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课堂-视频】主讲:庄 妍 语文苏教课标版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两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同步课堂-视频】主讲:庄 妍 语文苏教课标版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两课时)

资源简介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年级:九年级 学段:第一学期第五单元
学科:语文 版本:苏教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2.揣摩语气,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教学预备:
要求学生带相关工具书。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教师出镜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先生的《醉翁亭记》。老师先请大家欣赏一幅《醉翁亭记》的碑帖ppt1。(出示ppt1,停2秒)关于这个碑帖,还有这样一段故事呢。
ppt2据《滁州志》记载:“欧阳公记成,远近争传,疲于摹打。山僧云:‘寺库有毡,打碑用尽,至取僧室卧毡给用。’凡商贾来,亦多求其本,所遇关征,以赠监官,可以免税。”
(ppt2)“欧阳公记成,远近争传,疲于摹打。山僧云:‘寺库有毡,打碑用尽,至取僧室卧毡给用’。凡商贾来,亦多求其本,所遇关征,以赠监官,可以免税。”
——《滁州志》
这说的是呀——欧阳修写成《醉翁亭记》后,刻在寺庙的石碑上,远近的
人们争相前来拓碑,以至于把寺庙里拓碑的毡子全都用光了,连和尚的床垫也都
拿来用了。四面八方的商人,也都争着得到这种拓本,因为如果路上碰到关卡,
可以用来贿赂税官,偷逃赋税。
这个故事说明了当时人们对《醉翁亭记》的喜爱。为什么人们那么喜欢《醉翁亭记》呢?这是怎样的一篇奇文呢?让我们一道来欣赏。老师希望同学们在听读的过程中画出自己读不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ppt3
(出示ppt3,听读课文)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二、字词教学,疏通文意
同学们在听读的过程中一定画出了一些容易读错的字。老师也画出了一些,请同学们先给括号前的字注音。ppt4(停5秒)我们来核对一下——环滁(chú)皆山 林壑(hè)尤美 琅(láng)琊( yá) 水声潺(chán)潺 饮少辄(zhé)醉 若夫(fú) 岩穴(xué)暝(míng) 还有下面一组。ppt5(停5秒)我们再来核对一下——晦(huì)明变化 朝(zhāo)暮 伛(yǔ)偻(lǚ)提携 酒洌(liè)山肴野蔌(sù)射者中(zhòng)觥(gōng)筹交错 树林阴翳(yì)
(出示ppt4)
滁(chú)皆山 林壑(hè)尤美 琅(láng)琊( yá) 水声潺(chán)潺 饮少辄(zhé)醉 若夫(fú) 岩穴(xué)暝(míng)
(出示ppt5)
晦(huì)明变化 朝(zhāo)暮 伛(yǔ)偻(lǚ)提携 酒洌(liè)山肴野蔌(sù)射者中(zhòng)觥(gōng)筹交错 树林阴翳(yì)
现在,请大家跟老师一道念一念。ppt6
(出示ppt6)
  环滁皆山 林壑尤美 琅琊
水声潺潺 饮少辄醉 若夫
岩穴暝 晦明变化 朝暮
伛偻提携 酒洌 山肴野蔌
射者中 觥筹交错 树林阴翳
除了容易读错的字音,有些词语的意思理解,我们往往也有困难,老师给大家列举了一些,请同学们解释下面句中突出显示的词语。ppt7
(出示ppt7)
林壑尤美 蔚然 山行六七里 翼然临于泉上 饮少辄醉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负者歌于途 伛偻 提携 酿泉为酒 杂然而前陈者 颓然 已而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太守谓谁
再请大家再跟老师核对一下。这些词语的意思分别是:ppt8—9
林壑尤美:尤其 蔚然:树木茂盛的样子。 山行六七里:在山间。
翼然临于泉上:像鸟的翅膀一样 靠近 饮少辄醉:就。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寄托。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开放、散发, 滋长。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伛偻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这里指老老少少的行人。伛偻,腰背弯曲,这里指老人。提携,指小孩。
酿泉为酒 酿泉:用酿泉。 杂然而前陈者:纷杂地。陈,摆放。
颓然:精神不振的样子形容醉态。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以….为乐 快乐。
太守谓谁:为、是。
(出示ppt8-)
解释句中加点词:
林壑尤美:尤其
蔚然:树木茂盛的样子。
山行六七里:在山间。
翼然临于泉上:像鸟的翅膀一样 靠近
饮少辄醉:就。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寄托。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开放、散发, 滋长,。
(出示ppt9)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伛偻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这里指老        老少少的行人。伛偻:腰背弯曲,这里指老人。
酿泉为酒 酿泉:用酿泉,名作动。
杂然而前陈者:杂乱地在前面摆着。陈,摆开。
颓然:精神不振的样子形容醉态。
乐其乐:以….为乐 快乐。
太守谓谁:为、是。
本课的词语解释中还有一些要特别注意的,老师在这里提醒大家。例如“古今异义”现象:ppt10 (1)苍颜白发 古义:脸色苍老 今义:青颜色。
(2)鸣声上下 古义:树的上部和下部 今义:表示大致的数量。
(3)负者歌于途   古义:背着东西的人 今义:失败的一方。
(4)射者中,弈者胜 古义:投壶,一种游戏  今义:射击
(出示ppt10)
(1)苍颜白发    古义:脸色苍老     
今义:青颜色。
(2)鸣声上下    古义:树的上部和下部  
今义:表示大致的数量。
(3)负者歌于途   古义:背着东西的人   
今义:失败的一方。      
(4)射者中,弈者胜 古义:投壶,一种游戏  
今义:射击
还有“词类活用”现象:ppt11 (1)山行六七里:名词作状语,在山间。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发,开放,散发,名词作动词。秀,
滋长,名词作动词。 (3)酿泉为酒 酿泉:用酿泉,名作动。 (4)乐其乐:第一个乐:以….为乐,意动用法。
(出示ppt11)
(1)山行六七里 名词作状语,在山间。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发,开放,散发,名词作动词。秀,滋长,名词作动词。
(3)酿泉为酒 酿泉:用酿泉,名作动。
(4)乐其乐 第一个乐,以….为乐,意动用法。
除了以上的用法外,这篇课文中的虚词“而”,共出现了25次,很有特点。大家都知道,“而”在文言文中通常作连词用,可以表示前后词语不同关系的连接。这在成语中有一定的体现——ppt12 如“不欢而散”的“而”表承接关系;“不寒而栗”的“而”表转折关系;“乐而忘忧”的“而”表并列关系;“安枕而卧”表修饰关系。
(出示ppt12)
不欢而散
不寒而栗
乐而忘忧
安枕而卧
承接 转折 并列 修饰
《醉翁亭记》里的“而”各有什么作用呢?大家知道,我们只有正确弄清楚前后句子的含义,才能够很清楚的判断“而”的用法,所以我们先以课文第二小节为例。ppt3请大家自读课文,同桌相互合作,一个人翻译,一个人判断“而”用法。(停20秒)
(出示ppi13)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同学们一定都找到了答案,我们一同回顾一下,这段说了什么内容呢?原来这段说的是——ppt4
要说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显得昏暗,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幻不定之时,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春天,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夏天,挺秀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秋天,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冬天水位低落,水底的石头显露出来,这是山中的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早晨进山游玩,到傍晚才回来,一年四季的风景不一样,人们的乐趣也就没有穷尽。
(出示ppt14)
要说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显得昏暗,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幻不定之时,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春天,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夏天,挺秀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秋天,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冬天水位低落,水底的石头显露出来,这是山中的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早晨进山游玩,到傍晚才回来,一年四季的风景不一样,人们的乐趣也就没有穷尽。
由此,可以看到ppt5第二段中的“而”字分表表示了不同的关系:“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水落而石出”中的“而”表示的都是“承接”关系;“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中的“而”表示的是“转折”的关系;“朝而往,暮而归”中的“而”只是语气助词。
(出示ppt15)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承接、转折、语助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这样的方法,将文中其他的“而”字的作用表示出来。
ppt6 (停15秒)
(出示ppt16)
1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2 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
3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4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5 往来而不绝者 6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7 泉香而酒洌 8 杂然而前陈者
9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10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11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根据刚才的经验,我们从句子的意思里可以判断“而”所表示的前后关系。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的意思是远远望去,那草木繁茂又幽深又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 “而”表并列关系。
2、“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的意思是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从两峰之间飞泻而出的,是酿泉。“而”表承接关系。
3、“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的意思是喝了一点酒就醉了,并且年龄最大。这里的“而”表并列关系。
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的意思是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中。“而”表承接关系。
5、“往来而不绝者”的意思是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人在旅游。 “而”表修饰关系。
6、“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的意思是来到溪边钓鱼,溪水深,鱼儿肥。 第一个“而”表修饰关系;第二个“而”表并列关系。
7、“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的意思是用酿泉的泉水酿酒,泉水香,酒甘醇。 “而”表并列关系。
8、“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的意思是山中的野味野菜各种各样在面前摆着,这是太守举行酒宴。“而”表修饰关系。
9、“太守归而宾客从也”的意思是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在后面。“而”表 承接关系
10、“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的意思是这是游人离去鸟雀就欢乐了。“而”表承接关系。
11、“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的意思是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懂得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着太守一同游玩为快乐,却不知道太守因他们的快乐而快乐。这里的三个“而”分别表示转折、修饰、转折的关系。
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将课文中的难解的词语都弄明白了。现在,我们可以通译全文了。请同学们对照注解,轻声地将课文翻译一遍。(停30秒)ppt17
(出示ppt17)
对照注解,将课文翻译一遍。
同学们的翻译一定很精彩,老师也把自己的翻译提供给大家,供大家核对。
ppt18-22
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方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秀丽。远远望去,那草木繁茂又幽深又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沿山路行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从两峰之间飞泻而出的,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四角向上翘起,像飞鸟展开翅膀一样的亭子座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建造亭子的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的。太守同宾客来到这里饮酒,喝少量的酒就醉了,而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取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中。
  要说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显得昏暗,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幻不定之时,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春天,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夏天,挺秀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秋天,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冬天水位低落,水底的石头显露出来,这是山中的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早晨进山游玩,到傍晚才回来,一年四季的风景不一样,人们的乐趣也就没有穷尽。
  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行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老少少,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人在旅游。来到溪边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泉水酿酒,泉水香,酒甘醇;山中的野味野菜各种各样在面前摆着,这是太守举行酒宴。宴饮酣畅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或起或坐,这是宾客们尽情地欢乐。一个脸色苍老,满头白发,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夕阳落到山顶,人影疏疏落落,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在后面,树林枝叶茂密成荫,鸟雀到处鸣叫,这是游人离去鸟雀就欢乐了,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懂得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着太守一同游玩为快乐,却不知道太守因他们的快乐而快乐。喝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记述这件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
(出示ppt18—22)
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方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秀丽。远远望去,那草木繁茂又幽深又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沿山路行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从两峰之间飞泻而出的,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四角向上翘起,像飞鸟展开翅膀一样的亭子座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建造亭子的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的。太守同宾客来到这里饮酒,喝少量的酒就醉了,而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取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中。
  要说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显得昏暗,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幻不定之时,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春天,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夏天,挺秀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秋天,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冬天水位低落,水底的石头显露出来,这是山中的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早晨进山游玩,到傍晚才回来,一年四季的风景不一样,人们的乐趣也就没有穷尽。
  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行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老少少,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人在旅游。来到溪边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泉水酿酒,泉水香,酒甘醇;山中的野味野菜各种各样在面前摆着,这是太守举行酒宴。宴饮酣畅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或起或坐,这是宾客们尽情地欢乐。一个脸色苍老,满头白发,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夕阳落到山顶,人影疏疏落落,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在后面,树林枝叶茂密成荫,鸟雀到处鸣叫,这是游人离去鸟雀就欢乐了,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懂得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着太守一同游玩为快乐,却不知道太守因他们的快乐而快乐。喝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记述这件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
三、揣摩语气,指导朗读
多么美丽的琅琊山,多么美好的醉翁亭啊,我们沉醉在文字之间,依然能够感受到作者难忘的经历和感受。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读出这样的感受呢?请同学们注意文中的“也”字。大家数一数,文中有多少“也”字?(停2秒)对,有21个“也”字,这些“也”字在句中的什么位置?对,大多在句尾,显然是表示语气的。那么,这些“也”字各能表达什么语气呢?我们先看第一段中的一部分。ppt23听老师念一遍,大家对比一下,看看有“也”又怎样的表达效果。先听听没有加“也”的片段——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 。
再听听加了“也”字的片段——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出示ppt23)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 。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同学们一定感受到了吧,有“也”的片段情趣盎然,生动多了。现在,怎们不妨互相讨论一下,看看文中的“也”字各表示怎样的语气。(停10秒)ppt24-25老师为大家梳理了一下,同学们一起来对照一下吧。
“环滁皆山也”的“也”表示陈述语气;“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三句中的“也”都表赞叹语气;“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是交代,用陈述语气;“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则充满了得意之态;“太守与客来饮于此,故自号曰醉翁也”这里的“也”则表现出自豪的语气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一种感叹的语气;“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则是自得的语气。
“山间之朝暮也”“山间之四时也”“而乐亦无穷也”则都有赞叹的语气。
“滁人游也”“太守宴也”“众宾欢也”“太守醉也”分别表现出悠闲、喜悦、
快乐、得意的语气。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是陈述的语气;“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要读出悠闲的语气;“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要读出得意的语气;“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和“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都满带着自豪的语气。。
(出示ppt23-24)
环滁皆山也(陈述)。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赞叹)。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赞叹)。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赞叹)。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陈述)。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得意)。太守与客来饮于此,故自号曰醉翁也(自豪)。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感叹)。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自得)。
山间之朝暮也(赞叹) 山间之四时也(赞叹)而乐亦无穷也(赞叹)。
滁人游也(悠闲)太守宴也(喜悦)
众宾欢也(快乐)太守醉也(得意)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陈述)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悠闲)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得意)。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自豪)。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自豪)。
掌握了这些语气,让我们共同用自己最好听的声音,跟老师一起朗读这篇课文吧。ppt26-30
(出示ppt26-30教师配乐范读)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这篇课文先学到这里,下课!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年级:九年级 学段:第一学期第五单元
学科:语文 版本:苏教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感受文中的“乐趣”。
2.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诵读文章,品味“乐”趣
教师出镜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初步了解了《醉翁亭记》的大意,这节课我们要走进课文,去领略美景,体会作者的一片深情。
先请同学们为课文的四个段落拟个小标题,老师先给第一段拟个标题,叫做“取名之乐”。为什么你这个标题呢?因为这段作者两次“取名”,并且非常快乐。作者由远及近地交代了醉翁亭所处的地理位置,目的是想告诉大家,醉翁亭地处深山之中,是一处幽静美好的所在。而在这座由山僧建造的幽美亭子里,自己虽然年事已高,但与宾客欢饮而醉,所以给自己取了个号,叫“醉翁”;又陶醉在山水中,再用自己的别号为这座不知名的山亭命名,这是多么有意思啊。
大家可以跟着老师的方式,从作者的角度,给其他段落拟题,并说明理由。
ppt1 (停20秒)
同学们一定有了很漂亮的小标题了吧?老师也设计了几个,大家可以参考一下,看看是不是有点道理。
老师给第二段拟题为“赏景之乐”,因为这一段,作者描绘了琅琊山从晨昏到四时的景象变化,并且说“乐意无穷也”。没有一番观察与欣赏,如何能拥有这份快乐呢?所以老师认为这段是作者的得到的“赏景之乐”。
老师给第三段拟的题叫“游宴之乐”,因为这一段先写了滁人游山,又写了太守宴宾,再写了众宾欢戏,最后写自己醉倒,每一处都充满了由衷的快乐,所以是“游宴之乐”。
最后一段,老师把它叫做“醉归之乐”。因为傍晚时分,在山林里,禽鸟、游人各得其乐,但太守喝醉了,才更得一份“醉归”时的特别的乐趣。
(出示ppt1)
命名之乐 赏景之乐 游宴之乐 醉归之乐
这是我们在文中找到的“乐趣”,作者是如何谈到在琅琊山在醉翁亭的乐趣的呢?这里有一个著名的句子,早已成为耳熟能详的成语了,这就是——ppt2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出示ppt2)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由此可见,作者在琅琊山,在醉翁亭首先得到的是“山水之乐”。
为什么滁州的山水能给作者如此的快乐呢?ppt3-5请同学们欣赏一组滁州的图片,听老师朗诵一段:
(出示ppt3-5)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同学们,蔚然深秀的林壑,水声潺潺而泻出两峰之间的飞流,峰回路转、踞临于泉上的翼然之亭,无不令人陶然欲醉。
带着欣赏的目光来感悟滁州,欧阳修很快就被滁州感动了。滁州虽然地处偏僻,舟车不行,但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不失为一座历史名城。滁城西南面的琅琊山风景秀丽,有“蓬莱之后无别山”的美称。西晋末年八王之乱,琅琊王司马睿曾避难于此。后来,司马睿南渡建康,成为东晋元帝,琅琊山因而得名。山中的琅琊寺建于唐代大历六年(公元771年),距欧阳修时代已近300年。其间的寺、亭、井、塔,泉、台、碑、洞,互为映衬,意蕴隽永。唐代名家李阳冰、李幼卿留下的摩崖石刻震古烁今。ppt6“东晋王家住此溪,南山树色隔窗低。碑沉字没昔人远,谷鸟尤向寒花啼。”“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代先贤顾况的《题琅琊上方》、韦应物的《滁州西涧》对滁州山水的描述,更是让欧阳修沉醉。悠游在琅琊山中,泊舟在西涧岸边,如何不独得一份心旷神怡的“山水之乐”呢?
(出示ppt6)
东晋王家住此溪,南山树色隔窗低。碑沉字没昔人远,谷鸟尤向寒花啼。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不止于此,“山水之乐”还在于ppt7“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出示ppt7)
四幅图片,“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同学们都知道四时就是四季,请大家自由说说自己喜欢的美景。(停20秒)
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芳草萋萋,幽香扑鼻是春光;林木挺拔,枝繁叶茂是夏景;风声萧瑟,霜重铺路是秋色;水瘦石枯,草木凋零是冬景。这里写到春季发出幽香的野花,夏季苍翠的绿树,秋季洁白的霜色,冬季露出水面的石头。一切都那么恬静简朴,淡雅自然。“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前句使人恍如既看到空气中闻到了鲜花的幽香,后句则使人象在酷暑烈日当空时置身于横柯上蔽的浓荫之中,顿觉凉爽。
那么除了四季变幻之美,这部分还有什么?日出、云归、晦明变化,这里有朝暮之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短短12个字就传神地写出早晚不同的景色。由于早晚不同,作者运笔色调、气氛也不同。太阳出来了,树林中的雾气消散了,感觉宁静、清新;云聚拢了,山谷洞穴昏暗了,感觉一片阴沉,这就是变化之美景啊!
总之,作者不仅写出了早晚的景色,而且以醉翁亭为中心,把笔墨进一步铺展开去,描下了四季的景物变化。“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确是传神笔致。作者在这里仍然细心地选取最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加以描绘。随四季变换,景物自有不同,各有其境界在,出现了四幅扇面,变化有致,给人不同的美学享受。同时,四幅扇面又是互相映衬的,春光如海映衬了秋色肃杀;夏日繁茂映衬了冬景寒冽。醉翁亭一带朝夕睛晦、春夏秋冬景色各不相同,这的确令人赏心悦目,
二、深入探究,品味“乐”韵
可是作者说:“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看来,作者所得到的“山水之乐”并不在于耳目之欢,而在内心的感受。且让我们来看看他“寓之酒”的是什么。ppt8 请同学们找出文中表现作者饮酒的句子,并大声朗读。(停5秒)
文中直接写作者饮酒的句子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出示ppt8)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苍颜白发”、“年又最高”,同学们,这么看来,欧阳修写这篇文章时年纪应该很大了,其实啊,作者写《醉翁亭记》时不过39岁,那么他为何自号醉翁?仅仅是放浪形骸,喜欢称老吗?ppt9 我们不妨看看下面的资料。
范仲淹任参知政事期间,提出了十项政治革新主张,欧阳修积极响应。革新失败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他上书为范仲淹等政治革新派辩护,被贬为滁州知州,本文写于他上任的第二年,当时欧阳修不过39岁。在这里,他认识了琅琊寺住持僧智仙和尚,并很快结为知音。为了便于欧阳修游玩,智仙特在山麓建造了一座小亭,欧阳修亲为作记,这就是有名的《醉翁亭记》。从此,欧阳修常同朋友到亭中游乐饮酒,“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因此得名。
(出示ppt9)
范仲淹任参知政事期间,提出了十项政治革新主张,欧阳修积极响应。革新失败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他上书为范仲淹等政治革新派辩护,被贬为滁州知州,本文写于他上任的第二年,当时欧阳修不过39岁。
说起欧阳修在滁州,在醉翁亭,老师再给大家讲个故事。ppt10又据《六一居士传》记载:“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乎?而屡易其号,此庄生所谓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君不得逃也。’居士曰:‘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
(出示ppt10)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这个小故事说欧阳修最初到滁州时,年老体弱,又多病,要辞别官场,到颍水之滨颐养天年,便改变名号叫六一居士。就有位客人奇怪,问道:“六一,讲的是什么?”居士说:“我家里藏了书一万卷,集录夏、商、周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盘,又经常备好酒一壶。”客人说:“这只是五个一,怎么说‘六一’呢?”居士说:“加上我这一个老头,在这五种物品中间,这难道不是‘六一’了吗?”客人笑着说:“您大概是一位想逃避名声的人吧,因而屡次改换名号。这正像庄子所讥讽的那个害怕影子却跑到阳光中去的人;我将会看见您像那个人一样,迅速奔跑,大口喘气,干渴而死,名声却不能逃脱。”居士说:“我本就知道名声不可以逃脱,但也知道没有必要逃避;我取这个名号,姑且用来标明我的乐趣罢了。”
欧阳修实在太有名了,请同学们来做个小填空吧。ppt11
欧阳修(1007-1072) 北宋 (朝代) 文学 家, 史学 家。字 永叔 ,号 醉翁 ,又号 六一居士 ,庐陵(江西永丰)人。“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于他的门下,他们与“韩柳”合称为 唐宋八大家 。
(出示ppt11)
欧阳修(1007-1072) 北宋 (朝代) 文学 家, 史学 家。字 永叔 ,号 醉翁 ,又号 六一居士 ,庐陵(江西永丰)人。“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于他的门下,他们与“韩柳”合称为 唐宋八大家 。
“唐宋八大家”,我们很熟悉了,是指散文家,同学们可能注意到了,说“三苏” 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于欧阳修的门下,也就是说欧阳修是他们的老师,特别厉害。欧阳修曾在诗中也写道:“我时四十尤强力,自号醉翁聊戏客。” ppt12原来“醉翁”这个雅号只是让宾客们高兴高兴的。真是这样吗?
(出示ppt12)
我时四十尤强力,自号醉翁聊戏客。
那么,他以“醉翁”“六一居士”的雅号标明的乐趣,除了欣赏山水,还有什么呢?请同学们再找一找关于“乐”的句子,再作进一步揣摩。
ppt13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出示ppt13)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与民同乐
这里,我们看到了作者怎样的乐趣呢?
其实,来到滁州,充满失落感的欧阳修变得平静从容了,他不求闻达,刚烈之气在磨砺中化作了冷峻和睿智。渐渐地,他发觉在滁州当一个地方官也挺不错,首先是自由,特别是心灵的自由。这里远离政治斗争的中心,官场的喧嚣声被巍巍群山和疾风骤雨所阻断,用不着挖空心思揣摩上司意图,更不用去看同僚的眼色。不用早朝,当然也就没有站班叩首和其他繁文缛节。这里虽没有汴京那样高档次的红楼楚馆,却有一派充满了生机和野趣的自然山水。作为一个文化人,他天性中本来就有一种对自然的向往,那么,就扑进大自然的怀抱,展示出一个更纯真更健全的自我吧。欧阳修走进了滁州西南的深山幽谷,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欣赏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中去,“野鸟窥我醉,溪云留我眠。山花徒能笑,不解与我言。唯有南风来,吹我还醒然”。几分自得,几分陶醉,又有几分悠然,大自然与作者几乎已浑然为一体,从中,我们又能领略到了中国传统文人忘情山水又纵情山水的那种境界,那种情致。同时,与宾客、与游人甚至与禽鸟的和谐而乐,都是沉迷官场的人体会不到的呀。
现在,我们一定能感觉到,作者最大的乐趣在“同其乐”在“与民同乐”。
这篇游记写于欧阳修到滁州上任后的第二年,那大家知道欧阳修刚到滁州时的情况吗? 
庆历五年十月二十二日,欧阳修来到滁州,介乎江淮之间的滁州是一个“山不通车,水不载舟”的偏僻之地,贫穷荒寒。但是这样的深秋季节不全是衰草遍地,肃杀凄凉。展现在欧阳修眼前的滁州还有“黄叶落空城,青山绕官廨”,“晴林紫榴坼,霜日红梨晒”,如此美丽的秋景对于被贬出京的欧阳修孤寂落寞的心,无疑是一种莫大的慰藉。那么,此时的滁州怎么样呢?ppt14我们看到的是富足、和谐、平安的景象
(出示ppt14)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作者因酒而乐,因山水而乐,因别人乐而乐。在第三段中,作者描绘了一幅“滁人游乐图”,“滁人”被置于显著位置,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而且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行者,有老人和小孩,都是普通百姓,他们能够如此兴高采烈出游,当与社会安定太平有关,当与太守励精图治有关,作者乐百姓乐不流露在字里行间,体现其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所以老师说啊,欧阳修的与民同乐有很重要的一点因为他为百姓民营造了丰年之乐。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儒家的这种传统思想对于欧阳修这样的读书人铭心刻骨。作为新上任的地方军政一把手,当务之急必然是抓治理、抓建设,尽快实现境泰民安、年丰人乐的局面。当过地方县令和中央官员的欧阳修深谙下情,有着丰富的从政经验,他清楚,对于滁州这样地僻物丰、民风淳朴的地方,应该为政宽简,多予少取。他在这么做的同时,又发动全城上千民工,在冬闲时用去九万多个劳动日,修筑了滁州的城墙;为加强社会治安,他亲自督率操练民兵;由于大旱,他还亲自带领百姓在柏子龙潭前娱神求雨。按照这样身体力行的行政方略治理滁州,果然不到二年就初见成效了。在给好友梅尧臣的信中,欧阳修很得意地说:“小邦为政期年,粗若有成,故知古人不忽小官,有以也”。在这样一个偏远闭塞的小地方,虽不能“兼济天下”,而“独善其身”倒也可以为百姓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欧阳修心情自然好起来。
尽管是被贬谪到滁州,尽管字号醉翁,但我们看到欧阳修并不准备在酒精的麻痹中醉生梦死,为官一方,不论大小,当尽力有为,造福百姓,欧阳修终于悟到了为官者快乐的源泉——造福一方,与民同乐。
请同学们全班齐读第三小节,读出欧阳修醉于丰年之乐,醉于与民同乐之乐。
刚刚我们一起体会到欧阳修醉心于与民同乐,民真的能与他同乐吗?
ppt15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出示ppt15)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太守还有什么“乐” 呢?原来,“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还有一份别人不具备的“述文之乐”。倘若没有这份快乐,今天我们就欣赏不到这篇千古奇文了。
同学们,酒不醉人人自醉,纵酒山林虽说也是一种闲适雅思,丰乡同乐虽然也是一种成功享受,但若隐若现的忧郁和悲哀还是流淌出来,只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欧阳修在自己的政治理想之前没有沉溺于个人得失,所以老师要说他醉于一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让我们带着体会到的这份乐趣,再读课文。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教师出镜 欧阳修为滁州的景、人、情而醉,写出了如此优美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我们就欣赏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