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课堂-视频】主讲:李文铮 语文人教课标版八年级下册--诗五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同步课堂-视频】主讲:李文铮 语文人教课标版八年级下册--诗五首

资源简介

30、诗五首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学习诗歌的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诗歌。
②过程与方法:运用“进入角色法”,质疑释疑,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即分析所描写景物的作用,理解诗歌的意蕴,体会作者的感情。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人格魅力,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品味语言,鉴赏诗歌所描写景物的作用。
2.领悟诗歌的意境,体会其中流露出的作者感情。
教学难点
1.体味诗歌内涵。
3.比较阅读。
四、难点突破
运用五环节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五、课前准备
1.准备课文的朗读录音带。预习五首诗歌,扫清文字障碍,做到流利地朗读。
2.查找资料,了解诗歌的有关背景及作者的生平思想,并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古代的诗歌浩如烟海,不仅诗的历史源远流长,而且诗歌的作者更是名家辈出。今天我们继续漫步古诗苑,感悟三位诗人:陶渊明饮酒东篱的悠然遐思,李白困居长安的慷慨悲吟,龚自珍辞官还乡的浩荡离愁。
二、明确目标 自主学习
1.查阅资料,掌握作者文学常识,了解写作背景。
2.朗读并背诵诗歌,注意节奏和感情。
3.你最喜欢哪首诗?为什么?
这首诗运用 ,形象生动的描绘 的画面,表达了作者 的感情,给人以 的感受。
赏析:诗句中生动的词语或修辞手法、描写手法等。
这句(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作者的思想感情(喜爱、赞美、乐观、思念、无奈等)。
给读者的感受(可贵、美好、欢快、热烈、冷清、凄凉、阴沉、压抑等)。
明确:
1、走近作者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人。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2、了解背景
3、听朗读,听清字音,注意语气、语调和节奏,解释划线词: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结庐:构筑房舍。庐,简陋的房屋。人境:人聚居的地方。尔:这样。
悠然:自得的样子。日夕:傍晚。相与:相伴。真意:人生的真正意义。辨:辨识。
末二句用《庄子》语。《庄子·齐物论》:“辨也者,有不辨也,大辨不言。”《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 诗意是说从大自然的启示,领会到真意,不可言说,也无需言说。此指人生真意不知如何用言语来表达。
4、整体感知
中心:这首五言古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闲欣赏,反映出作者厌恶官场腐败、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第一、二句直接道出作者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喜爱,对车马喧嚣的官场生活的厌倦。
第三、四句自问自答,表现了作者对自由自在、超凡脱俗境界的追求。
第五—八句将菊花、南山、山中晚景、归林飞鸟构成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面,作者完全陶醉在悠闲自得之中。
5.合作朗读,接力背诵。
三、合作探究 师生互动
进入角色:“与作者面对面”质疑释疑。
要求:全班分为两大组。A组同学为提出问题组:就文中就字词鉴赏及文意等方面提出有疑问的地方。
B组同学为“作者陶渊明”组:与A组的同学对话,回答A组同学的问题。
合作探究 师生互动(一)
1、作者居住在喧嚣的尘世,为什么生活是如此的平静、心灵是如此的安宁呢?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创造了怎样的意境?“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明确:
1、因为心情闲适,心存高远,(心境超脱世俗,不为名利所惑,不慕官场荣禄)。因而“住所也显得偏僻安静”。[平和的心态必然拥有平和的生活]。
2、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正在专心致志悠闲地采撷菊花(俯),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仰)。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形象,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水乳交融,意境宁静清远。“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人与自然合一、物我合一的意境。
超凡脱俗的天真自然的意趣。
3、景物描写。
渲染隐居之所的宁静和诗人悠然的心境。
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意境宁静恬淡。
合作探究 师生互动(二)
1、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
2、《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3、结合诗的内容,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明确:
1、因为“见”字生动地描绘出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不是有意去“望”南山,而是无意“见”的,从而很好地表现出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
2、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似乎自己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流露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
3、a、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
b、弃官归隐,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
C、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小结
(一)梳理层次、主旨
在人境 无车马喧(果)←心远地自偏(因)
悠然 → 超脱尘俗,热爱自然、高洁
飞鸟相与还→人、“呼吁”归真返朴
有真义→归隐乃人生真谛
菊花黄,南山青、夕阳红、山气飘、飞鸟还,大自然恬淡飘逸,各有所归,人与鸟儿知倦而归,诗人心如止水,如明镜。大自然的纯真意趣投映到他心里,自己的感受也从大自然中折射出来。
本诗描写了恬静、闲适的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亲相融的境界。
古代诗歌鉴赏考点:
1、鉴赏作品语言
2、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3、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4、鉴赏作品的形象
(三)鉴赏作品语言
1、提问方式:
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某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加以品味或说说你的理解。
2、解答分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用句,品味这些经过千锤百炼字句的妙处时应切记不能把该字、该句孤立起来分析,应放在句中,联系上下文,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有时还需联系标题或文末注解进行说明。
3、解题思路:
(1)找出赏析点
(动词、形容词、修辞手法等)
(2)展开联想描述景象或分析特征。
(3)点出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的感情。
4、答题方式:(1)修辞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效果或作用+思想感情)(2)用典句(运用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什么感情)(3)哲理句(描述+哲理+思想感情)(4)其他(内容的概括或描述+思想感情)
达标检测 链接中考
背诵默写
诗中借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抒发作者恬淡高远心境的诗句是: , 。
诗歌中表达作者对理想的追求,歌咏人生的渴望的诗句是: , 。
选择题
对陶渊明的《饮酒》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诗歌表现了诗人不慕功名利禄的高尚节操以及在自然景物中寻找乐趣的恬适心情。
B、本诗平淡自然而诗意隽永,情与景相映成趣。
C、本诗的主旨句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D、诗中的“菊”、“山”、“气”、“日”、“鸟”这些极富诗情画意的景物都点出了“真意”的所在。
赏析
诗的前四句道出了作者怎样的的体验?
“山气日夕佳”中的“佳”字,写出了什么?
答案:(一)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二) C (三)1、要拥有心灵的宁静,就应该脱离喧嚣的环境,投身到大自然中,尽情体会生活的快乐。2、作者对山气缭绕、夕阳西下一景象的赞美,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的惬意情怀。
《行路难》(其一)
李白
一、导入
李白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杨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两年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在李白入长安求仕无路的时候,写了许多抒发怀才不遇的诗作,我们来学习他的《行路难》(其一)。
二、明确目标 自主学习
明确:
1、走近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有“诗仙”之称。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想象丰富,夸张奇特,形成了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风格。有《李太白集》。
写作背景和题解
李白在长安生活前后虽不满两年,却认识到朝廷的腐朽黑暗,认识到实现自己理想的艰难。离开长安以后,他写了不少诗篇反映英雄报国无门的惆怅,这首诗即其中之一。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是乐府旧题,多写世途艰难和离别的伤悲。李白于天宝三年(744年)离开长安时,以《行路难》为题写了三首诗,这是第一首,是一首乐府体诗。
但全诗却悲而不伤,自有豪气英风在。
整体感知:
这首诗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听朗读,注意语气、语调和节奏,解释划线的词: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金樽:金酒杯。樽(zūn),古代盛酒的器皿。斗(dǒu)十千:一斗酒值十千钱。珍馐:珍贵的菜肴。羞同“馐”。直:直:同“值”。箸:(zhù)筷子。垂钓碧溪上: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吕尚(姜太公)80岁时曾在渭水边垂钓,后来遇到周文王,被重用。乘舟梦日边:相传商朝的伊尹被商汤委以国事前,曾梦见自己乘船在日月旁边经过。合用这两句典故,写诗人对自己从政仍有所期待。歧路:岔路。长风破浪:比喻实现政治理想。云帆:高高的帆船。济:渡过。沧海:大海。
三、合作探究 师生互动
进入角色:“与作者面对面”质疑释疑。
要求:全班分为两大组。A组同学为提出问题组:就字词鉴赏及文意等方面提出有疑问的地方。
B组同学为“作者李白”组:与A组的同学对话,回答A组同学的问题。
合作探究 师生互动(一)
1、停、投、拔、顾四个动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冰塞川”、“雪满山”有什么含义?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3、说说7、8两句所用历史典故的作用。
明确:
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形象地显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形象化的语言。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寓含着无限的悲慨和事与愿违的痛苦心情。
吕尚、伊尹都是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终大有作为的人物。作者借古人的事例表明自己对前途的希望与信念。
合作探究 师生互动(二)
1.诗句“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显然不同于其他诗句,请分析其独特之处及表达效果。
2.赏析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试比较陶渊明的《饮酒》和李白的《行路难》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明确:
1、①点题之句。句子简短有力,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行路难!行路难!”是感叹句,尾句是疑问句,情感强烈。
②写出了诗人的艰难处境,表达了苦闷、彷徨、茫然的心情。
2、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诗人充满乐观和希望。相信自己总会有一天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于是借古人之语,表达自己冲破一切阻碍,实现远大抱负的信念,这是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自信的性格。反映了诗人壮志未酬、雄心不泯的自勉。 现在常用这兩句诗表达自己有宏大的理想抱负和实现理想抱负的坚定的信念。
3、饮酒》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写的抒情小诗,是他的“酒后真言”。他对自己的隐居生活表示满意,也能从心灵安逸、远离世俗烦恼的高度来认识。《行路难》是李白借乐府古题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诗篇。面对美酒佳肴,他“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高呼“行路难”,辅佐明君、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无从实现,忿忿不平之气溢于言表。
背诵这首诗
四、背诵指导
怎样来背诵这首诗呢?
顺藤摸瓜背诵法 (把握情感线索)
美酒佳肴的铺陈——停杯拔剑的愤懑、人生艰难的苦闷——希望重现——迷惘矛盾——满怀信心
五、小结
写作特色
(一)剧烈的情感起伏和急切的心理变化。
(二)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
?? 1.细节描写——“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形象地揭示了英雄失意、抑郁悲愤的愁怀。
?? 2.比兴、象征手法—— “冰塞川”、“雪满山”以自然景象象征人世现象,以路途艰险比说世途艰难。
?? 3.用典——
?????(1)吕尚和伊尹的传说抒发了诗人的抱负,表现对前景的希望与信念。
???(2)南朝名将宗悫的典故,塑造出一个雄姿英发、勇往直前的壮士的形象。
行路难(其一) 内 容 心 情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美酒佳肴 对 比 愤懑抑郁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无心享用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喻 世路艰难 失意无奈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用典 自我勉励 希望重现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现实艰险 迷惘矛盾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用典 执着追求 满怀信心
教师寄语:
李白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后却不愿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坚信远大抱负有一天会实现。诗人不畏人生艰难,不放弃自己的理想,没有消沉下去,是令世人学习的。希望同学们遇到困难,也如李白一样,坚持下去,终有一天,直挂云帆济沧海。
己亥杂诗
龚自珍
一、走近作者 了解背景
龚自珍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是近代思想启蒙的先驱。
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年)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前一年,英国利用鸦片入侵,清廷分成主战和主和两派。龚自珍越位言事,竭力主战,因而“忤其长官,赋归来”。他辞官南归,在归途中写了大型组诗《己亥杂诗》。
合作朗读 整体感知 领会诗意
满怀无限离愁正对着白日西下,
扬鞭东去从此辞官奔赴天涯。
落红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
它融入春泥后,会更好地护育新花。
这首诗展现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的顽强精神,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春天的憧憬,及为国家民族贡献力量的坚定决心。
合作探究 师生互动
进入角色:“与作者面对面”质疑释疑。
要求:全班分为两大组。A组同学为提出问题组:就字词鉴赏及文意等方面提出有疑问的地方。
B组同学为“作者龚自珍”组:与A组的同学对话,回答A组同学的问题。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各表现了什么样的心绪?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明确:
以“浩荡”二字,极为凝练地写出离愁的深广。“白日斜”三字一笔勾勒景物,夕阳西沉、暮色苍茫的气氛。强化了诗人离京时的眷恋、怅惘、失落、孤独的种种情怀。
这两句将离愁别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一起。在 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2、诗人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借落花翻出新意:在诗人看来,落花作为个体,它的生命是终止了;但一当它化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的花枝,体现出真正的生命价值——终将孕育出一个繁花似锦、绚丽灿烂的春天!
诗人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意思是:辞官回乡仍思为国效力,希望有新奉献的思想。表现他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片痴情。
现常比喻无私奉献精神。
小结
满载离愁,远归故里 虽辞官归乡,
自比落红,仍可护花 仍心系报国。
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意思:虽辞官回乡,仍思为国效力,希望有新奉献的思想。
五、达标练习 链接中考
1、诗中哪句表现了诗人犹豫孤独和悲壮豪迈复杂心情交织一起?
2、诗中哪句表现了虽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诗词?
明确: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布置作业
搜集古代诗人描写落花的诗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