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课堂-视频】主讲:闫艳芳 语文人教课标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两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同步课堂-视频】主讲:闫艳芳 语文人教课标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两课时)

资源简介

21、曹刿论战(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把握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理解课文的主旨,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德育目标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方法
1.诵读
2.品析
教具准备
ppt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疏通文意,翻译课文;研读第一段,并指导背诵。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都知道“一鼓作气”这个成语吧,它用来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这个成语的出处呢?它就出自《左传 庄公十年》。《左传》是先秦历史散文著作,长于记述战争,人物形象鲜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选自《左传》的《曹刿论战》。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体、编年体、纪传体。《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
《左传》的特点
1、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
2、记事条理清楚、叙述准确。
3、详略合宜,简洁,委婉、曲折。
4、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听读。
听读要求:注意听准字音,听出语气和句中停顿。
掌握下列黑体字的读音:
(1)曹刿( guì)
(2)又何间(jiàn )焉
(3)肉食者鄙( bǐ )
(4)弗( fú )敢加也
(5)小惠未徧( biàn )
(6)小信未孚( fú )
(7)下视其辙( zhé )
(8)登轼( shì )而望之
(9)彼竭( jié )我盈(yíng )
(10)望其旗靡( mǐ )
(11)夫( fú )战,勇气也
(12)牺牲玉帛( bó )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学生对照注释疏通文句,翻译课文。
请学生翻译课文,其他同学补充。
4、教师强调重点字词。出示课文翻译。
注意以下重点词语(加黑的字)意思:
1)齐师伐我 师:军队 伐:攻打
2)肉食者鄙 鄙:鄙陋,在文中指目光短浅。
3)又何间焉 间:参与
4)小惠未徧 “徧”通“遍”,遍及,普遍。
5)牺牲玉帛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6)弗敢加也 加:虚报。
7)必以信 信:实情
8)小信未孚 孚:为人所信服
9)神弗福也 福:名词作动词用,是保佑、赐福的意思。
10)小大之狱 狱:案件。
11)虽不能察 虽:即使
12)可以一战 可以:可以凭借
13)登轼而望之 轼:古代车子前边的横木。
14)既克 克:战胜
15)一鼓作气 作:振作
16)再而衰 再:第二次
17)难测也 测:估计,推测
18)惧有伏焉 伏:埋伏
19)望其旗靡 靡:倒下
5.学生复述课文大意:鲁庄公十年春,齐国进攻鲁国。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询问备战情况,并随同庄公参战。鲁国大获全胜。曹刿为鲁庄公解释取胜的原因。
三、研读课文第一段,指导背诵
(一)学生齐读课文。
(二)小组合作,讨论学习:
1、“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
“伐”是“攻打”的意思。
补充历史背景:春秋时期,齐强鲁弱。齐襄公在位时做了不少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回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军队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小白抢先赶回,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立即派兵攻打护送公子纠的齐国的军队。鲁军被打败,公子纠被逼死。齐桓公依然怀恨在心,以鲁国参与了齐国内政为由,于第二年(公元前684),即鲁庄公十年的春天,再次兴兵攻打鲁国,战于长勺。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
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
“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的官员,此处借指有权位的人。
3、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①齐师伐我,公将战。
②肉食着鄙,未能远谋。
4、乡人劝阻,对表现曹刿的思想品质有什么作用?
乡人劝阻,对表现曹刿起反衬作用。表现曹刿对国事的关心、对当时形势的洞察力、尤其对鲁庄公的政治能力、对鲁国战前政治准备的忧虑,这些表现了曹刿的爱国热情。反映曹刿身份卑微却能关心国家大事,为国事深谋远虑的品质。
这也是一个小插叙,使故事一开始就横生波澜。
5、鲁庄公认为战前需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评价鲁国的战前准备的?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的评价:
明确:对于第一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补充介绍:当时没有常备军,有了战争,由国君任统帅,贵族任各级军官,而士兵则临时从奴隶中征集。曹刿说的“民弗从也”就是指这种征集工作来说的。并且,春秋时期,“人”一般指贵族或有地位的人,“民”指奴隶和普通百姓。曹刿认为你的小的恩惠只赢得近臣的拥护,老百姓不会跟从你的。)
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请同学们注意:“福”是名词,在这里作动词用,是“保佑”的意思。)
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可以”应译为“可以凭借”,和今义“可以”用法不同。)
6、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鲁庄公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借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这两点都被曹刿否定。在曹刿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办实事。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三)小结:第1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
“何以战”是个宾语前置句。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
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的临阵参战指挥。
(四)齐读第一段。根据板书提示背诵第一段。
(五)检查背诵第一段。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着重学习了课文第一自然段。这一段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的情况。通过他与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曹刿的答语正是全文的纲领,下文便一面写曹刿的“远谋”,一面写鲁庄公的“肉食者鄙”。我们下一节课再继续学习。
五、布置作业
1、朗读全文,预习第二、第三段。
2、熟读第一段并背诵。
3、对于曹刿和鲁庄公你有怎样的评价,希望同学们能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板书:
公将战——请见(表现主动关心)
求见
乡人劝——何间(衬托爱国热情)
衣食分人——小惠——民弗从
分析 祭品弗加——小信——神弗福
断案以情——忠之属——取信于民
21、曹刿论战(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把握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理解课文的主旨,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德育目标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方法
1.诵读
2.品析
教具准备
ppt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研读课文第二、三段,并指导背诵;分析人物形象、详略安排;课堂练习。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第一段。
二、研读课文第二、三段
(一)研读课文第二段。
小组合作,讨论学习:
1.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
明确:由鲁庄公指挥,曹刿协助。 “公与之乘、公将鼓之、公将驰之”
2、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曹刿是如何帮助庄公选择战机的呢?
明确:在“彼竭我盈”之时。曹刿的解释是:“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3、齐师败绩时,曹刿为什么不让鲁军马上追击?
因为他认为齐国是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他视到什么?望到什么?
“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5、小结: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协助庄公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
6、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第二段。
板书:
公将鼓之—未可—齐人三鼓—可矣—齐师败绩
参战
公将驰之—未可—下视其辙—可矣—遂逐齐师
7、检查背诵第二段。
(二)研读课文第三段。
强调:省略句,须补出必要的成分,保持句意完整。
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
小组合作,讨论学习:
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
明确:缘故,指“攻击”的缘故和“追击”的缘故。
2、曹刿是如何解释的?
明确:曹刿的解释分两层意思,
第一层讲攻击的缘故,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竭”)的时机进行攻击。“夫战,勇气也”(是个判断句,“也”,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面省略“鼓”,文言文翻译,须补出必要的成分,保持句意完整。),“彼竭我盈,故克之”(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敌人)。“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
第二层讲追击的缘故,解释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语气词,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的胜利。
3、小结: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
这一段先以“既克,公问其故”一句承上启下。再用两个“夫”字依次带出两层意思。第一层以“夫战,勇气也”为依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进攻的观点,回答了为什么在“齐人三鼓”之后才认为“可鼓”的原因;第二层以“夫大国,难测也”,要谨防埋伏为依据,提出判断敌方真实动态的观点,说明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认为“可驰”的原因。这样就进一步说明曹刿的确是一位有远谋的军事家。
4、学生齐读第三段
5、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第3段。
板书:
(攻击)——勇气——彼竭我盈(抓准战机)
论战
(追击)——惧伏——辙乱旗靡(详察敌情)
6、检查背诵第三段。
三、总结归纳
1、中心思想
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2、从全文来看,曹刿“论”了哪些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个?
论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
论开始进攻的时机——彼竭我盈
论开始追击的时机——辙乱旗靡
最重要的是取信于民
3、取信于民指哪件事?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纵观全文,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哪些?
1)战前准备充分,取信于民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这是“人和”因素。
2)选择了有利的地点,长勺在鲁国,鲁国是反侵略战争,这是“地利”因素。
3)抓住了有利的反攻时机,待“彼竭我盈”之时,后发制人。
4)抓住了恰当的追击时机,详察敌情,确定没有埋伏时,乘胜追击,大获全胜。后两点是“天时”因素。
总之,鲁国取胜的原因,在于天时、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
5、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明确:(要在详细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思考解决。)
这是一篇记叙文,但全文以“论”为中心。
第1段记叙战前政治准备;
第2段记叙战争经过;
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五、深入讨论
1、曹刿是怎样的一个人?能不能说出理由。
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曹刿算得上是古代的一位军事人才。他具有卓越的军事见识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他非常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他认为,“民从”,即得到庶民百姓的拥护、支持,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具备了“民从”这个条件,“可以一战”,否则,不可以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些居高位的人见识鄙陋,就包括考虑不到这点。二、他指挥作战谋虑周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夫战,勇气也”),他慎重初战,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起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他知彼知己,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终于战胜齐军(“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怎样评价鲁庄公?他是个昏君吗?
(鲁庄公作为一个重要角色,是长勺之战的重要决策者,“仗”打与不打,他的意见非常关键。对鲁庄公的分析,不能只有结论,还要有实事作为依据,依据在哪里,在课文中。)
鲁庄公的语言:“衣食所安,弗敢专也;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上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鲁庄公在备战时能接见曹刿,实事求是答问;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作战中听从曹刿的正确指挥。鲁庄公虽然愚钝平庸,但积极纳谏,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其精神可贵。
可见鲁庄公并非昏君,算是一位缺乏军事才干的明君。
3、本文的详略安排有何特色?
文章围绕“论战”来进行选材与组材,详写曹刿的论战。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如第一段中与鲁庄公的三问三答,详细具体地表现他“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再如第三段论战胜的原因,把他的作战必须依靠士气、抓准时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了出来。这两段文字,充分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此文虽然写战争,但战争的过程写得十分简略,始终紧扣曹刿这一中心人物,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的起因、规模,军事装备情况,双方的对峙、交锋、战争的激烈程度,战后的处理等都略而不提。从而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杰出才能,突出他的“远谋”。这样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六、课堂练习
1、注意下列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1)肉食者谋之,( 君 )又何间焉?
(2)( 曹刿 )乃入( 宫 )见( 庄公 )。
(3)( 曹刿 )问:( 君 )何以战?
(4)必以( 之 )分( 于 )人。
(5)民弗从( 之 )也。
(6)( 此 )忠之属也,可以( 之 )一战。
(7)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鼓 )。
(8)一鼓作气,再( 鼓 )而( 气 )衰,三( 鼓 )而( 气 )竭。
2、古今异义
所在句子
古义
今义
肉食者鄙
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轻视、看不起 粗俗、低下
又何间焉
参与
中间、空间
牺牲玉帛
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为正义而献身,泛指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小大之狱
诉讼案件
监狱,牢狱。监禁罪犯的地方。
必以情
(以)实情(判断)
感情
忠之属也
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忠诚
可以一战
可以凭借
可能或能够
再而衰
第二次
又一次,更加
3、一词多义:

①齐师伐我 (进攻)
②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砍伐)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养)
②安能辨我是雄雌 (怎么 哪)

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虚夸)
②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戴 加冠,束发戴帽的仪式,表示成年。)
4、解释下列黑色字的词义,这个词义在今天的成语中仍然使用,请说出相应的成语:
齐师伐我——师:军队。师出无名(出兵或行事没有正当的理由。)
未能远谋——谋:计谋。足智多谋(智慧丰富,多有计谋。)
齐人三鼓——鼓:击鼓。一鼓作气(指做事时鼓起劲头,一口气干完。)
下视其辙——辙:车辙。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标相反。)
三而竭——竭:用尽。殚精竭虑(耗尽精力,用尽心思。)
故克之——克:战胜。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形容力量强大,没有不胜利的。)
难测也——测:推测。高深莫测(形容估摸不透)
惧有伏焉——伏:埋伏。危机四伏(到处潜藏着危机。)
望其旗靡——靡:倒下。所向披靡(形容力量所到之处,势不可当。)
彼竭我盈——盈:满。恶贯满盈(形容罪大恶极,已到末日。)
七、小结
齐鲁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
八、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你还能举出多少?其中有没有决定性因素?请查阅资料加以了解。如:赤壁之战、牧野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巨鹿之战、城濮战役等。
板书
请见——肉食者鄙 ——爱国热忱
问战——三问、三答(民) ——政治远见
公将鼓之 齐师败绩
参战 未可——可矣 ——军事才能
公将驰之 遂逐齐师
(攻击)——勇气——彼竭我盈(抓准战机)
论战 ——谋略过人
(追击)——惧伏——辙乱旗靡(详察敌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