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二十二讲:物质的检验、推断和分离物质检验的一般方法物质检验一般先考虑物理方法,再考虑化学方法。物理方法:依据物理性质进行观察、实验、分析、判断,得出结论。化学方法:分别取出少量待检验物质(一般为溶液),加入少量试剂充分反应,观察反应现象,根据现象分析、判断,得出结论。常见物质的主要特性固体物质的颜色白色固体:无水 CuSO 、MgO、P O 、CaO、Ca(OH) 、NaOH、NaCl、Na CO 等。常考红色固体:Cu、Fe2O3,红磷、Cu2O等。常考黑色固体: C(木炭粉)、Fe(铁粉) 、CuO、MnO 、Fe O 等。蓝色固体:CuSO ·5H O等。绿色固体:Cu (OH) CO 等。淡黄色固体:S等。紫黑色固体:KMnO 等。沉淀的颜色(八种常见沉淀)白色:BaSO 、AgCl (两种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CaCO 、BaCO 、Ag2CO3 ,Mg(OH) (能溶于酸的白色沉淀)。蓝色:Cu(OH) 。红褐色:Fe(OH) 。溶液的颜色蓝色溶液:含Cu 的溶液,如CuCl2,Cu(NO3)2,CuSO 溶液。黄色溶液:含Fe 的溶液,如FeCl3,Fe(NO3)3,Fe2(SO4)3溶液。浅绿色溶液:含Fe 的溶液,如FeCl2,Fe(NO3)2,FeSO 溶液。紫色溶液:KMnO 溶液、紫色石蕊试液。无色液体:H2O 、H2O2 。火焰的颜色淡蓝色火焰:H 、S在空气中燃烧。蓝色火焰:CO、CH 在空气中燃烧。蓝紫色火焰:S在纯氧中燃烧。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HCl、SO 、NH 、Cl 等被磁铁吸引的物质:铁、钴、镍等常见离子的检验离子 检验方法 实验现象H 滴加紫色石蕊试液 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用pH试纸测pH pH< 7加入少量锌粒 有气泡 产生OH 滴加紫色石蕊试液 紫色石蕊试液变蓝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用pH试纸测pH pH> 7加CuSO 溶液 生成蓝色 沉淀加 FeCl3溶液 生成红褐色 沉淀滴加足量盐酸,将产生的无色、无味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有气泡 产生,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滴入 AgNO 溶液和稀 HNO 产生白色沉淀,沉淀不溶解先滴入稀盐酸酸化,再滴入 BaCl 溶液 酸化无现象,滴入BaCl 溶液后产生白色沉淀滴入 Ba(NO ) 溶液和稀 HNO3 产生白色沉淀,沉淀不溶解加入强碱溶液,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产生的气体 产生有刺激性气味 的气体,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滴 加 碱 溶 液 ( 如NaOH 溶液) 产生红褐色 沉淀插入铁丝(片) 铁丝(片)表面附有红色 固体滴入强碱溶液 产生蓝色 沉淀向待测液中滴加 AgNO3溶液或Ba(NO ) 溶液时,若待测液中含有,则会生成白色的Ag CO 或 BaCO 沉淀,这两种沉淀都会与稀HNO 反应,产生CO 气体。因此,检验和时,都要用到稀HNO ,使用稀HNO 是为了排除的干扰。常见气体的检验物质 检验的试剂和方法 现象O2 带火星的木条 带火星的木头复燃H2 依次通入灼热的氧化铜和无水硫酸铜 黑色固体变红 ,无水硫酸铜变蓝CO2 澄清石灰水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H2O 无水硫酸铜 无水硫酸铜变蓝CO 依次通入灼热的氧化铜和澄清石灰水 黑色固体变红,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H4 点燃后将生成物依次通入无水硫酸铜和澄清石灰水 无水硫酸铜变蓝,澄清石灰水变浑浊NH3 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石蕊试纸变成蓝色物质的推断常见的突破口解推断题的关键是寻找突破口。作为突破口的一般是物质的状态、溶解性、特征颜色、特征反应等。常见离子的反应特征(见本专题常见离子的检验)化学反应基本类型的特征(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与特殊的化学反应工业炼铁、湿法炼铜、光合作用、高温煅烧大理石等常见的由两种相同元素组成的不同物质:H O 和H O,CO 和CO ,SO 和SO ,FeCl 和FeCl , Fe O 、Fe O 和 FeO等。物质的俗名和化学式俗名 化学式生石灰 CaO干冰 CO 熟石灰、消石灰 Ca(OH) 苛性钠、火碱、烧碱 NaOH纯碱、苏打 Na CO 小苏打 NaHCO3胆矾、蓝矾 CuSO ·5H O尿素 CO(NH ) 物质的名称和主要成分的化学式名称 主要成分的化学式大理石、石灰石 CaCO 天然气(沼气) CH 石灰乳、石灰浆 Ca(OH) 钛白粉 TiO 铜绿 Cu (OH) CO 赤铁矿 Fe O 【典例1.1】(2023·杭州)有一瓶标签无法辨认的试剂,是碳酸钠溶液或硫酸钠溶液中的一种。仅用下列试剂无法进行鉴别的是( )A.试纸 B.酚酞试液 C.稀硫酸 D.硝酸钡溶液【答案】D【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解析】【分析】对于物质鉴别题,首先要掌握各物质的性质,然后根据物质的性质选择所需物质,再利用反应的不同现象加以区分,鉴别题时各物质的现象必须不能相同,否则无法区分。【解答】A、碳酸钠溶液呈碱性,pH>7,硫酸钠溶液呈中性,pH=7,用pH测pH值可以鉴别,不符合题意;B、碳酸钠溶液呈碱性,硫酸钠溶液呈中性,加酚酞试液观察颜色的变化可以鉴别,不符合题意;C、碳酸钠与硫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硫酸钠与硫酸不反应,加入稀硫酸可以鉴别,不符合题意;D、碳酸钠和硫酸钠都能与硝酸钡反应产生白色沉淀,无法鉴别,符合题意;故选D。【对点训练1.1】(2023 广安)某溶液中的溶质可能含有HCl、Na2CO3、H2SO4、MgCl2中的一种或几种。为探究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向盛有一定量样品的烧杯中逐滴加入Ba(OH)2稀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Ba(OH)2溶液的质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已知:BaSO4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原溶液中一定没有H2SO4,可能有Na2CO3B.b点产生的沉淀为BaCO3和Mg(OH)2C.a、b两点之间对应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有两种D.c点对应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只有一种【解答】解:A、由分析可知,原溶液中一定没有H2SO4、Na2CO3,故选项说法错误。B、b点时氯化镁和氢氧化钡恰好完全反应,产生的沉淀为Mg(OH)2,故选项说法错误。C、a、b两点之间的反应是氯化镁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钡,对应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有反应生成的氯化钡和未反应完的氯化镁两种,故选项说法正确。D、c点时氢氧化钡过量,对应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有生成的氯化钡和过量的氢氧化钡两种,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C。【典例1.2】(2022 眉山)某无色水溶液中可能含有以下离子中的几种:H+、Mg2+、Cu2+、Cl﹣、、,为确定其成分,小芳进行了以下实验:①经测定,溶液pH=1;②取部分未知溶液加入过量NaOH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过滤;③取②的部分滤液加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分析上述实验,下列对溶液中含有离子的判断正确的是( )A.一定含有H+、Mg2+,可能含有B.一定含有H+、Mg2+、,可能含有Cl﹣C.一定含有H+、Mg2+,可能含有Cu2+D.一定含有H+、Mg2+、,可能含有Cu2+、Cl﹣【解答】解:镁离子和碳酸根离子会生成溶于酸的碳酸镁沉淀,铜离子在溶液中显蓝色,镁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会生成氢氧化镁沉淀,铜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会生成氢氧化铜沉淀,钡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和碳酸根离子反应生成溶于酸的碳酸钡沉淀。①经测定,溶液pH=1,溶液中含有大量的氢离子,所以样品中一定不含碳酸根离子;②取部分未知溶液加入过量NaOH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过滤,所以样品中一定含有镁离子,一定不含铜离子;③取②的部分滤液加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所以样品中一定含有硫酸根离子,题中的现象不能确定是否含有氯离子,A、一定含有H+、Mg2+、,一定不含碳酸根离子,故A错误;B、一定含有H+、Mg2+、,可能含有Cl﹣,故B正确;C、一定含有H+、Mg2+、,一定不含铜离子,故C错误;D、一定含有H+、Mg2+、,可能含有Cl﹣,一定不含铜离子,故D错误。故选:B。【对点训练1.2】(2023 济宁)甲、乙两厂分布如图所示,箭头代表水流方向。两厂排放的废水中含有K+、Cu2+、Ag+、、OH﹣、Cl﹣六种离子,两厂分别含有其中不同的三种离子。如果在a处取水样进行检测,废水的pH大于7;两厂发水按适当比例混合,可将废水中的某些离子转化成沉淀,这样处理后c处的废水就可以达到排放标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a处废水中含有K+、OH﹣、Cl﹣B.b处废水中一定含有Cu2+,可能含有Cl﹣、C.b处废水显蓝色D.c处废水中溶解的溶质可用作肥料【解答】解:如果在a处取水样进行检测,废水的pH大于7,说明甲厂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氢氧根离子。则不能与氢氧根离子不能共存的铜离子、银离子存在于乙厂废水中,不能与银离子共存的氯离子存在甲厂废水中。两厂的废水中既含有阳离子,又含有阴离子,则甲厂废水中含有钾离子、氢氧根离子和氯离子;乙厂废水中含有银离子、铜离子和硝酸根离子。A、由以上分析可知,a处废水中含有K+、OH﹣、Cl﹣,说法正确;B、由以上分析可知,b处废水中一定含有Cu2+、Ag+、,一定不含Cl﹣,说法错误;C、由以上分析可知,b处废水中一定含有Cu2+,因此b处废水显蓝色,说法正确;D、c处废水中含有钾离子和硝酸根离子,可组成硝酸钾,硝酸钾中含有农作物需求量大的钾元素与氮元素,可用作化肥,说法正确。故选:B。混合物的提纯原则“不减”:非杂质的成分不能减少;“不增”:不能引入新杂质;“易分”:得到的物质要容易分开。分离与提纯的方法物理方法①过滤适用范围:分离不溶性的固体与液体或可溶性固体与不溶性固体组成的混合物。原理:难溶性的物质难以通过滤纸。实例:粗盐的提纯。一般分离时有两种情况过滤后得到不可溶的固体试剂:过滤、洗涤、烘干(如CaCO3中除去Na2CO3)过滤后得到可溶性的固体试剂:过滤、蒸发结晶(如Na2CO3中除去CaCO3)②结晶法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范围: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固体物质。原理: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大的物质,降温时会析出大量晶体。实例:硝酸钾(大量)和氯化钠(少量)的混合溶液,提纯硝酸钾蒸发结晶适用范围: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的固体物质。原理: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的固体物质,加热蒸发时,水分蒸发,晶体析出。实例:海水晒盐;提纯氢氧化钙。③蒸馏适用范围:分离由沸点不同的液体组成的混合物。原理:沸点低的先蒸发出来。实例:通过蒸馏,得到纯净水;分离液态空气法。化学方法选用试剂的要注意的点:选用的试剂只能和杂质反应,不能与被提纯物反应;选用的试剂与杂质反应不能生成与被提纯物同状态的新物质;选用的试剂如果与被提纯物同状态,只能适量,不同状态,最好足量。①沉淀法转化途径:加入一种试剂与杂质反应,生成的沉淀经过滤除去。实例:除去硝酸中的硫酸,可加入适量的Ba(NO ) 溶液,过滤。②气化法转化途径:加入一种试剂与杂质反应,生成气体而除去杂质。实例:除去 NaCl 溶液中混有的 Na CO ,可加入适量盐酸。③转化法转化途径:通过化学反应把杂质转化为被提纯的物质。实例:除去CO 中的少量CO,可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 CuO。④吸收法转化途径:把混合气体通入一种溶液,其中杂质被吸收。实例:除去CO中混有的少量 可先将混合气体通入足量的NaOH 溶液中,然后通入浓硫酸。除去CO2中混有的HCl,通入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或者硝酸银溶液。⑤溶解法转化途径:向混合物中加入某种溶液,将杂质溶解(发生化学反应)除去。实例:除去 Cu中混有的少量 CuO,可先向混合物中加入足量稀盐酸,然后过滤、洗涤、干燥。⑥加热法转化途径:通过加热的方法,使杂质转化为气体或沉淀除去。实例:除去 中混有的少量 可直接加热。⑦置换法转化途径:较活泼金属与较不活泼金属的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从而达到除杂的目的,实例: 溶液中混有少量 可向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Zn粉后再过滤。【典例2.1】(2022·浙江金华·统考一模)下列根据实验目的所设计的实验方案中,不合理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A 检验NaCl中是否含Na2CO3 取样,滴加适量AgNO3溶液,观察是否产生白色沉淀B 分离酒精和水 蒸馏法分离出酒精C 除去铜粉中的CuO 滴加过量稀盐酸后,过滤、洗涤、干燥D 除去稀盐酸中的稀硫酸 滴加氯化钡溶液直至恰好反应,过滤A.A B.B C.C D.D【答案】A【详解】A、NaCl、Na2CO3均能与适量AgNO3溶液反应,不能检验NaCl中是否含Na2CO3,故选项根据实验目的所设计的实验方案不合理;B、酒精和水均为液体,且沸点不同,可蒸馏法分离出酒精,故选项根据实验目的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合理;C、CuO能与过量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铜不与过量稀盐酸反应,再过滤、洗涤、干燥,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根据实验目的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合理;D、稀硫酸能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盐酸,直至恰好反应,过滤,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根据实验目的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合理。故选A。【对点训练2.1】(2022·浙江绍兴·统考一模)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A 检验酒精中是否含有氧元素 在空气中点燃,检验生成物B 除去KCl溶液中的MgCl2 滴加适量Ba(OH)2溶液C 鉴别固体NaOH与NH4NO3 取样,分别溶于水中,观察溶液温度变化D 分离Cu粉和Fe粉的混合物 加入足量的稀硫酸,过滤、洗涤、干燥A.A B.B C.C D.D【答案】C【详解】A、酒精燃烧,因为氧气中含氧元素,不能确定是否含有氧元素,故A错误;B、氯化镁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钡,引入新杂质,故B错误;C、氢氧化钠溶解放热,硝酸铵溶解吸热,取样,分别溶于水中,观察溶液温度变化,可鉴别氢氧化钠和硝酸铵,故C正确;D、分离Cu粉和Fe粉的混合物,既要得到铜粉还要得到铁粉,加入稀硫酸铁粉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故选C。【典例2.2】(2023 泰安)粗盐中含有泥沙及少量可溶性MgCl2、CaCl2、Na2SO4等杂质,为获得精盐进行如图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根据NaCl的溶解度,可计算出溶解10g粗盐所需水的最少质量B.只调换“过量NaOH溶液”与“过量BaCl2溶液”的顺序,也能达到实验目的C.操作c的名称为蒸发结晶D.若称得精盐的质量为8.5g,则该粗盐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是85.0%【解答】解:A.粗盐提纯的实验是在常温条件下进行的,所以可以依据氯化钠的溶解度,把粗盐看出全部是氯化钠,可以计算出溶解10g粗盐所需水的最少质量,故A正确;B.氢氧化钠的作用只是除去氯化镁,氯化钡可以除去硫酸钠,碳酸钠必须放在氯化钡的后面,除去过量的氯化钡和溶液中的氯化钙,所以只调换“过量的NaOH溶液”与“过量的BaCl溶液”的顺序,也能达到实验目的,故B正确;C.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幅度较小,可以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得到氯化钠固体,因此操作c的名称为蒸发结晶,故C正确;D.在粗盐提纯过程中,反应生成了氯化钠,所以称得精盐的质量为8.5g,该粗盐样品中氯化钠的纯度小于85%,故D错误;故选:D。【对点训练2.2】(2023 青岛)海水“晒盐”得到的粗盐中常含有难溶性杂质和氯化镁、氯化钙等可溶性杂质。为除去可溶性杂质,进行如下图所示实验操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步骤①和②的顺序不能颠倒B.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的目的是除尽Mg2+C.步骤③中所得沉淀的成分是碳酸钙D.步骤④中只发生了中和反应【解答】解:A、镁离子用氢氧根离子沉淀,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将氯化镁除去;钙离子用碳酸根离子沉淀,过量的碳酸钠溶液能将氯化钙除去;至于先除镁离子,还是先除钙离子离子都可以;步骤①和②的顺序可以颠倒,故选项说法错误。B、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的目的是除尽Mg2+,故选项说法正确。C、氢氧化钠和氯化镁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碳酸钠和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步骤③中所得沉淀的成分是氢氧化镁和碳酸钙,故选项说法不正确。D、步骤④中,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不只发生了中和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B。真题演练(2023黑龙江牡丹江真题 )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所选择的方法正确的是( )序号 物质 杂质 除杂方法A CO2 H2O 将气体通过足量的浓硫酸B NaCl 泥沙 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C O2 N2 将气体通过灼热的铜网D KCl溶液 K2CO3 向溶液中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过滤【答案】A【解析】A、CO2(H2O):将气体通过足量的浓硫酸,浓硫酸不与二氧化碳,具有吸水性将水分吸收,杂质被除去,且未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选择的方法正确,符合题意;B、NaCl(泥沙):加水溶解,NaCl溶于水,泥沙不溶解,过滤、洗涤、干燥得到泥沙,选择的方法不正确,应溶解、过滤、蒸发,不符合题意;C、O2(N2):将气体通过灼热的铜网,铜与氧气反应,不与氮气反应,违背除杂原则“所选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选择的方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D、KCl(K2CO3):向溶液中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氯化钡不与氯化钾反应,与碳酸钾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钾,碳酸钾被除去,但引入新杂质过量的BaCl2,违背除杂原则“不能引入新杂质”,选择的方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2022 泰安)有一包固体粉末X,可能含有碳酸钙、硫酸铜、硫酸亚铁、镁粉中的两种或多种。为确定固体粉末的成分,现取进行下列实验,实验过程及现象如图所示(不考虑水、稀盐酸的挥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若滤液1呈无色,则滤液2中可能会有Fe2+、Cu2+、Mg2+B.若气体1为纯净物,则原固体X一定不含碳酸钙C.若滤液2呈浅绿色,则滤渣1中一定含有铜、铁D.若气体1为混合物,则滤渣1中一定含有碳酸钙、铜、铁【解答】解:一包固体粉末X,可能含有碳酸钙、硫酸铜、硫酸亚铁、镁粉,加足量水得滤渣1,向沉淀1中加入稀盐酸得到气体1、滤液2和滤渣2,说明滤渣2和滤渣1中一定有铜,则原固体中含有镁粉和硫酸铜。A、硫酸铜在溶液中显蓝色,硫酸亚铁在溶液中显浅绿色,若滤液1呈无色,滤液1中无硫酸铜和硫酸亚铁,滤渣1中一定有铜,可能有铁、镁,加入稀盐酸,铜与盐酸不反应,则滤液2中没有Cu2+;铁、镁与盐酸反应,则滤液2中可能会有Fe2+、Mg2+,故A错误;B、若气体1为纯净物,可能为氢气,也可能为二氧化碳,则原固体X中可能有碳酸钙,故B错误;C、若溶液2呈浅绿色,硫酸亚铁在溶液中显浅绿色,滤渣1中含有铁、铜,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故C正确;D、若气体1为混合物,所以气体1一定是二氧化碳、氢气,滤渣1中含有碳酸钙、铜,如果X中含有硫酸亚铁,则滤渣1中一定有铁,可能有镁,如果X中没有硫酸亚铁,滤渣1中一定有镁,故D错误;故选:C。(2023重庆B真题)鉴别是重要的实验技能。分别鉴别两组物质:①C、CuO②稀H2SO4、Na2CO3溶液,都能选用的试剂是( )A. O2 B. NaOH溶液 C. 铁片 D. 稀H2SO4【答案】D【解析】A、①C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固体逐渐减少;CuO不与氧气反应,可以鉴别;②稀H2SO4、Na2CO3溶液都不与氧气反应,无法鉴别;故A错误;B、①C、CuO都不与氢氧化钠反应,无法鉴别;②稀H2SO4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但无明显现象;Na2CO3溶液和氢氧化钠不反应,无法鉴别;故B错误;C、①C、CuO都不和铁反应,无法鉴别;②稀H2SO4和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有气泡产生;Na2CO3溶液与铁不反应,可以鉴别;故C错误;D、①C和硫酸不反应;CuO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固体溶解,溶液变为蓝色,可以鉴别;②碳酸钠和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有气泡产生,可以鉴别;故D正确。故选D。(2023湖北随州真题)下列实验操作(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方案)A 除去铜粉中少量的Fe 加足量的稀盐酸,过滤、洗涤、干燥B 鉴别二氧化碳和氮气两瓶气体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中C 检验硬水和软水 取样,滴加肥皂水,振荡,观察现象D 区分化肥和KCl 取样,加少量熟石灰粉末,混合研磨,闻气味【答案】B【解析】A、铜不能和稀盐酸反应,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加入足量稀盐酸,过滤、洗涤、干燥后可以得到铜粉。即除去铜粉中的少量铁粉。A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B、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氮气和二氧化碳均能使木条熄灭。无法鉴别二氧化碳和氮气两瓶气体。B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符合题意;C、检验硬水和软水的方法是向水中加入肥皂水振荡,泡沫多的是软水,泡沫少,浮渣多的是硬水。C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D、NH4Cl加熟石灰研磨后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KCl加熟石灰研磨后无明显变化,用加熟石灰研磨后闻气味的方法可以区分NH4Cl和KCl。D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选择B。(2023四川内江真题)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A 鉴别棉线和羊毛线 灼烧闻气味B 分离木炭粉和铁粉的混合物 将磁铁靠近混合物C 除去CO2中的HCl气体 通过盛有足量NaOH溶液的洗气瓶D 检验蜡烛中是否含有氢元素 在蜡烛的火焰上方罩一只干燥的冷烧杯,观察现象【答案】C【解析】A、棉线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灼烧有纸燃烧的气味,羊毛线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灼烧有烧焦羽毛的气味,气味不同,可以区分,不符合题意;B、将磁铁靠近混合物,铁粉能被磁铁吸引,木炭粉不能被吸引,可达到分离的目的,不符合题意;C、通过盛有足量NaOH溶液的洗气瓶,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氢氧化钠和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不但除去了杂质,也除去了原物质,符合题意;D、在蜡烛的火焰上方罩一只干燥的冷烧杯,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水由H、O元素组成,氧气由氧元素组成,则蜡烛中一定含氢元素,不符合题意。故选C。(2023 南充)下列有关物质的除杂和鉴别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A 除去KCl中的MnO2 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B 除去CO2中的HCl 将混合气体通过氢氧化钠溶液C 鉴别羊毛和涤纶 取样灼烧,闻气味D 鉴别NH4Cl和(NH4)2SO4 分别加入熟石灰,研磨,闻气味A.A B.B C.C D.D【解答】解:A.KCl易溶于水,MnO2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结晶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故错误;B.二氧化碳和氯化氢均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达不到除去杂质的目的,故错误;C.羊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灼烧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涤纶灼烧产生刺激性的气味,可以鉴别,故正确;D.NH4Cl和(NH4)2SO4均属于铵态氮肥,与熟石灰混合研磨均能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不能鉴别开两种盐,故错误;故选:C。(2022广州中考)下列实验方案中,能达到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A 除去盐酸中的少量硫酸 加入过量Ba(NO3)2溶液后过滤B 除去MgCl2溶液中的少量盐酸 加入过量MgO后过滤C 鉴别NH4Cl和K2CO3固体 取样,加入CaCl2粉末,研磨、闻气味D 鉴别NaCl和Na2SO4溶液 取样,滴加Mg(NO3)2溶液,观察现象A. A B. B C. C D. D【答案】B【解析】A、加入过量的硝酸钡溶液,硝酸钡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和硝酸,过滤,除去硫酸钡,虽然除去了杂质,但是引入了新的杂质硝酸和硝酸钡,不符合题意;B、加入过量氧化镁,氧化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过滤,除去过量的氧化镁,可除去杂质,符合题意;C、氯化铵固体和碳酸钾固体,均与氯化钙固体不反应,无明显现象,无法鉴别,应加入氢氧化钙粉末,氢氧化钙和氯化铵反应生成氨气,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碳酸钾固体和氢氧化钙固体不反应,无明显现象,现象不同,可以区分,不符合题意;D、取样,滴加硝酸镁溶液,硝酸镁和氯化钠、硫酸钠均不反应,均无明显现象,现象相同,无法区分,不符合题意故选B。(2022湖北潜江等中考)下列有关物质的除杂方法不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 所含杂质 除杂方法A CO2 O2 将气体通过灼热的铜网,充分反应B NaOH溶液 Na2CO3 加入适量稀盐酸,充分反应C Al2(SO4)3溶液 CuSO4 加入适量的铝粉充分反应后,过滤D KCl固体 MnO2 加水溶解后,过滤,蒸发结晶【答案】B【解析】A、CO2中混有的O2,将气体通过灼热的铜网,充分反应,铜会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正确。B、NaOH溶液中混有Na2CO3,加入适量稀盐酸,充分反应,稀盐酸会与氢氧化钠反应,也会与碳酸钠反应,违背除杂原则,选项错误。C、Al2(SO4)3溶液中混有CuSO4,加入适量的铝粉充分反应后,过滤,铝会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铝,正确。D、KCl固体中混有MnO2,加水溶解后,过滤,蒸发结晶即可得到氯化钾,二氧化锰在滤渣中,正确。故选:B。(2022山东威海)下列分离提纯物质(括号内为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杂质) 具体操作A NaHCO3固体(Na2CO3) 加热B NaCl溶液(Na2SO4) 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过滤C CO2(水蒸气) 将混合气体通过装有NaOH固体的干燥管D MgCl2溶液(NaCl) 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过滤,洗涤,向滤渣中加适量稀盐酸A.A B.B C.C D.D【答案】D【解答】解:A、NaHCO3固体在加热条件下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B、Na2SO4能与过量的BaCl2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氯化钡(过量的),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C、氢氧化钠固体具有吸水性,但能与二氧化碳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D、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氢氧化钠能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过滤,洗涤,向滤渣中加适量稀盐酸,氢氧化镁能与适量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故选:D。(2023 济宁)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含有FeCl3、CaCO3、NaOH、Ba(OH)2、BaCl2、Na2SO4中的几种,为确定其组成,取适量试样进行下列实验。请根据实验现象推断:①取试样溶于水,搅拌、过滤,得到无色澄清溶液A和白色沉淀B;②取上述无色澄清溶液A,通入适量的CO2,生成白色沉淀C;③取上述白色沉淀B,加入过量的稀硝酸,沉淀全部消失。综合上述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1)由①得原固体粉末中一定不含 (写化学式);(2)由②③得原固体粉末中一定不含 (写化学式);(3)由实验现象综合判断,固体粉末的混合组成中,最多是含有4种物质的混合,最少是含有 种物质的混合。【解答】解:(1)①取试样溶于水,搅拌、过滤,得到无色澄清溶液A和白色沉淀B,由于氯化铁在溶液中呈黄色,铁离子形成的氢氧化铁沉淀为红褐色沉淀,所以该固体粉末中一定不含有氯化铁(FeCl3),白色沉淀B中可能含有碳酸钙、硫酸钡中的一种或两种,故答案为:FeCl3;(2)②取上述无色澄清溶液A,通入适量的CO2,生成白色沉淀C,由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水,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再与氯化钡反应也会生成碳酸钡沉淀,所以无色澄清溶液A中一定含有钡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则白色粉末中含有氢氧化钡或氢氧化钠和氯化钡或氢氧化钡、氢氧化钠、氯化钡;③取上述白色沉淀B,加入过量的稀硝酸,沉淀全部消失,可判断白色沉淀一定含有碳酸钙,一定不含有硫酸钡,故可判断白色粉末中一定不含硫酸钠(Na2SO4),故填:Na2SO4;(3)由上可知,白色粉末中一定不含有氯化铁和硫酸钠,则固体粉末的混合组成中,最多是含有4种物质(CaCO3、NaOH、Ba(OH)2、BaCl2)的混合,最少是含有碳酸钙和氢氧化钡两种物质的混合,故答案为:2。(2023·湖南郴州·统考中考真题)A~F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其中D为赤铁矿的主要成分,F为黑色固体。各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反应条件均已略去)。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1)F的化学式是 。(2)写出B的一种用途 。(3)写出B+D→A+E的化学方程式 。(4)上述转化关系中未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答案】(1)Fe3O4(2)作燃料(合理即可)(3)(4)复分解反应【分析】A~F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其中D为赤铁矿的主要成分,故D为氧化铁,A能生成B和C,B能与D氧化铁反应生成A和E,E能与C反应生成F,F为黑色固体,根据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与氧化铁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水,铁与氧气点燃生成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故A为水,B为氢气,C为氧气,E为铁,F为四氧化三铁,代入验证,推论合理。【详解】(1)由分析可知,F为四氧化三铁,化学式为Fe3O4;(2)由分析可知,B为氢气,氢气具有可燃性,可用作燃料(合理即可);(3)B+D→A+E即为氢气与氧化铁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氢气与氧化铁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水,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铁与氧气点燃生成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故上述转化关系中未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复分解反应。(2023·湖南邵阳·统考中考真题)已知A~H为初中化学常见的8种物质,已知A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的溶液为蓝色;从物质类别来看,A和B属于同一类别,C和D属于同一类别,F和G属于同一类别,他们的相互关系如图所示。(物质类别是指:单质、氧化物、酸、碱、盐;“→”表示一种物质可以通过一步反应转化为另一种物质,“—”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反应;反应条件、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已略去) (1)物质A的化学式 ;(2)B→C反应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3)D→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1)CO2(2)复分解反应(3)BaCl2+H2SO4=BaSO4↓+2HCl【分析】已知A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A是二氧化碳,而C的溶液为蓝色,含有铜离子的盐溶液一般都是蓝色,C可以为硫酸铜,因为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氧化铜和一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A和B属于同一类别都属于氧化物,故B为氧化铜;C和D属于同一类别都属于盐,D可为氯化钡,硫酸铜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的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铜,D和E可以相互转化,E可以是盐酸,盐酸和碳酸钡反应生成氯化钡、水和二氧化碳,氯化钡与硫酸反应生成白色的硫酸钡沉淀和盐酸,H可以是硝酸(或氢气),盐酸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的氯化银沉淀和硝酸,硝酸与氧化铜反应生成硝酸铜和水(或锌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氢气与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铜和水);F和G属于同一类别可以是碱,F可为氢氧化钙,G可为氢氧化钠,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氢氧化钠都反应,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详解】(1)由分析可知,物质A为二氧化碳,化学式为CO2;(2)由分析可知,B为氧化铜,C为硫酸铜,B→C反应为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是由两种物质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物质,属于复分解反应;(3)由分析可知,D可为氯化钡,E可以是盐酸,D→E反应为氯化钡与硫酸反应生成白色的硫酸钡沉淀和盐酸,化学方程式为BaCl2+H2SO4=BaSO4↓+2HCl。(2023·湖南怀化·统考中考真题)海水是一种重要资源,利用海水可制取金属镁等物质。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流程: 根据流程回答下列问题:(1)操作Ⅰ的名称是 ,该操作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和 ;该仪器在操作Ⅰ中的作用是 。操作Ⅰ中加入的NaOH溶液应过量,其目的是 。(2)试剂X是 (填名称),写出溶液A中加入试剂X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1) 过滤 玻璃棒 引流 将MgCl2完全转化为Mg(OH)2沉淀(2) 稀盐酸 NaOH+HCl=NaCl+H2O【详解】(1)根据流程图可知操作Ⅰ为固液分离,则为过滤操作;过滤操作中需要用到的仪器为铁架台(带铁圈)、烧杯、漏斗、玻璃棒,其中烧杯、漏斗、玻璃棒为玻璃仪器;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为引流,防止液体溅出;NaOH能与MgCl2反应生成Mg(OH)2沉淀与NaCl,实验中需要加过量的NaOH,可以将MgCl2完全转化为Mg(OH)2沉淀;(2)MgCl2溶液中含有少量的NaCl,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反应后过滤得到的滤液A中溶质为NaOH、NaCl,固体B为Mg(OH)2;NaOH能与HCl反应生成NaCl与H2O,Mg(OH)2能与HCl反应生成MgCl2与H2O,则X试剂为稀盐酸;溶液A中NaOH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2023 达州)为了参加2023年5月举行的化学实验操作考试,各学校积极组织了实验操作训练。小姚同学完成了“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蒸馏水的鉴别”实验,请你帮他完成实验报告的填写。【实验题目】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蒸馏水的鉴别【实验目的】选择合适的指示剂鉴别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蒸馏水【实验仪器】小试管5支、试管刷等【实验药品】随机编号为A、B、C的三种待测液,酚酞试液(装于滴瓶),石蕊试液(装于滴瓶)【实验过程】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①分别取A、B、C待测液1﹣2mL于三支试管中,分别滴入1﹣2滴石蕊试液,振荡。 B中的石蕊试液变 ,另外两支试管中的液体呈蓝色、紫色,但颜色相近。 鉴别出B是 ,A、C无法准确鉴别。②另取A、C待测液1﹣2mL于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入1﹣2滴酚酞试液,振荡。 C中的酚酞试液变 ,A中无明显现象。 鉴别出C是 ,A是蒸馏水。【交流反思】小峰同学认为,只用酚酞试液也能完成该实验。他设计方案并完成了实验。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①分别取A、B、C待测液1﹣2mL于三支试管中,分别滴入1﹣2滴酚酞试液,振荡。 C中液体呈红色,A、B中无明显现象。 鉴别出C。②将①中的红色液体分为两等份, 。 观察到其中一支试管有明显的现象: 。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鉴别出A、B。【解答】解:【实验过程】①稀盐酸显酸性、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蒸馏水显中性,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红色,遇碱性溶液变蓝色,遇中性溶液不变色;分别取A、B、C待测液1﹣2mL于三支试管中,分别滴入1﹣2滴石蕊试液振荡,A、C两支试管中的液体呈蓝色、紫色,但颜色相近,则B中的石蕊试液变红色,由此鉴别出B是稀盐酸,A、C分别是氢氧化钠溶液、蒸馏水。②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蒸馏水显中性,无色酚酞试液遇碱性溶液变红色,遇酸性和中性溶液不变色;另取A、C待测液1﹣2mL于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入1﹣2滴酚酞试液振荡,A中无明显现象,则C中的酚酞试液变红色,由此鉴别出C是氢氧化钠溶液,A是蒸馏水。【交流反思】①无色酚酞试液遇碱性溶液变红色,由C中液体呈红色,可以鉴别出C是氢氧化钠溶液。②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中性的氯化钠和水,氯化钠和水都不能使酚酞变色;将①中的红色液体分为两等份,分别滴入足量的A、B待测液,振荡,观察到其中一支试管有明显的现象: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则可以确定该试管滴入的是稀盐酸,从而鉴别出A、B,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Cl+NaOH=NaCl+H2O。故答案为:【实验过程】①红色;稀盐酸;②红色;氢氧化钠溶液;【交流反思】②分别滴入足量的A、B待测液,振荡;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HCl+NaOH=NaCl+H2O。知识梳理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二十二讲:物质的检验、推断和分离物质检验的一般方法物质检验一般先考虑物理方法,再考虑化学方法。物理方法:依据物理性质进行观察、实验、分析、判断,得出结论。化学方法:分别取出少量待检验物质(一般为溶液),加入少量试剂充分反应,观察反应现象,根据现象分析、判断,得出结论。常见物质的主要特性固体物质的颜色白色固体:无水 CuSO 、MgO、P O 、CaO、Ca(OH) 、NaOH、NaCl、Na CO 等。常考红色固体:Cu、Fe2O3,红磷、Cu2O等。常考黑色固体: C(木炭粉)、Fe(铁粉) 、CuO、MnO 、Fe O 等。蓝色固体:CuSO ·5H O等。绿色固体:Cu (OH) CO 等。淡黄色固体:S等。紫黑色固体:KMnO 等。沉淀的颜色(八种常见沉淀)白色: 、 (两种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 、 , (能溶于酸的白色沉淀)。蓝色: 。红褐色: 。溶液的颜色蓝色溶液:含Cu 的溶液,如CuCl2,Cu(NO3)2,CuSO 溶液。黄色溶液:含Fe 的溶液,如FeCl3,Fe(NO3)3,Fe2(SO4)3溶液。浅绿色溶液:含Fe 的溶液,如FeCl2,Fe(NO3)2,FeSO 溶液。紫色溶液:KMnO 溶液、紫色石蕊试液。无色液体: 、 。火焰的颜色淡蓝色火焰:H 、S在空气中燃烧。蓝色火焰:CO、CH 在空气中燃烧。蓝紫色火焰:S在纯氧中燃烧。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HCl、SO 、NH 、Cl 等被磁铁吸引的物质:铁、钴、镍等常见离子的检验离子 检验方法 实验现象H 滴加紫色石蕊试液 紫色石蕊试液变用pH试纸测pH pH 7加入少量锌粒 有 产生OH 滴加紫色石蕊试液 紫色石蕊试液变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无色酚酞试液变用pH试纸测pH pH 7加CuSO 溶液 生成 沉淀加 FeCl3溶液 生成 沉淀滴加足量盐酸,将产生的无色、无味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有 产生,澄清石灰水变滴入 AgNO 溶液和稀 HNO 产生白色沉淀,沉淀不溶解先滴入稀盐酸酸化,再滴入 BaCl 溶液 酸化无现象,滴入BaCl 溶液后产生白色沉淀滴入 Ba(NO ) 溶液和稀 HNO3 产生白色沉淀,沉淀不溶解加入强碱溶液,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产生的气体 产生 的气体,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滴 加 碱 溶 液 ( 如NaOH 溶液) 产生 沉淀插入铁丝(片) 铁丝(片)表面附有 固体滴入强碱溶液 产生 沉淀向待测液中滴加 AgNO3溶液或Ba(NO ) 溶液时,若待测液中含有,则会生成白色的Ag CO 或 BaCO 沉淀,这两种沉淀都会与稀HNO 反应,产生CO 气体。因此,检验和时,都要用到稀HNO ,使用稀HNO 是为了排除的干扰。常见气体的检验物质 检验的试剂和方法 现象O2 带火星的木条 带火星的木头H2 依次通入灼热的氧化铜和无水硫酸铜 黑色固体 ,无水硫酸铜CO2 澄清石灰水H2O 无水硫酸铜 无水硫酸铜CO 依次通入灼热的氧化铜和澄清石灰水 黑色固体变红,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H4 点燃后将生成物依次通入无水硫酸铜和澄清石灰水 无水硫酸铜变蓝,澄清石灰水变浑浊NH3 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石蕊试纸变成物质的推断常见的突破口解推断题的关键是寻找突破口。作为突破口的一般是物质的状态、溶解性、特征颜色、特征反应等。常见离子的反应特征(见本专题常见离子的检验)化学反应基本类型的特征(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与特殊的化学反应工业炼铁、湿法炼铜、光合作用、高温煅烧大理石等常见的由两种相同元素组成的不同物质:H O 和H O,CO 和CO ,SO 和SO ,FeCl 和FeCl , Fe O 、Fe O 和 FeO等。物质的俗名和化学式俗名 化学式生石灰 CaO干冰 CO 熟石灰、消石灰 Ca(OH) 苛性钠、火碱、烧碱 NaOH纯碱、苏打 Na CO 小苏打 NaHCO3胆矾、蓝矾 CuSO ·5H O尿素 CO(NH ) 物质的名称和主要成分的化学式名称 主要成分的化学式大理石、石灰石 CaCO 天然气(沼气) CH 石灰乳、石灰浆 Ca(OH) 钛白粉 TiO 铜绿 Cu (OH) CO 赤铁矿 Fe O 【典例1.1】(2023·杭州)有一瓶标签无法辨认的试剂,是碳酸钠溶液或硫酸钠溶液中的一种。仅用下列试剂无法进行鉴别的是( )A.试纸 B.酚酞试液 C.稀硫酸 D.硝酸钡溶液【对点训练1.1】(2023 广安)某溶液中的溶质可能含有HCl、Na2CO3、H2SO4、MgCl2中的一种或几种。为探究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向盛有一定量样品的烧杯中逐滴加入Ba(OH)2稀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Ba(OH)2溶液的质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已知:BaSO4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原溶液中一定没有H2SO4,可能有Na2CO3B.b点产生的沉淀为BaCO3和Mg(OH)2C.a、b两点之间对应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有两种D.c点对应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只有一种【典例1.2】(2022 眉山)某无色水溶液中可能含有以下离子中的几种:H+、Mg2+、Cu2+、Cl﹣、、,为确定其成分,小芳进行了以下实验:①经测定,溶液pH=1;②取部分未知溶液加入过量NaOH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过滤;③取②的部分滤液加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分析上述实验,下列对溶液中含有离子的判断正确的是( )A.一定含有H+、Mg2+,可能含有B.一定含有H+、Mg2+、,可能含有Cl﹣C.一定含有H+、Mg2+,可能含有Cu2+D.一定含有H+、Mg2+、,可能含有Cu2+、Cl﹣【对点训练1.2】(2023 济宁)甲、乙两厂分布如图所示,箭头代表水流方向。两厂排放的废水中含有K+、Cu2+、Ag+、、OH﹣、Cl﹣六种离子,两厂分别含有其中不同的三种离子。如果在a处取水样进行检测,废水的pH大于7;两厂发水按适当比例混合,可将废水中的某些离子转化成沉淀,这样处理后c处的废水就可以达到排放标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a处废水中含有K+、OH﹣、Cl﹣B.b处废水中一定含有Cu2+,可能含有Cl﹣、C.b处废水显蓝色D.c处废水中溶解的溶质可用作肥料混合物的提纯原则“不减”:非杂质的成分不能减少;“不增”:不能引入新杂质;“易分”:得到的物质要容易分开。分离与提纯的方法物理方法①过滤适用范围:分离不溶性的固体与液体或可溶性固体与不溶性固体组成的混合物。原理:难溶性的物质难以通过滤纸。实例:粗盐的提纯。一般分离时有两种情况过滤后得到不可溶的固体试剂:过滤、洗涤、烘干(如CaCO3中除去Na2CO3)过滤后得到可溶性的固体试剂:过滤、蒸发结晶(如Na2CO3中除去CaCO3)②结晶法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范围: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固体物质。原理: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大的物质,降温时会析出大量晶体。实例:硝酸钾(大量)和氯化钠(少量)的混合溶液,提纯硝酸钾蒸发结晶适用范围: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的固体物质。原理: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的固体物质,加热蒸发时,水分蒸发,晶体析出。实例:海水晒盐;提纯氢氧化钙。③蒸馏适用范围:分离由沸点不同的液体组成的混合物。原理:沸点低的先蒸发出来。实例:通过蒸馏,得到纯净水;分离液态空气法。化学方法选用试剂的要注意的点:选用的试剂只能和杂质反应,不能与被提纯物反应;选用的试剂与杂质反应不能生成与被提纯物同状态的新物质;选用的试剂如果与被提纯物同状态,只能适量,不同状态,最好足量。①沉淀法转化途径:加入一种试剂与杂质反应,生成的沉淀经过滤除去。实例:除去硝酸中的硫酸,可加入适量的Ba(NO ) 溶液,过滤。②气化法转化途径:加入一种试剂与杂质反应,生成气体而除去杂质。实例:除去 NaCl 溶液中混有的 Na CO ,可加入适量盐酸。③转化法转化途径:通过化学反应把杂质转化为被提纯的物质。实例:除去CO 中的少量CO,可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 CuO。④吸收法转化途径:把混合气体通入一种溶液,其中杂质被吸收。实例:除去CO中混有的少量 可先将混合气体通入足量的NaOH 溶液中,然后通入浓硫酸。除去CO2中混有的HCl,通入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或者硝酸银溶液。⑤溶解法转化途径:向混合物中加入某种溶液,将杂质溶解(发生化学反应)除去。实例:除去 Cu中混有的少量 CuO,可先向混合物中加入足量稀盐酸,然后过滤、洗涤、干燥。⑥加热法转化途径:通过加热的方法,使杂质转化为气体或沉淀除去。实例:除去 中混有的少量 可直接加热。⑦置换法转化途径:较活泼金属与较不活泼金属的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从而达到除杂的目的,实例: 溶液中混有少量 可向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Zn粉后再过滤。【典例2.1】(2022·浙江金华·统考一模)下列根据实验目的所设计的实验方案中,不合理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A 检验NaCl中是否含Na2CO3 取样,滴加适量AgNO3溶液,观察是否产生白色沉淀B 分离酒精和水 蒸馏法分离出酒精C 除去铜粉中的CuO 滴加过量稀盐酸后,过滤、洗涤、干燥D 除去稀盐酸中的稀硫酸 滴加氯化钡溶液直至恰好反应,过滤A.A B.B C.C D.D【对点训练2.1】(2022·浙江绍兴·统考一模)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A 检验酒精中是否含有氧元素 在空气中点燃,检验生成物B 除去KCl溶液中的MgCl2 滴加适量Ba(OH)2溶液C 鉴别固体NaOH与NH4NO3 取样,分别溶于水中,观察溶液温度变化D 分离Cu粉和Fe粉的混合物 加入足量的稀硫酸,过滤、洗涤、干燥A.A B.B C.C D.D【典例2.2】(2023 泰安)粗盐中含有泥沙及少量可溶性MgCl2、CaCl2、Na2SO4等杂质,为获得精盐进行如图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根据NaCl的溶解度,可计算出溶解10g粗盐所需水的最少质量B.只调换“过量NaOH溶液”与“过量BaCl2溶液”的顺序,也能达到实验目的C.操作c的名称为蒸发结晶D.若称得精盐的质量为8.5g,则该粗盐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是85.0%【对点训练2.2】(2023 青岛)海水“晒盐”得到的粗盐中常含有难溶性杂质和氯化镁、氯化钙等可溶性杂质。为除去可溶性杂质,进行如下图所示实验操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步骤①和②的顺序不能颠倒B.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的目的是除尽Mg2+C.步骤③中所得沉淀的成分是碳酸钙D.步骤④中只发生了中和反应真题演练(2023黑龙江牡丹江真题 )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所选择的方法正确的是( )序号 物质 杂质 除杂方法A CO2 H2O 将气体通过足量的浓硫酸B NaCl 泥沙 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C O2 N2 将气体通过灼热的铜网D KCl溶液 K2CO3 向溶液中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过滤(2022 泰安)有一包固体粉末X,可能含有碳酸钙、硫酸铜、硫酸亚铁、镁粉中的两种或多种。为确定固体粉末的成分,现取进行下列实验,实验过程及现象如图所示(不考虑水、稀盐酸的挥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若滤液1呈无色,则滤液2中可能会有Fe2+、Cu2+、Mg2+B.若气体1为纯净物,则原固体X一定不含碳酸钙C.若滤液2呈浅绿色,则滤渣1中一定含有铜、铁D.若气体1为混合物,则滤渣1中一定含有碳酸钙、铜、铁(2023重庆B真题)鉴别是重要的实验技能。分别鉴别两组物质:①C、CuO②稀H2SO4、Na2CO3溶液,都能选用的试剂是( )A. O2 B. NaOH溶液 C. 铁片 D. 稀H2SO4(2023湖北随州真题)下列实验操作(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方案)A 除去铜粉中少量的Fe 加足量的稀盐酸,过滤、洗涤、干燥B 鉴别二氧化碳和氮气两瓶气体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中C 检验硬水和软水 取样,滴加肥皂水,振荡,观察现象D 区分化肥和KCl 取样,加少量熟石灰粉末,混合研磨,闻气味(2023四川内江真题)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A 鉴别棉线和羊毛线 灼烧闻气味B 分离木炭粉和铁粉的混合物 将磁铁靠近混合物C 除去CO2中的HCl气体 通过盛有足量NaOH溶液的洗气瓶D 检验蜡烛中是否含有氢元素 在蜡烛的火焰上方罩一只干燥的冷烧杯,观察现象(2023 南充)下列有关物质的除杂和鉴别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A 除去KCl中的MnO2 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B 除去CO2中的HCl 将混合气体通过氢氧化钠溶液C 鉴别羊毛和涤纶 取样灼烧,闻气味D 鉴别NH4Cl和(NH4)2SO4 分别加入熟石灰,研磨,闻气味A.A B.B C.C D.D(2022广州中考)下列实验方案中,能达到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A 除去盐酸中的少量硫酸 加入过量Ba(NO3)2溶液后过滤B 除去MgCl2溶液中的少量盐酸 加入过量MgO后过滤C 鉴别NH4Cl和K2CO3固体 取样,加入CaCl2粉末,研磨、闻气味D 鉴别NaCl和Na2SO4溶液 取样,滴加Mg(NO3)2溶液,观察现象A. A B. B C. C D. D(2022湖北潜江等中考)下列有关物质的除杂方法不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 所含杂质 除杂方法A CO2 O2 将气体通过灼热的铜网,充分反应B NaOH溶液 Na2CO3 加入适量稀盐酸,充分反应C Al2(SO4)3溶液 CuSO4 加入适量的铝粉充分反应后,过滤D KCl固体 MnO2 加水溶解后,过滤,蒸发结晶(2022山东威海)下列分离提纯物质(括号内为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杂质) 具体操作A NaHCO3固体(Na2CO3) 加热B NaCl溶液(Na2SO4) 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过滤C CO2(水蒸气) 将混合气体通过装有NaOH固体的干燥管D MgCl2溶液(NaCl) 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过滤,洗涤,向滤渣中加适量稀盐酸A.A B.B C.C D.D(2023 济宁)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含有FeCl3、CaCO3、NaOH、Ba(OH)2、BaCl2、Na2SO4中的几种,为确定其组成,取适量试样进行下列实验。请根据实验现象推断:①取试样溶于水,搅拌、过滤,得到无色澄清溶液A和白色沉淀B;②取上述无色澄清溶液A,通入适量的CO2,生成白色沉淀C;③取上述白色沉淀B,加入过量的稀硝酸,沉淀全部消失。综合上述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1)由①得原固体粉末中一定不含 (写化学式);(2)由②③得原固体粉末中一定不含 (写化学式);(3)由实验现象综合判断,固体粉末的混合组成中,最多是含有4种物质的混合,最少是含有 种物质的混合。(2023·湖南郴州·统考中考真题)A~F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其中D为赤铁矿的主要成分,F为黑色固体。各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反应条件均已略去)。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1)F的化学式是 。(2)写出B的一种用途 。(3)写出B+D→A+E的化学方程式 。(4)上述转化关系中未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2023·湖南邵阳·统考中考真题)已知A~H为初中化学常见的8种物质,已知A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的溶液为蓝色;从物质类别来看,A和B属于同一类别,C和D属于同一类别,F和G属于同一类别,他们的相互关系如图所示。(物质类别是指:单质、氧化物、酸、碱、盐;“→”表示一种物质可以通过一步反应转化为另一种物质,“—”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反应;反应条件、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已略去) (1)物质A的化学式 ;(2)B→C反应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3)D→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023·湖南怀化·统考中考真题)海水是一种重要资源,利用海水可制取金属镁等物质。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流程: 根据流程回答下列问题:(1)操作Ⅰ的名称是 ,该操作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和 ;该仪器在操作Ⅰ中的作用是 。操作Ⅰ中加入的NaOH溶液应过量,其目的是 。(2)试剂X是 (填名称),写出溶液A中加入试剂X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023 达州)为了参加2023年5月举行的化学实验操作考试,各学校积极组织了实验操作训练。小姚同学完成了“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蒸馏水的鉴别”实验,请你帮他完成实验报告的填写。【实验题目】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蒸馏水的鉴别【实验目的】选择合适的指示剂鉴别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蒸馏水【实验仪器】小试管5支、试管刷等【实验药品】随机编号为A、B、C的三种待测液,酚酞试液(装于滴瓶),石蕊试液(装于滴瓶)【实验过程】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①分别取A、B、C待测液1﹣2mL于三支试管中,分别滴入1﹣2滴石蕊试液,振荡。 B中的石蕊试液变 ,另外两支试管中的液体呈蓝色、紫色,但颜色相近。 鉴别出B是 ,A、C无法准确鉴别。②另取A、C待测液1﹣2mL于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入1﹣2滴酚酞试液,振荡。 C中的酚酞试液变 ,A中无明显现象。 鉴别出C是 ,A是蒸馏水。【交流反思】小峰同学认为,只用酚酞试液也能完成该实验。他设计方案并完成了实验。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①分别取A、B、C待测液1﹣2mL于三支试管中,分别滴入1﹣2滴酚酞试液,振荡。 C中液体呈红色,A、B中无明显现象。 鉴别出C。②将①中的红色液体分为两等份, 。 观察到其中一支试管有明显的现象: 。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鉴别出A、B。知识梳理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二十二讲:物质的检验、推断和分离.doc 第二十二讲:物质的检验、推断和分离(解析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