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综合实践活动《我所了解的孔子孟子》【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通过本次综合性学习,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孔子和孟子,走进这两位先贤的思想世界。 ⑵培养学生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和基本的思辨能力,能够有理有力有节地说服他人。 2、过程与方法: ⑴培养学生查阅、整理、筛选、整合资料的能力,学会选择自己熟悉的而又易被人误解或易陷入误区的话题作文,作到有话可说,以理服人。 ⑵写一篇观点鲜明,见解独到,情感真实,逻辑严密,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议论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亲身体验和了解灿烂悠久的中华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综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搜集、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辩证看问题的思维能力,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教学难点】 选择自己熟悉的而又易被人误解或易陷入误区的话题,以及辩证评价人物思想的能力。【教学准备】 1、设计、制定活动计划,安排活动时间。(课外搜集、筛选、整理资料时间七天,课堂展示时间一课时) 分组,推选出小组长。分组分工如下:编号组别活动内容第一组1、孔、孟小档案(甲组)⑴ 孔子、孟子的生平和主要经历⑵ 孔子的弟子和门人 第二组2、孔、孟小档案(乙组) ⑴ 记录孔、孟言行的著作及其对周边国家文化的影响⑵ 孔庙、孔府、孔林简介(含图片)第三组3、不朽的孔、孟(甲组)⑴ 孔子的主要思想⑵ 孟子的主要思想第四组4、不朽的孔、孟(乙组)⑴《论语》、《孟子》中的成语⑵《论语》、《孟子》中的格言警句 2、根据实际条件,学生查找参考资料或相关网址。 3、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师导入 同学们,孔子和孟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被尊为“圣人”和“亚圣”。他们的思想观念,对中国社会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甚至远及日本、朝鲜、欧洲等地,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就是引导大家走近这两位先哲,让他们美丽的光环也闪耀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心中!同学们经过一个星期的努力,搜集了大量资料,收获了不少成果。今天,我们把这个成果展示出来,愿大家在这次交流展示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二、学生合作探究成果展示 1、学生主持人1:同学们,五千年灿烂悠久的中华文化曾经在人类文明史上创造过无数的奇迹,孔子和孟子便是这些奇迹中两颗耀眼的明星,他们超人的智慧、深邃的思想、积极的人生态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这几天,我们通过阅读、上网查找和请教老师,搜集了有关孔子、孟子的大量资料,并精心编排,今天在这里展示我们的成果,请老师多多指导。和我一起主持这个活动的是四位小组长。首先,大家欢迎第一组“孔、孟小档案甲组”的同学为我们展示。 2、第一组展示: 主持人2:我们小组搜集的是有关孔子、孟子的生平经历,以及孔子的弟子和门人的资料。下面展示我们的成果: 生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十五岁立志学习,先后做过吹鼓手、仓库和牧场管理员、小司空(掌管工程)及司寇(掌管刑法),曾拜老子为师;五十多岁后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晚年收徒讲学,并著书立说,编修整理了《诗》、《书》、《礼》、《乐》、《周易》、《春秋》等书,直至七十三岁逝世。据称孔子门人多达三千人,比较出名的就有七十二人。这些弟子及其后学努力传播孔子的思想学说,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一个学派,即儒家学派。“七十二贤人”中,有以德行著称的颜回、闵损,以口才著称的端木赐、宰予,以政事著称的冉求、仲由,以孝道著称的曾参等人。 生2: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他幼年丧父,家庭贫困,在母亲的教导下勤奋学习。青年时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后来退居讲学。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亚圣”。 孟子能成为“亚圣”,主要得力于他母亲的教诲。孟子的母亲仉(zhǎng)氏一生克勤克俭,含辛茹苦,抚育儿子。孟母教子故事如“孟母三迁”、“断织教子”、“杀猪不欺子”、“为儿媳训子”等广为流传。 (主持人1:第一组同学从不同侧面展示了本组搜集整合的孔孟的生平、主要经历以及孔子弟子和门人的资料。材料充实,思路清晰,特别是持孔孟画像上台讲述和孟母教子故事的讲述的做法形象而有创意。材料充分,生动有趣,可见第一组同学作了很多准备。请第二组展示。) 3、第二组展示: 主持人3:我们组为大家介绍《论语》、《孟子》两部著作,以及这些著作对周边国家文化的影响;并请大家欣赏有关“孔庙、孔府、孔林”的图片资料。 生1:《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研究孔子思想和生平最珍贵的资料,成书大约在战国初期(公元前400年左右)。东汉时,《论语》进入经书行列,成为读书人的必读之书。南宋理学家朱熹将《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其中《论语》被列于首位。元明清六百年间,“四书”一直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生2:《论语》对日本、朝鲜甚至欧洲一些国家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据统计,日本现存德川幕府时期的《论语》研究论著就将近九十种。日本近代资本主义“创业者”的涩泽荣一,在从事实业的四十余年里,一直坚持亲自向企业员工讲授《论语》。十六世纪下半叶,欧洲传教士将《论语》首次传到西方,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还有被马克思称“现代政治经济学始祖”的魁奈等欧洲著名人物,对孔子的思想、人格都十分崇拜。直到现在,还有不少西方思想家,力图在孔子学说中寻求解决伦理道德方面问题的启示。所以说,《论语》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遗产,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生3:《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五代后蜀时,《孟子》开始列入“经书”,南宋朱熹编《四书》时列入了《孟子》。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孟子》中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生4:孔庙、孔府和孔林在山东曲阜市,是规模最大的纪念和祭祀孔子及其子孙的建筑群,请欣赏我们搜集到的部分“孔庙、孔府、孔林”图片。(见课件)。 (主持人1:本组所搜集的资料时空跨度大、头绪多,又散见于各处,做起来有难度,但群体合作的力量是无穷的,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组同学展示的成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请第三组展示。) 4、第三组展示: 主持人4:我们小组向大家介绍孔子和孟子的主要思想。 生1:孔子的思想: ⑴孔子的伦理思想──“仁”。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仁”。“仁”最简单的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尊重和同情,它是统摄“义、礼、忠、恕”等德行的最高理想,也是个人修养的最高标准。 ⑵孔子的政治理论──“德治”与“正名”。孔子提出“德治”的治国主张,认为统治者应“正己然后正人”,以德治民。他把“仁”扩充到政治领域,要求君主爱民,施行仁政。他还提出“正名”的主张,认为上起天子、下至平民,都应安守本分,名实相符,并由此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人伦观。 ⑶孔子的天命观──敬鬼神而远之。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他主张祭祀,是对鬼神表示诚敬的意思,至于鬼神是否存在,则可以不问。相对于天命鬼神而言,孔子更注重人事,强调人的主观努力,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地位。 ⑷孔子的教育观── 一是“有教无类”:他主张教育的对象不应分贵贱贤愚,而要一视同仁,开平民教育之先河。 二是“因材施教”:在教学方法方面,他提出“因材施教”,重视启发式教育,是现代民主个性化教育和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源头。 三是“学思并重”:在治学方法上,孔子主张“学思并重”,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四是“均衡发展”:对于学术的传授,孔子教以“文、行、忠、信”四目,并以“诗、书、礼、乐”等内容教导学生。故孔子之教,可谓重视德、智、体、美的均衡发展。 生2:孟子的主要思想: ⑴性善学说:这是孟子全部思想的基础。孟子认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就是人类文化规范──仁、义、礼、智的萌芽和根本。他认为,一个人如果不愿意向善,那就是“自暴”“自弃”“自贼”。 “仁政”思想:孟子继承并发展孔子“仁”的思想,从其“性善论”出发,提出了“仁政”、“王道”的政治学说。“仁政”就是国君能够“与民同乐”,使人民的生活安定。孟子的“仁政”学说,包含了对人民的重视,即民本思想,也就是说把人民看作是国家政治的根本。这是孟子学说中最光辉的组成部分,是对我国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总结和提高。 ⑵理想人格:孟子学说中还有不少关于理想人格的思想,如“人皆可以为尧舜”;“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等等,这些都是激励人心、传颂千古的名言。 (主持人1:本组同学把孔孟博大精深的思想,条理清晰、通俗易懂地加以阐释,筛选整合资料的难度很大。但他们迎难而上,把《论语》《孟子》中体现出来的主要思想作了深入浅出的阐释汇报,难能可贵。了不起的孔子!了不起孟子!第四组同学也为我们准备了精彩的内容,请同学们欣赏。) 5、第四组展示: 主持人5:请大家欣赏我们组搜集的《论语》、《孟子》中的成语和名言警句以及与孔子、孟子有关的图片。 (一)成语精选(1)、《论语》中的成语精选:欲速不达(《子路》) 温故知新(《为政》) 尽善尽美(《八佾》) 不耻下问(《公冶长》)举一反三(《述而》) 废寝忘食(《述而》) 任重道远(《泰伯》) 杀身成仁(《卫灵公》)察言观色(《颜渊》)各得其所(《子罕》) 分崩离析(《季氏》) 道听途说(《阳货》)巧言令色(《学而》) 见贤思齐(《里仁》) 文质彬彬(《雍也》)怨天尤人(《宪问》) (2)、《孟子》中的成语精选:明察秋毫 缘木求鱼(《梁惠王章句上》)揠苗助长 出类拔萃(《公孙丑章句上》)为富不仁 一傅众咻(《滕文公章句上》自暴自弃 好为人师(《离娄章句上》)左右逢源 夜以继日(《离娄章句下》)集大成者 金声玉振(《万章句下》) 一曝十寒 专心致志(《告子章句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告子章句下》)言近旨远 同流合污(《尽心章句下》)出尔反尔(《梁惠王章句下》)绰绰有余(《公孙丑章句下》)自怨自艾(《万章句上》)不言而喻(《尽心章句上》)(二)名言警句精选孔子哲理名言:a、人生态度: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⑵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⑷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⑹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⑺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⑻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b、做人格言:⑴不学礼,无以立。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⑶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⑸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⑹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孟子》名句精选: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⑵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⑷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⑸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⑹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⑼尽信书,则不如无书。⑽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本组同学搜集筛选整理《论语》《孟子》中的成语、名言警句和与孔、孟有关的图片,整理筛选的工作量也不小,其成果质量是很高的,在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开阔视野方面,功不可没。)三、谈感想──从孔孟思想中收获到的 就你对孔孟思想中感触较深的问题谈谈看法或感想。(可以谈收获、谈困惑、亦可谈反对意见)并总结:所谓的“孔孟之道”的本质精神到底是什么? (在我心中,孔子是那样伟大,他一生都严格要求自己,严格要求学生,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教育弟子的话,深深地启发了我,今后我要多读一些与孔子有关的书籍,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 (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让我学到了谦虚的美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诉我与人交往的原则;“民贵君轻”的思想使《孟子》熠熠生辉。)四、老师总结:1、同学们,大家搜集的有关孔子和孟子的资料和研究成果很详细,反过来又加深和拓宽了老师对孔子和孟子的认识。大家在这次活动中收获颇丰,孔子、孟子不会后继无人了!愿大家多多努力,以这样的学习方式,获取更多的知识,成就更大的业绩!这次展示活动很令人欣慰,最后一个任务就是请大家以孔子或孟子的某一句名言为题,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600字左右。2、读名言、悟至理、获启发、利于行(一)孔子名言1、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A.善于向别人学习2、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B.做人要有忧患意识3、三人行人无远虑,必有近忧??????????????????C.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更不应强加于人4、 必有我师焉????? ??????????????????????????D.准备充分才能做事5、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E.对人要守诚信6、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F.为人要光明磊落7、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G.要管好别人首先要管好自己8、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H.兴趣是学习最好的推动力(二)孟子名言1.恻隐之心, 人皆有之??????????????? A.修养心性的办法最好是减少物质欲望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仁爱的人所向无敌3.尽 信 书 不 如 无 书?????????????? C.不要对书本知识不加分析4.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D.每个人都有同情心5.仁者无敌?????????????????????????? E.做人要有忧患意识6.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F.爱别人、尊敬别人才会受到别人的爱与敬 7.爱人者,人恒爱之;???????????????? G.凡事要有规则约束? 敬人者,人恒敬之????????????? 8.养心莫善于寡欲???????????????????? H.不将责任推给别人五、关于读后感1、读后感,顾名思义,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也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2、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3、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 (1) 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 (2) 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 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 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应“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应“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4、《我所了解的孔子孟子》教师习作: 学会宽容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是用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之极。这部曾被古人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我们现代人来说,具有什么实际意义呢?──题记 《论语·卫灵公》中记载,孔子的学生子贡问了老师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老师以商量的口气对他说:“其恕乎!”什么叫“恕”呢?孔子又用八个字解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学会宽容。 宽容在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中,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为人处事的重要原则。 唐太宗李世民宽容、重用魏征的故事被传为佳话。在李建成与李世民的皇位之争中,魏征为李建成出谋划策,多次使李世民陷入困境。玄武门之变后,魏征成了李世民的阶下囚。这时,李世民完全可以治他的罪,杀他的头。但是,李世民宽容并重用了他,让他做到了宰相,结果成就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再往前翻一翻历史的画卷,齐桓公宽容并重用曾险些射死自己的管仲,从而成就霸业;蔺相如宽容多次羞辱自己的廉颇,留下“将相和”的美谈…… 古人尚能如此,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我们更需要调整自己心态,调整好与他人的关系,学会宽容。 《北京日报》曾刊登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小伙子在公共汽车上吐了一口痰,女售票员让他擦掉。小伙子感到很难堪,不去擦。女售票员给了他个台阶下,自己用纸把痰擦掉了。事后小伙子很后悔,他给报社写了一封信,表示向这位售票员道歉。这件事启示我们:“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风平浪静。”得理也让人,宽容的感化作用常比剑拔弩张作用要恒久得多。如果她不这么做,而是硬逼小伙子去擦掉,结果不难想象。 然而,现实生活中,真正做到宽容谈何容易!有很多时候,他会为一丝一毫的事情而斤斤计较,耿耿于怀。事情已经过去了,而他还是老在那想,这么可恶的事情我怎么可能原谅它呢?然后就是在不断的自我咀嚼中,不断的从中受到伤害,难以自拔!有时甚至要发誓“报仇”!哎,仔细想想,何必呢?让自己整天活在过去的种种痛苦和仇恨中,这样的生活是多么悲哀! 那么,怎样才能学会宽容呢? 首先,宽容需要沟通。当自己与他人发生矛盾或误会时,要主动与对方交谈,认真倾听对方的诉说。这样,才能沟通彼此的思想,从而消除误会和隔阂。 其次,宽容需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要想。积极地换位思考,更多地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就更容易宽容别人。再次,宽容需要忘却。克制性的宽容,不是真正的宽容,它不能祛除感情伤口上的脓水,医治感情上的创伤。只有那种不记、不究的宽容,才是真正的大境界。 什么叫“半部《论语》治天下”?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认为:《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有时候一两个字,就够我们用一辈子了。“其恕乎!”──就一个“恕”字,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人生坐标;就一个“恕”字,就是我们自己的一幅健康的心电图,是这个世界的一张美好的通行证。 让我们学会去宽容别人吧!该放下时且放下,人与人能宽容相处,我们的生活将更加美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9下5综合-我所了解的孔子孟子.ppt 9下5综合-我所了解的孔子孟子教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