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看一看1.自然带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带和气候类型的分布联系紧密,下面以北半球为例,对比分析如下:2.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项 目 内 容含义 概念 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由赤道到两极作有规律的更替自然带更替方向 纬度变化的方向,即南北方向自然带延伸方向 纬线方向,即东西方向形成 基础因素 以热量为基础变化趋势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热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分 布 显著地区 低纬和高纬地区横穿整个大陆的地带,中纬度在一定范围内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地带横贯大陆的自然带 苔原带和针叶林带(高纬度),热带雨林带(低纬度)中纬度 大陆东岸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针阔混交林带(低纬→高纬)大陆西岸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低纬→高纬)大陆内部 中部:亚热带荒漠带、温带荒漠带(低纬→高纬)两侧:热带草原带、温带草原带(低纬→高纬)3.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项 目 内 容概念 受海陆位置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依次更替形成基础 水分变化根本因素 海陆位置差异,导致从沿海向内陆,干湿状况差异大景观变化 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沿海→内陆)自然带更替方向 从沿海向内陆的方向,即东西方向或经度变化方向自然带延伸方向 经线方向,即南北方向4.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项 目 内 容显著地区 高山地区,尤其是低纬度的高山地区形成原因 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垂直带谱 最下面为基带,所有的垂直带有规律的排列分布规律 共同性 某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变化,具有从该地向高纬度地区的纬度地带性变化的类似规律;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一致差异性 干旱地区,由于迎风坡和背风坡的水分条件不同,同一山地不同坡向的垂直带谱不同,山地朝阳坡自然带数多于背阴坡带数想一想1.在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环境中能否找到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为什么? 2.是不是任何一个山地都具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为什么? 3.世界主要的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及其成因?练一练下图为某山地甲、乙、丙三地平均气温、降水量资料图。读图回答1-2题。 1.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丙地位于山地的背风坡 B.该山地位于赤道附近C.流经该山地所在大陆西岸的洋流为暖流D.该山地东坡出现永久性积雪的海拔约为5 300 m2.根据气温和降水状况判断,在甲地最可能分布的自然带是(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亚寒带针叶林带C.温带草原带 D.热带雨林带读四川省某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题。 3.甲植被类型最有可能是( )A.针阔混交林 B.常绿阔叶林 C.热带雨林 D.荒漠4.影响该山地东西两坡植被类型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水分 B.热量 C.海拔 D.土壤某探险队在新疆某地形区进行考察,从某地出发,由南向北依次看到不同的自然景观,如下图所示。下图中数据表示海拔(单位:米)。据此回答5-6题。5.考察队沿途所见自然景观的变化反映了(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C.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水平方向上的地域分异规律6.图中海拔2 100~3 000米的高度为云杉林,其成因为( )A.位于向阳坡,热量条件充足 B.位于迎风坡,多地形雨C.受山谷风的影响,多夜雨 D.受副极地低气压带的控制,多降雪雪线高度是指永久性积雪的下限高度,与所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区的气温与降水有密切关系。图1是根据我国气象台站观测资料模拟的各地雪线高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题。 7.模拟的我国雪线高度分布的基本趋势是( )A.从南向北逐渐升高 B.从西向东逐渐升高C.从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 D.从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8.梅里雪山位于横断山区,雪线高度4 000米左右。该山雪线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抬升,降水丰富 B.纬度低,气温比较高C.距海远,降水比较少 D.山坡陡,冰雪下移快下图为“某半球30°~40°纬度带海陆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 http: / / www.21cnjy.com )9.图中M地和N地的自然带分别是(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D.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10.图中海域序号所示洋流( )B.①海域耕为暖流 B.②海域西岸为暖流C.①海域洋流方向为顺时针 D.②海域附近存在季风洋流下图是秦岭南坡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构成图,I至VIII带海拔不断升高,II至VIII带为植被带,回答11-12题。 11.I带为该坡自然带的基带,则II至VIII自然带的变化是( )A.山地常绿阔叶林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山灌丛草甸带B.山地落叶阔叶林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山灌丛草甸带C.山地落叶阔叶林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山灌丛草甸带D.山地常绿阔叶林带—山地落叶阔叶林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山灌丛草甸带12.对秦岭南坡各类土地利用情况,判断正确的是( )A.耕地面积比重随海拔上升不断地减少B.II带土地利用类型的种类较V带更多C.I至II带因水热条件减弱导致林地减少D.该坡土地利用的类型以林地和草地为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