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年级:九年级 学段: 九年级下第四单元学科:语文 版本:苏教版◆课程目标导航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朗读节奏、韵律,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通过朗读,初步感受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3.体会杜甫忧国忧民、推己及人的崇高精神。教学预备布置预习:借助书籍资料、网络等渠道搜集作者杜甫的资料、本诗的创作背景。 教学过程模块一:课时目标导入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学史中,唐诗的艺术成就是一座令人高山仰止的丰碑。在唐朝诗人中,李白以神奇瑰丽的语言被誉为“诗仙”,而杜甫的诗作以其强烈的时代感,关注人民疾苦的深沉情感而独占鳌头,被誉为“诗圣”。 古语云:“文章憎命达。”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他一生中,几乎没有享受过几天好日子。公元761年八月,一场秋风破坏了杜甫这暂时的宁静生活,但同时也成就了一首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首先,我们要明确这节课的学习任务: PPT2课件展示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的朗读节奏、韵律,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通过朗读,初步感受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3.体会杜甫忧国忧民、推己及人的崇高精神。模块二:走近杜甫二、资料助读、背景介绍作者的生平大家在以前所学的诗歌中已经很熟悉了,老师综合了大家搜集的资料,对杜甫创作这首诗的背景进行了一些资料的补充:PPT3课件展示杜甫早年怀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专权当道,屡试不第。公元756年方得一小官,安史之乱时被叛军掳到长安,757年逃出虎口,投奔唐肃宗,除为左拾遗,后因上书营救被罢相的房琯,触怒肃宗,几受刑戮,安史之乱的暴发,使百姓生灵涂炭,而统治者的无能,官场的黑暗致使他不愿再作一筹莫展的华州司功参军的官儿,因而于759年,弃官西行,历经千辛万苦于年底到达成都,在浣花溪畔修筑了草庐,在飘泊多年之后,终于有了安身立命之所,诗人的心情是愉快的,这在他的诗歌中也表现了出来。他曾到江畔独步寻花: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也曾在水槛遣心: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不料当年深秋,风雨破屋,长夜沾湿,诗人在风雨飘摇之中写成此诗,于是这普普通通的茅屋也便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 诗歌题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歌”是指——PPT4课件展示歌: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但极富韵律,朗朗上口,略求押韵而不无顿句,是古代诗文中极有特色的一类。苏轼曾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优秀的诗歌同样如此,现在,我们就来一起诵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领略这首诗歌超越时空的恒久魅力。在朗读前。首先要读准字音。模块三:朗读课文文中有不少生难字,让我们一起读一读:PPT5课件展示:怒号(háo) 挂罥(juàn) 长林梢(cháng) 塘坳(ǎo) 俄顷(qǐng) 布衾(qīn) 丧(sāng)乱大庇天下(bì) 突兀(wù) 见(xiàn)此屋请大家齐读字词两遍。再请大家齐读本诗,注意读准字音。再进一步,我们来尝试读出诗歌的语调和节奏,朗读古诗,除了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节奏、语调、韵脚延长音等。明确要求:读出古诗语调和节奏的基本要求有哪些呢?PPT6课件展示:读出古诗语调和节奏的基本要求:节奏的划分和朗读停顿的把握要根据诗歌的特点,更要根据内容和诗意表达的需要来进行,要特别注意不可“读破句”。 本诗以七言为主,常可采用“二/二/三”或“四/三”式停顿,韵脚朗读的重音和语调处理也应根据诗歌的情意表达而定,韵脚一般要读出延长音。请同学们参看以下示例:PPT7课件展示:示例:(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2)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请同学们体会一下这几句诗是如何根据内容和诗意表达来划分节奏的。然后请大家自行选择一些诗句,标出朗读的停顿并揣摩如何读准节奏,(时间3分钟)PPT8课件展示:用“△”标出韵脚(朗读时注意要读出延长音),用“ ”标出重音,一边标示,一边轻声诵读。通过朗读,同学们也许能初步感受到这首古诗,句式长短不齐,韵脚多次变换,有一种参差错落、曲折跌宕的感觉,感情基调包含着对困窘生活的悲凉郁塞的心情,同时,还有不少诗句更包含着一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甘愿自我牺牲的博大的胸怀。这些感情在朗读的语调上往往体现出“气沉声缓,沉郁顿挫”的特点。下面请同学听老师来朗读这首诗:PPT9课件展示:滕老师:关于韵脚的问题,我查了一些资料,但是找不到明确的说法,请您指导一下,谢谢!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 △ △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 △ 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 △ △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 △ △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 △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作者虽贫困但安定的生活因为茅屋被秋风摧毁,一家只好在风雨交加中度过了一个难眠之夜,因此诗人感慨万千,所以请大家一起再次朗读全诗,PPT10课件展示:朗读练习要求:1.节奏要读得分明;2.韵脚要读出延长音; 3.读的过程中注意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模块四:文言积累下面请同学们译读诗歌,译读诗歌有如下要求:PPT11课件展示1.自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句。2. 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了解本文疑问句、反问句的句式特征。3. 一边译读边想象画面,尝试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诗歌所展现的画面。接下来,检验一下同学们译读疏通课文的成果:PPT12课件展示结合以前所学的文言文,准确解释下列文言句中画线的词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所……) “……为……所……”是一个被动句式。茅屋被风吹破,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全诗写风卷茅草,雨夜难眠等情景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PPT13课件展示八月秋高风怒号:深。高者挂罥长林梢:由下到上距离大的,与“低”相对。狼不敢前,眈眈相向:面对。秋天漠漠向昏黑:渐近,将近。窥镜而自视:自己。自经丧乱少睡眠:从。安得广厦千万间:怎么,哪里。风雨不动安如山:稳。这首诗歌的画面感很强,读后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请同学们尽可能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诗歌所展现的画面。以下是老师根据诗歌大意描述的画面,请同学们和自己所描述的内容进行比较参看。PPT14课件展示全篇通译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这样当面作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处,只好回来,拄着拐杖,自己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屋顶漏雨,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像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遮蔽天下间贫寒的穷苦人(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模块五:整体感知读好诗歌还需懂得诗意,下面我们就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学习:请同学们 ↙PPT15课件展示:自由诵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内容。?PPT16课件展示:秋风破屋, 群童抱茅,夜雨屋漏,作者辗转难眠,遥望广厦。杜甫自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首诗歌的语言也堪称典范,请同学们再次吟诵诗歌,针对老师在每段中提炼出的字词,品味语言,?模块六:品味语言利用“诗中……写得好,因为它写出了……”;或“从诗中……里,我读出了……。”等句式来进行赏析:PPT17课件展示:1、八月秋高风怒号(从修辞角度分析。)2、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从词性角度分析)PPT18课件展示:“怒号”一词用得好,作者用一个“怒”字,将风拟人化,写出了风吼如雷,震天撼地,传达出风云突变,狂风骤至的天气变化,正因风力之猛才卷起屋上茅草,风力愈大,屋破愈惨。“卷”、“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词,描绘出茅草七零八落,不可收拾的惨状。这样写既让我们看到一幅风猛屋破、情景凄惨的图景,又让我们体会到诗人当时面对惨景的心情,真实地再现了:风欺人,何等无情;人看屋,何等无奈!秋风破屋,是诗中叙写的中心事件,也是借以抒情的基础。作者从风入手,紧扣风与茅的关系行笔,因风大而茅飞,由茅飞见风势,点明了题意。在朗读这段时,要把重音放在“怒号”、“卷”、“渡”、“洒”、“挂罥”、“飘转”等动词上,下面请再读一读这一节。茅屋被秋风吹破了,茅草有的被吹过了浣花溪,难道就不能捡回来的吗?我们来一起看看诗歌的第二节。我也想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 PPT19课件展示:请阅读以下资料思考, 《又呈吴郎》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杜甫草堂西边的邻居因穷困来草堂打枣充饥。杜甫就写了《又呈吴郎》这首诗给姓吴的亲戚,意思是说,邻居老妇人也是穷得没有办法才来打枣吃,如果不是因为“困穷”又怎么可能到这个样子呢?所以我是任她来打枣的。PPT20课件展示:思考:诗人为何称这些抱走茅草的孩童为“盗贼”,你认为妥当吗?在本节诗中,诗人称孩童为“盗贼”,也不过是一时气急的话,并不是真的说这些孩童是盗贼,完全是出于爱惜茅草而非憎恨孩童,也就应了诗中的一句话“不为困穷宁有此”。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当时因为战祸连连,人民已经是穷困不堪了。PPT21课件展示: “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呢?PPT22课件展示:一叹自己命运困苦,茅屋被秋风吹破,生活无着落。二叹自己年老力衰,没法将茅草拣回来。三叹这些孩童也是生活所迫,迫不得已而为之。一个“叹”字写尽了诗人内心的凄苦、凄凉。这一节中,“老无力”、“忍能”、“公然”、“呼不得”等字要重读。“叹息”这个词,要读出诗人的那种无奈叹息的感情。请再读一读这一节。正所谓:“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又遇顶头风”,茅草没了,屋破了,雨也来了,真是祸不单行啊!PPT23课件展示:诗中所讲的“自经丧乱少睡眠”中“丧乱”是指什么?“长夜”这个词有没有双关的意思?PPT24课件展示:“丧”在这里指的是家庭的不幸,“乱”在这里就是指的“安史之乱”, 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前后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不仅使唐朝由强盛走向了衰亡,而且给人民带了极大的痛苦和不幸。多少人家破人亡,多少人流离失所,这样的长夜何时是一个尽头! 作者 从眼前的处境回想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联想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忧国忧民,再加上“长夜沾湿”,诗人自然“少睡眠”。这里的“长夜”不妨理解为明指当时的苦雨长夜,暗喻当时动荡艰苦的时局没有尽头。 请大家齐读这一节,注意,“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这两句朗读的重音应该落在“云墨色”和“向昏黑”上。环境的阴沉,压抑,所以要读出凄苦之状。杜甫 “自经丧乱少睡眠”,但是他在自身困窘贫苦之时想到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这也是本诗的点睛之笔。 诗歌名句是最能表现诗歌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关键诗句,是足以使全诗生辉,通体发亮的聚光的焦点。让我们一起深入理解这句诗的精神内涵和诗歌艺术上的特色。模块四:探究名句PPT25课件展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分别探究本句内涵,然后交流、补充。教师鼓励学生有自己的体验和思考。)PPT26课件展示: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又声音宏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这是从切身的磨难当中升华出来的深广人道同情,崇高牺牲精神,博大兼济情怀,是人性中最为美好的部分。但是,这种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咏歌不足以表达,所以诗人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杜甫的这首诗之所以光焰万丈,千古不朽,原因就在于此。PPT27课件展示:联系作者写作时的生活处境,你认为后世哪些仁人志士哪篇文章与杜甫在这首诗中抒发的情怀基本一致?你还能说出那篇文章中表达作者情怀的名句吗?PPT28课件展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病起书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日知录·正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狱中题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自题小像》)整首诗学到这里,我们充分的咀嚼了诗人蕴含在字里行间的充沛感情,让我们最后一次朗诵这首诗,读出诗人的愁苦,读出诗人的潦倒,读出诗人的痛心、痛惜、痛苦,读出诗人发自肺腑的祈盼,读出他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PPT29课件展示:模块七:课堂小结课堂小结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这就是伟大的杜甫,这就是杜甫草堂流芳千古的原因。 杜甫在这首诗里不是单纯地写自身之苦,而是通过个人的不幸来反映时代的不幸。在这狂风暴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跃然纸上,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其实,具有这种伟大思想的又何止杜甫一人呢?从“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到杜甫之后“愿天下无饥寒”的白居易,从“先忧后乐”的范仲淹,到“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到“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从“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中国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一直秉承了这样一个优良传统。他们以天下人为念,执著追求着最高尚最完美的理想,正是这种思想,这种传统,使我们看到人性的闪光,看到了民族的精神,看到了人类的希望!模块八:课后学习今天的作业是:PPT30课件展示: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在《春望》中写到的旷日持久的战乱,使诗人日夜渴望得到家人平安的家书。在诗人不禁的哀声长叹中体现出了现实的愁苦与对国家命运焦虑。我们可以结合《春望》的创作背景与主题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的最后一段就是人们常说的“古仁人之心”。背诵时要注意体会诗人的这种情感。老师出镜好,今天的学习就到此结束。同学们,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doc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