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课堂-视频】主讲:刘梅珍 语文人教课标版八年级下册--端午的鸭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同步课堂-视频】主讲:刘梅珍 语文人教课标版八年级下册--端午的鸭蛋

资源简介

17.端午的鸭蛋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感知作者浓浓的故乡情。
3.深入探究,品析语言,体会平实中见真情的写作特点
4.了解我国端午节的习俗,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5.积累生字词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清文章结构,感知文中表达的情感
品析语言,体会平实中见真情的写作特点
难点:学习本文详略得当,围绕中心组材的写作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思路:
本文按照“学习目标——整体感悟――研读探究――拓展延伸”四步教学,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致力打开学生思路、激活其思维,并恰当地使用辅助教学资源,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索精神,从而领悟课文的写作手法,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提高和培养学生对民俗文化的认知和热爱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吗?(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你们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多媒体展示: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 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 又与“午”相通,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两个五,故称重五。
端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 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深入人心。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始于春秋战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
端午节有如此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内涵,它也成为古今文人墨客争相描摹的对象。例如明代诗人钱琦和张耒的诗(多媒体展示),你们还知道有哪些描写端午节的诗词歌赋呢?不仅古人有大量描写端午节的文章歌赋,现代作家汪曾祺也动情的描写了家乡的端午节。今天,我们就一起走入汪曾祺的家乡高邮,去领略不一样的端午节。
二.预习检查
1.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凭着对事物的独到颖悟和审美发现,从小的视角楔入,写凡人小事,记乡情民俗,谈花鸟虫鱼,考辞章典故,即兴偶感,娓娓道来,于不经心、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成就了当代小品文的经典和高峰。
2.生字词
三.展示学习目标
1.听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2.感知作者浓浓的故乡情
3.品析语言,体会平实中见真情的写作特点
4.了解我国端午节的习俗,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5.积累生字词
四.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听读课文,看看作者的家乡在端午节都有哪些风俗?
明确:系百索子 做香角子 贴五毒 画王字 做鸭蛋络子
喝雄黄酒 放黄烟子 吃十二红
2.自读课文,思考
(1).作者写了这么多端午家乡的风俗,和家乡的鸭蛋有什么关系呢?是不是离题了呢?
(2).作者对于家乡的鸭蛋写了几方面的内容?
(3).对于“端午的鸭蛋”作者又描绘了生活中哪些小事?
明确:(1)作者写了这么多家乡的风俗,其中鸭蛋是十二红中其中一“红”,很自然的就引出了家乡的鸭蛋,而最让作者难忘的是家乡端午节的鸭蛋。所以,作者写家乡的风俗是为写家乡端午节的鸭蛋作的铺垫。
(2)作者从名声和特色两方面来写家乡鸭蛋的。
(3)对于“端午的鸭蛋”作者写了三件事:挂“鸭蛋络子”、 敲破“空头”吃、鸭蛋壳装萤火虫。又由鸭蛋壳装萤火虫的事引出囊萤映雪的故事。
五.深入研读
品鸭蛋
1.研读课文第二、第三段
(1)家乡的鸭蛋到底好在哪里?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名声久远——问起籍贯 会肃然起敬
上海店里 会特别标明
双黄鸭蛋 会成批输出
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蛋黄通红——引袁枚文作证
以北京鸭蛋相比
文中表现作者对家乡鸭蛋感情的句子是:曾经沧海难为水
(2)作者在文中说“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是为什么?
明确:由于异乡人只赞鸭蛋,会给人一种高邮只有鸭蛋,别无他物之感,所以不满。这表作者热爱家乡的真实情感。
(3)选段引袁枚《腌蛋》中的一段话有什么作用?如果不直接引袁枚的文,而改为转述,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引古代名人袁枚的原话来赞高邮的鸭蛋,更真实可信如果转述,则不能增强令人信服的程度。并且也说明了高邮鸭蛋历史悠久,充满对家乡的自豪之感。
小结:充满了对家乡的赞美的自豪之情
2. 研读课文第四、第五段
课文中除了让我们感到对故乡鸭蛋的赞美,还让我们感受充满童真、童趣的端午节。课文第四、第五段中都写了哪些趣事?把你觉得有趣的句子读出来。
参考:
1)“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
2)“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
3)“鸭蛋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
4)“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
5)“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 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了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小结:作者从挑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鸭蛋等生活中细小的场景定起,正是表达了对童年的生活印象深刻、念念不忘的情感。所以多年后作者仍然能够信笔写出这样的文字来,他品味到了平淡生活中的诗意与美好,儿童们悠闲的生活滋味让他印象深刻。这或者也像鲁迅先生笔下的《社戏》、丰子恺笔下的《竹影》一样,让孩子们终生难忘吧!
3.研读课文第6段
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光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很随意,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你的看法呢?
参考:
囊萤映雪的故事是孩子们装萤与蛋壳之中自然想到的,表达对美好童年生活的无限眷恋,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艺术氛围。
小结:本文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赞美、对童年生活的怀想。
六.品析语言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1.平淡而有味、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3.有淡淡的幽默。
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在课文中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体会语言特色。
1.“平淡而有味”例: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赏析: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写鸭蛋,把无生命的鸭蛋赋予他们生命和生活的情趣,这似乎就是孩子们的朋友,生活的趣味趣味无处不在,读起来亲切自然。
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例:
(1)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
(2)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赏析:“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作者脱口而出,直率朴素。
3.“有淡淡的幽默”例:
(1)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赏析:在平实的白话中穿插颇具特色古汉语,增添了“淡淡的幽默”。
(2)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
赏析:平实的口语,无所谓的态度,却将对自己家乡鸭蛋的自得之意隐藏其中,泛着淡淡的幽默。
小结:于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就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
七.拓展
作者曾给家乡写过一首诗,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作者的写作风格
我的家乡在高邮, 风吹湖水浪悠悠; 岸边栽着垂杨柳, ?树下卧着黑水牛。
(自然、闲适的风格)
八.作业
1.了解自已家乡节日的风俗。
2.用平实而细腻的语言写一写自己印象中家乡的端午节。200字左右。
3.材料:中国非物质遗产中85%没有得到有效保护,日韩等国家相继抢注优秀的华夏文明,比如日本抢注同仁堂,韩国抢注中秋节,元宵节,七夕节也被抢注。以中国“少林功夫”为内容的商标,已被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大量抢注了,包括“少林功夫”、“少林武术”、“少林拳”、“少林全套功夫”,《西游记》、《水浒传》、《三国志》等中国古典名著,已被国外游戏公司抢注为游戏商标。
作为新世纪中学生的我们,在面对纷至沓来的洋节,我们看到了国人的“洋气”,随之也看到了我们传统节日的没落和寂寥。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我们有着几千年文明的传统文化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下搜集信息活动,并交出一份调查报告和建议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