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2张PPT)第八单元 第15课答司马谏议书回顾历史,一些力图富国强兵的变法者往往遭到守旧势力的百般阻挠,王安石也不例外。公元1069年北宋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然而却遭到许多士大夫的极力反对。作为改革者的王安石与作为保守派代表的司马光政见不同。他们都试图说服对方,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以坚定的态度和明确的观点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对司马光来信中的观点一一驳斥。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或许能给出王安石实施变法所受的阻力及变法最终失败的原因。一、导入新课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1.说说自己了解的王安石、司马光。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有关王安石、司马光的资料。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文集今有《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3.写作背景。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力图通过整军理财求得富国强兵。新法的实行,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其中,任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写信给王安石,列举了新法的弊端,要他放弃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写信作答,信中逐条驳斥对方对新法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三、反复诵读,疏通文意1.听课文朗读录音,订正字音。2.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准确断句。3.分段读课文,不能误读、漏读,进一步巩固关键字的读音。4.分成三个学习小组,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讨论学习,疏通课文大意。5.每个小组推举一名学生归纳本小组总结的文言基础知识,并翻译课文。6.点拨补充。三、反复诵读,疏通文意四、细读课文,理解重点(一)品读第1段1.齐读第1段。2.分组讨论探究:(1)王安石为什么写这封信 (2)王安石与司马光“议事每不合”的原因是什么 (3)“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中的“术”指什么 四、细读课文,理解重点3.共同归纳。(1)司马光因反对新法,曾三次给王安石写信,其中第一封长达三千字。王安石收到信后曾写了一封短信回复,但如今考虑到书信往来不应该简慢草率,所以写了这封信详加解释,表明自己改革的决心。(2)因为王安石与司马光两人“所操之术多异故也”,即他们两个政见不同。(3)“术”指王安石、司马光二人所持的政治主张。4.再次齐读第1段,在诵读过程中感悟王安石写信时的心情。四、细读课文,理解重点(二)品读第2段1.点名朗读第2段。2.分组讨论探究:(1)司马光是如何指责王安石的 (2)王安石认为判断是非的原则是什么 (3)王安石是如何对司马光的指责逐一反驳的 四、细读课文,理解重点3.共同归纳。(1)司马光指责王安石变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2)王安石认为判断是非的原则是“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3)“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三)品读第3、4段1.点名朗读第3、4段。2.分组讨论探究:(1)第3段第一句话阐述了什么 (2)王安石追述“盘庚之迁”是为了表明什么 (3)第4段有什么作用 四、细读课文,理解重点3.共同归纳。(1)这句话阐述了“怨诽”的原因,直接揭露其思想实质:众人习惯于苟且偷安,时日已久,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这样的社会风气,正是保守势力的社会思想基础。这既是“怨诽”的客观原因,也是“上乃欲变此”的客观原因。四、细读课文,理解重点(2)以确凿的史实针砭当时士大夫的流俗,说明反对的人多并不表明措施有错误,只要“度义而后动”,确认自己做的是正确的,就没有任何退缩和后悔的必要,体现了一名改革家的刚强不屈的精神意志。(3)古代书信的套语,与书信开头体现的君子以“义”争形成有力的呼应,使全文结构更加严谨。四、细读课文,理解重点4.齐读第3、4段,背诵第3段。四、细读课文,理解重点(四)再读课文,讨论论证方法1.齐读课文,分组讨论:本文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2.讨论探究,共同归纳。本文采用了驳论的论证方法。王安石先列出司马光指责自己的罪名“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然后再一一批驳,揭示司马光的指责名不副实和因循守旧。四、细读课文,理解重点五、比较阅读《谏太宗十思疏》与《答司马谏议书》两篇文章阐释观点的方法有何不同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疏,目的是劝说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首先,为了让唐太宗接受自己的劝谏,魏征巧设比喻,婉转地告诉唐太宗想长治久安,如果不“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就如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一样只能是一种妄想。五、比较阅读其次,在劝说过程中,魏征感情真挚,语言得体。在劝谏唐太宗克服贪图享乐的思想时,时刻没有忘记自己臣子的身份,时刻尊重皇帝的身份,表明自己的观点时称自己“下愚”,尊称皇帝为“明哲”,态度谦恭而通达,合情又合理。最后,为君分忧,为皇帝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向皇帝提出“十思”并设想了施行“十思”的美好前景。总之,魏征劝说唐太宗时委婉含蓄,循循善诱,让唐太宗愉快地接受了自己的劝谏。五、比较阅读《答司马谏议书》是王安石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的指责,驳斥司马光的回信,语言虽委婉,但柔中有刚。王安石礼貌问话后,直接点明“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明确二人在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在论证自己观点的过程中,对司马光所指责的罪名一一进行反驳。五、比较阅读王安石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第一,立足于理,理足则气盛。第二,善用排比,连用排比驳斥对方,势如破竹,无可阻挡。第三,善用反语,如“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气盛言宜,铿锵有力,强调坚持改革的决心不可逆转。总之,王安石在阐明观点时,气势磅礴,寓刚于柔,观点明确,论说有理有据,让对方不得不信服。六、布置作业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是赞同变法还是反对变法 通过图书馆和网络进一步丰富相关资料,为自己选择一个身份,给王安石或司马光写一封信,表明自己的态度。谢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