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也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

资源简介

也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
摘要:创新教育是在传统数学教育基础上的提高与发展,也是时代对教育的客观要求。创新教育是当前教育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它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实施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须做到:在教学中,教师应树立创新的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教师应有引导和开发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责任。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意识 ;数学课堂教学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在培养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江泽民的讲话,对我们在教学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目前,我国的创新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理论和实践诸多方面尚不成熟。特别是学校教师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意识还相对淡薄,许多学校中占主导地位的“灌输式”传统教学模式仍在阻碍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和信息技术的急速发展,实现教育创新已迫在眉睫。面对挑战,我们在教学中应如何依据学科特点,找出创新教育的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创新教育走进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中所探索的主题,以下是我通过高中数学实践教学经验所得的一些拙见,愿与教师们分享。
一、教师应树立创新的教学观念。
(一)教师应首先更新教学观念。在数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观念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经常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只关注知识的掌握,技能的训练,能力的提高。很少考虑如何通过数学教学使学生全方位地认识数学和体验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精神,领略数学的美感,感悟数学交流,尝试数学创造等。新的教育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学生双主体”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上来,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有了新的教学观念,才能在数学教学中带领学生去认识数学领域中的新发现、新思维、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基础。
(二)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这就需要在教学的创新过程中扯掉“创新”的神秘面纱,冲破数学创新教育的几种观念障碍。
1、“学习课本知识,无创新性可言”。
这是数学创新教育的第一思想障碍。克服这一障碍,必须冲破两个误区:一是创造在于出新,二是创造不分大小。创造并不神秘。非要有科学理论才能创造,那就高不可攀了,只要有点新意思、新思想、新观念、新意图、新方法,都称得上创造。”在数学学习中凡在概念、定理、命题中产生自我的理解,凡对习题能突破常规,有另辟蹊径的解法都折射出“创新”的火花。如对“1+2+3+4+?+100”的计算问题,高斯的灵感早已成为千古佳话,而(1+99)+ (2+98)+? +(49+51)+100+50=5050,(1+100)+(2+99)+?(50+51)=101×50=5050等,这些方法相对于简单累加法来说,显然都在创新,他们都是从更快捷的角度来进行计算的。
2、“创新能力与学习成绩有关”。
这个观点错误地认为,“成绩平平的人难以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与创造力密切相关的是人格因素,而不是学业成绩。有些科学家、数学家具有过人的天赋,如反应敏捷,记忆力强,有速算才能,学习成绩优异,但这些条件对创造来说,既非必要条件,也非充分条件。反应敏捷,诚然可贵,但反应迟钝只要能抓住本质的东西,锲而不舍,善于联想和发挥,以深刻见长,同样能进行创造。华罗庚没有系统地在学校读过书,高斯两次考大学都没有考取,爱因斯坦和希尔伯特、爱迪生等在学生时代都不突出,他们后来都成为举世闻名的大师,对科学事业都作出了杰出贡献。
3、“中小学生尚处于打基础阶段,只有上大学后才能创造”。
事实并非如此,海森堡创造量子力学时,只是个学生,他不仅不懂希尔伯特空间,甚至连矩阵理论也未学过,他完全根据物理观点,独立地创造了矩阵乘法规则。广义相对论的数学基础是藜曼几何和张量分析,爱因斯坦创造广义相对论时,既不懂藜曼几何也不懂张量分析这些知识都是他后来学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进行创造,学习才有明确的目标,才有真正的学习。
二、正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他们的思维就会保持在积极的探索状态之中,有了兴趣他们把学习作为自己内心的需要,而不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一)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打破墨守成规的教学训练,让学生在宽松的思维情景中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在课堂上,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情境,设障立疑,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到有问题可思,有矛盾可解决的情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状态,使学习兴趣在不断的探索中巩固和发展。比如,讲授等比数列的定义时,一开始我就设下悬念,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给他们放了一个flash的动画故事—国际象棋问题,“印度有一个国王对国际象棋发明者说你有什么奖赏我都可以给你,发明者说,我只需要你在国际象棋的第一个格子了放上一粒小麦,第二个格子里放上2粒小麦,第三个格子里放上4粒小麦…依次类推每一个格子放的小麦数是前一个格子的两倍,放满64个格子就行了。国王以为这个要求太简单了,因此非常爽快的答应了他的要求。但结果如何呢?这个值为9223372036854775808,如果每个麦粒长1毫米的话,把它们连成一条直线,它长约为2光年,这种悬念以及形象生动的多媒体动画和声音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倍感兴趣学生能积极思考,知识的接受由被动转化为主动。
(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 。
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创新的重要表现,古人说:“学贵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给学生创造产生问题的情境,每一个概念都要问为什么?数学中定义的概念是如何得来的?定理、公式是怎样得到的?条件、结论是什么是否可逆?作用是什么?可有哪些变通?(包括一题多解、类比、推广、发散、收缩、改造、规律和存在性等)。在现代经济中如何应用?凡此种种,均有问题可提出。
例如在讲授函数单调性时,课本上提出:一般地,对于给定区间上的函数f(x),如果对于x在这个区间上任意两个值x1、x2,当 x1(三)以数学中的美感激发创新意识。
好奇心和兴趣是创新的动力源,而数学美可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是研究现实生活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客观存在的实体为数学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内容,使它处处充满美,奇异美、和谐美、简单美、对称美、相似美,这些数学中的美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源泉。爱因斯坦十二岁时,得到了一本欧几里德几何教科书,它的严谨、明澈和确定,以及看来严谨到近乎刻板的数学公式竟然会与优美的几何图形(如曲线)相映成趣,交织成大自然一幅绚丽无比的图画。这一切都给爱因斯坦留下了不可泯灭的印象,从而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他以后取得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数学美是一种理想的美、抽象形式的美,缺乏这种审美感的人永远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创造者。数学美无疑能给人们以极大的精神享受,随之可诱发非智力因素情感的作用,使大脑中的猜想,想象闪现数学灵感,再由大脑归纳类比、对比、迁移,在这些相互交融的作用下产生数学创造。同时,对于数学美的追求以及对于数学美的热切信念,也会给数学的发现带来积极的影响。因此,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促进从审美角度出发的数学创新意识。
三、教师应有引导和开发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责任
(一)鼓励和赞扬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
学生时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又常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判断对其的评价,带有一定片面性。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比如:教学中宜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如:“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等表示你的关注和赞许。
(二)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的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程度呈递减趋势,而创造性人才的特点却是永驻的,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每一个成才的人,必须保持这颗好奇的童心,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比如:对于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精神,应加以爱护和培养。
(三)区分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创新。
学生在早期求知的过程中属于不成熟的个体,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也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是重在帮助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作为教师对发展中的个体要以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实行多元化的发展的评价。从客观上保护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比如:教学中常见的“接下话”,可理解为学生的不遵守纪律,也可以理解为学生思维快的表现,这就要看他们的动机是什么,再作结论。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它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循序渐进、长期坚持,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取长补短。面对新课程的挑战,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条件,让学生真正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教学的各个具体的环节中,从而达到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技能的培养,能力的发展,良好个性品质的养成都离不开知识的教学。因此从这个意义来说,教学过程可以说是知识信息的传递的过程,是由师生双方协同活动来完成的,教师、学生与知识是传递系统的三个基本构成要素。所以说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在师生共同的配合下,才能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谈一谈创新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数学教育网 王显志
《数学学习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 刘佛年
《对创新教育的一些思考》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陈亚萍
《浅议数学创新教育》 黑龙江科技信息 沈丙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