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老山界》教学设计年级:八年级 学段:第一学期第一单元学科:语文 版本:苏教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感知课文内容,了解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初步感受红军不畏艰难的精神。2、学习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写作手法。教学预备布置预习:(1)回顾前面所学诗词,感受红军战士的革命精神,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圈画出认为需要注意、掌握的重难点字词。 (2)了解红军翻山过程及作者记叙的顺序。教学过程模块一:旧知导课同学们好!大家知道吗?当年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犹如一座丰碑光辉地立在了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史册中,成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愤图强,积极向上,战胜任何困难的精神力量,可以说长征是中国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更是战争史上的奇迹。在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几篇关于红军长征的诗歌,通过学习我们又了解到了怎样的红军呢?现在我们不妨先来回顾一下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再把这首《七律·长征》朗读一遍: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课件展示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正如诗歌所说,红军长征时确实是跋山涉水“不怕远征难”,完成史无前例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后更是“尽开颜”。其实,无论是这首《七律·长征》,还是《长征组歌》两首,都体现了我们红军战士坚强乐观的革命精神。)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还知道,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的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主力8万6千多人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于12月间越过广西东北角的老山界。老山界则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其主峰海拔2141.5米,为华南第一高峰,素有“五岭之顶,华南之巅”的美誉。红军战士成功翻越这座大山,不能不说是个奇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讲述红军这一经历的课文——《老山界》,作者是陆定一。长征时,陆定一在红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工作,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当年他就亲身经历了红军的这次翻山战斗。课件展示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的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主力8万6千多人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于12月间越过广西东北角的老山界,老山界则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其主峰海拔2141.5米,为华南第一高峰,素有“五岭之顶,华南之巅”的美誉。模块二:学习目标这节课我们要跟随作者感受这段传奇的故事,完成以下两个学习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了解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初步感受红军不畏艰难的革命精神。2、学习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写作手法。课件展示学习目标1、感知课文内容,了解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感受红军不畏艰难的革命精神。2、学习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写作手法。模块三:字词学习同学们,在深入了解红军战士们的翻山过程之前,我们先要准确熟练地掌握一些字词音、形。同学们课前朗读课文时圈画出自己认为需要注意的重难点字词了吗?老师倒是整理了一些,现在我们就来一起看看吧。课件出示(请同学们)准确、熟练地掌握下列字词音形。惊 惶( ) 矗 立( ) 蜷( ) 酣( )然入梦 点 缀( ) 欺 侮 ( ) 搀 扶( ) 督 促( )澎 湃( ) 闪 烁 ( ) 倾 斜( )课件出示请大家听老师朗读一遍,注意它们的音形(出示字音,边朗读)。惊 惶(huáng ) 矗 立(chù ) 蜷(quán ) 酣(hān )然入梦点 缀(zhuì) 欺 侮 (wǔ ) 搀 扶(chān) 督 促(dū ) 澎 湃(péng ) 闪 烁 (shuò ) 倾 斜(qīng )(同学们,像这些字词,我们切记不能将其和相似的字形混淆,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区分呢?如“蜷”意为弯曲、不伸展,似虫状,所以是“虫”旁,而形似字“疲倦”的“倦”意为疲乏、厌倦,为“人”旁,再如“点缀”的“缀”意为用针线等连接起来,是绞丝旁,还有“欺侮”的“侮”和“后悔”的“悔”等,在运用时,我们可以结合它们的意思去记忆偏旁、部首。同时我们还得准确掌握这些字词的读音,准确区分前后鼻音、平翘舌音,如“惊惶”的“惶”、“澎湃”的“澎”和“倾斜”的“倾”都是后鼻音,而“搀扶”的“搀”、“酣然入梦”的“酣”和“蜷”则是前鼻音,至于“矗立”的“矗”、 “闪烁”的“烁”,包括刚才分析的“点缀”的“缀”、“搀扶”的“搀”都是翘舌音。)除了刚才所出示的字词音形外,多音字也是需要我们注意的,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准确读出下列多音字的读音。课件出示请同学们准确读出下列多音字的读音并正确运用。呜 咽( ) 咀 嚼( ) 落 下( )难以下咽( ) 嚼东西( ) 落 后( ) 落 枕( )课件出示请同学们准确读出下列多音字的读音并正确运用。呜 咽(yè) 咀 嚼(jué ) 落 下( là)难以下咽(yàn) 嚼东西(jiáo) 落 后(luò) 落 枕(lào)边分析边出示字音:如屏幕所示:“咽”意为声音因堵塞而低沉时读yè,所以在“呜咽”一词中读yè,而在“难以下咽”中意为吞咽,读yàn,“嚼”用于某些合成词或成语时读jué,所以和“咀”组词读jué,在“嚼东西”中意为上下牙齿磨碎东西,读jiáo,“落”就更是如此了,在不同的词语中,可能意思不同,读音也不同。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这些字词再读一遍吧。 读完了吗?好,请同学们来看,(像以上这种形似字、多音字现象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是十分常见的,大家在具体运用时一定要细心留意、认真书写。)模块四:初读感知掌握了字词音形,我们就要走进课文学习了,大家请看本文题目为《老山界》,那么老山界到底是怎样的一座山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一两个词语概括老山界留给你的印象,并说说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是怎样的?读过课文,同学们会用怎样的词来形容老山界呢?或许有“陡峭”,还有“高大”,诸如此类,说明我们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老山界是一座高而险的大山。要想翻越这样一座山,会有怎样的经历呢?也许大家和老师有同样的感受,即红军的翻山过程是艰辛而困难的,当然,还可以有其他类似的形容词概括,总之,翻山过程肯定是不易的。接下来,我们就要在初步了解这两个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研读,深入了解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思考:(1)红军翻越老山界用了多长时间(可以注意文章里那些表示时间的语句),并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课件出示请同学们再读思考:(1)红军翻越老山界用了多长时间(可注意文章里那些表示时间的语句),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时间地点人物活动第一天红军战士、瑶家大嫂攀谈,宣传红军政策,使瑶民理解了红军天黑山路上第二天红军战士、医务人员下午任务完成,征服老山界大家在刚才读课文思考的时候,注意到什么了吗?我们不妨先来看看文中这样一些词句:第2小节中的“下午才动身,沿着山沟向上走”、“天色晚了”,第12小节中的“天黑了才到山脚”,第13小节中“满天都是星光”,第23小节“半夜里,忽然醒来”,24小节中“黎明的时候”,31小节中“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32小节中“下山15里”、“一直到宿营地”等。由此可见,文中表示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的词句有:下午才动身——天色晚了——天黑了才到山脚——满天都是星光——半夜里——黎明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下山——一直到宿营地课件出示时间变化、地点转移:下午才动身——天色晚了——天黑了才到山脚——满天都是星光——半夜里——黎明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下山——一直到宿营地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知道红军翻越老山界用了一天半的时间,现在我们就根据交流的时间、地点转移情况来填写表格吧。课件出示 时间地点人物活动第一天下午瑶民家红军战士、瑶家大嫂攀谈,宣传红军政策,使瑶民理解了红军天黑山脚下红军战士准备爬山夜里半山腰红军战士夜行军半夜山路上红军战士半夜露宿第二天黎明以后雷公岩红军战士、医务人员翻越雷公岩下午山顶红军战士任务完成,征服老山界大家请看,(红军战士们在第一天下午开始登山,这里介绍了他们在瑶民家中和瑶家大嫂攀谈,向瑶家大嫂宣传红军政策,使她理解了红军;到天黑,红军战士们才到山脚下,准备爬山;为了赶路,处于半山腰的红军必须夜里行军;但是由于诸多原因,他们不得不在山路上半夜露宿;一直到第二天的黎明以后才登上并翻越了雷公岩;下午终于到达山顶,征服老山界。)(10分钟)结合表格和课文内容可以看出本文记叙红军在一天半翻越老山界的经过主要是在第2到32小节,那么其余段落写的是什么呢?我们来看第1小节:“我们决定要爬一座30里高的瑶山,地图上叫越城岭,土名叫老山界”这里主要写了什么?读过第一段内容,我们不难发现这里主要介绍的是老山界的位置与山高,而文章的最后两小节:“这回翻山使部队开始养成一种新的习惯,那就是用脸盆、饭盒子、茶缸煮东西吃。这种习惯一直保持了很久。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但是我们走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才觉得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的很。”则是写作者的感受。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将课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自然段):概括介绍老山界,点明它的地理位置和山高。 第二部分(2~32):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三部分(33~34):写作者的感受。 结合记叙翻山过程这部分来看,我们不难发现作者采用了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来安排内容的时间顺序,使得文章条理清晰。同学们想想,以前学过的课文有哪些采用了这样的顺序写作呢?回忆起来了吗?比如我们在初一学过的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就是以时间为顺序,讲述了作者自己与北大的故事。再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题目我们就可以知道作者在文中肯定采用到了以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写作顺序,当然,为了有条理地介绍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先后经历,还用到了时间顺序,让我们对作者的童年往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与了解。看来,要想把一件事情叙述清楚,并不困难,只要我们在写作时,注意运用一定的时间词、地点词来表示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学会运用时间顺序,我们也能像作者一样,写出条理清晰的作文。当然,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所知道的写作顺序远不止这一个,还有倒叙、插叙等顺序方式,写作时,我们也可以视情况采用多种顺序相结合的方式,相信大家会写出更精彩的作文。模块五:合作探究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即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合作,解决几个新的问题吧。大家想一想,红军翻越老山界花了一天半的时间,这到底是怎样的一座山呢?刚才我们已经对它有了一定的认识:老山界是一座高而险的大山。那么文中哪些语句能表现出老山界的这些特点呢?请跳读课文,圈画出相关语句。课件出示请再次回顾课文内容,思考:(1)圈画出表现老山界高而险的相关语句。(2)此次翻越表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同学们找得怎么样了?我们先来看这几句:如第一小节“我们决定要爬一座30里高的瑶山”,第二小节中“地势渐渐更加陡起来”以及26小节中“走了不多远,看见昨晚所说的峭壁上的路,也就是所谓雷公岩的,果然陡极了,几乎是90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虽然不很深,但也够怕人的。”当然,同学们也许还找到了很多其他描写老山界的语句,可以肯定的是,所有这些内容都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老山界的陡峭、险峻、高大。课件出示第1小节:我们决定要爬一座30里高的瑶山第2小节:地势渐渐更加陡起来第26小节:走了不多远,看见昨晚所说的峭壁上的路,也就是所谓雷公岩的,果然陡极了,几乎是90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虽然不很深,但也够怕人的。 陡峭、险峻、高大那么,红军战士翻越这样一座山又说明了什么呢?请同学们思考第二个问题:此次翻越老山界表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 大家想想,面对这样一座老山界,红军战士能成功翻越,一定需要超常的勇气与毅力。因此,此次翻越老山界,足以表现红军战士们不怕困难、坚强乐观的革命精神。课件出示(不怕困难、坚强乐观)红军 翻越 (高、陡、险)老山界刚才我们分析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了红军不怕困难、坚强乐观的革命精神。可是同学们发现什么了吗?文中有几段内容写的是红军与瑶家大嫂的攀谈,似与本文的主要内容——红军翻越老山界无关,现在就请大家听老师把课文的第3到11小节朗读一遍,想想这些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呢?(教师朗读,学生听读思考问题)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大嫂,借你这里歇歇脚儿。” “请到里边坐。”她带着些惊惶的神情说。队伍还是极迟慢地向前行动。我们就跟瑶民攀谈起来。照我们一路上的经验,不论是谁,不论他们开始怎样怕我们,只要我们对他们说清楚了红军是什么,没有不变忧为喜,同我们十分亲热起来的。今天对瑶民,我们也要试一试。 我们谈到红军,谈到苛捐杂税,谈到广西军阀禁止瑶民信仰自己的宗教,残杀瑶民,谈到她住在这里的生活情形。那女人哭起来了。 她说她原来也有过地,但是汉人把他们从自己的地上赶跑了。现在住到这荒山上来,种人家的地,每年要缴特别重的租。她说:“广西的苛捐杂税对瑶民特别重,广西军阀特别欺侮瑶民。你们红军早些来就好了,我们就不会吃这样的苦了。” 她问我们饿了没有。这一问正问中了我们的心事。她拿出仅有的一点米,放在房中间木头架成的一个灶上煮粥。她对我们道歉,说没有多的米,也没有大锅,要不就多煮些给部队吃。我们给她钱,她不要。好容易来了一个认识的同志,带来一袋米,够吃三天的粮食,虽然明知道前面粮食缺乏,我们还是把这整袋子米送给她。她非常欢喜地接受了。 部队今天非夜里行军不可,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我们问了瑶民,知道前面还有竹林,可以砍来作火把,就派人到前面竹林去准备。 粥吃起来十分香甜,因为确是饿了。我们也拿碗盛给瑶民母女吃。打听前面的路程,知道前面有一个地方叫雷公岩,很陡,上山三十里,下山十五里,再前面才是塘坊边。我们现在还没到山脚下呢。课件出示请同学们听读文章第三到十一小节,思考:这几段写的是红军与瑶家大嫂的攀谈,似与写作的中心无关,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同学们从中感受到什么了?我们来分析一下:文章第3小节写到“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这句话反映了什么问题?动动脑筋吧。想到了吗?嗯,我们来看,句中的“照着习惯”一词可以看出瑶民由于长期受军阀的欺压,每有军阀部队通过,就担心人丁被抓、财产被抢,因而不得不“躲起来”的严酷事实,这从第5小节“她带着些惊惶的神情说”一句可以进一步得到证实。课件出示第3小节: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第5小节:她带着些惊惶的神情说。我们再来看第6小节“照我们一路上的经验,不论是谁,不论他们开始怎样怕我们,只要我们对他们说清楚了红军是什么,没有不变忧为喜,同我们十分亲热起来的。”请同学们看看这句话的句式:“不论……不论……只要……没有不……”这一句式的运用反映了红军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战斗的宗旨以及善于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的特点,与前面“照着习惯”一句对照,鲜明地表现了红军同军阀的本质区别,也正因如此,人民才有如第9小节“她拿出仅有的一点米”煮粥给红军战士充饥的表现,也让我们看到了红军深得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的事实。课件出示第6小节:照我们一路上的经验,不论是谁,不论他们开始怎样怕我们,只要我们对他们说清楚了红军是什么,没有不变忧为喜,同我们十分亲热起来的。第9小节:她拿出仅有的一点米,放在房中间木头架成的一个灶上煮粥。人民如此拥护、支持红军,红军除了宣传、发动以外,还做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来看第9小节,文中写到“好容易来了一个认识的同志,带来一袋米,够吃三天的粮食,虽然明知道前面粮食缺乏,我们还是把这整袋子米送给她。”“够吃三天”的整袋子米都送给了瑶民,红军战士虽物质条件极为困难,但还是全力帮助瑶民母女,反映了红军一切为了人民利益的战斗宗旨。还有第10小节“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句中“生怕”是“很怕”的意思,“显眼”是“明显而容易被看到,以引人注目”的意思,作者用这两个词,强调了红军部队严禁拆瑶民的篱笆做火把,充分表现了红军对瑶民利益的关切和保护。课件出示第9小节:好容易来了一个认识的同志,带来一袋米,够吃三天的粮食,虽然明知道前面粮食缺乏,我们还是把这整袋子米送给她。第10小节: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瑶家大嫂一开始看到红军,非常惊惶;经过攀谈,她才知道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在红军战士面前诉苦时,她哭了。当红军把“够吃三天的粮食”送给她时,她“欢喜”的接受了。她的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从害怕“队伍”到被谈话所打动,再到因红军的关心而感到高兴的过程。由此可见,3到10小节叙述红军与瑶家大嫂攀谈的内容看似闲笔,实则匠心独运。因为这个过程显示了红军爱民为民;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乐观坚强的革命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促成了人民对红军的拥护与支持,形成红军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友好关系,真正体现了鱼水情深的崭新的军民关系。更反映了红军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的事实。)模块六:回归文本,布置作业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肯定有了不少收获。现在我们知道了红军翻山的过程及红军爱民为民的精神品质,接下来我们还得了解红军长征的艰难。请同学们看,在课文的最后作者写到:“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究竟“难”在哪里呢?请同学们课后在文中勾画出表现红军翻山“难”的相关语句,并看看红军战士是如何面对、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 课件出示作者在文末说:“老山界是我们在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请同学们课后在文中勾画出表现红军翻山“难”的相关语句,并看看红军战士是如何面对、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老山界》教学设计年级:八年级 学段:第一学期第一单元学科:语文 版本:苏教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进一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2、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理解文中景物描写的手法及作用。教学预备布置预习:(1)圈画出红军战士翻山的具体困难及他们面对困难的表现。 (2)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教学过程模块一:学习目标同学们好!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呢,我们已经了解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及行文的顺序,同时,我们还知道了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中红军爱民为民的精神品质。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要接着研读陆定一将军所写的《老山界》一文,完成以下两个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2、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理解文中景物描写的手法及作用。课件展示学习目标1、进一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2、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理解文中景物描写的手法及作用。模块二:合作探究还记得上节课结束,老师布置了什么任务给大家吗?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作者在文末说:“老山界是我们在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请同学们课后在文中勾画出表现红军翻山“难”的相关语句,并看看红军战士是如何面对、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同学们找得怎么样呢?现在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红军遇到的具体困难吧。课文第1小节中就提到“我们决定要爬一座30里高的瑶山,地图上叫越城岭,土名叫老山界”。想想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句中“30里高”就点明了老山界从山脚到山顶的路程,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老山界山势高峻,暗示了红军翻越的艰难。我们再看第2小节:“不知道前面为什么走不动,等了好久才走了几步,又要停下来等……满望可以多走一段,可是走不了几步,又要停下来……地势渐渐更加陡起来”从这句话的描述我们看到了什么?想想“走不动”、“停下来等”呈现出了红军行进怎样的状态?有同学肯定想到,这些词句无疑都反复强调了行军速度缓慢,渲染山路难走。还有哪些语段可以看出红军翻山的困难呢?或许有同学已经找到11小节的句子“打听前面的路程,知道前面有一个地方叫雷公岩,很陡”这里说“雷公岩,很陡”真的陡吗?陡到什么程度呢?细心的同学肯定在26小节找到了印证“走不了多远,看见昨晚所说的峭壁上的路,也就是所谓雷公岩的,果然陡极了,几乎是90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想想那是怎样的路?“几乎是90度的垂直的石梯”,还“只有一尺多宽”,我们平时都爬过山吧?爬的都是些什么样的山呢?“90度垂直的石梯”遇到过么?那是怎样的山啊,这分明进一步指出红军行进的山路之陡、险,同时14小节也说到“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的陡了,不由浑身紧张”,还有19小节里有这样的描述 “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句中通过“简直”一词强调是“绝壁”,是极陡峭不能攀援的山崖,无处不显示出山路的难走、老山界的险峻。课件出示红军翻越老山界遇到的困难。第1小节:我们决定要爬一座30里高的瑶山,地图上叫越城岭,土名叫老山界。第2小节:不知道前面为什么走不动,等了好久才走了几步,又要停下来等……满望可以多走一段,可是走不了几步,又要停下来……地势渐渐更加陡起来第11小节:打听前面的路程,知道前面有一个地方叫雷公岩,很陡第26小节:走不了多远,看见昨晚所说的峭壁上的路,也就是所谓雷公岩的,果然陡极了,几乎是90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第14小节: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的陡了,不由浑身紧张第19小节: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红军翻越老山界所遇到的困难仅有这些么?当然远远不止。那还有哪些呢?请大家再来看,课文21小节“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还有23小节写到“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红军在行进途中只能是走到哪里就在哪里休息,由于物质条件的匮乏,红军经常要承受“刺入肌骨”的逼人的寒气折磨,尤其是老山界的险峻更给红军带来了不可避免的睡觉难题。课件出示红军翻越老山界遇到的困难。第21小节: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第23小节: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除此以外,红军还得面临怎样的境遇?同学们有看出来吗?课文第9小节“她问我们饿了没有。这一问正问中了我们的心事”,11小节“粥吃起来十分香甜”果真香甜么?这正如作者自己所说“因为确是饿了”,还有29小节也提到“昨天的晚饭,今天的早饭,都没吃饱。肚子很饿,气力不够”。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什么?无疑是表现了红军在行军过程中粮食缺乏的处境,不要说吃饱了,有时连能不能有的吃都是个问题。红军在面对这些困难的同时,还得与围追堵截的敌军作战,课文30小节中就有描述“机关枪声很密,大概是在我们昨天出发的地方,五、八军团正跟敌人开火。”这无疑给红军翻越老山界带来了更大的困难与更多的危险。课件出示红军翻越老山界遇到的困难。第9小节:她问我们饿了没有。这一问正问中了我们的心事第11小节:粥吃起来十分香甜,因为确是饿了第29小节:昨天的晚饭,今天的早饭,都没吃饱。肚子很饿,气力不够第30小节:机关枪声很密,大概是在我们昨天出发的地方,五、八军团正跟敌人开火同学们,刚才大家跟老师一起找了很多表现红军翻山困难的语句,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这些困难可以概括为哪几个方面呢?请同学们结合所找的语句加以概括。课件出示红军遇到的这些困难可以概括为哪几个方面呢?请同学们结合所找的语句加以概括。相信很多同学都能看出来,红军所遇困难其实就是人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衣食住行得不到有力的保障,除此以外,还得遭遇敌军的追击。所以老师将之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请看:红军翻越老山界遇到了诸多困难,我们可以称之为“五难”:一是山路险阻,悬崖峭壁带来的“行”之难,二是半夜露宿,路窄而不平的“住”之难,三是寒气逼人,浑身打颤的“衣”之难,四是粮食奇缺,肚饿难熬的“食”之难,五是枪声密集,敌人追击的处境难。课件出示山路险阻,悬崖峭壁:“行”之难 半夜露宿,路窄而不平:“住”之难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困难 寒气逼人,浑身打颤:“衣”之难粮食奇缺,肚饿难熬:“食”之难枪声密集,敌人追击:处境难同学们,红军在翻越老山界时遇到了如此多的困难,这仅仅是长征的开头,你们知道红军在以后的长征途中还遇到了哪些更大的困难吗?我们不妨来看看雪山草地那两段征途吧:1935年6月初,红军开始翻越海拔4900多米的夹金山。夹金山被当地老百姓叫做“神山”,意思是除了“神仙”连鸟也飞不过去。从山下朝上望,山顶直插云霄,气候变幻万千,时而晴空万里,时而狂风吼叫,雪花飘飘,甚至还会下起鸡蛋大的冰雹。越往上走,空气越稀薄,憋得人脸发青,浑身无力,但又不敢歇下来,因为一个个红军战士“歇下来”后就再也没有爬起来。8月下旬红军开始向荒无人烟的草地进军。草地里河沟交错,积水泛滥,水呈於黑色,散发着腐臭的气味,在这广阔无边的千里沼泽中,根本找不到道路,一不留神就会陷入泥潭中拔不出腿。草地里时风时雨,忽而漫天大雪,忽而冰雹骤下。饥饿、寒冷、沼泽、疾病……威胁着每个红军指战员的生命。没有吃的,把骡马杀掉;骡马吃光了,就挖野菜,吃树皮草根;野菜吃光了,就煮皮带吃。由于缺盐,许多人发生了浮肿。常常是部队熬过一个夜晚,离开宿营地继续前进时,就有战士长眠在躺过后的营地上。课件出示1935年6月初,红军开始翻越海拔4900多米的夹金山。夹金山被当地老百姓叫做“神山”,意思是除了“神仙”连鸟也飞不过去。从山下朝上望,山顶直插云霄,气候变幻万千,时而晴空万里,时而狂风吼叫,雪花飘飘,甚至还会下起鸡蛋大的冰雹。越往上走,空气越稀薄,憋得人脸发青,浑身无力,但又不敢歇下来,因为一个个红军战士“歇下来”后就再也没有爬起来。课件出示8月下旬红军开始向荒无人烟的草地进军。草地里河沟交错,积水泛滥,水呈於黑色,散发着腐臭的气味,在这广阔无边的千里沼泽中,根本找不到道路,一不留神就会陷入泥潭中拔不出腿。草地里时风时雨,忽而漫天大雪,忽而冰雹骤下。饥饿、寒冷、沼泽、疾病……威胁着每个红军指战员的生命。没有吃的,把骡马杀掉;骡马吃光了,就挖野菜,吃树皮草根;野菜吃光了,就煮皮带吃。由于缺盐,许多人发生了浮肿。常常是部队熬过一个夜晚,离开宿营地继续前进时,就有战士就长眠在躺过后的营地上。从这两段征途同学们看到了什么?无疑是红军遇到的更多困难,甚至是生死的考验,可以说红军在整个长征途中是历尽艰辛,死伤无数。也许有同学会问:长征如此这般,红军为什么不选择走平坦的、困难少些的道路行进,与敌人战斗呢?这就要结合当时的背景来看了,在前面的学习中,同学们或许已经了解到: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被迫退出苏区,进行长征。此次长征可以说是红军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为保存战斗实力的战略方针,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革命根据地(亦称陕甘苏区)进行的战略大转移。历时整整两年,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可以说(长征是红军一次绝处逢生的壮举,也是中国革命一次绝处逢生的壮举,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更悲壮。)课件出示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被迫退出苏区,进行长征。此次长征可以说是红军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为度过危险、保存战斗实力所采取的战略方针,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革命根据地(亦称陕甘苏区)进行的战略大转移。历时整整两年,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模块三:问题研讨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都能想到长征是漫长而艰苦的,文中红军在翻越老山界时经历了那么多的困难(去掉)。那么在面对重重困难时,我们的红军又是怎么表现的呢?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红军不怕困难、坚强乐观的革命精神,现在就请大家再读课文,在文中圈画出相关语句。课件出示在面对那么多困难的时候,我们的红军战士又是怎么表现的呢?请大家再读课文,在文中圈画出相关语句。找得怎么样了?老师也找了一些,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吧。课件出示13小节: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请大家看课文第13小节“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你从句中读出了什么?我们该如何分析呢?这当然得结合句中的关键词来看了,那么,有哪些关键词值得我们探究分析呢?我们来看:句中“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连接,写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而“许多”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人、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奇观”一词表现出这一景象的奇特罕见,作者用“奇观”一词来表现自己的感受,足见红军战士们壮志凌云的英雄气概,不能不说这是一种苦难中的美!)课件出示15小节“不要掉队呀!”16小节“不要落后做乌龟呀!”17小节“我们顶着天啦!”18小节“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再如文章第15到18小节“不要掉队呀!”“不要落后做乌龟呀!”“我们顶着天啦!”“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这几段则是通过语言描写再现了红军战士们在翻山过程中的打趣逗笑,营造的轻松氛围,表现了他们不惧困难、豪迈乐观的革命精神。)课件出示第30小节: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红军还有哪些表现呢?请大家再看到课文第30小节,段中写到“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同学们,可以说红军长征是前有困难,后有追兵,即国民党军对我军的围追堵截,对于红军来说,形势是十分严峻的,而这一句中说敌机“叹息”,作者分明拟人化地讽刺了围追红军的反动军队,又用了反问的手法想象出敌军士兵无可奈何、厌恶内战的情绪,进一步衬托出红军北上抗战,不怕远征难的革命豪情也反映了红军对自己战斗能力的确信、乐观的精神。)课件出示第31小节:(1)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2)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还有课文31小节“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这句话我们该如何理解呢?句中“一个坚强的意志”有什么含义?同学们可以好好想想,“一个坚强的意志”是指红军战士为北上抗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而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点明了红军进行长征的思想基础和力量源泉。也正因如此,途中的“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就不算什么困难了。至于这句“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句中的“难翻”再次表明翻越老山界的不易,而“笨重”一词固然有对当时红军行进不够机动灵活的表现,但更多地是表现了红军战士成功翻越老山界的欣慰和自豪。)同学们,除了以上所分析的语句外,还有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红军面对困难的表现呢?请大家看,在文章结尾作者写了这样一段话,我们先一起来朗读一遍: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但是我们走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才觉得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 或许有同学会有这样的疑问:作者说老山界是“第一座难走的山”,而后又说这困难“还是小得很”不是自相矛盾吗?我们应该怎么理解这两句话呢?课件出示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但是我们走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才觉得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作者说老山界是“第一座难走的山”,而后又说这困难“还是小得很”不是自相矛盾吗?我们应该怎么理解这两句话呢?(想想两者矛盾吗?当然是不矛盾的。前面说老山界是“第一座难走的山”是事实,这在我们分析红军遇到的困难时就已经详细地了解了,而后文说翻越老山界的困难“还是小得很”,作者是将翻越老山界放在整个红军长征中来看的,这也说明过老山界虽有如此多的困难,可是与红军以后经历的困难相比是微不足道的,而那些地方红军也都走过来了,足见红军克服以后诸多大困难的不容易,进一步突出红军的坚强、乐观、不可战胜。进一步向我们展现: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革命军队,而红军长征更是一次伟大的壮举。)现在,我们就可以结合刚才的分析,将红军面对困难的表现概括如下:红军在翻越老山界时,面对“行”之难,是“打趣逗笑、奋勇登山”;面对“住”“衣”之难,是“酣然入梦、观赏夜景”;面对“食”之难,则是“鼓足勇气、继续前进”;面对“处境难”,更是“毫不畏惧、嘲笑敌军”。课件出示“行”之难——打趣逗笑、奋勇登山“住”“衣”之难——酣然入梦、观赏夜景“食”之难——鼓足勇气、继续前进处境难——毫不畏惧、嘲笑敌军同学们,面对那么艰难的长征,红军为什么能如此坚强乐观地面对?我们又该如何面对自己生活、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呢?请大家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见解。课件出示同学们,面对那么艰难的长征,红军为什么能如此坚强乐观地面对?我们又该如何面对自己生活、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呢?请大家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见解。同学们考虑好了吗?有什么见解呢?大家想想,红军之所以能坚强乐观地面对生死考验的重重困难,正是因为他们心中有理想、有信念,即为保卫土地革命的成果、为民族解放而战斗,坚信此次为人民利益而战的结果是必将取得胜利。看来,过程的实施还得依靠理想、信念支撑,红军战士也正是因为有了一个“坚强的意志”,才能顺利克服那么多的困难。红军能以“一个坚强的意志”为信念,克服一个又一个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那么,我们在面对生活、学习中的困难时,又该如何表现呢?对,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为自己确立一个坚实的目标,在面对生活、学习中诸如考试失败之类的挫折、苦难时,将目标化为克服困难的勇气与动力,吸取教训,反省自身,迎难而上,乐观面对,相信你也会获得成功。模块四:语段品味随着陆定一部长的讲述,我们深刻体会了红军乐观坚强的革命精神,接下来,我们就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请同学们看到课文的23小节,这段内容写了什么?哦,主要描写的是红军夜宿山路,半夜醒来的所见所闻。现在就请大家听老师朗读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红军的所见、所闻。课件出示请同学们看到课文的23小节,这段内容主要描写了红军夜宿山路,半夜醒来的所见所闻。听老师朗读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作者所写的红军们的所见所闻。(老师范读,学生听读思考问题)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好,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同学们刚才在听读课文时,脑海里面有什么呢?哦,那是夜里的星星、山峰、山谷,当然还少不了的就是那些个似有非有、似小非小的声音吧,可以说,作者的这段描写把我们带到了当时的那种情景中去了,这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呢?对,就是身临其境。那么,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呢?课件出示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大家来看“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作者描写了什么?又是怎么写的呢?通过分析揣摩,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在写作时由“星星”写到“山峰”再到“四围的山”,由远及近、自上而下,采用比喻的修辞,将“星星”比成“宝石”,“山峰”比成“巨人”,把被包围的“山谷”比成“一口井”,从视觉的角度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所见景物的奇伟,展现了红军乐观豪迈的革命精神,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文章语言的优美、凝练。除了这里的视觉描写以外,作者还从什么角度写作了呢?大家肯定发现作者还从听觉的角度再现了当时的感受。我们来看,作者说“除此以外,就是寂静”,可是又紧接着写到“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有同学或许会问:一会儿说“寂静”,一会儿又说有那么多种声音,不是自相矛盾吗?我们该如何理解呢?课件出示作者说“除此以外,就是寂静”,可是又紧接着写到“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是自相矛盾吗?我们该如何理解呢?同学们不妨先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深山里,在极静的时候,在半醒半睡之中,人会有一种什么感觉呢?有的声音,分明来自远处,分明很细切,可是由于静,听起来仿佛近在咫尺,而且响亮洪大;有的声音,分明来自近处,分明很洪亮,可是由于山峰重叠,反响回荡,愈传愈远,愈变愈细。而且风声、水声、林木呼啸声等等,混杂在一起,变化万端,引起人的种种联想。这正如句中所采用的四个比喻句“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形象生动的描绘出瑰丽的山色夜景。大家看:“像春蚕在咀嚼桑叶”时连续不断的细微声音(去掉),比喻战士们轻细的话语声,说明战士们被冻醒次数之多;“野马奔驰”写半夜山风之大,又喻寒风刺骨;“山泉呜咽”用拟人化手法喻山泉时断时续又暗指山势崎岖;“波涛澎湃”形容林木被风刮动的声音。人声和大自然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烘托出夜色之深,夜景之美,透露出勃勃生机,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哦,这样看来,文中“寂静”与“多种声音混杂”同时出现就不显得矛盾了。这里作者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将自己的感受细腻入微地表现出来,以动写静,不仅增加了语言的美感和气势,更使耳朵里“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的声响得到进一步证实。课件出示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还发现,在对语段进行赏析时,可以从富有表现力的关键词入手,也可以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当然还包括视觉、听觉等感觉的角度赏析。看来,语段赏析的角度是多方面的,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学会多揣摩,从多个角度对语句进行赏析。同时,在我们自己的写作中也应该学习从多角度进行观察、体验,将学得的描写方法、修辞手法等学以致用。)请同学们再次跟随老师感受这段精彩的描写,可试着背诵。课件出示请同学们再次跟随老师感受这段精彩的描写,可试着背诵。(朗读文段,再次品味语言的精彩。)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模块五:作业布置作为翻越老山界的红军之一,作者用朴实、优美、凝练而细腻的语言向我们再现了红军翻山的艰难险阻,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红军不惧艰险、迎难而上的豪迈乐观的革命精神,请同学们课后背诵“半夜里,忽然醒来”这一语段,并搜集与长征有关的诗词、故事,学习红军的坚强意志与乐观精神。课件出示请同学们课后背诵“半夜里,忽然醒来”这一语段,并搜集与长征有关的诗词、故事,学习红军的坚强意志与乐观精神。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老山界》第一课时.rar 《老山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doc 《老山界》第二课时.rar 《老山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