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8张PPT)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程标准: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演进纲要上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一、选官制度——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1、历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西周:世官制(血缘)→战国-秦:军功爵制(军功)→汉武帝:察举(孝廉)2、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思考:根据材料和教材P40第一段及历史纵横,概括九品中正制实施的背景、选拔方式、选拔标准的变化,如何辩证看待该制度的影响。一、选官制度——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1、历代选官制度的演变2、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1)背景:①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失去社会基础;②地方大族操纵人才选拔(2)方式:中正评定等级,朝廷授官(3)标准的变化:(前期)家世、道德、才能(后期)家世前期:为曹魏政权选拔了大量的人才;评议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后期:沦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威胁中央集权(4)影响:材料1:中正评定人才,越来越依据士人的家世,父祖为高官者,在选举上占了越来越大的便宜。久而久之,门第高者品级就高,门第低者品级就低,朝廷任命中正官时,往往要征求本地出身的高官们的意见,连中正本身的公正性也逐渐丧失。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的局面。一、选官制度——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1、历代选官制度的演变2、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3、科举制一、选官制度——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1、历代选官制度的演变2、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3、科举制(1)发展过程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教材P41第二段:科举制是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将选官权力由世家大族收归中央)材料2:科举制的推行,对历史的发展,也带来很大负面效应。首先,它使得学校体系从此以后就和选官制度牢牢地捆绑在了一起,学校成了科举的附庸。……使中国本来就该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受到了影响,以至于长期无法进化。思考:根据P41第二段叙述和材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影响。一、选官制度——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影响:① 为平民提供相对公平的参政机会,扩大了统治基础,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②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③ 把选官权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④考试内容集中于儒家经典,束缚思想和科技发展;官本位思想突出。思考:根据P41第二段叙述和材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影响。一、选官制度——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影响:① 为平民提供相对公平的参政机会,扩大了统治基础,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②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③ 把选官权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④考试内容集中于儒家经典,束缚思想和科技发展;官本位思想突出。时间 制度 方式 标准 趋势先秦秦 汉武帝 魏晋 南北朝 隋唐至明清 小结:古代的选官制度(见金牌学案P34)世卿世禄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自下而上推荐孝廉中正官评定授官家世道德才能→门第分科考试才学血缘世袭军功爵制中央任免军功1.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演变为学识、才能)2.选拔方式由推荐及品评演变为考试3.选拔原则趋于客观,公平、公正、公开一、选官制度——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1.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的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的文化水平2.据下表可知( )时间 事件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 废除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二年(606) 始置进士科唐高祖武德七年(624) 恢复九品中正制唐太宗贞观初年(627) 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A.世家大族没落 B.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C.门阀观念强化 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DA时期 中央官制 权力分配 趋势秦朝 三公九卿制 丞相是“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相权不断被削弱,皇权不断加强西汉 武帝前 三公九卿制 丞相集决策、行政、用人、审议和司法于一身。 武帝后 中外朝制 中朝决策,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执行 东汉 三公和尚书台 三公荣誉,尚书台掌决策和行政。 魏晋南北朝 尚书、中书、门下形成三省 三省共同辅助决策。 隋唐 三省六部制 中书起草诏令、门下封驳审议、尚书执行。 二.三省六部制 中央官制演变历程——君权与相权的博弈三省六部制(1)确立: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2)完善:唐代设置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提高了行政效率,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授予品级较低官员以宰相名号。(1)分工明确,职责分明。(2)相权一分为三,有利于加强皇权。(3)三省共议国事,能够集思广益;门下省封驳审议,一定程度上约束皇权,有利于有效决策与执行。三省六部制的作用1、租调制:(魏晋)以户为单位,进行征收1.租(田亩税)——纳粟2.调(人头税)——纳绢或布3.成年男子需负担一定的徭役。主要内容:2、租庸调制:(唐初)庸——男子不去服役的纳绢/布代役意义: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均田制:指政府不触动原有私有土地的基础上,把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耕种,接受土地的农民要向封疆国家交纳赋税和服役,一般情况下,土地只允许使用不允许买卖,实际上是一种封建土地国有制。三.赋税制度的创新三、赋税制度——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思考:根据教材P42第二段和P43史料阅读,概况两税法实行的背景、目的和内容是什么?P42第二段: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减少,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无法推行,政府财政收入下降。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徭役,一年分夏秋两季征收。P43史料阅读:炎建议作两税法…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3、两税法(唐中后期)三、赋税制度——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3、两税法(1)背景:(2)目的:①主户、客户和商人,均要纳税。②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③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定时征收)(3)内容:特征:“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解决财政困难,增加财政收入(3)影响(教材P43第一段)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由人丁为主转为以财产为主),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租庸调制 两税法征税标准征税项目征税对象征税次数征收方式以人丁为主以财产为主租庸调、杂役户税和地税受田农民不分主客农商,一律纳税一次征收夏、秋两季征收实物概以钱计放松了人身控制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了收税对象固定了收税时间改变了征收方式比较租庸调制与两税法,概括两税法的创新之处(影响):三、赋税制度——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缓和社会矛盾。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P42学习聚焦: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直到两税法的实行,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本课小结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赋税制度九品中正制科举制职能作用租调制租庸调制两税法官员选拔更加公开和公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走向成熟。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国家对农民的人身依附逐渐放松,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