。今义:姓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池,古义:护城河。今义:水塘孟子及其弟子言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仁政”6、 翻译下列句子: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文:
B、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
译文:5、解释一词多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以天下之所顺 ( )
三里之城( )
天时不如地利 ( ) 环而攻之( )
兵革非不坚利也( )   多助之至( )
凭用有利锐利的代词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采用四面围攻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
7、你知道孟子的有关语录或故事吗?孟子语录: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故事
1、孟母三迁2、孟母断机杼课堂小结: 本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关键因素。“人和”就是文中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的“民贵君轻”的思想,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团结协作精神的重要性。作业1、背诵全文。
2、预习第二章。18 《孟子》两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2.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有史以来,就有争斗、就有战争,那么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呢?“得人心者得天下。”对,大家也熟悉一句古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关键因素。
二、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资料助读 孟子与《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其重要思想是“仁政”“民贵君轻”。著有《孟子》一书,现存7篇。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他继承孔子的学说,被推尊为“亚圣”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痛苦的年代。面对这样一个社会,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重视人民的作用;强烈反对不义战争,宣扬“仁政”、“王道”,并将这一希望寄托在统治阶级发“仁心”上。孟子的文章自成风格,其文章思想深刻、说理透彻、气势充沛、长于论辩,有很强的说服力。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著的。《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 / 之至,天下/顺之。
五、研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参考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亲戚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六、细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1、分析第一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两句谈的是什么问题?有什么作用?
(谈的是战争中的攻守问题,提出具备“人和”这个条件才最有利于攻守。
这两句揭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2、第二层“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摆出了什么论据?有何作用?
(围攻一座小城但不能取胜。论证了中心论点的前半部分内容:“天时不如地利” ,强调了“地利”的重要性。)
3、阅读第三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思考问题:
a、本层摆出了什么论据?有何作用?
(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充足,但弃城而逃。论证中心论点的后半部分内容“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的重要性 。)
b、本层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句式上有何特点?作用如何?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是双重否定句式。从多个方面强调守城一方占尽地利,但结果却弃城而逃,从而有力证明了“人和”的重要。整齐的句式,使得文章气势奔放,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4、阅读第四层“故曰…… ”至结尾,思考问题:
a、找出文中的排比句,说说其作用。
(排比句“域民……兵革之利”,从反面推论,指出“域民”“固国”“威天下”应当依靠“人和”,有很强的说服力。)
b、在前三层基础上,作者得出什么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c、“人和”的实质是什么?(在于“得道”,即施行仁政,取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d、本层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对比论证)
e、本层在全文中有何作用?(总结全文,深化论点)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即“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6、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画出结构图。
(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论据) 天时不如地利(从进攻一方而言
(论据) 地利不如人和(从防御一方而言)
(结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从战争到治国)
7、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4层?
归纳了以上三层,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第4层的作用是在前3层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第4层绝非是多余的闲笔。
8、艺术特色:
a、层次清楚,结构完整,论证严密,并使用类比论证,善于说理。
b、运用排比、对偶、顶真等修辞手法,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
七.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1、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内城;郭:外城)
委而幸之(离开。今义:往、到)
亲戚畔之(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今指水塘。)
3、一词多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三里之城(的)地利不如人和(有利)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 以天下之所顺(用)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到)
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4、注意下列加点词的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5、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
八、总结升华
本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就是文中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的“民贵君轻”的思想,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团结协作精神的重要性。
九、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预习第二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