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分子发光-荧光、磷光和化学发光 课件(共39张PPT)- 《分析化学》同步教学(中山大学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9章 分子发光-荧光、磷光和化学发光 课件(共39张PPT)- 《分析化学》同步教学(中山大学版)

资源简介

(共39张PPT)
九 分子发光-荧光、磷光和化学发光
基于价电子的跃迁
9.1 荧光和磷光光谱法
S2
S1
S0
T1










系间跨越
内转换
振动弛豫


l 2
l 1
l 3
外转换
l 2
T2
内转换
振动弛豫
1 荧光和磷光的产生
辐射跃迁
荧光:10-7~10 -9 s,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基态;
磷光:10-4~10s;第一激发三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基态;
非辐射跃迁
振动弛豫:同一电子能级内以热能量交换形式由高振动能级至低相邻振 动能级间的跃迁。
内转换:同多重度电子能级中,等能级间的无辐射能级交换。
外转换:激发分子与溶剂或其他分子之间产生相互作用而转移能量的非辐 射跃迁; 外转换使荧光或磷光减弱或“猝灭”。
系间跨越:不同多重态,有重叠的转动能级间的非辐射跃迁。
改变电子自旋,禁阻跃迁,通过自旋—轨道耦合进行。
2 荧光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荧光量子产率( ):
荧光量子产率与激发态能量释放各过程的速率常数有关,如外转换过程(猝灭)速度快,不出现荧光发射
化合物结构与荧光的关系
(1)跃迁类型: * → 的荧光效率高,系间跨越过程的速率常数小
(2)共轭效应:提高共轭度有利于增加荧光效率并产生红移
(3)刚性平面结构:可降低分子振动,减少与溶剂的相互作用,故具有很强的荧光。如荧光素和酚酞有相似结构,荧光素有很强的荧光,酚酞却没有。
(4)取代基效应:芳环上有供电基,使荧光增强。
有机化合物
鳌合物中配体发光:鳌合后使配体具有刚性平面结构
鳌合物中金属离子发光:配体接受能量后传递给金属,产生d → d*, f → f* 跃迁,发射荧光
无机化合物-金属鳌合物
3 影响荧光强度的因素
1) 溶剂的影响
除一般溶剂效应外,溶剂的极性、氢键、配位键的形成都将使化合物的荧光发生变化
2) 温度的影响
荧光强度对温度变化敏感,温度增加,外转换去活的几率增加
3) 溶液pH
对酸碱化合物,溶液pH的影响较大,需要严格控制
4) 荧光的猝灭
碰撞猝灭: M* + Q → M + Q + 热(猝灭)
能量转移 M* + Q → M + Q* (猝灭)
氧的熄灭
自猝灭与自吸收
4.荧光强度与浓度关系-定量依据
荧光强度 If正比于吸收的光强Ia和荧光量子效率 :
If = Ia
由朗-比耳定律: Ia = I0(1-10- l c )
If = I0(1-10- l c ) = I0(1-e-2.3 l c )
浓度很低时,将括号项近似处理后:
If = 2.303 I0 l c = Kc
5.激发光谱与荧光(磷光)光谱
6. 荧光(磷光)光谱仪
由四个部分组成:光源、样品池、双单色器系统、检测器。
特殊点:有两个单色器,光源与检测器通常成直角。
光源:高压汞灯、氙灯或染料激光器
检测器:光电倍增管灯
7. 荧光光谱法的特点
(1)灵敏度高
(2)选择性强
既可依据特征发射光谱,又可根据特征吸收光谱;
(3)试样量少
9.2 化学发光
1 基本原理
化学发光反应
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某些化合物接受能量而被激发,从激发态返回基态时,发射出一定波长的光。
A +B = C + D*
D* → D + h
(1)能够发光的化合物大多为有机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
(2)化学发光反应多为氧化还原反应,激发能与反应能相当
(3)发光持续时间较长,反应持续进行
化学发光效率
化学效率:
发光效率:
时刻t 的化学发光强度(单位时间发射的光量子数):
dc/dt 分析物参加反应的速率;
= K c —定量分析依据
2 化学发光反应的类型
(1)气相化学发光反应
O3的发光反应
一氧化氮与O3的发光反应
NO + O3 → NO2* NO2* → NO2 + h
氧原子与SO2、NO、CO的发光反应
SO2 + O + O → SO2* + O2 SO2 * → SO2* + h
火焰中的化学发光反应
一氧化氮 NO + H → HNO* HNO * → HNO + h
挥发性硫化物 SO2+2H2 → S + 2H2O S + S →S2 * S2 * → S2 + h
(2)液相中的化学发光反应
常用发光试剂:鲁米诺(3-氨基苯二甲酰肼),光泽精,过氧草酸盐
鲁米诺在碱性溶液中与双氧水的反应过程:
该发光反应速度慢,某些金属离子可催化反应;利用这一现象可测定这些金属离子,也可用于有H2O2参与的化学反应
3 化学发光的特点
1. 灵敏度极高
例:荧光素酶和磷酸三腺甙(ATP)的化学发光分析,可测定2 10-17 mol/L的ATP,即可检测出一个细菌中的ATP含量
2. 仪器设备简单
不需要光源、单色器和背景校正;
3. 发射光强度测量无干扰
无背景光、散射光等干扰;
4. 线性范围宽
5. 分析速度快
缺点:可供发光用的试剂少;发光反应效率低(大大低于生物体中的发光);机理研究少。
十 红外吸收光谱法
分子中基团的振动和转动能级跃迁产生:振-转光谱
利用物质对红外光区电磁辐射的选择性吸收的特性来进行结构分析、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
10.1 基本原理
1 红外光的区划
近红外区:0.76~2.5μm 低能电子跃迁,-OH和-NH倍频吸收区
中红外区:2.5~25μm 振动、伴随转动光谱
远红外区:25~1000μm 纯转动光谱
2 分子的振动
双原子分子的简谐振动
分子的振动能级(量子化):
E振=(V+1/2)h
V :化学键的振动频率
:振动量子数
振动的类型
伸缩振动
无键角变化
变形振动
有键角变化
振动的自由度 指分子独立的振动数目,或基本的振动数目 振动自由度=3N-(转动自由度+平动自由度)
线性分子 : F=3N-5
非线性分子:F=3N-6
吸收峰数少于振动自由度的原因:
发生了简并——即振动频率相同的峰重叠
红外非活性振动
分子吸收红外辐射的频率恰等于分子振动频率整数倍
分子在振、转过程中的净偶极矩的变化不为0,
即分子产生红外活性振动
3 红外光谱产生条件:
10.2 红外光谱
官能团区 :4000~1300cm-1 指纹区 1300~600cm-1
与一定结构单元相联系的基团特征频率(特征吸收峰)
C-O,C-F 等单键伸缩振动,及变形振动,复杂
内部因素
诱导效应:电子分布变化,吸电子基团使吸收峰向高波数方向移动
中介效应:孤对电子与π电子重叠,电子云平均化,低波数方向移动
共轭效应:电子云平均化,低波数方向移动
氢键: 分子间氢键,分子内氢键,使伸缩振动频率向低波数方向移动
振动偶合:
外部因素:溶剂效应,物质状态等
影响基团频率变化的因素
  化学键的振动频率不仅与其性质有关,还受分子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因素影响。相同基团的特征吸收并不总在一个固定频率上。
10.3 红外光谱仪
Nicolet公司的AVATAR 360 FT-IR
色散型
干涉型(FTIR)
光源-样品架-单色器-检测及读出装置
光源- 干涉仪-样品架-检测及读出装置
光源
能斯特灯:氧化锆、氧化钇和氧化钍烧结制成的中空或实心圆棒
硅碳棒:
检测器
热检测器:真空热电偶,辐射热测量计,热电检测器
光导电监测器:碲镉汞(MCT)检测器
制样方法
1)气体——气体池
2)液体:
①液膜法——难挥发液体(BP》80 C)
②溶液法——液体池
溶剂: CCl4 ,CS2常用。
3) 固体:
①研糊法(液体石腊法)
②KBr压片法
③薄膜法
10.4 红外光谱的应用
有机物结构确定-IR光谱解析
不饱和度
= 1+ n4 +( n3 – n1 )/ 2
n4 , n3 , n1 分别为分子中四价,三价,一价元素数目。
十二 核磁共振波谱法
自旋核的跃迁
12.1 基本原理
1 原子核的自旋
自旋 → 核磁矩
自旋角动量:
核磁子 =eh/2M c;自旋量子数(I)不为零的核都具有磁矩,
核 磁 矩:
E=-mμβB0/I
E-1/2=μβB0
E1/2=-μβB0
2 核磁共振与驰豫过程
ΔE=μβB0/I =hv
核磁共振:在外磁场中,原子核能级产生裂分,吸收能量,由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
驰豫:高能态的核以非辐射的方式回到低能态
自旋-晶格驰豫: 与其他磁性核进行能量传递
自旋-自旋驰豫:等价核间的能量交换
12.2 NMR仪
1. 磁铁
2. 探头(样品管)
3. 射频振荡器
4. 频率和磁场扫描单元
5. 检测和读出单元
12.3 化学位移与核磁共振谱
化学位移:在有机化合物中,各种氢核周围的电子云密度不同(结构中不同位置),共振频率有差异,即引起共振吸收峰的位移。
1 化学位移产生的原因:电子屏蔽效应使氢核实际受到的外磁场作用减小
B=B0-B’(1- )B0 :屏蔽常数
B’
B0
2 化学位移的表示方法
= [( 样 - TMS) / TMS ] ×106
相对标准:四甲基硅烷 Si(CH3)4 (TMS)(内标)
位移常数 TMS=0
为什么用TMS作为基准
a. 12个氢处于完全相同的化学环境,只产生一个尖峰;
b.屏蔽强烈,位移最大。与有机化合物中的质子峰不重迭;
c.化学惰性;易溶于有机溶剂;沸点低,易回收。
3 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
诱导效应-吸电子作用使价电子偏离质子,屏蔽作用减弱,往低场移动
共轭效应-电子云密度变化,影响屏蔽效应
磁各向异性-π电子产生诱导磁场,质子位于与外磁场方向一致的磁力 线上,去屏蔽,反之屏蔽增加
氢键-去屏蔽,往低场移动
12.4 自旋偶合与自旋裂分
自旋偶合:相邻核之间的相互干扰作用
自旋裂分:出现多重峰
偶合常数(J):多重峰的峰间距
衡量偶合作用的大小
裂分峰数与强度比
峰裂分数:n+1 规律;
n:相邻碳原子上的质子数;
强度比:符合二项式的展开式系数;
化学等价与磁等价
化学等价: 若分子中两个相同原子(或两个相同基团)处于相同的化学环境, 其化学位移相同,它们是化学等价的
磁等价:分子中相同种类的核(或相同基团),不仅化学位移相同,而且还 以相同的偶合常数与分子中其它的核相偶合
化学等价
磁等价
化学等价
磁不等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