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课堂-视频】主讲:王敏 语文苏教课标版九年级上册--多收了三五斗(两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同步课堂-视频】主讲:王敏 语文苏教课标版九年级上册--多收了三五斗(两课时)

资源简介

多收了三五斗(第一课时)
年级:九年级 学段:第一学期第二单元
学科:语文 版本:苏教版
学习目标
1、了解小说创作背景;熟悉故事情节。
2、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体会作家对乡村、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以及对当时社会的愤恨之情。
教学预备:
1、预习课文,查字典解决生词。
2、通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模块一:学习目标(2’)
教师出镜:同学们好!大家见过这样一副对联吗??PPT2
PPT2课件展示
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这副对联表达出普通百姓善良的愿望:祈盼老天爷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多收个三五斗;希望国家太平,老百姓生活安定。
这是多么简单的愿望啊,可是,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这简单的愿望却是那么难以实现。且不说风调雨顺得听老天爷的,就真的风调雨顺,粮食丰收了,老百姓也还是快乐不起来,反而愁眉苦脸的,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命运有时候并不仅仅掌握在老天爷的手里。让我们一起走进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PPT3
PPT3课件展示
《多收了三五斗》
叶圣陶
这节课我们要完成的任务是PPT4
PPT4课件展示
学习目标
1、了解小说创作背景;熟悉故事情节。
2、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体会作家对乡村、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以及对当时社会的愤恨之情。
1、了解小说创作背景;熟悉故事情节。
2、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体会作家对乡村、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以及对当时社会的愤恨之情。
模块二:作者简介(2’)
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PPT5
PPT5课件展示
叶老照片
叶圣陶(1894~1988)
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家,教育家。
叶圣陶,生于1894年,卒于1988年,原名叶绍钧,是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家和教育家。PPT5
他的早期小说大多描写知识分子和小市民的灰色生活,代表作品有《潘先生在难中》等;PPT6
PPT6课件展示
小说《潘先生在难中》
《夜》、《倪焕之》
《多收了三五斗》
散文集《脚步集》《未厌居习作》《西川集》《小记十篇》
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
后来他转向摄取与时代斗争有关的重大题材,如《夜》、《倪焕之》等,PPT6这些作品较为深刻地反映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后的社会现实。
“九·一八”事变之后,他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篇小说,PPT6他的小说呈现出朴实冷隽的艺术格调,技巧日臻圆熟。抗日战争爆发后,辗转到四川工作和生活,写作以散文和文艺评论为主。主要的散文集有《脚步集》、《未厌居习作》,《西川集》,《小记十篇》等。PPT6
叶圣陶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代表作有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 PPT6其中《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PPT7
PPT7课件展示
《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
模块三:作品背景(4’)
《多收了三五斗》从1932年秋天开始酝酿,到1933年7月1日在《文学》杂志创刊号上发表,历时9个月之久。PPT8
PPT8课件展示
写作背景
连年灾荒,农村中“十室九空”“哀鸿遍野”
“放下禾镰,没有饭吃,成为农村之普遍现象”
“有许多田地因为粮价太贱简直没有人去收获,恐怕收起了反而赔累”
叶老把农村破产这个社会问题放到自己所熟悉的环境——甪直中去表现。甪直是鱼米之乡,叶老曾在这里生活、工作了5年,他熟悉这里的生活,这里的农民。当谷贱伤农的乌云笼罩着农村的时候,叶老最关心的就是那些“旧毡帽朋友”的生活。他们的遭遇和心情,叶老完全可以想像得出。他把平时积累的材料,进行细细的筛选,综合成为反映新的主题的材料,写成这篇小说。
《多收了三五斗》从题目看,小说是写农村,写丰收,似乎应当写农民丰收以后欢天喜地、生活得到改善的情况。然而,事实恰恰相反,丰收以后米价暴跌,谷贱伤农,丰收成灾,多收了三五斗非但没给农民带来喜庆,反而给他们带来了更大的灾难。
20世纪30年代,洋米洋面充斥中国市场,米价大幅度下跌,农村在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之下,已经濒于破产。正如当时有的评论文章所指出的,连年灾荒,农村中“十室九空”“哀鸿遍野”。PPT8
1932年可谓是风调雨顺,各地粮食丰收,可是粮价太贱,农民的贫困反而愈加深重,“放下禾镰,没有饭吃,成为农村之普遍现象”。PPT8甚至,“有许多田地因为粮价太贱简直没有人去收获,恐怕收起了反而赔累”。PPT8《多收了三五斗》反映的正是当时的社会现象。
小说通过江南农村丰收粜米的故事,巧妙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贫苦农民在帝国主义、反动政府、地主阶级、投机商人的重重压榨下濒临绝境的生活。
为什么丰收反而成灾呢?作者以深刻的笔触对旧中国作了深入而多方面的剖析,把农民的满腔悲愤、万种辛酸、不断增长的反抗意识真实地表达了出来。
模块四:内容概括(3’)
同学们预习了课文,现在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主要内容吗? PPT9
PPT9课件展示
概括故事内容
小说这种文学体裁,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同学们都知道,小说这种文学体裁,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PPT9人物形象、典型环境、故事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PPT10
PPT10课件展示
人物形象、典型环境、故事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
旧毡帽朋友们,米行先生。
我们在概括故事主要内容时要注意交代清楚这三要素。
好,我们一起来看:
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谁呢?很明显,一群旧毡帽朋友,当然还有米行先生。PPT10
那么,小说的典型环境呢,从大的方面来说,是20世纪30年代初国民党统治下的江南农村;PPT11
PPT11课件展示
大环境, 20世纪30年代初国民党统治下的江南农村;
小环境,万盛米行,街上,船上。
具体说,先是万盛米行柜台前,接着是街上,最后是船上。PPT11
小说的主要情节,也就分别对应这几个场景,写了他们粜米、购物、会饮这几件事。PPT12
PPT12课件展示
贱价粜米
街头购物
船上会饮
粜米,具体说,就是旧毡帽朋友们多收了三五斗,但却遭遇“糙米五块,谷三块”的贱价,忍痛亏本粜米;购物:那是盘算好久的购物计划却只能一减再减;会饮,其实就是发牢骚:在丰年反而遭到比往年更悲惨的厄运,旧毡帽朋友面对这种情况,又毫无他法,只有空发牢骚。
这样,我们可以把故事的主要内容概括为:PPT13
PPT13课件展示
20世纪30年代初国民党统治下的江南农村,一群旧毡帽朋友多收了三五斗,但却遭遇“糙米五块,谷三块”的贱价,忍痛亏本粜米;盘算好久的购物计划不能实现,只能“缩减开支”;在丰年反而遭到比往年更悲惨的厄运,旧毡帽朋友面对这种情况,又毫无他法,只有空发牢骚。
20世纪30年代初国民党统治下的江南农村,一群旧毡帽朋友多收了三五斗,但却遭遇“糙米五块,谷三块”的贱价,忍痛亏本粜米;盘算好久的购物计划不能实现,只能“缩减开支”;在丰年反而遭到比往年更悲惨的厄运,旧毡帽朋友面对这种情况,又毫无他法,只有空发牢骚。
PPT14
PPT14课件展示
20世纪30年代初国民党统治下的江南农村,一群旧毡帽朋友多收了三五斗,但却遭遇“糙米五块,谷三块”的贱价,忍痛亏本粜米;盘算好久的购物计划不能实现,只能“缩减开支”;在丰年反而遭到比往年更悲惨的厄运,旧毡帽朋友面对这种情况,又毫无他法,只有空发牢骚。
模块五:字词学习(2’)
请同学们注意这几个黄色的字,你能读准并准确理解它们的意思吗?
旧毡帽朋友(zhān)
糙米(cāo)
粜米(tiào) PPT15
PPT15课件展示
旧毡帽朋友(zhān)
戴毡帽农民的图片
戴毡帽是江浙一带农民的习俗,“毡帽”前加个 “旧”字又突出了“贫穷”。
用“旧毡帽”代农民,用的是“借代”的方法。
“旧毡帽”不仅形象生动,风土味浓烈,而且留给人们回味、思考的余地。“朋友”一词更倾注了作者对他们的无限同情。
这就是旧毡帽朋友。戴毡帽是江浙一带农民的习俗,就如“乌篷船”是江南水乡的运载工具一样,人们非常熟悉。“毡帽”前加个 “旧”字又突出了“贫穷”,PPT15
用“旧毡帽”代农民,用的是“借代”的方法。PPT15不直接说出要表达的人与事物,而借用与之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叫借代。
“旧毡帽”不仅形象生动,风土味浓烈,而且留给人们回味、思考的余地。“朋友”一词更倾注了作者对他们的无限同情。
PPT16
PPT16课件展示
糙米图片
糙米(cāo):是碾得不精的大米。“糙米五块,谷三块”,说明了粮食丰收成灾。
这就是糙米:糙米是碾得不精的大米。PPT16 “糙米五块,谷三块”,说明了粮食丰收成灾。
PPT17
PPT17课件展示
万盛米行图片
粜米(tiào):卖出粮食。
“籴”(dí),买入粮食。
粜米(tiào): “粜”是个典型的会意字,上面是“出”,下面是“米”,意即卖出粮食。与“粜”相对的会意字是“籴”(dí),意思是买入粮食。这两幅照片是苏州甪直万盛米行的内外景。
模块六:情节分析(20’)
1、好,现在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粜米”这一部分,思考:
PPT18
PPT18课件展示
阅读“粜米”部分,思考:
(1)为什么旧毡帽朋友一到米行来希望就破灭了?
米行先生的一句话:“糙米五块,谷三块”。
米价是决定旧毡帽朋友命运的一个关键问题。
为什么旧毡帽朋友一到米行来希望就破灭了?
他们一到米行,就听到米行先生的一句话:“糙米五块,谷三块”。PPT18
要知道,原先,米可是卖到十三块,甚至十五块。这一句“糙米五块,谷三块”,让他们的希望破灭了。好不容易丰收,却不能自己定价,别人定的价,连本都收不回来,只能“贱价粜米”
米价是决定旧毡帽朋友命运的一个关键问题。PPT18那么米价为什么忽高忽低呢?六月份市场上青黄不接,人们缺米吃的时候,他们就把米高价抛出来,十五元钱一担。当农民种出的新米大量运来的时候,他们买进米,就把米价压到五元。这一进一出之间,他们一担米就剥削了十元,他们操纵米价,而米价决定着旧毡帽朋友的命运。
(2)米价的狂跌,使旧毡帽朋友又吃惊又激愤。既然米价太低,不粜行不行? (停10秒)PPT19
PPT19课件展示
阅读“粜米”部分,思考:
(2)米价的狂跌,使旧毡帽朋友又吃惊又激愤。既然米价太低,不粜行不行?
当然不行。
当然不行。为什么呢?
PPT20
PPT20课件展示
“你们不粜,人家就饿死了么?各处地方多的是洋米,洋面,头几批还没吃完,外洋大轮船又有几批运来了。”
——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
“你们不粜,人家就饿死了么?各处地方多的是洋米,洋面,头几批还没吃完,外洋大轮船又有几批运来了。”
从米行老板的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帝国主义向中国倾销洋米、洋面,破坏中国市场,使农民粜与不粜都奈何米商不得。这就是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PPT20
PPT21
PPT21课件展示
“田主方面的租是要缴的,为了雇帮工,买肥料,吃饱肚皮,借下的债是要还的。”。
“不要说范墓,就是摇到城里去也一样。我们同行公议,这两天的价钱是糙米五块,谷三块。”
——地主、资本家的剥削、压迫。
再看这一段:
“田主方面的租是要缴的,为了雇帮工,买肥料,吃饱肚皮,借下的债是要还的。”。
从旧毡帽朋友的话里,可以看出:地主对农民残酷的地租剥削和高利贷者的盘剥,使农民不得不贱价粜米;农民只有忍痛贱卖,才能还为了“雇短工,买肥料,吃饱肚子”而借下的债。PPT21
“不要说范墓,就是摇到城里去也一样。我们同行公议,这两天的价钱是糙米五块,谷三块。”
这段对话可以看出:投机米商们互相勾结,压低粮价,趁火打劫,他们的盘剥欺压,使农民无路可走。一盘散沙的小农,其实是一群又一群的待宰的羔羊。
这两段都表现了地主、资本家的剥削、压迫。PPT21
PPT22
PPT22课件展示
“这里到范墓要过两个局子,知道他们捐我们多少钱?”
——统治阶级的苛捐杂税。
“这里到范墓要过两个局子,知道他们捐我们多少钱?”
过路要捐“洋钱”,国民党多如牛毛的苛捐杂税,在这种盘剥之下,农民更是无可奈何。
这是统治阶级的苛捐杂税。PPT22
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地主、资本家的剥削、压迫,统治阶级的苛捐杂税……PPT23
PPT23课件展示
阅读“粜米”部分,思考:
(2)米价的狂跌,使旧毡帽朋友又吃惊又激愤。既然米价太低,不粜行不行?
当然不行。
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
地主、资本家的剥削、压迫
统治阶级的苛捐杂税
这就像一条条绳索紧紧地勒住了旧毡帽朋友的脖子。在那个黑暗社会,尽管旧毡帽朋友不愿意把自己用血汗换来的米贱价卖出,但不能不粜。
作者把旧毡帽朋友粜米的事情放到广阔复杂的社会矛盾之中,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国民党当局、封建势力和投机商人狼狈为奸的罪行,他们张开的罗网,逼得农民走投无路。
在这种情况下,旧毡帽朋友还能怎么办呢?
作者反反复复描写了他们由“希望”到“失望”的痛苦挣扎的过程。开始,听到米价狂跌,他们十分“激愤”,想把米“摇到范墓去粜”,碰碰运气,卖一点好价钱。此路不通,只能转而“哀求”米商,希望他们看在“种田人可怜”的份上,“抬高一点”米价,但得到的是嘲笑、挖苦和冷酷的拒绝。“希望的肥皂泡”一个一个迸裂了,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只能贱价把米“卖给这一家万盛米行”。
(3)为什么说这是旧中国农民的悲剧呢?
PPT24
PPT24课件展示
阅读“粜米”部分,思考:
(3)为什么说这是旧中国农民的悲剧?
农民的不幸遭遇不是个别的,也不是一时一事的,它是旧中国的普遍现象。
这是旧中国农民共同的悲惨命运,是旧中国农民的悲剧。
可悲的是,前面的几个旧毡帽朋友还没有走开,后面的“三四顶旧毡帽从石级下升上来”,又走进了这个悲剧的舞台。
作者以令人信服的事实揭露了这个罪恶世界,揭示了农民的不幸遭遇不是个别的,也不是一时一事的,它是旧中国的普遍现象。PPT24
所以说这是旧中国农民共同的悲惨命运,是旧中国农民的悲剧。PPT24
作者形象地揭示了旧中国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农村急遽破产的现实,表现了作家对乡村、对农民真挚的同情,同时也预示着农民必将走上反抗的道路。
2、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购物”部分。
在文中找出旧毡帽朋友原本的计划以及实际购买的情况:
PPT25
PPT25课件展示
2、阅读“购物”部分:
(1)在文中找出旧毡帽朋友原本的计划以及实际购买的情况:
旧毡帽朋友今天上镇来,原来有很多的计划的。
PPT26
PPT26课件展示
计划:
洋肥皂——十块八块;
洋火——几匣;
洋油——合买一听;
洋布——多量几尺;
洋镜——一面;
雪白毛巾——一块;
小囡帽——一顶;
热水瓶——一个。
实际购买:
洋火、洋肥皂——少买一点;
洋油——零沽;
衣料——减半;
洋镜;雪白毛巾;小囡帽;热水瓶——不买;
小洋囡囡买了个最便宜的。
洋肥皂用完了,须得买十块八块回去。PPT26洋火也要带几匣。PPT26洋油呢,几家人家合买一听分来用,因为这样可以便宜得多。PPT26还有花花绿绿的洋布,女人早已眼红了好久,“自己几尺,阿大几尺,阿二几尺,都有了预算”。PPT26有些女人的预算里还有一面蛋圆的洋镜,PPT26一方雪白的毛巾,PPT26或者一顶结得很好看的绒线的小囝帽。PPT26有些人甚至想买一个热水瓶。PPT26
可是,旧毡帽朋友是怎样买东西的呢?
PPT26
他们把原来准备稍微放松的手又捏得紧紧的:洋火、肥皂“不得不买,只好少买一点”; PPT26整听的洋油价钱太“咬手”,不买吧,还是十个铜板一小瓢向小贩零沽;PPT26 “早已眼红了许久”的衣料,预备剪两件的就剪一件,预备娘儿子俩一同剪的就单剪了儿子的;PPT26蛋圆的镜子拿到手里又放进橱窗;小孩的帽子试戴合适又摘下,想买热水瓶的简直不敢问一声价;但也有几个女人拗不过孩子的欲望,便给他们买了最便宜的小洋囝囝。PPT26
这一系列细致入微的描写,十分逼真地表现了旧毡帽朋友非常贫困的处境,生活降低到不能维持的程度。
PPT27
PPT27课件展示
这一系列细致入微的描写,十分逼真地表现了旧毡帽朋友非常贫困的处境,生活降低到不能维持的程度。
表露了对生计维艰的旧毡帽朋友的无限同情,对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愤怒控诉。
他们的计划真的很简单,很合理,无非是买点肥皂、洋火、洋油,剪几尺布,买面镜子,买条毛巾,最大的奢望也不过是有些人“想买一个热水瓶”。
其实也只有丰收了才能把这些必需的日用品列入购买计划,可见平时不仅没有这些东西,就连买它的计划都不敢有。可是,“多收了三五斗”,并不能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原来计划买的东西,现在有的“少买”,有的“不买”。他们心里实在很想买,但手上可怜的“中央银行”的钞票又让他们根本不能买。
这一段描写,表露了对生计维艰的旧毡帽朋友的无限同情,对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愤怒控诉。PPT27
在紧缩预算后,还是买了一点东西。这是不是说他们的计划实现了一部分呢?
当然不是。他们粜米的钱,用来缴租、还债、解会钱都不够,根本没钱买日用品。所以丰收之后,他们原来的计划全部落空,还要借债购物。这里进一步具体地写了旧毡帽朋友的失望。
也正是这失望,才有了船上的“牢骚”。
3、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会饮”部分,思考:
PPT28
PPT28课件展示
阅读“会饮”部分,思考:
(1)是什么原因使那些“相识的,不相识的”戴旧毡帽的朋友在各自船头你“来说几句”,我“来接几声”?哪个词最能反映他们此时此刻的心情?
落在同一的命运里,又在同一的河面上喝酒
发泄
(1)是什么原因使那些“相识的,不相识的”戴旧毡帽的朋友在各自船头你“来说几句”,我“来接几声”?哪个词最能反映他们此时此刻的心情?
“落在同一的命运里,又在同一的河面上喝酒”使这些“相识的,不相识的”朋友从四面八方走到一起来了。PPT28
此时此刻,只有“发泄”一词最能表达他们的心情,PPT28 “发泄”集中表达了他们的满腹不平。酒后吐真言,他们内心的愤懑和不平像开了闸的河水从胸中奔涌而出,爆发出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
(2)旧毡帽朋友在一起发泄对残酷现实的强烈不满:收成好与不好都亏本,“种田人吃不到自己种出来的米”,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想了哪些办法?结果怎么样?
PPT29
PPT29课件展示
阅读“会饮”部分,思考:
(2)他们想了哪些办法?结果怎么样?
不缴租——吃官司
缴租——背更重的债
田真个种不得了
退租逃荒——没人“当头脑”
到上海去做工——工厂倒闭,工人失业
路路断绝
残酷的现实迫使他们不得不权衡前面摆着的几条出路:
倘若“不缴租”就要“吃官司”,让他们关起来;PPT29
如果借债缴租,则“明年背着更重的债”;PPT29
结论是“田真个种不得了”;PPT29
种田之路不通;
如果“退了租逃荒去吧”,PPT29却没人“当头脑”PPT29——此路也不通;
如果到上海去做工,PPT29但东洋人在上海打仗,帝国主义的侵略使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小王在那里做叫化子了”。PPT29
做工的路还是不通;
所以,在他们面前,“路路断绝”,被逼上绝境。PPT29
(3)在“路路断绝”的情况下,旧毡帽朋友又是怎样开始思考人生与社会问题的呢?这样写说明了什么?
PPT30
PPT30课件展示
阅读“会饮”部分,思考:
(3)在“路路断绝”的情况下,旧毡帽朋友是怎样开始思考人生与社会问题的?这样写说明了什么?
“我们年年种田,到底替谁种的? ”
“我们的田也是将本钱来种的,为什么要替他们白当差!为什么要替地主白当差!”
“往后没得吃,就来吃你们的”
“拿点儿米吃是不犯王法的”
“今天在这里的,说不定也会吃枪,谁知道!”
他们从自身的遭遇中看到了“我们年年种田,到底替谁种的”? PPT30
这是发自心底的呐喊,表达了不甘忍受剥削的反抗情绪。旧毡帽朋友这逐渐清醒起来的认识,与粜米时向米商求情,盼望他们“行一点好心”已经完全不同。
他们憎恶地看着万盛米行那“半新不旧的金字招牌”,愤怒地责问:“我们的田也是将本钱来种的,为什么要替他们白当差!为什么要替地主白当差!” PPT30
强烈的反抗意识使他们终于喊出了“往后没得吃,就来吃你们的”,PPT30
“拿点儿米吃是不犯王法的”。他们不怕反动派的镇压,不怕吃枪,“今天在这里的,说不定也会吃枪,谁知道!”。PPT30残酷的现实把贫苦农民逼上了反抗黑暗社会的道路。它雄辩地说明:哪里有压迫有剥削,哪里就有反抗。这部分是小说思想火花最集中的地方。
PPT31
PPT31课件展示
阅读“会饮”部分,思考:
(3)在“路路断绝”的情况下,旧毡帽朋友是怎样开始思考人生与社会问题的?这样写说明了什么?
“我们年年种田,到底替谁种的? ”
“我们的田也是将本钱来种的,为什么要替他们白当差!”
“为什么要替地主白当差!”
“往后没得吃,就来吃你们的”
“今天在这里的说不定也会吃枪”
哪里有压迫有剥削,哪里就有反抗。
(4)“散乱的谈话当然没有什么决议案”,这句话加在课文中有什么作用?
PPT32
PPT32课件展示
阅读“会饮”部分,思考:
(4)“散乱的谈话当然没有什么决议案”,这句话加在课文中有什么作用?
农民必然会逐步觉醒,走上反抗的道路。但这个反抗是自发的,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埋藏在他们心里的革命火种才会熊熊地燃烧起来。
这句话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它告诉我们,在三座大山压迫剥削下的农民必然会逐步觉醒,走上反抗的道路。但这个反抗是自发的,“没有什么决议案”,没有先进政党的领导,这种自发反抗是不会取得胜利的,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埋藏在他们心里的革命火种才会熊熊地燃烧起来,PPT32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革命是必然要胜利的。
4、同学们请看课文最后一段:
PPT33
PPT33课件展示
“第二天又有一批敞口船来到这里停泊。镇上便表演着同样的故事。这种故事也正在各处市镇上表演着,真是平常而又平常的。”
“第二天又有一批敞口船来到这里停泊。镇上便表演着同样的故事。这种故事也正在各处市镇上表演着,真是平常而又平常的。”
小说前三个场面贱价粜米、街上购物、船头会饮,无论就故事情节、群像描写来说,还是就表现主题来说,已经写得十分清楚,为什么还要加上最后一段呢?
作者强调他上面所讲的故事不只是在一个小镇上发生,而是在旧中国各地天天发生的。这就起了深化主题的作用。文中的“又有一批”、“同样的故事”、“也正在各处市镇上表演着”、“平常而又平常的”等极其普通的语言
PPT34
PPT34课件展示
“第二天又有一批敞口船来到这里停泊。镇上便表演着同样的故事。这种故事也正在各处市镇上表演着,真是平常而又平常的。”
十分深刻地揭示出故事的普遍意义,揭示了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挖掘了主题的深度,对黑暗社会的揭露也更深刻,有说服力。
十分深刻地揭示出故事的普遍意义,揭示了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扩展了主题的广度,挖掘了主题的深度。
小说的主题是“丰收成灾”,因此必须反映旧中国农民的共同命运。不写一两个人,而写一群人,就可以更广泛而深入地刻画旧中国农民受剥削的悲惨境遇,对黑暗社会的揭露也更深刻,更有说服力。PPT34
5、总结:
教师出镜同学们,全文情节都是由多收了三五斗贯穿的,街上购物、船头会饮是贱价粜米的连锁反应,而最后一段则是由万盛米行这个点推而广之。因为围绕着多收了三五斗步步深入,这就充分地深刻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旧毡帽朋友们“丰收成灾”的遭遇,正是旧中国农民共同的悲惨命运。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作家对乡村、对农民真挚的同情,我们也可以体会到作家对当时社会的愤恨之情。
这节课就上到这儿,同学们再见!
多收了三五斗(第二课时)
年级:九年级 学段:第一学期第二单元
学科:语文 版本:苏教版
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描绘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品主题。
2、分析环境描写,体会其表达效果。
????
教学预备:
分别找出小说中人物描写对话部分与环境描写部分,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模块一:学习目标
教师出镜: 同学们好!
上节课我们对小说的故事情节有了基本的了解,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说的人物描写与环境描写。我们要完成的任务是?PPT2
PPT2课件展示
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描绘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品主题。
2、分析环境描写,体会其表达效果。
1、学习作者描绘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品主题。
2、分析环境描写,体会其表达效果。
模块二:分析人物形象
同学们知道,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有:PPT3
PPT3课件展示
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有:
肖像描写
语言描写
行动描写
心理描写
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
1首先请同学们找出文中的肖像描写:PPT4
PPT4课件展示
找出文中的肖像描写:
“戴旧毡帽的”,
“破布袄”;
“一副懊丧到无可奈何的神色”;
“酱赤的脸受着太阳光又加上酒力,个个难看不过,像就会有殷红的血从皮肤里迸出来似的”;
“网着红丝的眼睛向岸上斜溜”
这些描绘,着力表现了农民终年拼死拼活劳动,经济上处于绝境,精神上受到沉重打击的情况,刻画了他们内心的愤恨不满。
(1)作者善于从生活中截取富于特征的事物,深入发掘。肖像描写笔墨也十分省俭,采用了我国小说中传统的描绘人物的手法,不是集中描绘,而是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步展开,逐步完整。
农民们最典型的穿戴是PPT4 “戴旧毡帽的”,这是他们的共同特点;
他们穿的衣服是——PPT4 “破布袄”;
当听到“比去年都不如,只有五块钱”时,他们的神色是PPT4 “一副懊丧到无可奈何的神色”;
当他们满怀希望找出路,却路路断绝,被逼上绝境时,作者写他们:PPT4 “酱赤的脸受着太阳光又加上酒力,个个难看不过,像就会有殷红的血从皮肤里迸出来似的。”;
当说到“现在让你们占便宜,米放在这里;往后没得吃,就来吃你们的!”时,他们的眼睛是PPT4 “网着红丝的眼睛向岸上斜溜”。
这些描绘,着力表现了农民终年拼死拼活劳动,经济上处于绝境,精神上受到沉重打击的情况,刻画了他们内心的愤恨不满。PPT4
(2) 作者怎么称呼这些农民的?米行先生又是怎么称呼的?PPT5
PPT5课件展示
作者怎么称呼这些农民的?米行先生又是怎么称呼的?
作者称他们为“旧毡帽朋友”,米行先生称他们“乡下曲辫子”。
这两种称呼都用了借代的方法,都是以外貌特点代指人,但情感却完全不同。
作者称他们为PPT5 “旧毡帽朋友”,米行先生称他们PPT5 “乡下曲辫子”。
戴旧毡帽是当时江浙一带农民的典型装束,以“旧毡帽朋友”借代那里的贫苦农民,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当然也表明这些农民确实没有地位,而“朋友”充满作者对主人公的同情;“乡下曲辫子”是对对劳动人民的讥笑,清朝时男子都有辫子,辫子只有常梳编才能光滑挺直,而劳动人民终年劳作,没有工夫常梳理,所以辫子就蓬松弯曲。
这两种称呼都用了借代的方法,都是以外貌特点代指人,但情感却完全不同。PPT5
2、心理活动描写
(停2秒)
与肖像描写笔墨十分省俭不同,作者对旧毡帽朋友们的心理发展变化过程则是作了重点描写。请同学们到课文中找一找:
PPT6
PPT6课件展示
(1)旧毡帽朋友怀着怎样的心情来粜米?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情?
“那些戴旧毡帽的大清早摇船出来,到了埠头,气也不透一口,便来到柜台前面占卜他们的命运。”
“占卜”:满怀希望,心情急切;提心吊胆,忧心忡忡。
因为他们的命运并没有掌握在自己手上,而是掌握在米行老板手中。
(1)旧毡帽朋友怀着怎样的心情来粜米?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情?
请同学们看这一段描写:PPT6
“那些戴旧毡帽的大清早摇船出来,到了埠头,气也不透一口,便来到柜台前面占卜他们的命运。” PPT6
“占卜”原是指算卦一类的迷信活动,这里却是探问的意思。
旧毡帽朋友为什么急着“占卜”他们的命运呢?
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命运没有把握,要是有把握,就应该很高兴。“占卜”却说明他们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这个词,既写了他们满怀希望的急切心情,PPT6又写出他们提心吊胆,忧心忡忡,怕希望不能实现的心情。PPT6这告诉我们,虽然丰收了,他们的命运并没有掌握在自己手上,而是掌握在米行老板手中。PPT6 “占卜”传神地表达了他们既欣喜又担惊的矛盾心理。
(2)到米行一占卜,旧毡帽朋友就失望了。哪些语句写他们突然失望的心情?
PPT7
PPT7课件展示
(2)哪些语句写他们突然失望的心情?
“旧毡帽朋友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美满的希望突然一沉,一会儿大家都呆了。”
“刚才出力摇船犹如赛龙船似的一股劲儿,现在在每个人的身体里松懈下来了。”
“哪里知道临到最后的占卜,却得到比往年更坏的课兆!”
米价狂跌,希望破灭,这就是旧毡帽朋友拼死拼活累了一年所得到的结果。作者细致入微地描绘了他们希望破灭的神情:PPT7
“旧毡帽朋友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美满的希望突然一沉,一会儿大家都呆了。” PPT7
“刚才出力摇船犹如赛龙船似的一股劲儿,现在在每个人的身体里松懈下来了。” PPT7
“那里知道临到最后的占卜,却得到比往年更坏的课兆!”(停5秒)
刚听得消息,他们十分惊愕,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美满的希望突地一沉,大家都呆了”。PPT7
一“沉”一“呆”,形象地描绘了他们希望落空时的心情和呆板滞钝的神态;PPT7接着,又写他们刚才摇船如“赛龙船”的劲儿一下子“松懈”下来,这是精神上受到意想不到打击以后的反映;PPT7最后写他们想不通的心理:多收了三五斗,怎么会“得了比往年更坏的课兆”?感慨万分。作者反复描写他们希望的破灭,从心理影响到生理上的反应,由惊愕而感到无可挽回,给人以凄苦、辛酸的感觉。
(3)那么,他们离开万盛米行时,心里又是怎样想的呢?
PPT8
PPT8课件展示
(3)那么,他们离开万盛米行时,心里又是怎样想的呢?
“这回又输了。”
“也不过是在输账上添上一笔。”
旧毡帽朋友心情的矛盾与痛苦加重了悲剧的色彩:先写对改善生活的热切,再写成了泡影,这样更显出希望落空后的可悲。
他们心灰意冷,感到PPT8
“这回又输了”。
在“输定”之后,横下一条心,还是买点东西回去,PPT8 “也不过是在输账上添上一笔”。旧毡帽朋友心情的矛盾与痛苦加重了悲剧的色彩:先写对改善生活的热切,再写成了泡影,这样更显出希望落空后的可悲。PPT8
(4)旧毡帽朋友上街时,作者写了他们心里的“复算”和“谩骂”,这一笔有什么作用?
PPT9
PPT9课件展示
(4)旧毡帽朋友上街时,作者写了他们心里的“复算”和“谩骂”,这一笔有什么作用?
它表明旧毡帽朋友对自己的生活遭遇非常不满,对奸商、地主的剥削流露出日益增长的反抗情绪。
这一笔绝非闲笔。它表明旧毡帽朋友对自己的生活遭遇非常不满,对奸商、地主的剥削流露出日益增长的反抗情绪。
3、本文的肖像描写与心理活动描写均可圈可点,而精彩的语言描写更要算本文的一大显著特点,PPT10
PPT10课件展示
“糙米五块,谷三块,”米行里的先生有气没力地回答他们。
“什么!”旧毡帽朋友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美满的希望突然一沉,一会儿大家都呆了。
“在六月里,你们不是卖十三块么?”
“十五块也卖过,不要说十三块。”
“哪里有跌得这样厉害的!”
“现在是什么时候,你们不知道么?各处的米像潮水一般涌来,过几天还要跌呢!”
随着对话的逐步展开,小说的故事情节也一步步地推向高潮,旧毡帽的心理、行为也随之发生着变化。尤其是粜米部分旧毡帽朋友与米行先生的对话,还有旧毡帽朋友们各自回船后大段的议论,是作者集中笔墨,写得最精彩的两段。
(1)首先,请看围绕米价,作者是怎样描写旧毡帽朋友与米行先生的对话的。PPT10
我们一起来把这段对话读一读,注意体会旧毡帽朋友说话,先是什么语气,后来转成什么语气。
“糙米五块,谷三块,”米行里的先生有气没力地回答他们。
“什么!”旧毡帽朋友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美满的希望突然一沉,一会儿大家都呆了。
“在六月里,你们不是卖十三块么?”
“十五块也卖过,不要说十三块。”
“哪里有跌得这样厉害的!”
“现在是什么时候,你们不知道么?各处的米像潮水一般涌来,过几天还要跌呢!”
PPT11
PPT11课件展示
“还是不要粜的好,我们摇回去放在家里吧!”从简单的心里喷出了这样的愤激的话。
“嗤,”先生冷笑着,“你们不粜,人家就饿死了么?各处地方多的是洋米,洋面,头几批还没吃完,外洋大轮船又有几批运来了。”
“还是不要粜的好,我们摇回去放在家里吧!”从简单的心里喷出了这样的愤激的话。
“嗤,”先生冷笑着,“你们不粜,人家就饿死了么?各处地方多的是洋米,洋面,头几批还没吃完,外洋大轮船又有几批运来了。”
PPT12
PPT12课件展示
“我们摇到范墓去粜吧,”在范墓,或许有比较好的命运等候着他们,有人这么想。
但是,先生又来了一个“嗤”,捻着稀微的短髭说道:“不要说范墓,就是摇到城里去也一样。我们同行公议,这两天的价钱是糙米五块,谷三块。”
“到范墓去粜没有好处,”同伴间也提出了驳议。“这里到范墓要过两个局子,知道他们捐我们多少钱?就说依他们捐,哪里来的现洋钱?”
“我们摇到范墓去粜吧,”在范墓,或许有比较好的命运等候着他们,有人这么想。
但是,先生又来了一个“嗤”,捻着稀微的短髭说道:“不要说范墓,就是摇到城里去也一样。我们同行公议,这两天的价钱是糙米五块,谷三块。”
“到范墓去粜没有好处,”同伴间也提出了驳议。“这里到范墓要过两个局子,知道他们捐我们多少钱?就说依他们捐,哪里来的现洋钱?”
PPT13
PPT13课件展示
“先生,能不能抬高一点?”差不多是哀求的声气。
“抬高一点,说说倒是很容易的一句话。我们这米行是拿本钱来开的,你们要知道,抬高一点,就是说替你们白当差,这样的傻事谁肯干?”
“先生,能不能抬高一点?”差不多是哀求的声气。
“抬高一点,说说倒是很容易的一句话。我们这米行是拿本钱来开的,你们要知道,抬高一点,就是说替你们白当差,这样的傻事谁肯干?”
PPT14
PPT14课件展示
“这个价钱实在太低了,我们做梦也没想到。去年的粜价是七块半,今年的米价又卖到十三块,不,你先生说的,十五块也卖过;我们想,今年总该比七块半多一点吧。哪里知道只有五块!”
“先生,就是去年的老价钱,七块半吧。”
“先生,种田人可怜,你们行行好心,少赚一点吧。”

“这个价钱实在太低了,我们做梦也没想到。去年的粜价是七块半,今年的米价又卖到十三块,不,你先生说的,十五块也卖过;我们想,今年总该比七块半多一点吧。哪里知道只有五块!”
“先生,就是去年的老价钱,七块半吧。”
“先生,种田人可怜,你们行行好心,少赚一点吧。”
PPT15
PPT15课件展示
另外一位先生听得厌烦,把嘴里的香烟屁股扔到街心,睁大了眼睛说:“你们嫌价钱低,不要粜好了。是你们自己来的,并没有请你们来。只管多啰嗦做什么!我们有的是洋钱,不买你们的,有别人的好买。你们看,船埠头又有两只船停在那里了。”
另外一位先生听得厌烦,把嘴里的香烟屁股扔到街心,睁大了眼睛说:“你们嫌价钱低,不要粜好了。是你们自己来的,并没有请你们来。只管多啰嗦做什么!我们有的是洋钱,不买你们的,有别人的好买。你们看,船埠头又有两只船停在那里了。”
这一大段对话精炼传神,采用了鲜明对照的方法,栩栩如生地勾画了投机商的冷酷、奸诈,以及旧毡帽朋友的痛苦无奈。
鲜明对比中,旧毡帽朋友这些苦人儿的形象突现在读者眼前,PPT16
PPT16课件展示
旧毡帽朋友:
吃惊——焦急——愤激——哀求
无可奈何、悲哀痛苦
米行先生:
冷笑——要挟——冷酷——威胁
唯利是图、冷酷无情
他们先是“吃惊”,PPT16接着是“焦急”,PPT16继而“愤激”,PPT16愤激下说不卖了,到别处去卖,但是行不通。于是语气又由愤激转为“哀求”,PPT16使人如见其态,如闻其声。
这一过程,真实地反映了旧毡帽朋友无可奈何、悲哀痛苦的心情。PPT16
但哀求的结果如何呢?“希望犹如肥皂泡,一会儿又迸裂了三四个”,“命中注定,只有卖给这一家万盛米行”。
在这对话中,米行先生的形象也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作者用锋利的笔触把米商的丑恶形象揭露得深刻有力,他们的语言、神态、动作,无一不体现出唯利是图、冷酷无情:PPT16
先写他们的“嗤、嗤”冷笑,PPT16
这冷笑包藏着幸灾乐祸,是强盗的窥视;
继而写他们的欺压,用洋米、洋面、同行公议进行要挟;PPT16
当农民要求抬高一点米价时,他们却冷酷地、声色俱厉地声称“这样的傻事情谁肯干?” PPT16
最后写他们气势汹汹,威胁利诱,“不买你们的,有别人的好买。” PPT16
作者细致地勾画了他们穷凶极恶、狡诈阴险的形象,使他们唯利是图、冷酷无情的罪恶本质暴露无遗。PPT16
大家都知道开门做生意的一定要和气生财,笑迎八方客,诚待四海宾,而米行先生却有违生意人的本分,他为什么敢这样有恃无恐?又是谁注定了旧毡帽朋友的不幸命运呢?在这段对话中,也揭示了米行先生有恃无恐以及造成旧毡帽朋友不幸命运的种种原因:
“各处地方多的是洋米,洋面,头几批还没吃完,外洋大轮船又有几批运来了”,PPT17
PPT17课件展示
洋米、洋面的倾销;
田主方面的租是要缴的;
借下的债是要还的;
我们同行公议;
这里到范墓要过两个局子……”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田主方面的租是要缴的”,PPT17 “借下的债是要还的”,PPT17 “我们同行公议”PPT17 “这里到范墓要过两个局子……” PPT17这些就是米行先生有恃无恐的原因,也是造成旧毡帽朋友不幸命运的原因。归纳起来,就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重压,决定了旧毡帽朋友丰收之年,贱价粜米。PPT17
再看这一段:
PPT18
PPT18课件展示
“先生,给现洋钱,袁世凯,不行么?”白白的米换不到白白的现洋钱,好像又被他们打了个折扣,怪不舒服。
“乡下曲辫子!”夹着一支水笔的手按在算盘珠上,鄙夷不屑的眼光从眼镜上边射出来,“一块钱钞票就作一块钱用,谁好少作你们一个铜板。我们这里没有现洋钱,只有钞票。”
“那末,换中国银行的吧。”从花纹上辨认,知道手里的钞票不是中国银行的。
“吓!”声音很严厉,左手的食指强硬地指着,“这是中央银行的,你们不要,可是要想吃官司?”
“先生,给现洋钱,袁世凯,不行么?”白白的米换不到白白的现洋钱,好像又被他们打了个折扣,怪不舒服。
“乡下曲辫子!”夹着一支水笔的手按在算盘珠上,鄙夷不屑的眼光从眼镜上边射出来,“一块钱钞票就作一块钱用,谁好少作你们一个铜板。我们这里没有现洋钱,只有钞票。”
“那末,换中国银行的吧。”从花纹上辨认,知道手里的钞票不是中国银行的。
“吓!”声音很严厉,左手的食指强硬地指着,“这是中央银行的,你们不要,可是要想吃官司?”
旧毡帽朋友要现洋钱,不要钞票,这是他们从生活的经验中得出对钞票的不信任,意识到拿了钞票就是“打了折扣”,因此“怪不舒服”。正是在这点上,作者进一步揭露米行先生盛气凌人、颐指气使的丑态,“这是中央银行的,你们不要,可是要想吃官司?”米行先生之所以这样嚣张,是因为他们有国民党反动派做靠山,主奴狼狈为奸,共同剥削农民。
添上这一笔,就在更广阔的背景下暴露当时政局不稳、物价飞涨、货币贬值的社会现实,PPT19
PPT19课件展示
政局不稳
物价飞涨
货币贬值
尖锐地指出农民身受官僚资本剥削的事实。
(2)不过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请看他们回到船上,边饮酒边谈话,从这些谈话中,你看出他们有什么样的心情?
PPT20
PPT20课件展示
从这些谈话中,你看出他们有什么样的心情?
谈话虽然是你一言我一语,但却是有重点的。请看:
PPT21
PPT21课件展示
“五块钱一担,真是碰见了鬼!”
“去年是水灾,收成不好,亏本。今年算是好年时,收成好,还是亏本!”
“今年亏本比去年都厉害;去年还粜七块半呢。”
“又得把自己吃的米粜出去了。唉,种田人吃不到自己种出来的米!”
这样的发泄,表现的是愤愤不平。
愤愤不平。
“五块钱一担,真是碰见了鬼!”
“去年是水灾,收成不好,亏本。今年算是好年时,收成好,还是亏本!”
“今年亏本比去年都厉害;去年还粜七块半呢。”
“又得把自己吃的米粜出去了。唉,种田人吃不到自己种出来的米!”
这样的发泄,表现的是愤愤不平。PPT21
再看
PPT22
PPT22课件展示
“为什么要粜出去呢,你这死鬼!我一定要留在家里,给老婆吃,给儿子吃。我不缴租,宁可跑去吃官司,让他们关起来!”
“也只好不缴租呀。缴租立刻借新债。借了四分钱五分钱的债去缴租,贪图些什么,难道贪图明年背着重重的债!”
“田真个种不得了!”
种田的路走不通。

“为什么要粜出去呢,你这死鬼!我一定要留在家里,给老婆吃,给儿子吃。我不缴租,宁可跑去吃官司,让他们关起来!”
“也只好不缴租呀。缴租立刻借新债。借了四分钱五分钱的债去缴租,贪图些什么,难道贪图明年背着重重的债!”
“田真个种不得了!” PPT22
这是旧毡帽朋友意识到种田的路走不通。
PPT23
PPT23课件展示
“退了租逃荒去吧。我看逃荒的倒是蛮写意的。”
“逃荒去,债也赖了,会钱也不用解了,好打算,我们一块儿去!”
“谁出来当头脑?他们逃荒的有几个头脑,男男女女,老老小小,都听头脑的话。”
逃荒之路也走不成。
“退了租逃荒去吧。我看逃荒的倒是蛮写意的。”
“逃荒去,债也赖了,会钱也不用解了,好打算,我们一块儿去!”
“谁出来当头脑?他们逃荒的有几个头脑,男男女女,老老小小,都听头脑的话。”
逃荒之路也走不成。PPT23
PPT24
PPT24课件展示
“我看,到上海去做工也不坏。我们村里的小王,不是么?在上海什么厂里做工,听说一个月工钱有十五块。十五块,照今天的价钱,就是三担米呢!”
“你翻什么隔年旧历本!上海东洋人打仗,好多的厂关了门,小王在那里做叫化子了,你还不知道?”
做工还是不成。
“我看,到上海去做工也不坏。我们村里的小王,不是么?在上海什么厂里做工,听说一个月工钱有十五块。十五块,照今天的价钱,就是三担米呢!”
“你翻什么隔年旧历本!上海东洋人打仗,好多的厂关了门,小王在那里做叫化子了,你还不知道?”
做工还是不成。PPT24
种田、逃荒、做工都不成,从这几段对话描写中,表达出的中心就是“路路断绝”。
PPT25
PPT25课件展示
种田、逃荒、做工,路路断绝
再看下面的句子:
PPT26
PPT26课件展示
“我们年年种田,到底替谁种的?”
“那末,我们的田也是拿本钱来种的,为什么要替他们白当差!为什么要替田主白当差!”
愤怒、不满
“我们年年种田,到底替谁种的?”
“那末,我们的田也是拿本钱来种的,为什么要替他们白当差!为什么要替田主白当差!”
声声质问表达了怎样的心情?这是发自心底的呐喊,表达了不甘忍受剥削的愤怒、不满情绪。PPT26
PPT27
PPT27课件展示
“现在让你们占便宜,米放在这里;往后没得吃,就来吃你们的!”
“真个没得吃的时候,什么地方有米,拿点儿来吃是不犯王法的!”
强烈的反抗意识
“今天在这里的,说不定也会吃枪,谁知道!”
做了付出生命的准备。
“现在让你们沾便宜,米放在这里;往后没得吃,就来吃你们的!”
“真个没得吃的时候,什么地方有米,拿点儿来吃是不犯王法的!”
强烈的反抗意识让忠厚老实的农民终于从心底发出反抗的呼声。PPT27
“今天在这里的,说不定也会吃枪,谁知道!”
农民朋友已经做了付出生命的准备。PPT27
这愤怒的声音,是我们的农民终于有了反抗的意识。然而这也仅仅是反抗的意识而已,日子还是得过,米还是得贱价粜出,农民的命运还是继续这样悲惨着。因为“第二天又有一批敞口船来到这里停泊。镇上便表演着同样的故事。这种故事也正在各处市镇上表演着,真是平常而又平常的。”
由愤愤不平的发泄,到满怀希望寻出路,再到路路断绝后的抗争。
PPT28
PPT28课件展示
愤愤不平——满怀希望寻出路——路路断绝后的抗争
旧毡帽朋友们的形象,是那么亲切自然而又入木三分。写得如此有工力,正是作者深入观察生活,长期锤炼语言的缘故。
通过米行粜米和船上会饮这两部分对话的研读,我们不难发现叶圣陶是驾驭语言的高手,对话虽简短,却鲜明地体现了农民淳朴憨厚、凄苦无助而为了生存又不得不苦苦挣扎的性格特点。
综上所述,这篇小说通过语言、肖像、心理活动等描写,塑造了旧中国农民的群像,通过他们“丰收成灾”的遭遇,描绘了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
模块三:分析环境描写
这篇小说不仅人物描写生动传神,其环境描写也颇具特色。叶老用极为精练的笔墨描写了故事的环境,寥寥几笔活画出江浙小镇的风情面貌,乡土气息十分浓厚。PPT29
PPT29课件展示
朝晨的太阳光从破了的明瓦天棚斜射下来,光柱子落在柜台外面晃动着的几顶旧毡帽上。(充满希望)
拖着短短的身影(极度失望)
“船里装载的是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齐船舷的菜叶和垃圾给白腻的泡沫包围着,一漾一漾地,填没了这船和那船之间的空隙。”()
如课文开头用阳光表示时间,PPT29
“朝晨的太阳光从破了的明瓦天棚斜射下来,光柱子落在柜台外面晃动着的几顶旧毡帽上。”,
以“阳光”衬托旧毡帽朋友充满希望去粜米的心情;PPT29
到了中午,则用了PPT29 “拖着短短的身影” 来形容,
既反映他们有气无力的神态,又点明他们极度失望的情绪。PPT29典型环境与情节的发展、与人物的描写和谐地结合起来,用墨可谓经济。
PPT29
“船里装载的是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齐般舷的菜叶和垃圾给白腻的泡沫包围着,一漾一漾地,填没了这船和那船之间的空隙。”
简略几笔,就绘出了米行船埠头的肮脏、灰暗,使人看到了贫穷、落后的社会面貌;渲染暗淡的色彩,衬托出农民的地位低下,预示着主人公命运的不佳,营造了悲剧的气氛。PPT29
在购物这一部分里,还有从旧毡帽朋友的眼里看到的市镇一片“繁荣”的景象,尤其是作者用一连串象声词、动词渲染它的“热闹”: PPT30
PPT30课件展示
赛璐珞的洋囝囝,老虎,狗,以及红红绿绿的洋铁铜鼓,洋铁喇叭
店伙们“冬,冬,冬”,“叭、叭、叭”地吹着“洋喇叭”;
“当、当、当”地敲着“洋磁面盆”;
殷勤地“不惜工本叫着乡亲”,拉拉扯扯地牵住“乡亲”的布袄;
热闹的场面反衬了农民内心的悲苦
小孩给赛璐珞的洋囝囝,老虎,狗,以及红红绿绿的洋铁铜鼓,洋铁喇叭勾引住了,赖在那里不肯走开。PPT30 “小弟弟,好玩呢,洋铜鼓,洋喇叭,买一个去,”故意作一种引诱的声调。接着是——冬,冬,冬,——叭,叭,叭。 PPT30
当,当,当,——“洋瓷面盆刮刮叫,四角一只真公道,乡亲,带一只去吧。” PPT30
“喂,乡亲,这里有各色花洋布,特别大减价,八分五一尺,足尺加三,要不要剪些回去?” 万源祥大利老福兴几家的店伙特别卖力,不惜工本叫着“乡亲”,同时拉拉扯扯地牵住“乡亲”的布袄;PPT30
作者还巧妙地点了一下,这些商品都是“洋”货,店伙所以拼命叫喊,是因为“唯有今天”乡亲们口袋是充实的。
这街上热闹的购物场面反衬了农民内心的悲苦,PPT30农民们怀着失意和痛苦上街,这个“热闹”的场面更加强了悲剧的色彩。尤其是重点刻画农民改变购物计划的心理,让读者看了心情异常沉重。这就深刻地揭示了“繁荣”景象掩盖下的萧条冷落,民生凋敝。
模块四:结束语
教师出镜同学们,《多收了三五斗》以20世纪30年代初期江南农村为背景,通过旧毡帽朋友们“丰收成灾”的遭遇,多方面写出了“多收了三五斗”的农民只能更加不幸与无奈的原因,描绘了旧中国农民共同的悲惨命运,表现了作家对乡村 、对农民的真挚的同情,让我们体会到作家对当时社会的愤恨之情。相信大家在为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叹息的同时,一定会更深切地感受到我们现在生活的幸福,从而好好珍惜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这节课就上到这儿,同学们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