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课堂-视频】主讲:李玲 语文人教课标版八年级下册--马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同步课堂-视频】主讲:李玲 语文人教课标版八年级下册--马说

资源简介

课件30张PPT。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第23课
《马说》
执教:李玲 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简介 他25岁中进士后,长期得不到任用,他曾三次上书宰相,都没有得到赏识。加上当时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这些都让他感到明主难遇,在这种悲愤心情下,写下了《马说》。 马 说解一解“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听一听祗zh?骈pián策cè槽枥cáo lì食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石dànshísìsì考一考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译一译本名孙阳,春秋时人,
擅长相(xiàng)马。祗 ,只是。并列而死。喂牲口用的槽。称,著称。 世上先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好马,也只能辱没于低贱人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而不以千里马著称。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译一译吃一顿。 食sì,通“饲”,喂。表现在外面。见,通“现”。犹,尚且。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吃一顿就要吃尽一石的粮食,马夫不按照它能日行千里的能力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出色的资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和平常的马一样都不行,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一译策,马鞭子,这里是指用鞭子打的意思。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竭尽它的才能。材,通“才”。通晓它的意思。  临:面对。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鞭打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却不能喂饱它,使它的才能无法充分发挥出来,马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握着马鞭站在马儿旁对着千里马说:“天下就没有什么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真的是他们不识好马啊。
诵一诵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语言卡片之通假字做一做食,通“饲”,喂。见,通“现”,表现。材,通“才”,才能。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语言卡片之一词多义做一做食一食或尽粟一石 ( )
食马者 (    )
食不饱 ( )策策之不以其道 (   )
执策而临之曰 (   )以不以千里称也 (    )
策之不以其道 (    )顿喂养吃鞭打鞭子拿,用按照其安求其能千里也 ?(   )
其真无马邪? (   )
其真不知马也。(   )之虽有千里之能 ( )
执策而临之曰 (  )千里马难道恐怕 的千里马语言卡片之一词多义做一做 请以这一段文字写了 内
容。我读到“ ”语句,
与作者产生 的共同情感。
说一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为千里马没伯乐识别而叹息而惋惜。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为千里马悲惨命运,而感到同情,可怜而失望。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为食马者无知感到气愤,愤慨。为千里马连最基本需求都满足不了而感到伤心,而同情千里马。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为食马者糟蹋千里马而心情无比气愤,难过,痛心欲绝。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对于食马者无知的嘲讽“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讽刺食马之人的无知。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对无知者的形象刻画,以及生动的嘲弄,
揭露食马者的愚昧,狂妄,蠢笨。
“其真不知马也”
揭露食马之人的真面目,鄙视食马之人,
怜惜千里马。
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本段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本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找一找2、本段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本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曰:“天下无马!”对人才埋没的愤懑之情。
品一品
本文用“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托物寓意千里马人才伯乐赏识人才的人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作者在文章中一味强调人才被埋没,是因为世上缺少像伯乐这样善于识别人才的人,那么在当今社会,你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吗?请说一说.辩一辩写一写假如我是千里马,……下课,同学们再见!《马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过程与方法】
指导朗读,领会虚词,品味情感,逐层分析语调变化,当堂成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客观正确把握本文提出的怀才不遇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古今异义词。
如:“然后有千里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 作者及文体简介 1、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 2、写作背景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3、文体简介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由此可见,韩愈写《马说》这篇文章是不是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他是有其用意的。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祇zhǐ 骈 pián 尽粟一石sùdàn 槽枥cáolì
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小组合作,对照注释翻译课文,(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有任务,每人负责翻译几节,小组内依次发言,对有争议的或翻译不出的地方,要作好整理,准备提交全班共同解决)。 交流疑难,共同释疑(尽可能发动学生)。 3.制作语言卡片
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同“饲”,sì喂。 不能尽其材 “材”同“才”,cái才能。 其真无马邪 “邪”同“耶”,yé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才美不外见 “见”同“现”,xiàn表现,显现。
一词多义:
虽:故虽有名马(   )
虽有千里之能(   ) 食:一食或尽粟一石 ( )
食马者 (  )
食不饱 ( )
策:策之不以其道 (   )
执策而临之曰 (   )
以:不以千里称也 (   )
策之不以其道 (    )
其:安求其能千里也 ?(   )
其真无马邪? (   )
其真不知马也。(   )
之:虽有千里之能 ( )
执策而临之曰 (  )
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请以“这一段文字写了 内容。我读到‘ ’语句,与作者产生了 的共同情感。”这样的句式分别赏析三个自然段。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思考讨论。
概括本段内容: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为千里马没伯乐识别而叹息而惋惜。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为千里马悲惨命运,而感到同情,可怜而失望。
(2)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要点提示: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3.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为食马者无知感到气愤,愤慨。为千里马连最基本需求都满足不了而感到伤心,而同情千里马。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为食马者糟蹋千里马而心情无比气愤,难过,痛心欲绝。
(2)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要点提示:
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3.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对于食马者无知的嘲讽。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讽刺食马之人的无知。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对无知者的形象刻画,以及生动的嘲弄,揭露食马者的愚昧,狂妄,蠢笨。
“其真不知马也”
揭露食马之人的真面目,鄙视食马之人, 怜惜千里马。
(2)“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3)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要点提示:
(1)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2)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3)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这样用使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4)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思考巩固: A、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策之不以其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B、本段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C、本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人才埋没的愤懑之情。 再齐读一遍,大家有没有感觉到作者是在用一种怎样的语气在说? (四)归纳课文。
1.思考讨论:
(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人才。
(2)伯乐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识人才的人。
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读了本文请你谈谈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2.对于作者在文章中一味强调人才被埋没,是因为世上缺少像伯乐这样善于识别人才的人,那么在当今社会,你有不同的看法吗?请说一说.
五、拓展探究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结果,写成一篇小短文,下节课交流。
六、学生当堂熟读成诵
七、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