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13.1《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13.1《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自然选择的证明
(一)教学设计
授课题目 自然选择的证明
课 时 2课时 授课类型 √新授课 □复习课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查找资料,了解写作背景及相关知识。
2.熟读全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品析文章。
教学重难点: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结合背景,品析文章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诵读法、讲授法。
旁批
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科学探索是求真的事业,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不断拓展,科学精神逐渐成为不同文化的共识。让我们热爱科学,走进科学的殿堂,崇尚科学,探索科学的奥秘。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自然选择的证明》。(板书课题) 二、了解作品 1、了解作者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1809—1882),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曾经乘坐“贝格尔号”舰作了历时5年的环球航行,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出版《物种起源》,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以及物种不变论。除了生物学外,他的理论对人类学、心理学、哲学的发展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恩格斯将“进化论”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其他两个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转化定律),对人类有杰出的贡献。1882年4月19日,达尔文因病逝世,享年73岁,葬于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2、相关背景 1831年,亨斯楼推荐达尔文参加“贝格尔号”的环球旅行。这次环球旅行可以说彻底改变了达尔文的一生,使他在生物学研究上更进一步。达尔文跟随“贝格尔号”穿过了大西洋和太平洋,到达了南美洲、澳洲和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一路上,达尔文沿途考察各地的地质、动植物的特性,采集了无数的标本,并将自己的发现做了详细的观察笔记。经过了5年时间,达尔文游遍了世界大部分地区,终于回到了英国。 在环球航行的过程中,每个地区都存在着既相似又不一样的物种,或者是南美洲和大洋洲的小岛环境相似,但是物种却不相同,这些发现让达尔文更加坚信了研究生物特性的决心。 1842年,达尔文完成了《物种起源》的简要提纲,经过了十几年的刻苦研究,终于在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 3、了解《物种起源》 《物种起源》全名《论依据自然选择即在生存斗争中保存优良族的物种起源》,1859年11月24日在伦敦出版。在书中,达尔文根据20多年积累的对古生物学、生物地理学、形态学、胚胎学和分类学等许多领域的大量研究资料,以自然选择为中心,从变异性、遗传性、人工选择、生存竞争和适应等方面论证物种起源和生命自然界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物种起源》不仅开创了生物学发展史上的新纪元,使进化论思想渗透到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而且引起了整个人类思想的巨大革命,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有着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4、了解“进化论”。 进化论亦称“演化论”,旧译“天演论”。生物进化论是研究生物进化、生物发展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律的科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部门。“进化论”一词最初是由拉马克提出的。达尔文的《物种起源》④一书奠定了进化论的科学基础。而现代生物学的发展,促进了生命起源、物种分化和形成等进化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认为生物最初从非生物而来,现代地球上生存的各种生物,有共同的祖先,它们在进化过程中,通过变异、遗传和自然选择,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恩格斯认为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是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细胞学说和进化论)之一。 ——摘自《辞海》 三、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第一部分:提出观点 (1—2)段:简明分析后提出观点:自然选择是极为可信的。 第二部分:论述 (3—8)段:自然界中物种的变异分类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9)段:本能也是通过自然选择缓慢获得的。 (10)段:杂交后代,在某些性质和程度上也遵循自然选择法则 (11)段:地质记录可以证明自然选择的正确性。 (12—14)段:地理分布可以证明自然选择的正确性。 四、探究文本 活动一 抓住概念,理清结构 根据课文相关内容,说一说你对“生物变异”“自然选择”两个概念的理解,并分析文章的思路是如何围绕主要概念展开的。 答: (1)①生物变异:不加人工控制,生物个体在自然情况下发生 的变异。包括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②自然选择:生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现象。 (2)文章是按照先结果、后原因的思路展开的。开头两段阐述物种中存在个体差异和有自然变种的存在是所有人公认的事实,指出“仅此一点,自然选择学说已是极为可信的了”。后面的段落则从多个角度证明是自然选择产生了生物的变异。 结合课文第11段,说明地质记录为自然选择学说提供了哪些有力的证据。 答:①物种和整个类群的绝灭,是遵循自然选择原理的必然结果,因为旧的生物类型要为新的改良类型所取代,体现了“适者生存,择优弃劣”的法则。 ②各地质层中的化石,其性状在某种程度上,介于其上下地层的化石之间,证明物种是不断进化的。 ③一切灭绝了的生物可以与所有现生生物一样进行分类,因为它们都来源于共同祖先。 ④现生生物类型的组织结构要较古代类型更为高级,某些类型在生物演化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的、退化的生活习性,而在体制上发生了退化,这些情况都体现了自然选择的作用。 五、论证特点包括哪些角度? (1)论证角度:立论、驳论、破立结合。 答题格式:采用哪种论证角度,表明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论证结构:总分式(总分、分总、总分总)、层进式、并列式、对照式。 答题格式:采用……结构,层次清晰,结构分明;或层层深入,符合认识规律;或对比突出…… (3)论证方法 常用论证方法:例证、引证、喻证、对比论证等。 (4)论证的语言 语言特点: ①简明平实;②准确、严密、概括性和简洁性;③使用修辞,体现其用词鲜明、生动。 六、本文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①事实论证 开始就列举地质学研究的成果和博物学家承认有自然变种的存在这一事实,为自己的观点服务;列举自己在科学考察中发现的现象和事例, 明自然选择在物种进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②道理论证 第二段,作者论证自然选择在事理上具有合理性,以反问、质疑的语气逐步展开,推论严谨,无可辩驳,是道理论证最好的证明。 ③对比论证 作者多处将自然选择、进化论能解释物种演化等自然现象与特创论不能解释进行对比,批驳了特创论的观点,使自己的观点得到巩固。 ④因果论证 文中运用大量表示因果关系的句式,如第三段“因为在物种形成很活跃的地方……”“因为它们之间的相互差别…”,第四段“由于……所以自然选择的结果……”,第八段“既然……所以某一地区的物种……”,等等。 七、结合全文,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①采用总分结构 前两段为总论,第3-14段为分论。总论部分论证了自然选择法则存在可能性与合理性。分论部分为具体论证生物在自然选择法则下的不断进化奠定基础。结构条理清晰。 ②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主要运用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充分论证了观点的可信度,说服力极强。 ③ 语言严密 运用很多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和长句, 如“由于每个物种都有按照几何级数过度繁殖的趋向,而且各个物种中变异了的后代,可以通过其习性及构造的多样化去占据自然条件下多种多样的生活场所 ”有什么表达效果 “每个物种”强调“所有”,“变异了”强调不是所有的后代,“其习性及构造的多样化”强调占据的手段。这些限制词分别从范围、类别和手段方面展示了自然选择的规律,充分体现了措辞的精当和表达的周密。 八、当堂训练,巩固运用。 阅读下面的材料,提取四个关键词。 水星为什么比月球更黑?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科学家,尤其是水星上缺铁,而铁正是让月球呈现黑色的原因。现在,科学家认为他们知道了背后的原因:水星这颗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表面富含碳,并以石墨方式存在,又称“铅笔芯”。科学家利用美国宇航局(NASA)的信使号水星探测器发现了水星上碳存在的证据,相关比例比地球、月球和火星上发现的碳的比例更高。科学家推测,那些石墨来源于水星距今45亿年前的最初地壳,当时这颗行星正在从一个熔浆岩的球体逐渐固化。当时岩浆海洋中大多数结晶矿物质逐渐下沉,而石墨却漂浮到了最上层。 答案:【示例】水星;黑;碳(或“石墨”);漂浮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本题所给文段可划分为四个层次,每层的大意如下:水星为什么黑;水星黑的原因是表面富含碳;水星上碳存在的证据被发现;碳存在于表面的原因推测。据此可得出文段大意:水星表面呈现黑色的原因是其表面富含碳,而水星表面富含碳的原因是石墨在球体固化过程中漂浮到了最上层。据此提取关键词即可。 九、课后作业 1.把新授课所学的内容再看一遍。 2.把新授课所涉及的知识背会,默写一遍,交给课代表课,代表交给老师。 3.把本节课的错题上错题本。 4.把本节课没做完的题做完。 5.把所有资料上的题全做完,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