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3人口容量(本节导航一、学习目标二、知识网图三、课前准备(预习填空)四、课中学习(案例探究)1.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2.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3.人口合理容量4.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五、强化训练营六、课堂总结)(01学习目标)【课程标准】运用资料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地理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通过资源与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与资源、科技、消费等关系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综合思维:通过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对比分析,培养学生辩证的逻辑思维能力。区域认知:了解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地理实践力:通过对影响人口合理容量因素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区别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教学难点:区别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02知识网图)(03课前准备)温馨提示:请先预习通读课本一、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1. 定义:是指在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所能承载的 人口数量 。2.影响因素(1) 自然资源状况① 是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资源丰富的区域能承载 较多 的人口。② 某区域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是由当地自然资源“ 短板 ”所决定的。(2) 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资源利用的 效率 不断提高,还可能发现新的资源;同时可以通过贸易,获取其他地方的资源,从而 提高 资源环境承载力。(3) 人均消费水平: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会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而 降低 。二、 人口合理容量1. 概念: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生活的水平,同时又在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 最适宜 的人口数量。2. 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系:人口合理容量的数值要 小于 资源环境承载力。3. 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 人口战略 和人口政策有重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4. 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1) 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 合理 的规模之内。(2) 要建立 公平 的国际秩序。(3) 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 可持续发展 战略。(04课中学习)探究活动01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资源、环境对人口数量的支撑能力是有限度的。所谓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假设情景a:在人口数量达到资源环境承载力之前,可以努力控制人口,最终人口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范围内保持稳定。假设情景b:人口增长超过资源环境承载力,最终由于饥荒、疾病、污染和资源枯竭,造成人口大量减少,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重新建立。探究活动02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1)自然资源数量和质量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然资源状况。一般来说,在既定的对外联系、经济技术水平、社会文化条件下,某区域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就如同木桶能够容纳多少水一样,是由当地的自然资源“短板”所决定的。木桶效应我们知道,当一只木桶的桶底面积确定后,木桶能装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这就是所谓的“短板效应”。1. 假如各块木板代表不同的资源种类,那么“短板效应”揭示了什么道理?那么该地区或国家的环境人口容量将取决于数量最少的自然资源的数量。2. 如果要提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解决自然资源“短板”问题?①发现新的资源②通过贸易,获取其他地方的资源③调整消费水平④其他思考:我国西北、青藏地区估算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依据各是什么?通常用某一种或几种资源的承载力作为估算某个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依据。例如,水资源是估算我国西北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依据。(2)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水平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还可能发现新的资源,从而扩大资源环境承载力。科技水平的提高促使交通运输快速发展,从而促进区域间的贸易往来。日本工业原料进口输入示意图人均消费水平资源环境承载力总是相对于一定的消费水平而言的。相同的资源环境条件,相对于不同消费水平所供养的人口数量,显然是不同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会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而降低。观看视频,结合所学知识,你觉得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呢?探究活动03人口合理容量所谓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生活的水平,同时又在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是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其数值要小于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世界人口增长示意思考:人口过快增长产生的问题?资源短缺环境问题社会问题思考:如何保持人口合理容量国际合作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建立公平秩序保证人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人地协调发展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民展战略(05课堂总结)(06强化特训营)近年来﹐我国宁夏、贵州、云南省区成功实施了生态移民工程,大大改善了移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完成下面小题。1.实施生态移民考虑的首要因素是( )A.人口密度 B.交通运输C.环境承载力 D.移民意愿2.生态移民工程的成功实施( )①促进了迁入区的资源开发②缓解了迁出区人口老龄化程度③减轻了迁入区的就业压力④实现了迁出区人口的脱贫致富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C 2.D【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区域人口数量超过区域环境承载力时,该区域的生态环境会出现危机,生态移民能够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因此实施生态移民考虑的首要因素是环境承载力,C正确。实施生态移民需考虑人口密度 、交通运输、移民意愿,但不是首要因素,ABD错误。故选C。2.由所学知识可知,生态移民能够增加迁入区劳动力数量,有利于促进迁入区的资源开发,①正确;生态移民通过将生活在恶劣环境条件下的居民搬迁到生存条件更好的地区,对于缓解迁出区人口老龄化程度影响较小,同时可能增加迁入区的就业压力,②③均错误,即ABC错误。生态移民能够实现迁出区可持续发展,有利于迁出区人口脱贫致富,④正确,即①④正确,D正确。故选D。【点睛】人口迁移的影响:对迁出地:有利的:加强了和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联系,减轻了人口压力,缓解当地人地矛盾,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收入,保护生态环境等产生积极地影响。不利的:造成了人才外流。对迁入地:有利的:弥补了劳动力不足,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节约了教育和培训费,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带动经济的发展。不利的:引发种族冲突,影响社会治安,给自然和生态环境、人口与城市带来巨大的压力。我国黑河—腾冲一线形象地反映了我国“东多西少”的人口分布格局,被地理学界称为“胡焕庸线”。半个世纪过去了,我国人口分布的格局不仅没有变化,而且“东多西少”的现象更加突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我国下列各地区中,人口合理容量最高的是( )A.青藏高原 B.黄土高原 C.塔里木盆地 D.长江中下游平原4.下列提高长江三角洲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措施中,合理的是( )A.提高科技水平 B.大规模建设新城市C.扩大耕地面积 D.大规模开发矿产资源3.D 4.A【分析】3.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除自然资源外,科技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也是重要因素。各地区中,人口合理容量最高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发达,对外开放程度高,D正确。青藏地区海拔高,气温低,人口合理容量低,黄土高原受生态环境影响,新疆塔里木盆地地区受水源条件限制,人口合理容量小,ABC错误。故选D。4.科技水平与人口容量呈正相关,提高科技水平可以提高人口容量,A正确;大规模建设新城市,浪费土地资源,B错误;过度扩大耕地面积,导致生态问题出现,C错误;大规模开发矿产资源,浪费资源,降低人口容量,D错误,故选A。【点睛】人口合理容量是在环境人口容量的基础上,考虑人民的生活消费水平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即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时所容纳的人口数量。下图为山西省人均耕地、人均粮食消费(折合)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5.导致2015~2025年山西省资源环境承载力变低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数量减少 B.科学技术进步C.消费水平提高 D.耕地总量增加6.提高山西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可行性措施是( )A.降低消费水平 B.限制对外开放C.鼓励人口外迁 D.发展地方经济5.C 6.D【解析】5.读图可知,2015~2025年山西省人口数量在增加,其人口承载力的降低与人口数量的增加可能有一定的关系,故人口承载力变低不是人口数量减少导致的,A错误;科学技术进步可以使人口承载力提高,B错误;读图可知,2015~ 2025年山西省人口承载力呈下降趋势,主要是以人均粮食消费量的提高所致,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人口承载力降低,C正确;耕地总量增加应导致人口承载力增大,D错误。故选C。6.山西省人口承载力的降低与人口数量的增加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应当控制人口数量,积极发展经济,D正确;降低生活水平,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趋势,A错误。抑制对外开放,减缓增长速度,会使得人口承载力进一步降低,B错误;鼓励人口外迁不符合地方可持续发展理念,C错误。故选D。【点睛】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与“自然环境的优劣;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开放程度”呈正相关; 与“生活消费水平”呈负相关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协调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十分必要和紧迫。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制约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最主要因素是( )A.人均物质消费量 B.自然资源数量 C.人均粮食消费量 D.科技发展水平8.下列地区中,单位土地面积资源环境承载力最大的是( )A.珠江三角洲 B.东北平原 C.塔里木盆地 D.青藏高原7.B 8.A【分析】7.结合所学可知,制约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最主要因素是自然资源数量,B正确,ACD均不是最主要的因素。故选B。8.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是自然资源状况,还有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等,四个地区中珠江三角洲自然条件最优越,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最高,故单位土地面积资源环境承载力最大,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影响环境承载力的因素有: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发程度、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自然资源等。生态适度人口是指从维护生态系统稳定和保证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角度来考虑区域的适度人口规模。下表为广西、新疆、四川、内蒙古4省区生态适度人口数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省份 生态适度人口(万人) P1(万人) P2(万人) 现实人口(万人)广西 3276.2 2970.6 7203.2 5331.4新疆 1957.3 1937.2 4303.3 2164.4四川 2990.3 3229.2 6574.5 9001.3内蒙古 1825.8 3912.3 4014.3 2453.2注:P1表示将消费水平提高到全国平均消费水平后各省区人口容量,P2表示基于全国平均生态压力指数的各省区人口容量。9.广西生态适度人口比新疆大的原因最可能是( )A.水热条件好 B.油气资源丰富C.地域面积大 D.地形平坦开阔10.推测内蒙古现实人口低于P1的主要原因是( )A.生态环境脆弱 B.距经济发达地区近C.畜牧业较发达 D.二、三产业比重低11.仅从全国平均生态压力指数看,人口应外迁的省区是( )A.广西 B.新疆 C.四川 D.内蒙古9.A 10.A 11.C【解析】9.广西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好、生态环境相对适宜,更适合居住,A正确。新疆油气资源丰富,地域面积大;广西喀斯特地貌广布,地形崎岖。故选A。10.人口容量与消费水平呈负相关,内蒙古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生产生活对生态环境消耗大,导致其现实人口少。故选A。11.读表可知,四川基于全国平均生态压力指数的人口容量为6574.5万人,其现实人口数量为9001.3万人,说明该省区的生态压力较大,人口应外迁。故选C。【点睛】本题组以生态适度人口为背景材料,考查人口容量相关知识。要求考生掌握并理解人口容量的概念、特点、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胡焕庸线不仅是我国的人口分界线,也是自然资源分布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分界线。有学者为深入研究我国人口分布格局,将胡焕庸线以东区域细化为3个梯度。图为“长江经济带胡焕庸亚线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推测长江经济带四区域人口密度由大到小的排序是( )A.Ⅳ、Ⅱ、Ⅲ、I B.Ⅱ、Ⅳ、Ⅲ、I C.Ⅳ、Ⅲ、Ⅱ、I D.Ⅱ、Ⅲ、Ⅳ、I13.影响Ⅱ、Ⅲ区域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气候 B.地形 C.土壤 D.河流14.提高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有效措施是( )A.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产要素流动 B.加快自然资源开发,提高资源自给能力C.推进“三孩”政策,缓解人口的老龄化 D.推广精细农作方式,提升农副产品品质12.A 13.B 14.A【解析】12.图中长江经济带分为四个区域,Ⅰ为青藏高原东部、川西高原地区,海拔高,环境脆弱,人口密度最小;Ⅱ区域包括成都、重庆和昆明等城市,成渝城市群发展,人口密度较大;Ⅲ所在区域主要为神农架、巫山和云贵高原东部等地形区,山地众多,交通不便,人口密度相对较小;Ⅳ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形平坦,经济发达,自然环境优越,人口密度最大。故长江经济带四区域人口密度由大到小的排序是Ⅳ、Ⅱ、Ⅲ、I。故选A。13.由上题分析可知,Ⅱ区域主要为成都平原、云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地形较为平坦,尤其是平原地区人口密度大;而Ⅲ区域包括湖北西北部的神农架、西部的巫山以及贵州山地,地形复杂,地势起伏大,所以人口密度小。所以影响Ⅱ、Ⅲ区域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为地形,B正确。两区域均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土壤差异小,河流特征差异小,ACD错误。故选B。1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产要素流动,可以加强地区的开放程度,能有效提高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承载力,A正确。加快自然资源开发,会加快资源枯竭,环境承载力降低,B错误。推进“三孩”政策,会使人口增加,人均资源减少,不能提高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承载力,C错误。推广精细农作方式,单一的农业经济发展对于提高环境承载力作用有限,D错误。故选A。【点睛】长江经济带横跨中国东中西三大区域,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下表是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表。完成下面小题。气候区 人口合理容量(亿人) 人口合理密度(人/km2)热带雨林气候区 28.00 200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9.30 100地中海气候区 2.25 90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及温带季风气候区 7.35 3015.表中所列人口合理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测算主要考虑的是( )A.社会因素 B.自然因素 C.经济因素 D.历史因素16.按表格推算,下列气候类型所在地区远没有达到合理人口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的是( )A.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B.地中海气候区C.温带季风气候区 D.热带雨林气候区15.B 16.D【分析】15.该表反映了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合理人口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说明这种测算主要考虑的是自然因素中的气候因素,B正确;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历史因素均属于人文因素,故ACD错误;故选B。16.热带雨林气候区的水热资源极为丰富,从表中信息可知,该气候区的合理人口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都最大,而目前该气候区却是世界上人口稀少的地区之一,故D正确;世界人口主要集中在北半球10°N-50°N范围内,因此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中海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均是世界人口稠密区,故ABC错误;故选D。【点睛】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生活的水平,同时又在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是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其数值要小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其影响因素包括自然资源状况,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还可能发现新的资源,从而扩大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均消费水平,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会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而降低。苍南县位于浙江省最南端,东与东南濒临东海,西南毗连福建省福鼎市。苍南县地处玉苍山之南,属山地丘陵区,耕地资源十分有限。某学者基于建设空间、水资源和粮食供给能力三方面对苍南县人口容量进行测算,结果如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测算角度 人口容量/万人建设空间容量 220水资源承载能力 178.1~236.7粮食承载力 15317.据测算可知苍南县的合理人口容量约为( )A.220万人 B.178.1万人 C.236.7万人 D.153万人18.为提高苍南县人口合理容量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A.降低人均消费水平,减少资源消耗 B.开山造地,增加大量建设空间C.加大农业技术投入,提高粮食产量 D.建设水利设施,增加水资源供给17.D 18.C【解析】17.根据“木桶理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一个地区的人口容量取决于该地区最少的那种资源。由材料可知,粮食承载力最小,故苍南县的合理人口容量约为153万人,D正确,A、B、C错误。故选D。18.由上题分析可知,制约苍南县人口合理容量的首要因素是粮食,因此可以加大农业技术投入,提高粮食产量以提高该地的人口合理容量,C正确。人均消费水平、建设空间、水资源均不是制约苍南县人口合理容量的首要因素,A、B、D错误。故选C。【点睛】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有资源、地区开发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受教育水平,生活和消费水平,其中首要因素是自然资源。盛水的木桶是由许多块木板箍成的,盛水量也是由这些木板共同决定的。若其中一块木板很短,则此木桶的盛水量就被短板所限制。这块短板就成了这个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或称“短板效应”)。若要使此木桶盛水量增加,只有换掉短板或将短板加长才成。人们把这一规律总结为“木桶原理”。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9.下列关于“木桶原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A.根据“木桶原理”,地球环境承载力可以无限制地扩大,因此不必担心人口过多的问题B.如果木桶代表资源环境承载力,则在一定历史阶段内人口容量具有相对确定性C.如果桶板代表资源,则长板决定了资源环境承载力D.如果桶板代表资源,则各板共同决定了资源环境承载力20.日本、荷兰等国土地、矿产资源都不足,但人口合理容量较高,最主要原因是( )A.气候适宜 B.本国自然资源丰富C.大量地利用了其他国家的资源 D.人口素质较高19.B 20.C【解析】19.根据“木桶原理”,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具有相对确定性,不可能无限制地扩大,A错误;木桶容量在木板高度一定的前提下是一定的,同样,环境人口容量在一定历史阶段内也具有相对确定性,B正确;若桶板代表资源,则一地的环境人口容量由最短的桶板决定,C、D错误。故选B。20.在一个开放系统中,资源互补可以大大提高一个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生产能力越发达,利用系统外资源的能力就越强,日本、荷兰土地、矿产资源都不足,但大量利用了其他国家的资源,所以具有较高的人口合理容量,B错误,C正确;与气候和人口素质关系不大,AD错误。故选C。【点睛】人口容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1)自然环境优劣(资源,气候,地形,耕地面积)资源──首要因素(2)科技发展水平──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获取资源在手段、方法等方面的改变,从而带来环境人口容量的提高。(正相关)(3)地区开放程度──封闭地区,其环境人口容量主要取决于本地的各种资源和其他条件,受到较大的限制;开放地区,外部资源和其他有利条件得到利用,其环境人口容量就会大得多。(正相关)(4)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负相关)人口承载力由两大类因素决定,一是所拥有的资源和环境条件基础,包括影响人们生活的各种自然条件、人造物质条件和社会经济软环境;二是人们对上述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的利用水平,反映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新疆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是我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但新疆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存在巨大差异。下图示意新疆地理要素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1.新疆自然资源的“短板”为( )A.水资源 B.气候资源 C.土地资源 D.矿产资源22.指出准噶尔盆地南部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大小及原因( )A.较小,矿产资源短缺 B.较大,对外开放程度高C.较小,生态环境脆弱 D.较大,人均消费水平高23.提高区域人口合理容量,新疆应( )①大量开垦荒地②禁止人口迁入③加大科技投入④加强环境保护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21.A 22.B 23.D【解析】21.新疆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少,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A选项符合题意,故选A。22.据图可知,准噶尔盆地南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A选项不符合题意;准噶尔盆地南部地区交通便利,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经济发展较好,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大,B选项符合题意;人口承载力由两大类因素决定,一是所拥有的资源和环境条件基础,二是人们对上述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的利用水平,准噶尔盆地南部地区虽然生态环境脆弱,但是资源丰富,对外开放程度高,环境承载力较大,C选项不符合题意;人均消费水平与环境承载力成反相关,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23.新疆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大量开垦荒地,会破坏生态环境,减小人口合理容量,①不符合题意;禁止人口迁入与提高区域人口合理容量无关,②不符合题意;要想提高区域人口合理容量,该地区应治理污染,加强环境保护,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地区资源利用率,③、④符合题意。综上所述,故选D。【点睛】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越丰富,环境人口容量越大;科技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经济越发达,环境人口容量越大;人口受教育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地区开放程度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生活消费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小。24.下图是我国近几年民工流入省级行政区空间分布图。(1)说出②地区吸引大量民工迁入的原因。(2)分析④地区人口密度小的原因。(3)比较①地、③地环境人口容量大小,分析原因。24.(1)②地区经济发展快,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等;经济发展水平高,基础设施完善等。(2)④地区位于我国西藏地区,海拔高,气候寒冷,自然条件恶劣,人口数量少;西藏面积大,人口密度小。(3)③地环境人口容量大于①地环境人口容量。原因:①地为新疆,气候干旱,降水少,荒漠面积大,淡水资源短缺,环境人口容量小;③地为黑龙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但降水充足、土壤肥沃,环境人口容量大。【分析】本大题以“我国近几年民工流入省级行政区空间分布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人口迁移的因素、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的地理核心素养。【详解】(1)读图可知,②地区为广东省,经济发展快,第二三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很多就业岗位等;广东省经济发达,工资水平高,基础设施完善等吸引更多的外来人口。(2)读图可知,④地区位于我国西藏地区,海拔高,为高原山地气候,气候寒冷,冻土广布,自然条件恶劣,不适合人类居住,人口分布数量少,但西藏地区面积大,所以人口密度小。(3)读图可知,①地为新疆,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距海较远,降水少,气候干旱,荒漠面积范围广,淡水资源短缺成为环境人口容量的短板,使得该地区环境人口容量小;③地为黑龙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纬度较高,热量条件较差,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充足、土壤肥沃,虽有热量这一短板,但环境人口容量相比新疆较大。1.3人口容量(本节导航一、学习目标二、知识网图三、课前准备(预习填空)四、课中学习(案例探究)1.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2.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3.人口合理容量4.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五、强化训练营六、课堂总结)(01学习目标)【课程标准】运用资料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地理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通过资源与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与资源、科技、消费等关系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综合思维:通过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对比分析,培养学生辩证的逻辑思维能力。区域认知:了解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地理实践力:通过对影响人口合理容量因素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区别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教学难点:区别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02知识网图)(03课前准备)温馨提示:请先预习通读课本一、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1. 定义:是指在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所能承载的 。2.影响因素(1) 自然资源状况① 是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资源丰富的区域能承载 的人口。② 某区域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是由当地自然资源“ ”所决定的。(2) 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资源利用的 不断提高,还可能发现新的资源;同时可以通过贸易,获取其他地方的资源,从而 资源环境承载力。(3) 人均消费水平: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会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而 。二、 人口合理容量1. 概念: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生活的水平,同时又在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 的人口数量。2. 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系:人口合理容量的数值要 资源环境承载力。3. 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 和人口政策有重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4. 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1) 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 的规模之内。(2) 要建立 的国际秩序。(3) 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 战略。(04课中学习)探究活动01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资源、环境对人口数量的支撑能力是有限度的。所谓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假设情景a:在人口数量达到资源环境承载力之前,可以努力控制人口,最终人口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范围内保持稳定。假设情景b:人口增长超过资源环境承载力,最终由于饥荒、疾病、污染和资源枯竭,造成人口大量减少,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重新建立。探究活动02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1)自然资源数量和质量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然资源状况。一般来说,在既定的对外联系、经济技术水平、社会文化条件下,某区域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就如同木桶能够容纳多少水一样,是由当地的自然资源“短板”所决定的。木桶效应我们知道,当一只木桶的桶底面积确定后,木桶能装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这就是所谓的“短板效应”。1. 假如各块木板代表不同的资源种类,那么“短板效应”揭示了什么道理?2. 如果要提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解决自然资源“短板”问题?思考:我国西北、青藏地区估算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依据各是什么?(2)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水平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还可能发现新的资源,从而扩大资源环境承载力。科技水平的提高促使交通运输快速发展,从而促进区域间的贸易往来。日本工业原料进口输入示意图人均消费水平资源环境承载力总是相对于一定的消费水平而言的。相同的资源环境条件,相对于不同消费水平所供养的人口数量,显然是不同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会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而降低。观看视频,结合所学知识,你觉得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呢?探究活动03人口合理容量所谓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生活的水平,同时又在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是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其数值要小于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世界人口增长示意思考:人口过快增长产生的问题?思考:如何保持人口合理容量(05课堂总结)(06强化特训营)近年来﹐我国宁夏、贵州、云南等省区成功实施了生态移民工程,大大改善了移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完成下面小题。1.实施生态移民考虑的首要因素是( )A.人口密度 B.交通运输C.环境承载力 D.移民意愿2.生态移民工程的成功实施( )①促进了迁入区的资源开发②缓解了迁出区人口老龄化程度③减轻了迁入区的就业压力④实现了迁出区人口的脱贫致富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我国黑河—腾冲一线形象地反映了我国“东多西少”的人口分布格局,被地理学界称为“胡焕庸线”。半个世纪过去了,我国人口分布的格局不仅没有变化,而且“东多西少”的现象更加突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我国下列各地区中,人口合理容量最高的是( )A.青藏高原 B.黄土高原 C.塔里木盆地 D.长江中下游平原4.下列提高长江三角洲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措施中,合理的是( )A.提高科技水平 B.大规模建设新城市C.扩大耕地面积 D.大规模开发矿产资源下图为山西省人均耕地、人均粮食消费(折合)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5.导致2015~2025年山西省资源环境承载力变低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数量减少 B.科学技术进步C.消费水平提高 D.耕地总量增加6.提高山西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可行性措施是( )A.降低消费水平 B.限制对外开放C.鼓励人口外迁 D.发展地方经济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协调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十分必要和紧迫。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制约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最主要因素是( )A.人均物质消费量 B.自然资源数量 C.人均粮食消费量 D.科技发展水平8.下列地区中,单位土地面积资源环境承载力最大的是( )A.珠江三角洲 B.东北平原 C.塔里木盆地 D.青藏高原生态适度人口是指从维护生态系统稳定和保证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角度来考虑区域的适度人口规模。下表为广西、新疆、四川、内蒙古4省区生态适度人口数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省份 生态适度人口(万人) P1(万人) P2(万人) 现实人口(万人)广西 3276.2 2970.6 7203.2 5331.4新疆 1957.3 1937.2 4303.3 2164.4四川 2990.3 3229.2 6574.5 9001.3内蒙古 1825.8 3912.3 4014.3 2453.2注:P1表示将消费水平提高到全国平均消费水平后各省区人口容量,P2表示基于全国平均生态压力指数的各省区人口容量。9.广西生态适度人口比新疆大的原因最可能是( )A.水热条件好 B.油气资源丰富C.地域面积大 D.地形平坦开阔10.推测内蒙古现实人口低于P1的主要原因是( )A.生态环境脆弱 B.距经济发达地区近C.畜牧业较发达 D.二、三产业比重低11.仅从全国平均生态压力指数看,人口应外迁的省区是( )A.广西 B.新疆 C.四川 D.内蒙古胡焕庸线不仅是我国的人口分界线,也是自然资源分布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分界线。有学者为深入研究我国人口分布格局,将胡焕庸线以东区域细化为3个梯度。图为“长江经济带胡焕庸亚线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推测长江经济带四区域人口密度由大到小的排序是( )A.Ⅳ、Ⅱ、Ⅲ、I B.Ⅱ、Ⅳ、Ⅲ、I C.Ⅳ、Ⅲ、Ⅱ、I D.Ⅱ、Ⅲ、Ⅳ、I13.影响Ⅱ、Ⅲ区域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气候 B.地形 C.土壤 D.河流14.提高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有效措施是( )A.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产要素流动 B.加快自然资源开发,提高资源自给能力C.推进“三孩”政策,缓解人口的老龄化 D.推广精细农作方式,提升农副产品品质下表是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表。完成下面小题。气候区 人口合理容量(亿人) 人口合理密度(人/km2)热带雨林气候区 28.00 200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9.30 100地中海气候区 2.25 90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及温带季风气候区 7.35 3015.表中所列人口合理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测算主要考虑的是( )A.社会因素 B.自然因素 C.经济因素 D.历史因素16.按表格推算,下列气候类型所在地区远没有达到合理人口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的是( )A.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B.地中海气候区C.温带季风气候区 D.热带雨林气候区苍南县位于浙江省最南端,东与东南濒临东海,西南毗连福建省福鼎市。苍南县地处玉苍山之南,属山地丘陵区,耕地资源十分有限。某学者基于建设空间、水资源和粮食供给能力三方面对苍南县人口容量进行测算,结果如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测算角度 人口容量/万人建设空间容量 220水资源承载能力 178.1~236.7粮食承载力 15317.据测算可知苍南县的合理人口容量约为( )A.220万人 B.178.1万人 C.236.7万人 D.153万人18.为提高苍南县人口合理容量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A.降低人均消费水平,减少资源消耗 B.开山造地,增加大量建设空间C.加大农业技术投入,提高粮食产量 D.建设水利设施,增加水资源供给盛水的木桶是由许多块木板箍成的,盛水量也是由这些木板共同决定的。若其中一块木板很短,则此木桶的盛水量就被短板所限制。这块短板就成了这个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或称“短板效应”)。若要使此木桶盛水量增加,只有换掉短板或将短板加长才成。人们把这一规律总结为“木桶原理”。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9.下列关于“木桶原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A.根据“木桶原理”,地球环境承载力可以无限制地扩大,因此不必担心人口过多的问题B.如果木桶代表资源环境承载力,则在一定历史阶段内人口容量具有相对确定性C.如果桶板代表资源,则长板决定了资源环境承载力D.如果桶板代表资源,则各板共同决定了资源环境承载力20.日本、荷兰等国土地、矿产资源都不足,但人口合理容量较高,最主要原因是( )A.气候适宜 B.本国自然资源丰富C.大量地利用了其他国家的资源 D.人口素质较高人口承载力由两大类因素决定,一是所拥有的资源和环境条件基础,包括影响人们生活的各种自然条件、人造物质条件和社会经济软环境;二是人们对上述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的利用水平,反映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新疆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是我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但新疆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存在巨大差异。下图示意新疆地理要素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1.新疆自然资源的“短板”为( )A.水资源 B.气候资源 C.土地资源 D.矿产资源22.指出准噶尔盆地南部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大小及原因( )A.较小,矿产资源短缺 B.较大,对外开放程度高C.较小,生态环境脆弱 D.较大,人均消费水平高23.提高区域人口合理容量,新疆应( )①大量开垦荒地②禁止人口迁入③加大科技投入④加强环境保护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24.下图是我国近几年民工流入省级行政区空间分布图。(1)说出②地区吸引大量民工迁入的原因。(2)分析④地区人口密度小的原因。(3)比较①地、③地环境人口容量大小,分析原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3 人口容量(原卷版).docx 1.3 人口容量(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