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件23张PPT。执教:谈竹君第五单元 第25课杜甫诗三首(第一课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穿越悠邈的时空隧道,走向中古时期,登上唐代的诗坛。这里春光明媚,姹紫嫣红,激荡着青春的气息、充溢着醉人心魄的艺术魅力。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诗歌在唐代进入了全盛时期。唐诗以高亢的时代强音,恢弘的盛唐气象,和谐优美的声韵,变化万端的格律,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成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一座云蒸霞蔚的高峰。以其美丽的云彩,飘渺的氤氲久久地弥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天地。翻开《唐诗三百首》,选诗以杜甫为最多,可见对杜甫的推崇,足见杜甫在古代诗坛的地位,今天我们一同走近杜甫,学习一代诗宗的诗作。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处在唐朝由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有忠君爱国,积极救世的抱负,但因仕途失意,又历经战乱,有志不展,生活贫困,因而能体察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其诗歌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刻,境界宽广,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杜甫发扬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丰富和提高了诗歌反映现实生活艺术的表现力,并形成了“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代表作品有“三吏”“三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月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自唐代以来,他的诗歌即被人公认为“诗史”,他本人也被看做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写作背景 这首诗歌写于736年,属于杜甫创作历程中的漫游时期。20岁后,诗人开始了他“裘马颇轻狂”的漫游生活。他南游吴越,北游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情调。诵读诗歌 理解内容1、学生诵读《望岳》一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诗的情调和韵味。《望岳》是一首五言古诗,句式有“二一二”或者“二二一”,例如:诵读诗歌 理解内容 望岳 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欣赏配乐诗朗诵《望岳》 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诵读诗歌 理解内容 泰山古称岱山,又名岱宗,春秋时改称泰山。是我国的五岳之一,因地处东部,故称东岳。东方是日出之地,古人遂以为万物交替、春之发生地,泰山又有“五岳之长”的称誉。古代帝王登基之初,或太平之岁,多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祭告天地。泰山在山东境内,绵延于济南与历城、泰安、长清之间,面积有426公里,主峰在泰安县城北,海拔1545米。其山势磅礴雄伟,峰峦突兀峻拔,景色十分壮丽。 诵读诗歌 理解内容 师生齐读《望岳》,学生边读边想,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体会诗的诗情画意。 诵读诗歌 理解内容 师生齐读《望岳》,学生边读边想,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体会诗的诗情画意。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齐鲁青未了”语出惊人,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欣赏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这句是远望泰山的景象。诵读诗歌 理解内容 师生齐读《望岳》,学生边读边想,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体会诗的诗情画意。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这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诵读诗歌 理解内容 师生齐读《望岳》,学生边读边想,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体会诗的诗情画意。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可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睁大眼睛能望见归巢的鸟儿。这是凝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色。诵读诗歌 理解内容 师生齐读《望岳》,学生边读边想,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体会诗的诗情画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愿望,这是诗人神游绝顶之所见。 要想真正领略诗歌的妙处,非品不可。品,不仅要品字,品句,还必须品意。1、品字古诗词中每一个字都是诗人费尽心血提炼出来的,“一句捻断数根须”并非夸张之词。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诗歌,说说哪些字用得妙?妙在何处?品味诗歌 体悟感情 ----比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钟”字用得好,将大自然人格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似乎是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把神奇秀丽都聚集到泰山之上,突出了泰山神奇秀丽的特点。“割”字用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品味诗歌 体悟感情 要想真正领略诗歌的妙处,非品不可。品,不仅要品字,还必须品句。2、品句诗词中好的句子谓之“金玑玉句”是诗人反复推敲得来的,有的句子使全篇皆活,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请同学们说说你喜欢的诗句,并说明你的理由。品味诗歌 体悟感情比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意蕴丰富,有一种哲理美。它不只是诗人攀登泰山绝顶的誓言,也是诗人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也表现了诗人远大的抱负。品味诗歌 体悟感情比如:“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诗人凝望“曾云”和“归鸟”,不觉时间已久,连眼睛都酸困了,流露出诗人对泰山的喜爱之情。品味诗歌 体悟感情3、体悟感情诗言志,诗歌创作往往为了传情达意,《望岳》一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品味诗歌 体悟感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也表现了诗人远大的抱负。课堂总结 作者激情满怀,热情赞美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现出诗人浩瀚开阔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气魄。从诗中可以看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与气概。这正是杜甫能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也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此诗因此被后人称为绝唱,并刻石勒碑,立于山麓,与泰山并存而不朽。一、背诵默写全诗。二、预习本课其余两首诗歌。查找资料,了解《春望》《石壕吏》两首诗的写作背景。作业布置再 见25 杜甫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三收拾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理解诗歌主题,探究诗歌创作风格的变化。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能力目标:指导朗读教学,加强诵读。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指导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望岳》,感受诗人对祖国合适的热爱之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恋亲人的美好情操。教学重点:结合创作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初步鉴赏品味事故的语言美。教学难点: 透过字面意思,把握诗歌意境。教学方法:反复诵读,吟诵把握诗歌内容。教师点拨引导与学生讨论相结合。引导学生想象联想。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望岳》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穿越悠邈的时空隧道,走向中古时期,登上唐代的诗坛。这里春光明媚,姹紫嫣红,激荡着青春的气息、充溢着醉人心魄的艺术魅力。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诗歌在唐代进入了全盛时期。唐诗以高亢的时代强音,恢弘的盛唐气象,和谐优美的声韵,变化万端的格律,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成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一座云蒸霞蔚的高峰。以其美丽的云彩,飘渺的氤氲久久地弥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天地。翻开《唐诗三百首》,选诗以杜甫为最多,可见对杜甫的推崇,足见杜甫在古代诗坛的地位,今天我们一同走近杜甫,学习一代诗宗的诗作。杜甫简介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处在唐朝由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有忠君爱国,积极救世的抱负,但因仕途失意,又历经战乱,有志不展,生活贫困,因而能体察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其诗歌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刻,境界宽广,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杜甫发扬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丰富和提高了诗歌反映现实生活艺术的表现力,并形成了“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代表作品有“三吏”“三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月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自唐代以来,他的诗歌即被人公认为“诗史”他本人也被看做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写作背景这首诗歌写于736年,属于杜甫创作历程中的漫游时期。20岁后,诗人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活。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情调。诵读诗歌,理解内容古代诗词由于语言的简洁性、跳跃性,时间的久远性以及意境的含蓄性,所以不易理解。中国有句名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强调的就是诵读的重要性。学生诵读《望岳》一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诗的情调和韵味。《望岳》是一首五言古诗,句式有“二一二”或者“二二一”,例如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欣赏配乐诗朗诵《望岳》师生齐读《望岳》,学生边读边想,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体会诗的诗情画意。问题引导:诗的题目为《望岳》,但全诗没有一个“望”字,而句句写向岳而望,而且角度有别,请具体说说其角度。通过想象明确: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齐鲁青未了”语出惊人,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欣赏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这句是远望泰山的景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这里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可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睁大眼睛能望见归巢的鸟儿。这是凝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色。“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愿望,这是诗人神游绝顶之所见。品味诗歌,体悟感情要想真正领略诗歌的妙处,非品不可。品,不仅要品字,品句,还必须品意。1、品字古诗词中每一个字都是诗人费尽心血提炼出来的,“一句捻断数根须”并非夸张之词。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诗歌,说说哪些字用得妙?妙在何处?----比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钟”字用得好,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似乎是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把神奇秀丽都聚集到泰山之上。突出了泰山神奇秀丽的特点。“割”字用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品句诗词中好的句子谓之“金玑玉句”是诗人反复推敲得来的,有的句子使全篇皆活,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请同学们说说你喜欢的诗句,并说说你的理由。比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意蕴丰富,有一种哲理美。它不只是诗人攀登泰山绝顶的誓言,也是诗人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也表现了诗人远大的抱负。比如:“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诗人凝望“曾云”和“归鸟”,不觉时间已久,连眼睛都酸困了,流露出诗人对泰山的喜爱之情。3、体悟感情诗言志,诗歌创作往往为了传情达意,《望岳》一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也表现了诗人远大的抱负。背诵全诗。课堂总结作者激情满怀,热情赞美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现出诗人浩瀚开阔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气魄。从诗中可以看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与气概。这正是杜甫能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也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此诗因此被后人称为绝唱,并刻石勒碑,立于山麓,与泰山并存而不朽。作业布置1、背诵默写全诗。2、预习本课其余两首诗歌。课件28张PPT。执教:谈竹君第五单元 第25课杜甫诗三首(第二课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春望》写作背景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不料中途为叛军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表达了诗人关心国家安危、眷恋亲人的思想感情。 ?近体诗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诗。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律诗分五律、七律两种。全诗共四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春望》一诗属于五言律诗。文体知识《石壕吏》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到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式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见的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著名的组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石壕吏》是三吏中佳作。诵读诗歌 感知诗意1、学生四人为一组,以不同的形式朗读这两首诗。力求形式多样,有所创意。(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诗的情调和韵味。)2、欣赏配乐朗诵《春望》《石壕吏》,感受诗的情感。 春 望 杜甫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2、欣赏配乐朗诵《春望》《石壕吏》,感受诗的情感。 石壕吏 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诵读诗歌 感知诗意3、师生齐读这两首诗。4、学生结合课下注解,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 想象形象 把握物镜 《春望》一诗中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有什么特点,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首联: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的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春天也业已降临,可是人去楼空,乱草遍地,使人满目凄然。《春 望 》 赏 析想象形象 把握物镜 《春望》一诗中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有什么特点,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颔联:写了花和鸟两种形象,花和鸟是“感”“恨”的主体,那娇艳的花因“感时、伤别”而流泪,那无忧无虑的鸟也一改往日动听的歌喉,而发出让人惊心的啼叫。《春 望 》 赏 析诗人是“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想象形象 把握物镜 《春望》一诗中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有什么特点,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颈联:写了烽火和家书两个形象。自开春以来,战火持续不断,因而与家人难通音讯,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这时的一封家书抵得上“万金”啊。《春 望 》 赏 析想象形象 把握物镜 《春望》一诗中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有什么特点,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尾联:写的是诗人苍老的形象。目睹眼前国都破败之景,心念远方家人的安危,不觉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已到了“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其伤痛愁苦之情可以感知。《春 望 》 赏 析品味诗歌 体悟感情《春 望 》 赏 析比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字使人触目惊心,“深”字使人满目凄凉。准确地描绘出国都沦陷后惨败荒凉的景象。1、品字古诗词中可以说没有一个多余的字,“字字都是诗人心血的结晶”并非夸张之词。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诗歌,说说哪些字用得妙?妙在何处?品味诗歌 体悟感情《春 望 》 赏 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溅”“惊”两个动词,不仅用字新鲜,而且还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2、品句这首诗中的句子耐人品味,请同学们说说你喜欢的诗句,并说说你的理由。品味诗歌 体悟感情《春 望 》 赏 析我喜欢“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书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急切心情,这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2、品句这首诗中的句子耐人品味,请同学们说说你喜欢的诗句,并说说你的理由。品味诗歌 体悟感情《春 望 》 赏 析 我喜欢“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或是诗人触景生情,或是诗人移情于物,其感情都是相通的,都表达出诗人感时伤别的情怀,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3、体验情感诗言志,古诗是诗人内心情感的载体,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呢?品味诗歌 体悟感情《春 望 》 赏 析这首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内容。1、理清情节发展脉络,指导学生背诵。《石壕吏 》 赏 析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内容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是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尾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 (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不幸, (17-20)句老妇人自请应役。诗歌的语言精练而又有丰富的内涵,再次朗读这首诗,列举你喜欢的用词和句子,并作赏析。2、品字品句《石壕吏 》 赏 析“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怒”,一“苦”一“呼”一“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表现了“吏呼”咆哮如雷,“妇啼”悲伤凄苦,又体现了诗人憎恶差吏、深刻同情老妇人的感情。诗歌的语言精练而又有丰富的内涵,再次朗读这首诗,列举你喜欢的用词和句子,并作赏析。2、品字品句《石壕吏 》 赏 析“有吏夜捉人”夜字表现出差吏对村民突袭搜捕,令人惊骇。 “老妇出门看”看字表现了老妇的机警,为老翁出逃作掩护。 诗歌的语言精练而又有丰富的内涵,再次朗读这首诗,列举你喜欢的用词和句子,并作赏析。2、品字品句《石壕吏 》 赏 析 “急应河阳役”急字既表现老妇想快些让家人脱离危险的心情,也表明前方战事吃紧。 “独与老翁别”独字暗示老妇人已被抓走,儿媳不能出面,只有与逃回的老翁告别,表现出家庭残破的凄凉景象。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人的痛苦申诉,目睹了一幕凄惨的故事,你体察到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3、感知作者思想感情《石壕吏 》 赏 析在这个令人心碎的故事中,一方面,对饱受战乱之苦的劳动人民给予深切的同情,对官吏的蛮横残暴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唐朝的平乱战争,盼望能取得最终的胜利。这正是诗人思想的矛盾所在,也是他一生忧国,心系百姓情怀的再现。4、辨析比较这三首诗写于不同时期,除了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外,还有什么不同?杜甫的诗歌风格发生变化:乐观自信、奋发向上的浪漫主义诗风,逐渐变为“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诗风。 运用想象,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要细致刻画出人物 各自的神态、动作和语言,还要补充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情节。5、课堂练笔,想象改写《石壕吏 》 赏 析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寒冷的北风似乎要把整个人吞没掉。这是战乱的岁月。暮色笼罩着一个边远僻静的村落——石壕村。诗人杜甫从洛阳向华州赶路。这一天,天色已经昏暗,诗人错过了旅店,只好投宿在石壕村。房东是一对年迈的老人,还有他们的寡媳和尚未断奶的小孙子。他们衣着破旧,面黄肌瘦。一天的劳累奔波,诗人和衣而卧,很快就进入了梦乡。约莫二更时分,一阵犬吠,村中突然纷乱起来,粗暴的叫喊声、急促的打门声……越来越近了。诗人被惊醒了,借着惨淡的月光向外窥看,原来差吏又来抓壮丁了。房东一家吓得心惊胆战。老翁慌忙披上一件破褂,匆匆爬过屋后的一堵断墙,向村外逃去。老妇人战战兢兢,颤抖着去开门。 “砰——”的一声,门还没有开,就被差吏一脚踹开,只听道差吏粗野地吼道:“你家男人呢?你家还要再征派一个男子去当兵。把人交出来!”老妇人苦苦哀求道:“长官,我家有三个儿子都去戍守邺城了。最近一个儿子写了封信回来说,两个兄弟都战死了。哎,我担心他的性命也难保全啊!官爷,可怜可怜我这个老婆子吧……屋里实在没有人了!” 《石壕吏》改写“哇——”孩子的啼哭声突然响起来了。“你还说没人!这孩子哪儿来的!他的父母呢?你敢欺骗官府!” 差吏吆喝着,挥动皮鞭往里闯。老妇人眼看哀求无用,哽咽着说:“我的媳妇失去了丈夫,带着还在吃奶的孩子艰难度日,连一件穿得出去的衣服也没有了。孤儿寡母,可怎么过啊?你们实在要人,就把我这个老婆子拉去顶差吧,我随你们去,也许还来得及赶到军队烧早饭。”差吏们骂骂咧咧地把老妇人带出了院子。在惨淡的月光下,老妇人回头望望自己破旧的茅屋,掩面而去。孩子的啼哭声一阵阵传来,令人肝肠寸断。夜深了,窗外万籁俱寂,说话的声音没有了,似乎听到有人低声在哭,这哭声在旷野上飘荡…… 诗人一夜无眠,他的耳边仿佛仍然回响着老妇人凄惨的哭诉声。天蒙蒙亮,诗人收拾好衣服和悄然回家的老翁告别。课堂总结 欣赏三首作品,杜甫获得“诗圣”这个有浓厚道德意味的称号,其原因不言而喻,儒家的人生哲学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杜甫却以饥寒之身永怀济世之志,处穷迫之境而无厌世之想,他的琴弦弹奏出来的总是忧国伤时的深沉音调,忧国伤时构成了他诗歌的主旋律。杜甫是伟大的诗人。是真正的诗人。再 见25 杜甫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三收拾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理解诗歌主题,探究诗歌创作风格的变化。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能力目标:指导朗读教学,加强诵读。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指导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望岳》,感受诗人对祖国合适的热爱之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恋亲人的美好情操。教学重点:结合创作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初步鉴赏品味事故的语言美。教学难点: 透过字面意思,把握诗歌意境。教学方法:反复诵读,吟诵把握诗歌内容。教师点拨引导与学生讨论相结合。引导学生想象联想。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流程: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春望》《石壕吏》一、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杜甫早期的作品《望岳》,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高昂的情调。这节课我们学习他后期的作品,理解赏析这两首诗,体会杜甫诗歌创作风格的变化。二、写作背景:1、《春望》写作背景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不料中途为叛军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表达了诗人关心国家安危、眷恋亲人的思想感情。近体诗:?近体诗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诗。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律诗分五律、七律两种。全诗共四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春望》一诗属于五言律诗。2、《石壕吏》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到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式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见的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著名的组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石壕吏》是三吏中佳作。三、诵读诗歌,感知诗意1、学生四人为一组,以不同的形式朗读课文。力求形式多样,有所创意。(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诗的情调和韵味。)2、欣赏配乐朗诵《春望》《石壕吏》,感受诗的情感。3、师生齐读这两首诗。4、学生结合课下注解,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四、深入欣赏,领悟诗歌《春望》赏析(一)想象形象,把握物境问题引导:《春望》一诗中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有什么特点,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明确:首联: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的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春天也业已降临,可是人去楼空,乱草遍地,使人满目凄然。颔联:写了花和鸟两种形象,花和鸟是“感”“恨”的主体,那娇艳的花因“感时、伤别”而流泪,那无忧无虑的鸟也一改往日动听的歌喉,而发出让人惊心的啼叫。 诗人是“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颈联:写了烽火和家书两个形象。自开春以来,战火持续不断,因而与家人难通音讯,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这时的一封家书抵得上“万金”啊。尾联:写的是诗人苍老的形象。目睹眼前国都破败之景,心念远方家人的安危,不觉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已到了“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其伤痛愁苦之情可以感知。品味诗歌,体悟感情1、品字古诗词中可以说没有一个多余的字,“字字都是诗人心血的结晶”并非夸张之词。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诗歌,说说哪些字用得妙?妙在何处?比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字使人触目惊心,“深”字使人满目凄凉。准确地描绘出国都沦陷后惨败荒凉的景象。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溅”“惊”两个动词,不仅用字新鲜,而且还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2、品句这首诗中的句子耐人品味,请同学们说说你喜欢的诗句,并说说你的理由。比如:我喜欢“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书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急切心情,这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我喜欢“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或是诗人触景生情,或是诗人移情于物,其感情都是相通的,都表达出诗人感时伤别的情怀,情景交融,感人肺腑。3、体验情感诗言志,古诗是诗人内心情感的载体,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呢?明确:这首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石壕吏》赏析理清情节发展脉络,指导学生背诵。问题引导: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内容。明确: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内容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是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尾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不幸:(17-20)句老妇人自请应役。品字品句诗歌的语言精练而又有丰富的内涵,再次朗读这首诗,列举你喜欢的用词和句子,并作赏析。明确:“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怒”,一“苦”一“呼”一“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表现了“吏呼”咆哮如雷,“妇啼”悲伤凄苦,又体现了诗人憎恶差吏、深刻同情老妇人的感情。 “有吏夜捉人”夜字表现出差吏对村民突袭搜捕,令人惊骇。 “老妇出门看”看字表现了老妇的机警,为老翁出逃作掩护。 “急应河阳役”急字既表现老妇想快些让家人脱离危险的心情,也表明前方战事吃紧。 “独与老翁别”独字按时老妇人已被抓走,儿媳不得出面,只有与逃回的老翁告别,表现出家庭残破的凄凉景象。感知作者思想感情问题引导: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人的痛苦申诉,目睹了一幕凄惨的故事,你体察到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明确:在这个令人心碎的故事中,一方面,对饱受战乱之苦的劳动人民给予深切的同情,对官吏的蛮横残暴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唐朝的平乱战争,盼望希望能取得最好的胜利。这正是诗人思想的矛盾所在,也是他一生忧国,心系百姓情怀的再现。辨析比较这三首诗写于不同时期,除了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外,还有什么不同?明确:杜甫的诗歌风格发生变化,乐观自信、奋发向上的浪漫主义诗风,逐渐变为“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诗风。课堂练笔,想象改写运用想象,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要细致刻画出人物 各自的神态、动作和语言,还要补充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情节。学生改写范例: 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寒冷的北风似乎要把整个人吞没掉。这是战乱的岁月。暮色笼罩着一个边远僻静的村落——石壕村。诗人杜甫从洛阳向华州赶路。这一天,天色已经昏暗,诗人错过了旅店,只好投宿在石壕村。房东是一对年迈的老人,还有他们的寡媳和尚未断奶的小孙子。他们衣着破旧,面黄肌瘦。一天的劳累奔波,诗人和衣而卧,很快就进入了梦乡。约莫二更时分,一阵犬吠,村中突然纷乱起来,粗暴的叫喊声、急促的打门声……越来越近了。诗人被惊醒了,借着惨淡的月光向外窥看,原来差吏又来抓壮丁了。房东一家吓得心惊胆战。老翁慌忙披上一件破褂,匆匆爬过屋后的一堵断墙,向村外逃去。老妇人战战兢兢,颤抖着去开门。 “砰——”的一声,门还没有开,就被差吏一脚踹开,只听道差吏粗野地吼道:“你家男人呢?你家还要再征派一个男子去当兵。把人交出来!”老妇人苦苦哀求道:“长官,我家有三个儿子都去戍守邺城了。最近一个儿子写了封信回来说,两个兄弟都战死了。哎,我担心他的性命也难保全啊!官爷,可怜可怜我这个老婆子吧……屋里实在没有人了!”“哇——”孩子的啼哭声突然响起来了。“你还说没人!这孩子哪儿来的!他的父母呢?你敢欺骗官府!” 差吏吆喝着,挥动皮鞭往里闯。老妇人眼看哀求无用,哽咽着说:“我的媳妇失去了丈夫,带着还在吃奶的孩子艰难度日,连一件穿得出去的衣服也没有了。孤儿寡母,可怎么过啊?你们实在要人,就把我这个老婆子拉去顶差吧,我随你们去,也许还来得及赶到军队烧早饭。”差吏们骂骂咧咧地把老妇人带出了院子。在惨淡的月光下,老妇人回头望望自己破旧的茅屋,掩面而去。孩子的啼哭声一阵阵传来,令人肝肠寸断。夜深了,窗外万籁俱寂,说话的声音没有了,似乎听到有人低声在哭,这哭声在旷野上飘荡……诗人一夜无眠,他的耳边仿佛仍然回响着老妇人凄惨的哭诉声。天蒙蒙亮,诗人收拾好衣服和悄然回家的老翁告别。五、课堂总结欣赏三首作品,杜甫获得“诗圣”这个有浓厚道德意味的称号,其原因不言而喻,儒家的人生哲学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杜甫却以饥寒之身永怀济世之志,处穷迫之境而无厌世之想,他的琴弦弹奏出来的总是忧国伤时的深沉音调,忧国伤时构成了他诗歌的主旋律。杜甫是伟大的诗人。是真正的诗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8上5第25课-1杜甫诗三首.ppt 8上5第25课-杜甫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doc 8上5第25课-2杜甫诗三首.ppt 8上5第25课-杜甫诗三首(第二课时)教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