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课堂-视频】主讲:王婵 语文人教课标版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两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同步课堂-视频】主讲:王婵 语文人教课标版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两课时)

资源简介

课件24张PPT。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第19课
鱼我所欲也
执教者:王婵(第一课时)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2、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 裴多菲)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4、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生为尊严 生为自由 生为名声 生为正义名言警句价值取向1.重点积累文言实词。
2.准确朗读课文,并翻译课文。
3.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清楚的论证方法。
4.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学习目标孟子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人。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等主张。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 《孟子》是先秦时期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中的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孟子》简介 孟子的哲学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孟子·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他的“性善说”,认为人生来就有善良的本性。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仁);羞恶(wù)之心,人皆有之(义);恭敬之心,人皆有之(礼);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智)” 。这里的“仁义礼智”道德规范和善的天性,就是人的 “本心” 。孟子特别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以及自我修养的作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性善说朗读课文一、听读课文
要求:
1、听准字音;
2、分清句读(dòu)。二、读准字音 恶 箪 蹴 乡 羹 妾 wù dān cù xiàng gēng qiè 如 使 人 之 所 欲 莫 甚 于 生。
呼 尔 而 与 之,行 道 之 人 弗 受。
万 钟 则 不 辩 礼 义 而 受 之。
今 为 所 识 穷 乏 者 得 我 而 为 之。三、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四、齐读课文一、通假字1、故患有所不辟也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乡为身死而不受(辟通避:躲避)(辩通辨:辨别)(得通德:感激)(与通欤:语气词)(乡通向:从前)文言词语积累1、二者不可得兼
2、故不为苟得也
3、故患有所不辟也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6、贤者能勿丧耳二、重点词语解释(同时得到)(苟且取得,这里指“苟且偷生”)(患:祸患,灾难)(假如,假使)(这)(不丢掉)7、蹴尔而与之
8、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9、万钟于我何加焉
10、妻妾之奉
11、是亦不可以已乎
12、此之谓失其本心
(用脚踢)(指高位厚禄)(有什么益处)(侍奉)(停止,放弃)(本性,天性)舍生取义:为了维护正义而牺牲生命。
嗟来之食:表示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三、相关成语: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也是我喜爱的东西,正义也是我喜爱的东西,研读课文,疏通文意 鱼,是我喜爱的东西,熊掌,也是我喜爱的东西,(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要)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要)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生命也是我喜爱的东西,(然而)我喜爱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为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干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也(是)我厌恶的事情,(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为厉害的,所以祸患(我)也有不躲避的。如果人们喜爱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一切可以用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那么一切可以用来躲避祸患(而保全性命)的手段(有)什么不能做(的)呢?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按照这些方法去做就(可以)生存,然而却有人不采用它;按照这些方法去做就(可以)躲避祸患,然而却有人不采用它。所以(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 (人们)厌恶的事情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不仅仅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坚守这种品德)使它不致丧失罢了。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一筐饭食,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要死亡。(然而如果)喝叱着给人(吃),(饥饿的)过路人也不会接受;(如果)用脚践踏过再给人(吃),(即使)乞丐(也)认为不值得(接受)。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这)万钟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益处呢?!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是为了宫室的华美,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它)吗?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却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能有)妻妾的待奉(而)接受了;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却)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了: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了吗?(如果这样做了)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本性。初背课文 1.齐读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

2.背诵成组的排比句、对偶句。
A、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 ; , 。 , 。 B、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 , 。 C、呼尔而与之, ; , 。 D、乡为身死而不受, ;
,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 :
是亦不可以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课堂练习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①故不为苟得也 ②所恶有甚于死者   
③为宫室之美 ④一箪食    
⑤ 蹴尔而与之 ⑥乞人不屑也
①wéi,动词,做。 ②wù,动词,厌恶。
③wèi,介词,为了。④dān 名词 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⑤cù 动词 用脚踢。 ⑥xiè 动词 认为值得,这里是
接受的意思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为宫室之美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B、故不为苟得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C、非独贤者有是心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2、请用“/”为下列各句做适当的朗读停顿:
①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
C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是/亦不可以已乎)4、简要回答
⑴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⑵本文主要赞扬了什么?批判了什么?

⑶写出一两个你所知道的舍生取义的历史人物以及他的名言。
舍生取义。赞扬了“舍生取义”,批判了“见利忘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5、利用文段中“义”的含义,写出几个含“义”的成语。 义不容辞、义愤填膺、义无反顾、义正词严。作业1、熟读并背诵课文。
2、会翻译课文。
3、积累有关正义的名言警句。19 鱼我所欲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能力目标
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3.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显示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 裴多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
这几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价值取向?(学生回答:生为尊严,生为自由,生为名声,生为正义。)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道德主张。
二、资料助读
1.了解孟子和《孟子》
2、了解"性善论":
(1)"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
可以从读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
3.教师点评。
多媒体显示字音:
(1)不为苟得也(wéi) (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
(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停顿及重音,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4.学生齐读课文。
5.学生白读课,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6.请学生概括本文大意
明确: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四、质疑解疑,疏通文意
1.你问我答
学生提出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请同学解答,可指名回答,也可自由回答。
2.生问师答
对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教师酌情给予点拨。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多媒体显示: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故患有所不辟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
(2)翻译下列句子。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五、朗读训练,体会语言特色,初背课文
1.学生齐读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韵美。
2.学生背诵成组的排比句、对偶句。
3.教师出示背诵练习。帮助学生背诵。 多媒体显示: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 ; , 。 , 。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 , 。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是故 。
呼尔而与之, ; , 。
乡为身死而不受, ; ,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 ;是亦不可以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4.学生齐背课文。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画出全文结构提纲。
课件25张PPT。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第19课
鱼我所欲也
执教者:王婵(第二课时)学习要点1、理清文章思路。
2、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清楚的论证方法。
3、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鱼我所欲也》课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合作探究1、第一段中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2、开头写“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作用是什么?这属于什么论证?【引出下面的论述,使说理更生动。比喻论证】3、为什么要“舍生取义”?【舍生取义】【 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 “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 ;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 的原则,即“舍生取义” 。 】 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个论点是由“鱼” 和“熊掌” 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 与“熊掌” 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 是其中更为美味者,二者不可同时得到时,取其中最美味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 与“义” 的论题来,论点就自然明白了。4、本文的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舍 生 取 义鱼 熊掌生 义 比喻论证
(类比论证)舍 取
舍 取论证过程舍 生 取 义所欲有甚于生 故不为苟得所恶有甚于死故患有所不辟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人皆有之正面反面
论点道 理 论 证推理故不为苟得
故患有所不辟如使……则……
使……则……因果论证假设论证对比论证
正反义 重 于 生第一部分:
第一句话用鱼和熊掌作比喻,引出第二句中的“生”和“义”,进而提出中心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
  从第三句“生亦我所欲”到“所欲有甚于生者”,作者采用假设的形式层层深入地论证“舍生取义”的重要性:生命是我想要的,但我想要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比生命更重要的就是“义”,而比死亡更厉害的则是“舍义取生”即“不义”。在战争年代,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舍生忘死的革命志士属于前者“义”,而那些卖国求荣的人则属于后者“不义”。
结尾一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承接上文告诉我们“义”的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是“贤者”能不丢失。本段逐层深入地证明了论点。 提出论点——舍生取义正面分析舍生取义的原因反面论证“义”的价值和作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第一部分“义”重于生命,应舍生取义。人皆有之合作探究2、本段论述了 的重要,再次证明了中心论点 。3、本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1、第二段属于什么论据?简要概括并说明其作用。 第二段属于事实论据,用穷人不受嗟来之食和万钟俸禄的故事,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再一次证明了论点。“义”在生活中舍生取义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4、如何理解“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本心”?与“舍生取义” 有何关系? 孟子主张“性善说”,即“人之初,性本善”,也就是说人的本性是向善的,“善”就是人的本性。而“本心”就是人性中原本善良的东西。也有人说 “本心” 具体指“羞恶之心” ,因为 “义” 产生于“羞恶之心” ,有“羞恶之心” ,才会按“义” 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不食嗟来之食------人虽饥饿,仍将“义”看得重于生命,甚至宁死不食。不辨礼义接受万钟------指出为物欲所蔽是丧失了羞耻之心,对自己没有好处。第二部分 举出实例,进一步论证“义”重于生命,指出不应该为物欲所诱惑,不应该失去“本心”。义存于心举 例 论 证见利忘义(正)(反)对 比 论 证嗟来之食1、行道之人
2、乞人万钟之禄1、宫室之美
2、妻妾之奉
3、所识穷乏
者得我排 比 论 证第一部分(第1段)第一层(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提出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第二层( ……所恶有甚于死者)
分析论证,是逻辑推理论证“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的
过程【正——反(假设推理)——正】。第三层( ……贤者能勿丧耳)
指出人人皆有义,贤者能勿丧。第一部分:正反结合,层层深入,反复论证义是人之本心,义重于心,应舍生取义。运用举例论证(正面)说明义重于生,舍生取义,不失本心。再举例论证(反面)说明功名利禄使人见利忘义,失去本心。第二部分(第2段)全文结构分析文章语言特色1、明白晓畅,通俗易懂。
2、大量使用排比、对偶、对比的修辞手法。这样就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3、善用比喻,这些比喻大多是根据生活常理设计的。如文中举的“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例子,这样的比喻,既使他所讲的道理易于为人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 举例说明物欲、生命、正义三者的关系:正义>生命正义>物欲 正义>一切结论:人应保持本性,舍生取义;不顾礼义,只求私欲是可耻的。联系实际 文天祥: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遭元军袭击,兵败被俘。文天祥面对元统治者的软硬兼施、恩威并用,毫不动摇,誓死不降。文天祥曾写《过零丁洋》以明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廖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夏明翰:1928年,夏明翰由于叛徒的出卖 ,不幸在武汉被敌人逮捕。押送到刑场时,当敌执行官问夏明翰还有什么话要说时,他大声说:“有,给我拿纸笔来!”写的一首气壮山河的就义诗。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为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夏明翰悲壮地牺牲了,年仅28岁。 物欲、生命、正义三者之关系万钟诚可贵,
生命价更高;
若为礼义故,
二者皆可抛。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裴多菲(匈牙利)
1.本文用鱼比喻____,用熊掌比喻 ____,用舍鱼而取熊掌比喻______。文中还把_____和_____进行对比,指出人世间有比____更宝贵的东西,就是____;也有比____更可怕的东西,即_____。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A.第①句 B.第②句 C.第⑧句 D.第⑨句3.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有 。?
  ?
  ?生义舍生取义生死生义死不义B比喻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课堂练习 孟子在本文中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它告诫我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见利忘义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应有高尚的追求与信仰,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服务社会,造福未来。总结课文作业1、背诵课文。
2、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请你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读后感。 19 鱼我所欲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能力目标
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3.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师生齐背课文
二、鉴赏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
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提问: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提问: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学生讨论:明确:
(1)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全章的论点。然后说明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
(2)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为什么有些人会丧失呢?是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蔽。例如有人不食"嗟来之食",这说明他有羞恶之心,可后来却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恶之心丧失了。可见,要做到"舍生取义",就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
(3)从上述内容的进展层次可以看出本文的逻辑推理十分严密;从鱼与熊掌的比方、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照,可以看出作者设喻的巧妙。
(4)文中的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加强了说理的逻辑性。
2.难点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
(1)学生自由质疑,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解疑释疑。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
①"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②本文分两段,结构上不够合理,有割裂文意之嫌,请问我的这种看法对吗?
师生讨论。明确:①"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②这位同学的看法有道理。就行文思路来说,贤者舍生取义,行道之人、乞者以义为先,讲的都是"本心"赋予人的极大力量,属正面论证;"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于反面论证。所以,"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乞人不屑也"应归入第一段。
(2)教师总结: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的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朱熹说:"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不省察于斯焉。" (《四书章句集注》) 这段概括主旨的话是比较恰当的。
三、赏析《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提问: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学生讨论。
成果展示: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四、古今对读,品评思想价值,欣赏其人格魅力
1.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容?
学生讨论,明确: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身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上下交征利"的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
2.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
围绕"我心目中的孟子"这一话题,学生自由发言。
生1: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炎附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去齐卿回家,断然拒绝了齐王"万钟"的诱惑,这些言行都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生2: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义"作为一种道德规范,约束一己之私欲,成就集体、民众的大利。孟子可谓高屋建瓴。
生3:孟子是一个肩担天下的政治家、思想家。就孟子的人格而言,他有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宏愿伟志。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遭挫折而矢志不渝,表现出强烈的使命感和参与意识,展露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生4:孟子是一个聪明机智、豪爽直率的沦辩家。他义正辞严,直言不讳,敢于抨击统治者,展示了一个狂放不羁、泼辣大胆、无私无畏的论辩家的形象。
五、课堂小结
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唯有崇敬。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谱写生命的壮丽篇章。
六、布置作业 请以"义与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5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七.教学后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