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我们有精神 第一课时》教案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的好习惯的第2课时《我们有精神》第一课时。教材主要通过讲述什么是精神以及如何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来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治观念。教材内容以简单易懂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插图呈现,适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核心素养目标:1. 政治认同: 教育学生初步理解什么是精神,以及为什么人要有精神。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精神的习惯,知道怎样才是有精神,并能在公众场合及生活中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2. 道德修养: 培养学生珍视自己的仪态、仪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乐于展示自己有精神的样子。3. 法治观念: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珍视自己的仪态、仪表,愿意做一个有精神的小学生。能在公众场合及生活中保持外貌整洁有精神。4. 健全人格: 强调学生注重自己的仪态、仪表,知道保持身体的整洁对自己的健康成长有好处,具有良好的精神面貌。愿意做干净、整洁的孩子。5. 责任意识: 培养学生初步认识只有当外在精神和内在精神相结合,才是真正有精神的,对良好精神面貌有自我认同感。乐于展示自己有精神的样子,学会在平时生活中保持良好精神面貌。教学重点:理解内在的精气神。知道良好的精神面貌的表现会产生良好的自我认同感。教学难点:初步理解只有当外在精神和内在精神相结合,才是真正有精神的。让学生将有精神变成一种道德行为,并形成习惯。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具有好奇心和较强的接受能力,但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来激发他们的兴趣。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理解能力有限,需要简单明了的语言和形象直观的示范。同时,一年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刚开始形成,需要通过多次反复的教学和实践来巩固和培养。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教师:同学们,让我们回顾一下上节课学到的内容,《好习惯是什么》。请问,大家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吗?好习惯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要养成好习惯?学生回答问题,激发学生对好习惯的认知和兴趣。Step 2: 引入新课教师:现在,我准备了一些图片或实物给大家看。请你们观察一下这些图片或实物,告诉我你们有什么感觉?他们是不是看起来很有精神?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解释精神的含义,并与学生共同总结出什么是有精神的样子。Step 3: 学习新知教师:现在,我们来学习一下关于精神的内容。请大家仔细听我介绍,并观看教材中的插图。精神是指一个人的精力充沛、精神饱满的状态。一个有精神的人,通常面带微笑,眼神明亮,举止活泼自信。良好的精神面貌对我们的个人形象和社交交往都非常重要。现在,我们通过故事、游戏或角色扮演等方式,来帮助大家理解并体验精神的重要性和积极的影响。教师讲解故事或进行游戏或角色扮演,让学生参与其中,以帮助他们理解和体验精神的重要性。Step 4: 深化理解教师:我们来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情境,例如上学、吃饭、打扫卫生等,让大家讨论在这些情境中如何展示有精神的样子。请大家积极参与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学生们讨论在不同情境中如何展示有精神的样子,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分享,在平时生活中如何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并与学生共同总结出具体的行为和习惯。Step 5: 归纳总结教师:我们今天学习了关于精神的重要性和良好精神面貌的表现方式。请大家思考并回答问题:你认为自己有精神的时候是什么样子?你愿意在公众场合和生活中展示好精神吗?为什么?学生回答问题,教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相互学习和借鉴。板书设计:我们有精神第一课时精神的内涵有精神的样子公众场合展示好精神平时生活中的良好习惯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认识精神的含义和重要性,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精神的习惯,并引导学生思考在公众场合和生活中如何展示好精神。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与学生的互动,通过图片、实物、故事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在学生的理解和表达上,我鼓励他们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促进互动交流。同时,我在板书设计上突出了重点内容,方便学生复习和回顾。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初步理解了精神的概念,并能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养成了一些好习惯。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指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