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课堂-视频】主讲:姜志刚 语文苏教课标版九年级上册--《散文家谈散文》(两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同步课堂-视频】主讲:姜志刚 语文苏教课标版九年级上册--《散文家谈散文》(两课时)

资源简介

《散文家谈散文》教学设计
年级:九年级 学段:九上第四单元
学科:语文 版本:苏教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白鹭》的意境美,体会作者的情感。
2.了解评论的一般写法和《关于散文〈白鹭〉》的写作特点。
3.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能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
教学预备:
预习散文《白鹭》,反复朗读课文,自选一个角度,把自己最喜欢或者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下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白鹭 郭沫若
模块一 初读体会
同学们好!我们今天要学的《散文家谈散文》是由大文学家郭沫若写的《白鹭》和文学评论家晓雪写的评论文章《关于散文〈白鹭〉》两篇构成。提起郭沫若,我们往往会想起他那激情如火的《女神》、《凤凰涅槃》、《雷电颂》等作品,这些震撼着我们心灵的作品令郭老享誉文坛。然而,郭沫若的小品文也别具一格,清新隽永,情趣盎然。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的散文诗《白鹭》,感受那如画的美妙境界。ppt2学习目标:感受《白鹭》的意境美,体会作者的情感。
(ppt2)课件展示
学习目标:
感受《白鹭》的意境美,
体会作者的情感。
同学们先听老师朗读一遍。ppt3在听的过程中,请大家想象文中的“画面”,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总体的印象,并画出最能表现作者赞美白鹭的语句。
(ppt3)课件展示
听读课文,想象文中的“画面”,并画出最能表现作者赞美白鹭的语句。
(教师配乐范读ppt4、5、6)
白鹭
郭沫若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由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有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的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ppt4、5、6)课件展示
白鹭
郭沫若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由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有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的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请注意这些字词的读音和书写,读两遍。ppt7好,大家看看作者用什么来赞美白鹭的?请找出文中的语句。(学生回答)对了,就是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两句话: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ppt7)课件展示
识记下列词语,读两遍:
长喙(huì) 蓑(suō)毛 嗜(shì)好
清澄(chéng) 铿锵(kēng qiāng)白鹭之美: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朗读生字词,并请学生回答问题,用时30秒)
那么作者为什么把白鹭比作一首“诗”和“散文诗”呢?ppt8同学们可以结合过去学过的诗歌想一想,诗有什么特点。
(ppt8)课件展示
为什么会把白鹭比作“诗”和 “散文诗”?
对了,首先,诗歌在形式上比较精巧、字数不多,短小却精致。比如孟浩然的《春晓》是一首五言绝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读来琅琅上口,也很押韵,20个字写出了诗人热爱春天之情,这种朗读起来富有节奏和韵律,就是诗歌在形式上的美。
其次,诗歌富有画面感。比如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同学们可以闭上眼睛想一想,静静的夜晚,一轮明月升起,把清辉洒在松树林间,微风吹来,树影晃动,小溪的流水缓缓地从石头上流过。诗句表现了夜晚林间清幽的画面,清新淡雅,好像中国的水墨画一样;还有大家熟悉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线有面,就是一幅画。
再次,诗歌呈现一种意境。比如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表现出一种隐居闲适,不随俗流的意境,也正是陶渊明清高人格的体现。
而散文诗是介于散文和诗之间的一种文体,或者说是具有诗歌韵味的散文,在形式上也是短小精致,比诗歌更加自由活泼。
(ppt8)课件展示,依次展示ppt8上的内容
形式美:诗歌大多短小而精巧
图画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意境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散文诗具有诗歌的韵味,在形式上更加活泼、自由。
模块二 再读感悟
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了解到诗歌具有形式美、图画美和意境美,那么作者把白鹭比作“诗”来赞美白鹭,“诗之美”和“白鹭之美”有什么相通之处呢?ppt9请同学们细读文章的2—8小节,思考问题:文章从哪些方面来写白鹭之美的?
(ppt9)课件展示:
请品读文章的2—8小节,思考问题:文章从哪些方面来写白鹭之美的?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细读思考,并请学生回答问题,用时2分钟)
Ppt10是的,先通过比较,介绍白鹭形体“适宜”,接着用四幅画面来描绘白鹭之美:第一幅是“白鹭形象图”,第二幅是“白鹭钓鱼图”,第三幅是“白鹭瞭望图”,白鹭站在树梢上“放哨”,第四幅是“白鹭晚飞图”,一种动态的,生命的惊喜。
依次展示(ppt10)课件展示:
“白鹭形象图”,
“白鹭钓鱼图”,
“白鹭瞭望图”,
“白鹭晚飞图”,
这几幅画面紧紧围绕着第4节“平常中的美丽”展开,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展现了白鹭之美。
Ppt11首先作者把白鹭与白鹤、朱鹭、苍鹭相比,突出了白鹭形体“适宜”的特点。“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白鹤太大、太生硬,朱鹭或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太不寻常。”用它们来衬托白鹭。
(ppt11)课件展示:
白鹭: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白鹤:太大、生硬
朱鹭或苍鹭:大了一些,太不寻常。
衬托
ppt12接下来“白鹭形象图”分别从色彩上和身段上描绘它形体优美、形象和谐。“那雪白的蓑毛、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是色素之美,“流线型结构、增减长短之说”是身形之美。它们都体现了“精巧适宜”的特点。
(ppt12)课件展示:
形体优美
色素美:“那雪白的蓑毛、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
身段美:“流线型结构、身段的大小”
“适宜和谐”
好,请同学们齐读第5小节。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忽则嫌黑。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朗读,用时15秒)
ppt13“白鹭钓鱼图”这样描绘:白鹭立于清水田中,水田和白鹭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清淡素雅的水墨画,联想丰富,把整个清水田比作嵌在琉璃框里的画,究竟是白鹭装饰了田,还是田包容了白鹭?任读者想象,这白鹭田中觅食的景象,韵味十足。
(ppt13)课件展示:
联想丰富,把整个清水田比作嵌在琉璃框里的画,仿佛清淡素雅的中国水墨,白鹭田中觅食的迷人景象,韵味十足。
好,请同学们齐读第6小节。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出的镜匣。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朗读,用时15秒)
ppt14“白鹭瞭望图”和“白鹭晚飞图”都是动静结合的画面,前者抓住“悠然”的特点,把白鹭拟人化了,写出了白鹭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绝顶,于绝境处有大气度,独有一种悠然自得的内在美。是放哨么?如果不是那是什么呢?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
后者写“黄昏中低飞的白鹭”,为什么作者说见到它是一种“恩惠”呢?恩惠本意是指给予或获得的好处。郭沫若写作本文的时候正处于战争期间,当时的乡村是萧条的,黄昏时分的静谧更添了几分荒凉。这时飞翔的白鹭出现了,它给平静的乡居生活带来了活力,让人体会到了生命之美。这种动态的活力之美与乡间的宁静相互映衬,使原本萧条的生活也有了趣味,这不是一种“恩惠”么?这正是作者仔细观察生活,在生活细节中捕捉到的独特感受啊。
(ppt14)课件展示:
画面富有诗意:
白鹭孤独站立在小树绝顶,虽临危境,却不畏惧,独有一种悠然自得的内在美。
白鹭低飞,一种生命的流动,给宁静乡村带来了活力和希望,让人感到一种生命之美。
好,请同学们齐读第7、8小节。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不是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朗读,用时30秒)
郭沫若笔下的白鹭真是美到了极致啊,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那白色的精灵,正翩翩起舞,作者认为用“歌声”比拟白鹭太铿锵了,是的,白鹭应该是一首只能用心灵感受的诗。那么再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ppt15 “白鹭之美”和“诗之美”有什么相通之处呢?四幅画面分别表现白鹭之美,“白鹭形象”优美和谐,“白鹭钓鱼”仿佛一幅清丽素雅的水墨画,“白鹭瞭望”和“白鹭晚飞”都透露出一种悠然的意境,自然之趣。
(ppt15)课件展示:
白鹭形象 身段优美
白鹭钓鱼 水墨素雅
白鹭瞭望 意趣悠然
白鹭晚飞
这与“诗歌”的形式美、图画美、意境美不是正好吻合的吗?它们都是那么的精致巧妙,富有韵味啊。
(ppt15)课件展示:
形式美
图画美
意境美
白鹭之美就美在它的平凡、和谐、朴素、意趣,因为它平常,所以它的美常常被忽略了,郭沫若捕捉到了它,用心感受到了它的美。其实这也告诉我们,“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能“在平常中发现、感受自然和谐之美,就是一种诗意的生活。”
(ppt15)课件展示:
在平常中发现、感受自然和谐之美,就是一种诗意的生活。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明白了作者用诗来比喻白鹭的妙处,真可谓匠心独运。下面我们小结一下全篇的结构:ppt16
《白鹭》是一篇诗性的散文。全文10段,分4个部分:
一(1)用比喻写白鹭“精巧”的特点。
二(2—3)通过比较写白鹭形体“适宜”的特点。
三(4—8)先总写(4);四幅画面分别从静态和动态表现其被人忘却的美(5-8)。
四(9—10)通过对“有人”的意见的否定,进一步突出白鹭的“优美”。首尾呼应,篇末扣题。
(ppt16)课件展示:
《白鹭》是一篇诗性的散文。全文10段,分4个部分:
一(1) 以诗为喻,白鹭“精巧”。
二(2—3)通过比较,形体“适宜”。
三(4—8)平常之美,画面展现。
(总 分)
四(9—10)呼应开头,突出“优美”。
模块三 三读回味
同学们,一篇优美的散文留给我们的回味是无穷的,就像一位作家评论的那样:“《白鹭》就是一篇能让人‘反复地品味’的好散文。它也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白鹭》一曲已终,仍让人感到余音袅袅,绕梁不绝。生活中有许多像白鹭一样平凡而美丽的人,你愿意做一个“白鹭”一样的人吗?ppt17请同学们有感情朗读课文,品味文章富有诗意的语言,体会作者对白鹭之美的赞叹。
(ppt17)课件展示:
请同学们有感情朗读课文,品味文章富有诗意的语言,体会作者对白鹭之美的赞叹。
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轻重,读出情感,对文中那些运用修辞的语句要读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ppt17)课件展示:
朗读要求:1.读出感情,语速较缓。
2.画出运用修辞的语句。
(现场老师巡视,指导朗读,用时2分钟)
好,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
Ppt18、19、20、21、22、23课文配图、配乐。
(ppt18、19、20、21、22、23)课件展示:
白鹭
郭沫若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由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有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的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同学们读得不错,最后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为什么要写作这篇散文。ppt24郭沫若,现代杰出的作家、历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浪漫的诗人他有着如火的激情和爱国主义精神。
本文写作于1942年,正值一个艰苦的年代。当时处在抗战第二阶段,蒋介石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郭沫若于1942年10月31日被迫辞去国民党军委政治部第三厅厅长的职务,言行受到反动派的限制。他曾在历史剧《屈原》中痛斥投敌卖国的奸佞,呼唤人性中的美。同样,在这篇课文里,他借描绘和赞美白鹭常见而又被人忘却的美,告诉我们寻常事物中往往蕴含着内在的美,这正是诗人对平凡中的高洁和美好的向往追求,也启迪着我们永远不要放弃追求美好。
(ppt24)课件展示:
郭沫若,现代杰出的作家、历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浪漫的诗人。
本文写作于1942年,正值一个艰苦的年代,他描绘和赞美白鹭常见而又被人忘却的美,告诉我们寻常事物中往往蕴含着内在的美,这正是诗人对平凡中的高洁和美好的向往追求
ppt25好的文章,读你千遍也不厌倦,我们来做个现场比赛,请大家挑选你最喜爱的段落或句子,看谁背的最快,朗诵的最有感情。
(ppt25)课件展示:
挑选你最喜爱的句子,背下来。看看谁背得快背得好。
(现场教师指导巡视,学生自由背诵,用时2分钟)
再次齐声朗诵: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ppt25)课件展示:
再次齐声朗诵: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同学们,你们背下来了吗?今天我们学习了郭沫若的《白鹭》,课文中对白鹭的描写是多么生动啊。瞧,郭老师多么钟情于这白色的精灵啊!ppt26我想,同学们在生活中,也一定有自己特别喜爱的小动物吧,请你仿照刚才背诵的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写两句话,表达你对它的喜爱赞美之情。
(ppt26)课件展示:
作业:
在生活中,你有没有喜爱的小动物呢?请你仿照郭老的这两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写两句话,表达你对它的喜爱赞美之情。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散文家谈散文》教学设计
年级:九年级 学段:九上第四单元
学科:语文 版本:苏教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白鹭》的意境美,体会作者的情感。
2.了解评论的一般写法和《关于散文〈白鹭〉》的写作特点。
3.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能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
教学预备:
预习散文《白鹭》,反复朗读课文,自选一个角度,把自己最喜欢或者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下来。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关于散文《白鹭》 晓雪
模块一 交流讨论,了解评论
同学们好,在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郭沫若的散文《白鹭》,大家觉得它美吗?恩,把这种美的感受用文字记录下来,就是对《白鹭》的赏析和评论。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文学评论家晓雪先生评论《白鹭》的文章——《关于散文〈白鹭〉》,看看在晓雪眼中,这篇散文究竟美在哪里。ppt2学习目标:了解评论的一般写法和本文的写作特点。对作品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学习写评论。
(ppt2)课件展示:
学习目标:
了解评论的一般写法和本文的写作特点。
对作品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学习写评论。
我们在课前安排了预习,请同学们自选一个角度,对《白鹭》感受最深或者最喜欢的一点写下来。ppt3好,现在就请同学们把自己写好的内容拿出来,做一个交流。请同学们把课前自己写的内容分小组讨论交流一下,读读看,是从哪些角度来评论的,并选出一两则比较好的。
(ppt3)课件展示:
自选一个角度,对《白鹭》感受最深或者最喜欢的一点写下来。
请同学们把课前自己写的内容分小组讨论交流一下,读读看,是从哪些角度来评论的,并选出一两则比较好的。
(现场老师指导学生讨论,并请同学站起来回答,用时5分钟)
很好,同学们刚才讨论的很好,写的也不错。老师也准备了三位同学写的评论片段,展示给大家看一看。ppt4、5、6、7、8请大家思考一下,这三则评论主要是从什么角度来赏析《白鹭》的。
第一则赏析:“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是谁给的呀?当然是白鹭。试想一下,白鹭给黄昏中的乡村带来了美,带来了生机和活力,那不是“一种恩惠”么?
如果说周庄是小桥流水人家的苏州特色的形象化,那么,“清澄的形象化”便是说“白鹭晚飞”这幅画面具有“清澄”的特点。“清澄”本来是形容水的清澈透明,这里的比喻,突出画面清纯美丽的特点。 低飞的动态给宁静的乡村带来了“生机勃勃”的感觉,这不是“具有生命力了”么?
第二则赏析:郭沫若对白鹭的描绘多么生动啊!文章多处运用修辞:勾勒白鹭外形的一串排比,在树梢悠然远望的巧妙拟人,还有精彩的比喻,把白鹭在水田里钓鱼想象成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白鹭在田中觅食的情景生动形象,韵味十足……诗人笔下,白鹭仿佛绝代佳人,静立于世,怎不惹人爱怜,叫人心向往之呢?
第三则赏析:白鹭,一种普普通通的鸟,经过郭沫若这位大作家寥寥数笔的描摹,就显得那么动人,那么栩栩如生。你看,他在1942年秋天写的《白鹭》这篇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虽没有华丽迷人的词藻,也没有浓妆艳抹的渲染,显得那么朴素无华。但是,它正是运用了如白鹭一般朴素的句子,让我们感受到平常事物中蕴含的美!
(ppt4)课件展示:
请看三段学生写的赏析文字:
(ppt5、6、7)课件展示:
“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是谁给的呀?当然是白鹭。试想一下,白鹭给黄昏中的乡村带来了美,带来了生机和活力,那不是“一种恩惠”么?
如果说周庄是小桥流水人家的苏州特色的形象化,那么,“清澄的形象化”便是说“白鹭晚飞”这幅画面具有“清澄”的特点。“清澄”本来是形容水的清澈透明,这里的比喻,突出画面清纯美丽的特点。 低飞的动态给宁静的乡村带来了“生机勃勃”的感觉,这不是“具有生命力了”么?
郭沫若对白鹭的描绘多么生动啊!文章多处运用修辞:勾勒白鹭外形的一串排比,在树梢悠然远望的巧妙拟人,还有精彩的比喻,把白鹭在水田里钓鱼想象成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白鹭在田中觅食的情景生动形象,韵味十足……诗人笔下,白鹭仿佛绝代佳人,静立于世,怎不惹人爱怜,叫人心向往之呢?
白鹭,一种普普通通的鸟,经过郭沫若这位大作家寥寥数笔的描摹,就显得那么动人,那么栩栩如生。你看,他在1942年秋天写的《白鹭》这篇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虽没有华丽迷人的词藻,也没有浓妆艳抹的渲染,显得那么朴素无华。但是,它正是运用了如白鹭一般朴素的句子,让我们感受到平常事物中蕴含的美!
(ppt8)课件展示:
请思考:
三则评论主要是从什么角度来赏析《白鹭》的?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思考回答,用时1分钟)
是的,三则评论都是从语言的角度来赏析的。ppt9
第一则着重理解词语的含义,抓住“恩惠”、“清澄”和“生命力”这三个词语,因为这三个词是文章着力突出白鹭灵气的关键,特别富有表现力。
第二则抓住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散文综合运用运用多种修辞表现白鹭之美的角度,评论作者对白鹭的描绘极其生动形象,富有韵味。
第三则是从文章整体感悟赏析,赞美作者用朴素的语言,精彩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平常事物中蕴含的美。
(ppt9)课件展示:
主要是从语言的角度:
赏析1:理解词语,感悟赏析。
赏析2:抓住修辞,感悟赏析。
赏析3:把握整体,感悟赏析。
大家看,这些评论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吧?可见,评论文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关键在于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那么评论家晓雪先生是如何评论散文《白鹭》的呢?ppt10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晓雪先生的《关于散文〈白鹭〉》,看看它是从什么角度来评论的,理出文章的结构。
(ppt10)课件展示:
评论家是如何评论这篇散文的呢?请阅读晓雪的《关于散文〈白鹭〉》,想一想它是从什么角度来评论的,理出文章的结构。
首先了解一下作者晓雪,ppt11晓雪(1935— )白族,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原名杨文翰,云南大理人,云南省作协主席、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1952年开始发表作品,1996年12月获意大利蒙德罗国际文学奖特别奖。
(ppt11)课件展示:
晓雪(1935— )白族,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原名杨文翰,云南大理人,云南省作协主席、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1952年开始发表作品,1996年12月获意大利蒙德罗国际文学奖特别奖。
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课文,ppt12其他同学在听读的过程中,画出文中对《白鹭》评价的语句,并思考《关于散文〈白鹭〉》是从什么角度来评论的,理出文章的结构。
(ppt12)课件展示:
画出文中对《白鹭》评价的语句。
思考回答:
《关于散文〈白鹭〉》是从什么角度来评论的,理出文章的结构。
(现场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老师指导其注意读出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用时3分钟)
好的,谢谢这位同学,大家觉得他读得怎样,有没有读出作者的赞美之情啊?注意读的时候语速不能过快。
同学们在听读的时候,已经把文中对散文《白鹭》评价的语句画出来吧?就是下面这些句子:ppt13
有的写得豪放激越、气势磅礴,也有的写得柔婉清丽、秀美含蓄。比较起来,我更喜欢他的后一种散文。这篇五百字的《白鹭》,就是后一类散文的典型例子。
这篇散文,用非常精彩、极其简练的文字,抒写了作者对白鹭的独特的感受和独到的认识……
《白鹭》就是一篇能让人“反复地品味”的好散文。它“是一首精巧的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言有尽而意无穷。
(ppt13)课件展示:
……也有的写得柔婉清丽、秀美含蓄。……这篇五百字的《白鹭》,就是后一类散文的典型例子。
这篇散文,用非常精彩、极其简练的文字,抒写了作者对白鹭的独特的感受和独到的认识……
《白鹭》就是一篇能让人“反复地品味”的好散文。它“是一首精巧的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言有尽而意无穷。
同学们,想一想,作者晓雪是从什么角度来评论的?
(现场提问,请同学来回答,用时1分钟)
恩,对了,ppt14也是从语言的角度来评论的,但不是理解词语,也不是抓修辞手法,而是从整体上评论了散文《白鹭》的语言风格。能找出作者评价中最关键的词语吗?恩,对了,作者说郭沫若写的“柔婉清丽、秀美含蓄”,说这篇文章文字“极其简练、非常精彩”,作者认为郭沫若在散文中对白鹭有着独特的感受和独到的认识,是一种绝妙的描绘。这就是晓雪的评价。
(ppt14)课件展示:
从整体上评论散文《白鹭》的语言风格。
柔婉清丽、秀美含蓄 独特的感受
文字简练、非常精彩 独到的认识 绝妙的描绘
模块二 细读感受,体会写法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是从整体上评论散文《白鹭》的语言风格和写作特点的。风格也好,特点也好,都是很抽象的概念,怎么理解呢?作者是如何生动地给我们解说的呢?下面我们就通过梳理课文的结构,进一步了解作者是用了什么方法来评论散文《白鹭》的。ppt15
文章的第一部分是1-2小节,统论散文的特点及风格。作者首先指出散文是一种最自由自在的文体,所以才会在不同的作家身上表现出风格迥异的多姿多彩,也就是课文开头说的“随意性和多样性”。
接下来,作者展现了他的博识,列举了一系列作家的不同风格为证,“鲁迅的深沉冷峻、巴金的自然真挚、茅盾的淳厚质朴、冰心的婉约清秀、林语堂的幽默隽永、徐志摩的浓艳绮丽、汪曾祺的恬淡纯净、秦牧的博识睿智”,进一步让读者明白散文的风格是多样的。就好比我们走进了一座花园,姹紫嫣红各种花朵盛开,让我们惊喜,给我们以美的感受,如果只有一种颜色,那多么单调啊。
(ppt15)课件展示:
一、(1-2)统论散文特点及风格。
文章的第二部分是3-4小节,作者具体论述散文《白鹭》的风格。郭沫若身也是一个糅合了多样性与复杂性于一身的作家,所以第三段中晓雪又指出他除了“豪放激越、气势磅礴”的一面之外,还有“柔婉清丽、秀美含蓄”的一面,并进而说出自己“更喜欢他的后一种散文”。
第4节是全文的核心段落,它着重指出了《白鹭》的写作特点。在文字上是“非常精彩、极其简练”,而在感受上则是“抒发了对白鹭的独特的感受和独到的认识”。
(ppt15)课件展示:
二、(3-4)《白鹭》风格
柔婉清丽、清丽含蓄
文字简练、感受独特
作者说郭沫若的散文风格有“豪放激越、气势磅礴”和“柔婉清丽、秀美含蓄”之分,那怎么理解这两种风格呢?首先我们来看两幅图画:ppt16
(ppt16)课件展示:
屏幕展示两幅图画
看到这两幅画面,你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第一幅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是不是特别感觉到一种磅礴的气势?第二幅小小牧童伏在牛背上,与鸟儿戏耍,这是乡村中常见的一幕,一派春风和煦、宁静淡雅的景象。如果说前者是“豪放激越、气势磅礴”的话,那么后者自然就是“柔婉清丽、秀美含蓄”啦。画面比较直观,而文字则需要我们调动感觉和借助联想去感受了。请同学们再看两段文字,请两位同学给大家朗读一下:ppt17
啊,这宇宙中的伟大的诗!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你们在这黑暗中咆哮着的,闪耀着的一切的一切,你们都是诗,都是音乐,都是跳舞。你们宇宙中伟大的艺人们呀,尽量发挥你们的力量吧。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出的镜匣。
(现场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用时1分钟)
(ppt17)课件展示:
啊,这宇宙中的伟大的诗!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你们在这黑暗中咆哮着的,闪耀着的一切的一切,你们都是诗,都是音乐,都是跳舞。你们宇宙中伟大的艺人们呀,尽量发挥你们的力量吧。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出的镜匣。
第一段选自以前我们学过的课文《雷电颂》,是郭沫若写作的历史剧《屈原》里的,大家看这一段内心独白,是不是特别富有激情啊?大量短句的使用,排比、呼告等修辞增强了表现力,把诗人内心的愤怒表现的很充分,我们朗读的时候感情仿佛大江大河,奔涌而出,多么“豪放激越、气势磅礴”啊。第二段就选自上一篇课文《白鹭》,一幅淡淡的水墨,几笔勾勒,让读者自己体会那清幽的意境,不是“柔婉清丽、秀美含蓄”么?
(ppt17)课件展示:
豪放激越
柔婉清丽
通过比较,同学们对风格的理解是不是更深了一层了呢?作者告诉大家他更喜欢后一种,这种喜爱既是作者在阅读后获得的独特感受,也是作者自由个性的体现。你可以喜爱“大江东去”,我可以欣赏“小桥流水”,因为散文是多样随意的,所以欣赏和感受也是自由和个性的。
接下来作者进一步解说《白鹭》的写作特点,在文字上是“非常精彩、极其简练”,而在感受上则是“感受独特和认识独到”,在表现力上是“绝妙的描绘”。ppt18同学们想一想,在第4小节中,作者主要是用什么方法来评论《白鹭》?
(ppt18)课件展示:
想一想,作者主要是用什么方法来评论《白鹭》?
(现场老师指导学生思考回答,用时30秒)
ppt19对了,作者是直接引用原文来评述,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话来评论,而用原文呢?
首先,引用原文是要保持原来文章的意境韵味不丢失。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联想,中国的古诗是很美的,言简而意丰,但如果把它译成现代汉语,韵味就少了许多。晓雪在这里直接引用原文来评论,正是想突出郭沫若在《白鹭》中的描写太绝妙了,用其他的语言无法替代,只能采用他的原话,瞧,多么令人神往啊!晓雪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了他对郭沫若“绝妙地描绘”的文字表现能力的赞叹。
这种评论的手法很独特,看似随意,其实是独具匠心,它保持了《白鹭》在意境上的原汁原味,同时也引导我们用心去品味原文的独特美。不得不佩服晓雪“四两拨千斤”的功力啊。
大家注意到了吗?文章的结尾也是用了同样的方法,把散文《白鹭》说成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第4小节,体会文章“绝妙的描绘”。
这篇散文,用非常精彩、极其简练的文字,抒写了作者对白鹭的独特的感受和独到的认识,绝妙地描绘出白鹭“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的美。“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或许有人会感着美中的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吗?——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ppt19)课件展示:
直接引用“原文”评论
——因为《白鹭》的描绘太“绝妙”了
——赞美《白鹭》在文字上的表现力
——保持《白鹭》意境上的原汁原味
——引导我们用心品味原文的独特美
文章的结尾也是用了同样的方法
好,刚才我们重点分析的是文章的第二部分,也是主体部分。最后是文章的第三部分,ppt20也就是5-7小节,作者引述名言,阐述自己的阅读感受。
(ppt20)课件展示:
三、(5-7)阐述自己的阅读感受。
这一部分作者引用了两位名家的言论,第5节是清代桐城派散文家姚鼐的话,意在说明好文章要气韵流畅自然,阅读好文章,要感受文章的气韵。“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意思是说那些具有阴柔之美的文章,辞句如同初升东方的点点晨曦,如同拂面过过的缕缕清风,如同随风而行的丝丝流云,如同转瞬即逝的淡淡霞光,如同若隐若现的渺渺轻烟,如同幽邃的山林,蜿蜒的小溪,如同湖面上的点点涟漪,如同波纹中的微微轻漾,如同珠玉晶莹璀璨的光华在暗夜中闪烁,如同天鹅清越高昂的鸣叫在天地音回荡。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第5小节,体会文章所说的这种意境。
我想起古人的描述,“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
这其实是对郭沫若散文“柔婉清丽、含蓄秀美”风格的赞美,指出散文《白鹭》有着极高的艺术魅力,而感受这份艺术魅力需要用心去反复品味,不能粗浅地浮光掠影地读一下了事。这一点正印证了第6节莱辛的话:“不要让人一看了事,应让人品味,反复的品味。”
作者就是想告诉大家,郭沫若的散文《白鹭》“清丽秀美”、意韵高雅,描写精彩绝妙,值得我们反复品味。
(ppt20)课件展示:
姚鼐的话——《白鹭》的意境极高
莱辛的话——这意境要用心去品味 因为它韵在骨子里
好,同学们,到这里我们分析完了整篇文章,现在我们把课文整体结构再回顾一下:ppt21
(ppt21)课件展示:
一、(1-2)统论散文特点及风格。
二、(3-4)《白鹭》风格
柔婉清丽、清丽含蓄
文字简练、感受独特
三、(5-7)阐述自己的阅读感受。
模块三 展开联想,学写评论
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了散文《白鹭》在评论家晓雪眼中美在何处,也学习了作者评论散文的方法。当然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评论也不是千篇一律的,除了可以从语言风格角度评论,还可以欣赏文章的修辞、描写等等,还可以从作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角度去评价,甚至可以展开联想和想象,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写出富有个性的独特的评论来。ppt22下面请看老师准备的一则评论,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其他同学在听读的过程中想一想,这篇评论和我们之前学习的相比较,有哪些新的创意。ppt23、24、25
(ppt22)课件展示:
想一想,这篇评论和我们之前学习的相比较,有哪些新的创意?
(ppt23、24、25)课件展示:
要说世间有哪种生灵与诗人最情投意合,那一定是鸟儿。郭沫若这个游走人间的诗人,用真挚的文字记下心中涌动的诗情,化作一只朴素而美丽的白鹭飞向人间。
白鹭是纯洁的,她虽平常但绝不平庸,她的美含蓄地展露,清水田是她的归宿,黄昏明净的天际留下她的倩影。这个美的精灵,“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它的美”。
这使我想起刘白羽的《白蝴蝶之恋》,生活中还有多少美被囚禁在“平常”的牢笼里没被我们发现呢?
所以,我们得善于发现美,追求美,更要创造美。蓬勃的小草,人们几乎是视而不见,但是它们绿遍天涯;墙角的花,谁能在意,但它们美化了一角天地。黄昏中散步的老人,往往与你擦肩而过,但是它们却是一道绝美的意蕴深沉的人生风景。
哦,有人认为,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本身不就是一首歌吗?生命如歌。只要他在瞬间创造了辉煌,这首歌就不会停止,永远,永远……我想,生活中许多像白鹭一样默默无闻的人,只要尽心尽力地活着劳动者,虽不能创造惊天动地的业绩,但也一样会受到人们的尊敬。
《白鹭》一曲已终,仍让人感到余音袅袅,绕梁不绝。
瞧,“一行白鹭上青天”,那群白鹭正从历史深处飞来,正像美的精灵在人们的心灵的天地间翻飞,盘旋……
试问一句:你愿意做像白鹭一样的人吗?
(现场请同学朗读,用时3分钟)
是的,这篇文章主要是从内容和情感的角度来赏析。ppt26其独特之处在于根据文章展开了联想,由白鹭之美联系到生活中平凡人的奉献之美,这种联想是建立在品味文章的基础上的,同时有充分调动了自己的生活积累和体验。
(ppt26)课件展示:
白鹭之美 生活中平凡人的美
品味文章 联系生活 展开联想
可见,评论的写作是多种多样的,关键在于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那么一般的评论应该怎样写呢?ppt27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可以达成这么几点共识:首先要选取一个恰当的角度,比如可以从语言角度赏析,像本节课刚开始的几段评论那样谈修辞,也可以像本课一样谈语言风格,还可以像刚才读的那篇从内容和情感谈;其次要扣住作品本身来评论,写出对作品的理解和独特感受,这是最关键的一点;再次,还可以展开联想,结合自己的体验,联系生活;最后,文章要有一个紧凑的结构,比如“总分总”、首尾呼应等等。这样就是一篇评论了。
(ppt27)课件展示:
选取一个恰当角度
紧扣作品本身评论
抒写自己独特感受
联系生活展开联想
结构严谨有始有终
好,下面我们就来练习一下,请看幻灯展示的几个片段:ppt28、29、30、31、32、33、34、35
(ppt28、29、30、31、32、33、34、35)课件展示:
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
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山谷。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么?
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巴金《日》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茅盾《白杨礼赞》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他曲折的穿过了悬崖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地流走,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有时候他遇到巉岩前阻,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怒吼着,回旋着,前波后浪地起伏催逼,直到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地一泻千里。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斜阳芳草里,看见了夹岸红艳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静静地流着,低低地吟唱着,轻轻地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有时候他遇到暴风雨,这激电,这迅雷,使他心魂惊骇,疾风吹卷起他,大雨击打着他,他暂时浑浊了,扰乱了,而雨过天晴,只加给他许多新生的力量。
——冰心《谈生命》
在初夏阳光渐暖时你去买一支小船,划去桥边荫下躺着念你的书或是做你的梦,槐花香在水面上飘浮,鱼群的唼喋声在你的耳边挑逗。或是在初秋的黄昏,近着新月的寒光,望上流僻静处远去。爱热闹的少年们携着他们的女友,在船沿上支着双双的东洋彩纸灯,带着话匣子,船心里用软垫铺着,也开向无人迹处去享他们的野福——谁不爱听那水底翻的音乐在静定的河上描写梦意与春光!……说也奇怪,竟像是第一次,我辨认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我能忘记那初春的睥睨吗?曾经有多少个清晨我独自冒着冷去薄霜铺地的林子里闲步——为听鸟语,为盼朝阳,为寻泥土里渐次苏醒的花草,为体会最微细最神妙的春信。啊,那是新来的画眉在那边凋不尽的青枝上试它的新声!啊,这是第一朵小雪球花挣出了半冻的地面!啊,这不是新来的潮润沾上了寂寞的柳条?
——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
ppt36 这几段文字都是来自几位名家名篇里的描绘,“巴金的自然真挚、茅盾的淳厚质朴、冰心的婉约清秀、徐志摩的浓艳绮丽……”请同学们任选一段,参照今天所学的内容,写一篇300左右的评论,角度任选,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作为今天的课后作业。
(ppt32)课件展示:
课后作业:
“巴金的自然真挚、茅盾的淳厚质朴、冰心的婉约清秀、徐志摩的浓艳绮丽……”请同学们任选一段,参照今天所学的内容,写一篇300左右的评论,角度任选,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好,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