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在烈日和暴雨下老舍教学目标1.学习以自然环境的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2.探究旧社会劳动人民痛苦生活的根源。3.学习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文学作品。教学预备布置预习:(1)扫清字词障碍,了解字词的音形义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模块一:明确学习目标教师出镜 同学们好! 人们常用“水深火热”来比喻人民艰难痛苦的处境,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塑造的祥子就在这种水深火热的生活中煎熬着。祥子的故事,拍成过电影,改编成戏剧,广为流传。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老舍先生的小说《在烈日和暴雨下》,PPT1 感受祥子在烈日和暴雨这两种特定环境下的悲苦命运,探究旧社会劳动人民痛苦生活的根源,学习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文学作品。PPT1课件展示教学目标1.学习以自然环境的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2.探究旧社会劳动人民痛苦生活的根源。3.学习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文学作品。模块二:浏览作者档案首先我们来认识作者老舍先生。 PPT2老舍照片。我们来看看老舍先生的个人档案。PPT3 老舍先生,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老舍一生勤奋笔耕,创作丰富。著有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骆驼祥子》、《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离婚》等,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断魂枪》《月牙儿》等,剧本《龙须沟》、《茶馆》等。 老舍文学创作历时40年,作品多以老北京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为题材,人物性格鲜明,细节刻画真实。作品具有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和强烈的生活气息。老舍以讽刺幽默和诙谐轻松的风格,赢得了人民的喜爱,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骆驼祥子》被称为“时代的葬歌”,达到了他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 。作家以严峻的现实主义方法,写出了祥子从自爱自信到自甘堕落,为生活所毁灭的过程。祥子的不幸不仅是个人悲剧,而且是意义深广的社会悲剧。PPT3课件出示作者档案老舍(1899年—1966年),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长篇小说《四世同堂》 《骆驼祥子》 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断魂枪》 《月牙儿》 剧本《龙须沟》、《茶馆》模块三:夯实字词基础好的,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PPT4将下列易错字词的拼音注在词语的旁边,如有困难可以请教老师和同学。(停顿20秒)PPT4课件出示读准字音打盹 汲水 发痧 腻烦 馊臭 打嗝 漾 攥着 吆喝 幌子 利飕 拽 同学们已经自学了字词,下面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请同学们跟老师念一遍。(出示答案)打盹 汲水 发痧 腻烦 馊臭 打嗝 漾 攥着 吆喝 幌子 利飕 拽 PPT4课件出示读准字音 打盹dǔn 汲水jí 发痧shā 腻烦nì 馊臭sōu 打嗝gé 漾yàng 攥着zuàn 吆喝yāo 幌子huǎng 利飕sōu 拽zhuài 模块四:品读环境描写教师出镜 同学们读过课文,能复述小说的情节吗?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按时间顺序回忆主要故事情节。这篇文章写了样子在这天中的三段时间里的故事:上午祥子上街拉车谋生,吃尽了烈日当头毒射的苦头。午后一点,“这一夏里最热的一天”里的“最热的时候”,祥子拉车前行,突然天降暴雨,狂暴的大雨点直砸他的头和背,冷酷而强横的坐车人不准他片刻停车避雨。祥子拉完车跑回家,抱着火烤还浑身哆嗦不停。?PPT5在复述故事的基础上,请同学们用尽量简洁的话概括故事情节。 15个字以内,能做到吗?(停顿20秒)我们可以将故事情节概括为“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PPT5课件出示故事情节 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烈日和暴雨,哪一种天气让祥子更难以忍受? 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在烈日下更难以忍受,也有人认为在暴雨下更难以忍受。既然如此,我们一起来找找描写烈日和暴雨天气特征的语句,看看烈日之酷热与暴雨之猛烈,再作判断。首先在文中勾画直接描写烈日之热的语句,并作标注。(停顿20秒)PPT6 同学们找到了吗?在第1段有一句直接描写烈日之热:“太阳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这句话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六月十五这天,大清早天气就已经热到了极致,好像是火焰在炙烤着大地,文章一开头就给人以火烧火燎的感觉,第5段也有一句:“可是阳光也更厉害了:没人敢抬头看太阳在哪里,只觉得到处都闪眼,空中,屋顶上,墙壁上,地上,都白亮亮的,白里透着点红,从上至下整个的像一面极大的火镜,每一条光都像火镜的焦点,晒得东西要发火。”作者将太阳光比喻为火镜,而且威力巨大,晒得东西要发火,可见太阳之毒辣。PPT6课件出示描写烈日的语句太阳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可是阳光也更厉害了:没人敢抬头看太阳在哪里,只觉得到处都闪眼,空中,屋顶上,墙壁上,地上,都白亮亮的,白里透着点红,从上至下整个的像一面极大的火镜,每一条光都像火镜的焦点,晒得东西要发火。这两句话已经将天气的酷热描写到了极致。祥子就如同那火镜焦点下可怜的蚂蚁,苦苦挣扎着。但是不仅于此,我们还可以从别的方面感受到烈日的威力。你能找到吗?PPT7我们还可以从烈日下的景物感受到烈日的威力。请在第2段中勾画出作者描写的烈日下的景物。(停顿20秒)相信同学们都找到了,作者描写了柳树、马路、便道、狗、骡马、小贩们、柏油路、铺户门前的铜牌、街上、铜铁铺和拉车的人们。所有的景、物、人都在烈日下失去了活力与生机。人盼凉爽先盼风,于是极自然地先看树,柳树“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用拟人化的手法说明没有风。因此,次写马路,借助视觉,写太阳照射在马路上的“白光”,再写便道上的尘土飞扬,构成一种令人窒息的闷热气氛。又用个形象的比喻,“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砖窑烧起来已是极热了,更何况“烧透了”,岂不真是“热得发了狂”!以上如电影的中镜头,把树、马路、便道依次写来。然后运用特写镜头,描绘狗、骡马、小贩们、柏油路和门面铜牌,在酷热下的各种情状,这一切又伴随着听觉感受——“铜铁铺发出使人焦躁的单调的丁丁当当”,真有点火上烧油的劲头儿!作者写街头景物一直紧紧扣住炎热、憋闷的特点展开,读到这一段我们似乎也要憋闷得喘不过气来。在这种奇热天气,别的车夫是怎么办的呢?“有的……打盹;有的……喝茶;有的……根本没出来”。也有拉车的,居然渴得与驴马同槽饮水,甚至中了暑,“一跟头栽到地上,永不起来”,这就为下文写祥子冒死拉车,做了有力铺垫。描述拉车人的活动时用“奔”,不用“走”,用“灌”不用“喝”,用“栽”不用“倒”,突出他们负重如牛马,生活也如牛马。阅读描写烈日的部分,作者并没有过多地直接描写烈日本身,而是主要描写骄阳施威时街上的各种景象。这样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就从不同角度共同表现出烈日天气的炎热和憋闷。PPT7 课件出示烈日 太阳 阳光 比喻 夸张 直接描写烈日下的景物 拟人灰气 柳树 马路 便道 狗 骡马 小贩们 比喻 间接描写柏油路 铺户铜牌 街上 铜铁铺 拉车的人们 夸张教师出镜 烈日之热我们已经深有体会,我们再来领略暴雨的威力。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朗读第7-10段,学习作者是如何有层次地描写暴雨降临的全过程。PPT8正在午后一点的时候,他又拉上个买卖。这是一天里最热的时候,又赶上这一夏里最热的一天。刚走了几步,他觉到一点凉风,就像在极热的屋里从门缝进来一点凉气似的。他不敢相信自己;看看路旁的柳枝,的确微微地动了两下。街上突然加多了人,铺子里的人争着往外跑,都攥着把蒲扇遮着头,四下里找。“有了凉风!有了凉风!凉风下来了!”大家都嚷着,几乎要跳起来。路旁的柳树忽然变成了天使似的,传达着上天的消息。“柳条儿动了!老天爷,多赏点凉风吧!”??还是热,心里可镇定多了。凉风,即使是一点点,也给了人们许多希望。几阵凉风过去,阳光不那么强了,一阵亮,一阵稍暗,仿佛有片飞沙在上面浮动似的。风忽然大起来,那半天没动的柳条像猛地得到什么可喜的事,飘洒地摇摆,枝条都像长出一截儿来。一阵风过去,天暗起来,灰尘全飞到半空。尘土落下一些,北面的天边出现了墨似的乌云。祥子身上没了汗,向北边看了一眼,把车停住,上了雨布,他晓得夏天的雨是说来就来,不容工夫的。??刚上好了雨布,又是一阵风,墨云滚似地遮黑了半边天。地上的热气跟凉风搀合起来,夹杂着腥臊的干土,似凉又热;南边的半个天响晴白日,北边的半个天乌云如墨,仿佛有什么大难来临,一切都惊慌失措。车夫急着上雨布,铺户忙着收幌子,小贩们慌手忙脚地收拾摊子,行路的加紧往前奔。又一阵风。风过去,街上的幌子,小摊,行人,仿佛都被风卷走了,全不见了,只剩下柳枝随着风狂舞。??云还没铺满天,地上已经很黑,极亮极热的晴午忽然变成了黑夜似的。风带着雨星,像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北边远处一个红闪,像把黑云掀开一块,露出一大片血似的。风小了,可是利飕有劲,使人颤抖。一阵这样的风过去,一切都不知怎么好似的,连柳树都惊疑不定地等着点什么。又一个闪,正在头上,白亮亮的雨点紧跟着落下来,极硬的,砸起许多尘土,土里微带着雨气。几个大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他哆嗦了两下。雨点停了,黑云铺满了天。又一阵风,比以前的更厉害,柳枝横着飞,尘土往四下里走,雨道往下落;风,土,雨,混在一起,联成一片,横着竖着都灰茫茫冷飕飕,一切的东西都裹在里面,辨不清哪是树,哪是地,哪是云,四面八方全乱,全响,全迷糊。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底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几分钟,天地已经分不开,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处流,成了灰暗昏黄的,有时又白亮亮的,一个水世界。风是雨的头,作者先写风由小到大的过程。再写雨由小到大的过程。首先我们来看风的变化。祥子身上“觉得一点凉风”,“不敢相信自己”,自然去看树。“柳枝的确微微动了两下”,“柳树忽然变成了天使似的”。先写凉风送爽,大家的惬意。次写片刻之间天空的变化:“天暗起来,尘土全飞到半空……天边出现了墨似的乌云”。最后写狂风的到来,街上的一切“仿佛都被风卷走了”,“只剩下柳枝随着风狂舞”。风的变化预示着暴雨即将来临。第10段描写雨势来得急来得猛。请同学们概括出雨势变化的过程。(停顿20秒)同学们有答案了吗?PPT8我们从文中可以看到作者从“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的雨星,写到“极硬、砸起许多尘土”的雨点,又从“雨道”写到“落下万千条瀑布”,直写到“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处流”的“一个水世界”。以短促的语句表现雨星——雨点——雨道——瀑布——水往下倒——水世界这样一个急促变化的全过程。作者还抓住了夏日暴雨的特征。“直的雨道”,“只那么一片、一阵”,写出了夏雨来势凶猛,铺天盖地。“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写出暴雨落下时冲势猛,力量足。“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写出暴雨落下时雨量大,声音响。作者观察大自然的细致入微,不能不令我们叹服。PPT8课件出示暴雨降临的过程风 一点凉风——柳枝的确微微动了两下——一切“仿佛都被风卷走了”——只剩下柳枝随着风狂舞雨 雨星——雨点——雨道——瀑布——水往下倒——水世界 学习了课文对烈日和暴雨的描写,我们好像身临其境,亲身感受到六月十五那天的炎炎烈日和疾风骤雨。PPT9描写烈日部分,作者将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相结合,多角度描写环境。课文还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从上至下整个地像一面极大的火镜,每一条光都像火镜的焦点”,用比喻;“每一个颜色都刺目,每一个声响都难听,每一种气味都搀合着地上蒸发出来的腥臭。”,用排比;“街上仿佛没了人”,用夸张。“风带着雨星,像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 用拟人。大量的修辞手法把烈日和暴雨下的街道写得生动形象。作者还抓住了景物的主要特征,善于捕捉细节,进行细腻生动的写景。PPT9 课件出示环境描写的特点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抓住景物特征,捕捉生活细节细心的同学会发现课文抓住了最能表现天气特征的细节,那就是柳树。文中先后7次描写柳树,PPT10请同学们找到这7处描写,思考文章七次写柳树的用意何在?(停顿20秒)作者在小小的柳枝上寄寓了深意,通过柳枝来表情达意。表面上写的是柳枝,实际上写的是天气,尤其是“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这句,其实是写烈日炎炎,说 “病了似的”,说明柳树缺少生机、缺少水分,可见天气的干燥程度。“叶子挂着层灰土”,说明天气长时间没有下雨。“枝条一动也懒得动”,说明没有风。“路旁的柳枝,的确是微微动了两下。”“路旁的柳树,忽然变成了天使似的,传达着上天的消息。”“那半天没动的柳条像猛地得到什么可喜的事,飘洒地摇摆,枝条都像长出一截儿来。”“柳枝横着飞。”这四句写风从小变大的过程。“只剩下柳枝随着风狂舞。”“连柳树都惊疑不定地等着点什么。”这两句衬托暴风雨来势之猛。所以,7次写柳,作者抓住了柳树的种种动态,描写了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PPT10 课件出示七次写柳树第一次:街上的柳树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第二次:路旁的柳枝,的确是微微动了两下。第三次:路旁的柳树,忽然变成了天使似的,传达着上天的消息。第四次:那半天没动的柳条像猛地得到什么可喜的事,飘洒地摇摆,枝条都像长出一截儿来。第五次:只剩下柳枝随着风狂舞。第六次:连柳树都惊疑不定地等着点什么。第七次:柳枝横着飞。教师出镜 但是如果柳树仅仅表现天气的变化,值得花如此多的笔墨细笔描写吗?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含义?结合课文内容我们可以发现,很显然,作者这样反复地描写柳树,不仅仅为了介绍环境,烘托气氛,而是将柳树拟人化,它在外界恶劣的环境下可怜巴巴、无法自主的情态,成为祥子悲惨遭遇的真实写照,从而揭示文章的主题。而课文结尾处“他啰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又进一步证明了作者写柳树是为了写人。前面所有对柳树的描写,都是将柳树人格化,这里却是直接把人比喻为柳树,柳树的形象与祥子的形象到此完全融为一体了。因此,作为景物描写的突出部分——柳树,显然不单纯是对烈日和暴雨下环境气氛的烘托,它和人物形象不可分割。作者对柳树的描写,给我们提供了景物描写的范例。小小的柳树都蕴含着作者的深意,那么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烈日和暴雨也一定不是闲笔。同学们应该发现:PPT11小说虽然所写的天气不同,但有共同的特征,都很‘毒辣’,因为自然条件愈恶劣,那么在其中挣扎度日时所受的苦、遭的难就愈多愈厉害。祥子拉车的生活愈痛苦,就愈能表现劳动人民在这社会中低下的地位与悲苦的命运。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匠心独运,之所以浓墨重彩地描写烈日和暴雨的自然环境,是因为要烘托祥子拉车的悲惨命运,为人物的出场渲染气氛,推动情节的发展。所以写景,说到底,还是为了写人。PPT11课件出示描写烈日和暴雨的用意用恶劣的自然条件烘托祥子拉车的痛苦生活,表现劳动人民低下的地位与悲苦的命运 为人物的出场渲染气氛推动情节的发展PPT12祥子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中到底会有什么样的命运呢?请同学们课后思考这个问题。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PPT12 课件出示想一想 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命运教师出镜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在烈日和暴雨下老舍教学目标1.学习以自然环境的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2.探究旧社会劳动人民痛苦生活的根源。3.学习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文学作品。教学预备布置预习:(1)扫清字词障碍,了解字词的音形义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教师出镜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跟随祥子的脚步,体验了烈日与暴雨这两种恶劣天气的威力,也发现了老舍先生着力于环境描写的用意是为了突出祥子的悲惨命运,为人物的出场渲染气氛,推动情节的发展。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感受祥子的悲惨命运。模块一:揣摩人物心理请大家默读第3-6段,勾画出描写祥子在烈日下拉车心理活动的句子。(停顿20秒)在勾画出描写祥子心理活动的语句后,我们可以发现祥子在烈日下的心理似乎很——矛盾。PPT1、PPT2我们一起来梳理祥子的种种矛盾之处。首先,祥子看到别的车夫中暑或发痧栽倒在地,永起不来时,心里有些胆怯。可是他见了座儿还想拉,以为跑起来也许倒能有点风。这是祥子迫于生活的自我安慰,他故意把在烈日下拉车的痛苦轻松化,是为了安慰自己。拉起来才晓得天气热到了不允许人工作的地步,于是他不敢动了。祥子在茶馆里,既不敢出去,又没事可作;想出去,腿真懒得动。勤劳肯干的祥子拉也苦不拉也苦,极其矛盾、痛苦,进退两难,万般无奈。就如白居易的“卖炭翁”中写的“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其次,一跑就喘不过气来,可是不跑呢,那毒花花的太阳把手和脊背晒裂。可见祥子无论怎么办都逃不脱太阳的炙烤,生活真的很悲惨。再次,明明心里不渴,也见水就想喝。已经不知喝了几气凉水,可是又喝下两壶热茶。本来不想再喝水,可是见了井不由的又过去灌了一气。喝水成了祥子唯一的降温方法。请留意作者用的一个词“灌”,这个“灌”字生动传神的表现出车夫已经被酷热折磨得近乎麻木,本来不渴,可是只要一看见井,就条件反射似地奔过去,这时的喝水,已经不是生理上的需要,而是心理上的需要。人体就象个容器,猛往里灌水,这个“灌”字比前一个“灌”含义更深一层。这里将人写得像牲口一样,在酷热的天气下谋生的穷苦人,已经失去了人的尊严。试想若用“喝”、“饮”这些动词表达,效果就相去甚远了。PPT1 、PPT2课件出示心里有些胆怯——见了座儿还想拉——不敢动了——既不敢出去,又没事可作——想出去,腿真懒得动。一跑就喘不过气来——不跑,手和脊背晒裂明明心里不渴——见水就想喝,见了井又灌了一气在这些矛盾之中,祥子的身体已经超出了承受的极限,在中暑的边缘。他的大脑失去指挥作用“没有主意,没有目的,昏昏沉沉”;身上“发着馊臭的味儿”;脚“好像踩着块湿泥”,准确地描绘了近乎虚脱时头脑昏昏沉沉、脚步不稳的情状。他喝下“救命”的井水,那正如在滚烫的玻璃杯里放上一块冰,简直是要命啊!祥子在酷热毒辣的天气中拉车就像在烈火中痛苦地煎熬!那么在暴雨中拉车的祥子逃脱了烈日的炙烤,是否好受些呢?听课文第10-16段朗读录音,借助文中语句描述暴雨中祥子的形象。PPT3、PPT4、PPT5 祥子全身湿透的形象。湿裤子裹住他的腿,跑不了的形象。“裹”写出暴雨如注,湿裤子裹缠在身上难受的滋味。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的形象。四个“不能”写出了祥子在暴雨下无法忍受的感觉,表现了祥子拉车的艰难和困苦。半死半活地,低着头一步一步的往前拽的形象。“拽”写出了祥子在暴雨中拼死挣扎的情景。微微直了直脊背,吐出一口气恳求乘客的形象。“直……吐”,写出了祥子弓着腰憋着气,在风雨中挣扎时间之长,表现了祥子蒙受的痛苦和恳切的态度。咬上了牙,蹚着水,不管高低深浅地跑起来的形象。“咬”描写出祥子在暴雨中举步维艰、痛苦之极。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的形象。“哆嗦”形象地描写出祥子在暴雨中孤苦无助的命运。PPT3、PPT4、PPT5课件出示暴雨中祥子的形象祥子全身湿透的形象湿裤子裹住他的腿,跑不了的形象上面的雨直砸他的头和背,横扫着他的脸。祥子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的形象半死半活地,低着头一步一步的往前拽的形象微微直了直脊背,吐出一口气恳求乘客的形象咬上了牙,蹚着水,不管高低深浅地跑起来的形象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的形象教师出镜 随着时间的推移,祥子在紧张劳累的一天中,经过烈日的暴晒和暴雨的横扫,受尽了折磨。同学们在比较中可以发现,不论是烈日还是暴雨,都让拉车的祥子难以忍受。PPT6如果说祥子在烈日下煎熬,过着骡马一般任人宰割的生活;那么祥子在暴雨下的命运如何呢?可以用文章中的词语将句子补充完整。 (停顿20秒)PPT6课件出示祥子在烈日下煎熬,过着骡马一般任人宰割的生活; 祥子在暴雨中 ,过着 的生活。同学们,我们可以借助课文第11段“……任凭车夫在水里挣命”和第16段“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两句中的词语,这样填写:“祥子在暴雨中挣命,过着树叶一般受人摆布的生活。” 这两个比喻形象而深刻。我们来看骡马的比喻。作者想必也是不愿将祥子比成骡马的,可为什么仍要将祥子比成骡马呢?有什么深层的含义呢? 骡马是给人拉东西的,祥子是拉车的,都是靠力气干活的。这是两者之间的共同点。 “拉车的人们,只要今天还不至于挨饿,就懒得去张罗买卖”,祥子在那个时候就像骡马一样,在这么热的天气里还要出去拉车,说明他的生活状况很艰难,不干活就不能生存。祥子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冒着酷热去干活,完全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这点也跟骡马非得干活一样。也就是说,他们都是没有自由的。这个比喻让我有一种辛酸的感觉,作者在写的时候也一定是内心充满了辛酸和怜悯的。老舍自己说过,他的笔尖上便能滴出血来,他是饱蘸着对劳动人民“真挚同情和深刻理解”来写的。同学们也许不知道,在小说前面的内容中,老舍对祥子也有一个比喻,我念给大家听一下——“像一棵树,坚壮,沉默,而有生气”,那时的祥子健康富有活力,好比一棵蓬勃坚实的大树,可是现在祥子却变成了任人宰割的骡马,真是痛苦悲惨的命运。我们再来看树叶的比喻。遭受风雨袭击之后的祥子冻得直抖,像风雨中的树叶一样瑟瑟抖动。而祥子悲惨的命运更像风雨中的树叶一样飘摇不定。风雨中的树叶是单薄的无助的,而黑暗社会中的祥子也是单薄的无助的,他根本没有力量和这个社会抗争,正如风雨中的树叶没有力量与风雨抗衡一样。风雨中的树叶很有可能就被打落在地,同学们能预料到祥子的结局吗?可能是像一片树叶一样被吹落在地面,被人无情地践踏,然后无声无息地消失吧。老舍先生在小说的最后,这么写道:祥子“不再有希望,就那么迷迷糊糊的往下坠,坠入那无底的深坑”。他真的就如一片经受风雨摧残的树叶,别无选择地往下坠落,坠落,成为那个社会中悲剧的主角。我们阅读《骆驼祥子》可以得知,在烈日和暴雨后祥子重病一场,后来虎妞难产,祥子不得不卖车,贴心人小福子又被迫自杀。从此祥子一蹶不振,居然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身量还是那么高,可是那股正气没有了,他不再要强了。刮风下雨他不出车,身上有点酸痛,一歇就是两三天。染上了抽烟、喝酒、打架的陋习。对车座儿,他绝不客气,讲到哪里拉到哪里,一步也不多走。在巡警眼中,祥子是头等的“刺儿头”。一场暴雨竟会让一个如此善良、老实、忠厚的人变做“魔鬼”!祥子是一个“坚壮,沉默,而有生气”的坚韧的人,却遭到“骡马”一样挣扎和“风雨中的树叶”一样飘摇的命运,作者用两个精当的比喻,昭示了人物的不幸,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呀!祥子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几乎每天都能感受到生活的艰辛与无奈。“烈日”和“暴雨”,使他的苦难显得更加深重。无论自然条件怎样恶劣、身体状况如何,祥子都得为了生计拉车向前,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懈怠和畏缩。祥子的人生,只是为了生存而努力挣扎,让人感到沉重和可悲。小人物的无助、悲惨,在这篇小说中表现无遗。模块二:深入理解主旨PPT7有的同学会问:如果是好天气,祥子会不会有好的命运?PPT7课件出示如果是好天气,祥子会不会有好的命运?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一起来看看祥子两次失车的情节,希望能从中得到启发。PPT8 他希望自己能买辆车,做一个自食其力的、独立的、自由的洋车夫。为此,他咬牙苦干,省吃俭用,终于花了三年时间,用“不知道多少万滴汗”赚出了一辆车……第一次失车:城外打仗的消息已经流传了十来天,为了贪图几个钱,祥子大着胆子拉车去西郊,刚出城门,就被逃兵连人带车都抢走了。第二次失车:本来,孙侦探跟踪的是祥子的主人曹先生,与祥子毫无关系,敲诈祥子更不在他们的计划之内,可是既然碰到了,“祥子是遇到了点上,活该!” PPT8课件出示。资料链接:他希望自己能买辆车,做一个自食其力的、独立的、自由的洋车夫。为此,他咬牙苦干,省吃俭用,终于花了三年时间,用“不知道多少万滴汗”赚出了一辆车……第一次失车:城外打仗的消息已经流传了十来天,为了贪图几个钱,祥子大着胆子拉车去西郊,刚出城门,就被逃兵连人带车都抢走了。第二次失车:本来,孙侦探跟踪的是祥子的主人曹先生,与祥子毫无关系,敲诈祥子更不在他们的计划之内,可是既然碰到了,“祥子是遇到了点上,活该!” 从材料看那是一个军阀混战的年代,祥子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任何势力都可能而且可以任意地欺压剥削他。第一次是逃兵,第二次是孙侦探,都属于黑暗旧社会的剥削者及其爪牙。在课文里你发现这种势力的化身吗?我们可以发现文中的坐车人就是剥削者的化身。请在文中找出对坐车人的描述。(停顿20秒)PPT9作者只用寥寥几笔描写坐车人,而且没有出现坐车人的具体面貌,但是我们觉得坐车人形象很逼真。结合文中语句,我们就可以概括出坐车人的特点。一个“死”字表现出坐车人自私冷漠无情。他不许祥子避雨, “跺着脚喊” ,逼着他蹚水快走,表现坐车人的自私、粗暴、蛮横。好不容易拉到地方“连一个铜板也没多给”表现坐车人毫无同情心。比起恶劣残酷的自然环境来,坐车人的压迫有过之而无不及,深刻写出贫与富、被压迫与压迫者的尖锐对立,这正是祥子悲苦的社会原因。由此可见祥子悲剧人生的根源不是烈日暴雨等自然环境,而是封建统治阶级对百姓冷酷无情的剥削与压迫。PPT9课件出示“坐车的仿佛死在了车上,一声不出地任凭车夫在水里挣命。”“‘快走!你把我扔在这儿算怎么回事?’坐车的跺着脚喊。?”“坐车的连一个铜板也没多给。”自私蛮横 冷酷无情在本单元的课文里,我们还可以找到与祥子有着相同命运的人物。PPT10例如:《故乡》中的闰土,他由一个健康活泼的孩子变成一个木讷麻木的木偶人;《多收了三五斗》中的旧毡帽兄弟们,喜迎丰收却面临破产。从课文中可以发现这些穷苦百姓悲惨命运的根源:《故乡》中有一句话“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点出了闰土悲惨命运的根源在于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势力的勾结。《多收了三五斗》中写到“各处地方多的是洋米,洋面,头几批还没吃完,外洋大轮船又有几批运来了。”“为什么要替他们白当差!为什么要替田主白当差!”揭示了农民丰收成灾的根源在于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势力对农民的剥削与压迫。PPT10 课件出示 《故乡》闰土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多收了三五斗》旧毡帽兄弟们 “各处地方多的是洋米,洋面,头几批还没吃完,外洋大轮船又有几批运来了。”“为什么要替他们白当差!为什么要替田主白当差!”所以说就算是好天气,祥子也不会有好命运。雨下给富人,也下给穷人;下给义人,也下给不义之人。其实雨并不公道,因为下落在一个没有人道的世界上”。老舍在这一章结尾的点睛之笔,不正是对旧社会的一种控拆吗?PPT11老舍先生通过记叙北京夏季里最热的一天的天气变化,烘托旧社会人力车夫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挣扎着拉车的悲惨命运,表达了作者对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黑暗的旧制度的强烈抨击。这就是这篇小说的主旨所在。PPT11课件出示通过记叙北京夏季里最热的一天的天气变化,烘托旧社会人力车夫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挣扎着拉车的悲惨命运,表达了作者对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黑暗的旧制度的强烈抨击。教师出镜 这堂课我们跟随老舍先生走进了祥子的悲惨生活,烈日、暴雨如同亲眼所见,亲身感受,因为老舍的语言“把顶平凡的话调动得生动有力”,炼出白话的“原味儿”,遣词炼字注意色彩、声韵,有股浓郁的京味。正如老舍所说,写作时“有时一个字两个字能表达不少意思。你得设法调动语言。你描述一个情节的发展,若是能够选用文字比一般的更简练,更生动,就是本事”。文中动词的运用就体现这个特点。如“赶不上新汲的水,就跟驴马同在水槽里灌一大气的‘灌’就形象地写出了车夫喝水的快、猛、多,可见渴之甚,思水之切,衬托出天气酷热难耐。用“栽”不用“倒”,更能说明发病之猝,进一步突出酷热之甚。听说有了凉风就“争”“跑”“攥”“找”,有了风就“嚷”“跳”等。又如“地上的水过了脚面,湿裤子裹住他的腿,上面的雨直砸着他的头和背,横扫着他的脸……只觉得透骨凉的水往身上各处浇。”中“裹”,“砸”、“扫”、“浇”等动词,形神兼备地写出了祥子在暴风雨中拉车挣命的情景。等。这些动词经过作者的锤炼选用,十分传神。 除了动词外,还多处使用叠词,注意词语的色彩和声响。写烈日时用“干巴巴”“毒花花”“白亮亮”“白花花”;写暴雨用“灰茫茫”“冷飕飕”;写暴雨下拉车的车夫用“慢慢”“慢腾腾”“昏昏沉沉”等。写烈日的词语色彩强烈,声音响亮;写暴雨和车夫的词语色彩灰暗,声音低沉,与当时的气氛和人们的心情相协调。希望同学们也能在自己的作品中抓住景物特征,灵活运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勾勒出逼真传神的环境,为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作品主题服务。此时此刻,你的内心一定有一种情感在涌动,请以“祥子,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作为课后作业。这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在烈日和暴雨下》第一课时.rar 《在烈日和暴雨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doc 《在烈日和暴雨下》第二课时.rar 《在烈日和暴雨下》第二课时.rar 《在烈日和暴雨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