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一、选择题1.(2023·安徽马鞍山·校考二模)“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舞弊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据此可知科举制( )A.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B.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C.扩大官吏人才来源 D.一定程度体现公平公正2.(2023·安徽安庆·校考三模)《晋书》中记述: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唐朝中期宰相李逢吉做科举主考官时,一次性录取的几十位进士均为出身贫寒的士子。由此可知,科举制的创立( )A.加强了君主集权 B.促进了阶级流动C.根除了门第观念 D.激化了政治矛盾3.(2023·安徽·模拟预测)著名学者余秋雨认为,中华文明能成为唯一没有中断和湮灭的古文明,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赖仗于实用理性和中庸之道”。而这一思维方式需要一个制度性的保证,可以代代延续,既避免了社会失序,又避免了文化失记。这个制度是( )A.世袭制 B.分封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4.(2023·安徽安庆·校联考模拟预测)大运河与长城像一个”人”字书写在中国大地上。这两大工程的共同点是( )A.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优越性 B.具有浓厚的军事防御功能C.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 D.最后完工的时间相同5.(2023·安徽安庆·统考一模)隋唐时期位于洛阳的含嘉仓有粮窖287座,其粮食来源地有江南的镇江、苏州等,也有来自华北一带的邢州、德州等地,被誉为“天下第一粮仓”。含嘉仓的重要地位主要得益于当时( )A.大运河的开通 B.手工业达到很高水平C.都江堰的兴修 D.经济重心已完成南移6.(2023·安徽马鞍山·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七中学校联考一模)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户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户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7.(2023下·安徽宿州·九年级校考期中)在唐太宗统治的23年中,录取进士205人,而在高宗和武则天统治的55年中,录取进士达到1100人。这说明唐朝科举制( )A.完全公平公正 B.逐步走向衰落C.严格选拔人才 D.录取规模扩大8.(2023·安徽·模拟预测)唐诗人刘禹锡的诗作“礼闹新榜动长安,九陌人人走马看。一日声名天下,满城桃李属春官。自吟白雪诠词赋,指示青云借羽翰。借问至公谁印可,支郎天眼定中观。”描写的是( )A.三省六部制的实施 B.长安城的节日C.开放的社会风气 D.科举考试后的盛况9.(2023·安徽蚌埠·统考二模)如下表可用来说明唐朝的兴盛得益于( )时期 政治措施唐太宗时期 完善三省六部制武则天时期 创立殿试制度唐玄宗时期 改革税制和兵制A.皇权的平稳更替 B.选官制度的调整C.开放的社会风气 D.制度的创新发展10.(2023·安徽·模拟预测)下表是根据胡凡主编《简明中国通史》而制作的《唐朝前期户口统计表》(单位:万户)该表反映了唐朝前期( )唐初 贞观十三年 高宗永徽元年 武周神龙元年 玄宗开元二十八年 天宝十三年200 304 380 615 841 906.9A.社会风气开放 B.民族交融 C.中外交往频繁 D.经济发展11.(2023下·安徽宿州·九年级校考阶段练习)《唐律疏议》规定:“诸犯夜者,笞二十;有故者,不坐。闭门鼓后、开门鼓前行者,皆为犯夜”;《大唐六典》要求:“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这主要表明唐朝( )A.统治者重视法治刑法严酷 B.商业活动有严格时间限制C.鼓钲成为主要的经商工具 D.商业经营场所有明确界限12.(2023下·安徽合肥·九年级校考阶段练习)隋唐时期是繁荣与开放的时代,也是创新的时代。曲辕犁的发明( )A.促进了农耕效率提高 B.直接推动农田面积扩大C.开启了铁犁牛耕时代 D.体现了隋朝人民的智慧13.(2023·安徽芜湖·芜湖市第二十七中学校考模拟预测)下图中能反映汉藏两族人民友谊团结的珍贵物证是( )A. B. C. D. 14.(2023·安徽滁州·统考三模)754年唐朝扬州龙兴寺的高僧鉴真和尚到达日本首都奈良时,安宿王作为天皇的代表在罗城门外等候欢迎。日本佛教领袖道培和其他五十多名高僧也相继拜谒鉴真。材料表明( )A.佛教文化促使中日友好交往 B.中日开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C.佛教通过鉴真传播到日本国 D.仅仅日本政界认同鉴真地位15.(2023·安徽淮北·统考三模)陕西西安出土的唐代何家村遗址中发现的钱币,既有唐代流行的开元通宝,又有日本元明天皇铸造的和同开珎,还有波斯的萨珊银币、东罗马金币等。这一发现可用于说明唐朝( )A.货币制度混乱 B.民族交融深化C.市镇经济繁荣 D.对外交往活跃16.(2023·安徽滁州·统考二模)唐朝时对外交往频繁,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或地区与中国有往来。繁盛的唐朝在世界上声望很高。下列诗句符合材料信息的是( )A.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B.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D.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17.(2023·安徽六安·统考一模)唐朝由“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到“鸟雀空城在,榛芜旧路迁。山东征战苦,几处有人烟。”变迁的直接原因是( )A.七国之乱 B.八王之乱 C.安史之乱 D.靖难之役18.(2023·安徽合肥·合肥市第四十二中学校考三模)在平定安史之乱过程中,为求得暂时苟安,唐代宗“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将”。这一举措( )A.使中央集权得以强化 B.促使安史集团分裂C.沉重打击节度使特权 D.加速藩镇割据形成19.(2023·安徽合肥·合肥市第四十八中学校考三模)下图是中国古代人口变化示意图。图中东汉末年和盛唐以后的人口数都出现剧烈下降,其共同原因是( )A.劳役繁重 B.严刑峻法 C.自然灾害 D.频繁战乱20.(2023·安徽合肥·统考二模)《旧唐书》记载,“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这反映出唐代( )A.宦官和外戚的矛盾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D.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二、改错题21.(2023·安徽·模拟预测)儒家把政通人和、社会安定之世称为治世。中国历史上出现多次“治世”的局面。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答题卷”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填“正确”错误的填“错误”,并加以改正。(1)西汉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判断(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2)西汉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判断(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3)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开皇之治”。判断(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4)唐高宗在位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国力强大,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成为“开元盛世”。判断(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22.(2023·安徽六安·统考二模)唐朝时,中外交流频繁,这一时期从日本进口的物产最多。( )三、综合题23.(2023上·安徽合肥·九年级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学校考期中)中世纪城市的兴起是西欧中世纪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大事,它预示着欧洲未来发展的方向。阅读材料,完成探究。【聚焦:城市的自治】材料一 一些比较富裕的城市,就用赎买的办法摆脱领主的统治;有的城市则采用武装斗争的手段;另一些城市则两种办法交替使用。米兰等都经过长期反复的斗争,才取得城市自治权利。——摘自《世界通史·中世纪卷》(1)据材料一,指出城市取得自治权的的主要方式。【对比:城市的差异】材料二 长安早在周朝时就产生并成为首都。从此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千余年。城市居民以皇室和官僚及为他们服务的差役为主体,工商业者居于附属地位。城市设施完备、整齐划一、井然有序到公元700年,居住人口已经超过100万。 唐朝长安城平面图材料三 巴黎是沿着塞纳河发展起来的,主要居民是工商业者和从庄园中逃出的农奴,他们之间没有严格的等级划分。城市规模小,街道脏乱、拥挤但实用性较强,几乎没有装饰性建筑。 中世纪巴黎平面图(2)对比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古代长安和中世纪巴黎的主要区别。(至少包含三个比较角度)【思索:城市的地位】(3)有观点认为:城市是中世纪欧洲进步的基石。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理解。24.(2023·安徽·九年级专题练习)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是民族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灵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材料一:(1)写出图一甲骨上的文字的影响。图二是什么时期的文字?【巧夺天工的古代工程】材料二:(2)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图三水利工程的主要功能。图四水利工程的作用是什么?【古代思想文化的高峰】材料三:春秋战国时,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3)材料三中叙述的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其作用是什么?25.(2023·安徽·九年级专题练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 开凿于秦始皇时期的广西灵渠,与四川都江堰、陕西郑国渠并称为先秦三大水利工程,素有“世界奇观”之美誉,一直受到中外历史学者的关注。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翦伯赞在1963年游览灵渠时,题诗赞道:“灵渠胜似银河水,流入人间灌稻粱。”(1)材料一两幅图片在印证历史真实性上有何特点?有人说图二所示工程导致了隋朝的灭亡,你是如何看待的?(2)根据材料二说说,灵渠的开凿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3)综合上述材料及问题,请谈谈对古代修建水利工程的感悟。26.(2023·安徽·模拟预测)读下图,完成下列探究活动。(1)唐朝历尽艰险前往A国、B国的高僧分别是____和____。(2)根据上图,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27.(2023·安徽·九年级专题练习)一条大运河,半部中国史。根据图文资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大运河由隋唐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组成,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始建于春秋时期,经过历代的开凿、疏浚、连通而成,至今仍发挥着水路运输等作用。材料二 中国大运河项目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城市之一的宁波,位于大运河的最南端,是通往外海的重要口岸,是大运河上的一个重要节点。(1)请指出图1所示的隋朝大运河开凿的目的。(2)比较图1图2,大运河发生了“裁弯取直”的变化。这一变化最早出现于哪一朝代?请分析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3)在以“中国大运河”为主题的探究学习时,小宁与小波分别提出了一个问题。请你运用相关材料及所学知识,任选一个问题进行解析。参考答案:1.D2.B3.C4.A5.A6.B7.D8.D9.D10.D11.B12.A13.A14.A15.D16.D17.C18.D19.D20.B21.(1)正确(2)错误“西汉”改为“东汉”(3)错误“开皇之治”改为“贞观之治”(4)错误“唐高宗”改为“唐玄宗”22.错误 “日本”改为“新罗”23.(1)方式: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2)区别:城市规模方面,长安城规模宏大、整齐划一、井然有序;巴黎城市规模小,街道脏乱。城市居民方面,长安城城市居民以皇室和官僚及为他们服务的差役为主体,工商业者居于附属地位;巴黎主要居民是工商业者和从庄园中逃出的农奴,他们之间没有严格的等级划分。(3)理解:城市兴起有利于商品经济(或工商业;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有利于城市自治(或市民阶层壮大);城市兴办大学,推动教育发展,有利于打破基督教会对思想的束缚。24.(1)影响:①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②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上部分是战国时期的文字,下部分是秦朝的文字(2)图三:是防洪、灌溉、水运的工程图四: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3)百家争鸣;作用: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25.(1)都属于历史遗迹,真实性很高。为修建大运河,隋炀帝过度役使人民,遭到人民反抗,加速了隋朝的灭亡。但大运河的开通,也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2)灌溉农田。(3)古代的这些伟大水利工程体现了当时的劳动人民对于河流特性以及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合理利用;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兴建工程,要考虑民生,不能加重人民负担。26.(1)玄奘;鉴真。(2)示例观点:阿拉伯商人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论述:由于阿拉伯帝国独特的地理位置,阿拉伯人的商业活动遍布欧、亚、非三大洲,他们不但善于吸收其他文明成果,创造了辉煌灿烂的阿拉伯文化,而且传播了东西方文化;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商人传入欧洲的,他们还把改造的“阿拉伯数字”传到了世界各地。结论:综上,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27.(1)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2)朝代:元朝。原因:政治经济重心的转移;为了便利南粮北运,粮船可以从杭州直抵大都;缩短运输路程,更加快捷;实现有效的统治与管理等。(3)小宁: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弥足珍贵;中国大运河是建造时间最早(使用最久、空间跨度最大、最古老)的人工运河,承载了中华灿烂文明;是贯通南北的运输系统,是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和杰出成就;日前很多河段仍在使用,是活态的文化遗产;大运河的历史文化遗存需要保护等。小波:宁波濒临东海,拥有深水良港:通江达海(三江汇流,水系发达,汇入东海),海河联运;“港通天下”,是对外贸易的重要通道。(或既是中国大运河的终点,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连接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