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共18张PPT)-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共18张PPT)-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资源简介

(共18张PPT)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程标准: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演进
纲要上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一、选官制度——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1、历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西周:世官制(血缘)→战国-秦:军功爵制(军功)→汉武帝:察举(孝廉)
2、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
思考:根据材料和教材P40第一段及历史纵横,概括九品中正制实施的背景、选拔方式、选拔标准的变化,如何辩证看待该制度的影响。
一、选官制度——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1、历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2、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
(1)背景:
①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失去社会基础;
②地方大族操纵人才选拔
(2)方式:
中正评定等级,朝廷授官
(3)标准的变化:
(前期)家世、道德、才能
(后期)家世
前期:为曹魏政权选拔了大量的人才;
评议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后期:沦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威胁中央集权
(4)影响:
材料1:中正评定人才,越来越依据士人的家世,父祖为高官者,在选举上占了越来越大的便宜。久而久之,门第高者品级就高,门第低者品级就低,朝廷任命中正官时,往往要征求本地出身的高官们的意见,连中正本身的公正性也逐渐丧失。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的局面。
一、选官制度——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1、历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2、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
3、科举制
一、选官制度——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1、历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2、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
3、科举制
(1)发展过程
隋文帝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
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唐太宗
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
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
教材P41第二段:科举制是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将选官权力由世家大族收归中央)
材料2:科举制的推行,对历史的发展,也带来很大负面效应。首先,它使得学校体系从此以后就和选官制度牢牢地捆绑在了一起,学校成了科举的附庸。……使中国本来就该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受到了影响,以至于长期无法进化。
思考:根据P41第二段叙述和材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影响。
一、选官制度——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影响:① 为平民提供相对公平的参政机会,扩大了统治基础,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②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③ 把选官权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④考试内容集中于儒家经典,束缚思想和科技发展;官本位思想突出。
思考:根据P41第二段叙述和材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影响。
一、选官制度——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影响:① 为平民提供相对公平的参政机会,扩大了统治基础,
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②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③ 把选官权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④考试内容集中于儒家经典,束缚思想和科技发展;官本位思想突出。
时间 制度 方式 标准 趋势
先秦
秦 汉武帝 魏晋 南北朝 隋唐至明清 小结:古代的选官制度(见金牌学案P34)
世卿世禄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自下而上推荐
孝廉
中正官
评定授官
家世道德才能
→门第
分科考试
才学
血缘
世袭
军功爵制
中央任免
军功
1.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演变为学识、才能)
2.选拔方式由推荐及品评演变为考试
3.选拔原则趋于客观,公平、公正、公开
一、选官制度——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1.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的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的文化水平
2.据下表可知(  )
时间 事件
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 废除九品中正制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 始置进士科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 恢复九品中正制
唐太宗贞观初年(627) 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
A.世家大族没落 B.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
C.门阀观念强化 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
D
A
时期 中央官制 权力分配 趋势
秦朝 三公九卿制 丞相是“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相权不断被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西汉 武帝前 三公九卿制 丞相集决策、行政、用人、审议和司法于一身。 武帝后 中外朝制 中朝决策,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执行 东汉 三公和尚书台 三公荣誉,尚书台掌决策和行政。 魏晋南北朝 尚书、中书、门下形成三省 三省共同辅助决策。 隋唐 三省六部制 中书起草诏令、门下封驳审议、尚书执行。 二.三省六部制 中央官制演变历程——君权与相权的博弈
三省六部制
(1)确立: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
(2)完善:唐代设置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提高了行政效率,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授予品级较低官员以宰相名号。
(1)分工明确,职责分明。
(2)相权一分为三,有利于加强皇权。
(3)三省共议国事,能够集思广益;门下省封驳审议,一定程度上约束皇权,有利于有效决策与执行。
三省六部制的作用
1、租调制:(魏晋)
以户为单位,进行征收
1.租(田亩税)——纳粟
2.调(人头税)——纳绢或布
3.成年男子需负担一定的徭役。
主要内容:
2、租庸调制:(唐初)
庸——男子不去服役的纳绢/布代役
意义: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均田制:指政府不触动原有私有土地的基础上,把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耕种,接受土地的农民要向封疆国家交纳赋税和服役,一般情况下,土地只允许使用不允许买卖,实际上是一种封建土地国有制。
三.赋税制度的创新
三、赋税制度——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思考:根据教材P42第二段和P43史料阅读,概况两税法实行的背景、目的和内容是什么?
P42第二段: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减少,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无法推行,政府财政收入下降。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徭役,一年分夏秋两季征收。
P43史料阅读:炎建议作两税法…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3、两税法(唐中后期)
三、赋税制度——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3、两税法
(1)背景:
(2)目的:
①主户、客户和商人,均要纳税。
②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
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③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定时征收)
(3)内容:
特征:“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解决财政困难,增加财政收入
(3)影响(教材P43第一段)
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由人丁为主转为以财产为主),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租庸调制 两税法
征税标准
征税项目
征税对象
征税次数
征收方式
以人丁为主
以财产为主
租庸调、杂役
户税和地税
受田农民
不分主客农商,一律纳税
一次征收
夏、秋两季
征收实物
概以钱计
放松了人身控制
简化了税收名目
扩大了收税对象
固定了收税时间
改变了征收方式
比较租庸调制与两税法,概括两税法的创新之处(影响):
三、赋税制度——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缓和社会矛盾。
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P42学习聚焦: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直到两税法的实行,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
本课小结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选官制度
三省六部制
赋税制度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职能
作用
租调制
租庸调制
两税法
官员选拔更加公开和公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走向成熟。
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国家对农民的人身依附逐渐放松,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