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梨花处处开——15.《驿路梨花》逐字稿(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驿路梨花处处开——15.《驿路梨花》逐字稿(素材)

资源简介

驿路梨花处处开
——《驿路梨花》逐字稿(共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梨花是春天花市里最婉约的风景,花枝繁茂,花色洁白,花香清越,更有与月色相融的美好意境。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今天我们所学的这个故事便是在美好的月下梨花林中展开的。大家想一想,深山荒野,月色梨花,白木门板,黑炭大字,半夜来访的瑶族老人,一切是那样的神秘、宁静、优美。好了,话不多说,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美丽的故事吧。
二、作者介绍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这个美丽故事的讲述者:彭荆风,1929年生人,当代作家。1949年入伍,随军进入云南边疆。此后三十多年,他的足迹遍及云贵高原。在苗族、瑶族、哈尼族、傣族、侗族等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参与过剿匪,做过民族工作,办过学。他写了许多反映边疆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驿路梨花》写于1977年,发表在《光明日报》。
三、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四、快速阅读
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下面几个任务。
1.阅读全文,了解情节,复述故事。
2.借助工具书和书中的注释扫清文字障碍。
3.给每个自然段加一个标号,按照时间顺序简单分段。
想必大家对故事已经非常熟悉了。为了方便我们下面的讲述,我们一起核对一下段落标号。全文一共37自然段。如果我们按照时间分段,我会把时间分为傍晚,入夜,夜晚,第二天清晨四大部分。1到5段是傍晚阶段,从山,好大的山呐,一直到老于说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这是第一部分。入夜这一段6到11自然段,从一弯新月升起来了,到屋后边有干柴,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为第二部分。从第12自然段我们开始烧火做饭,到27自然段,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为第三部分。最后28自然段一直到37自然段为第四部分。
在分段当中,前三部分分得比较的紧密,因为这部分是整个故事最精彩的部分,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而从第二天早上到37自然段是文章的高潮和结尾部分,分到了一起。分段的目的主要是理清思路,也是为了下文讲述构建框架。接下来我们就按照这个框架进行文章的精读。
下面请大家快速阅读全文,梳理我与老余的哀牢山借宿经历,完成下列表格。
我们先从第一部分开始,先看第一个框架,那也就是傍晚部分的故事。这一部分是故事的开端。作者先描写了陡峭的大山,茂密的树林,少有行人的山路,迷茫的暮色已是夕阳西下,可是山高路远,无处投诉,作者的焦急之情油然而生。可是无巧不成书。正值此际,忽遇梨花林,熟知本地的老余说有梨树就会有人家,顿时让人在绝望之中心生希望与欢喜。会遇到什么样的人家呢?
接着往下读,那就是月下的梨花林了,我们一起来读一下第7段:
在这仙境般的月下,梨花林中,有一座草顶竹篾的小茅屋,真的是有人家了,欣喜就不用说了,这可是经典的御仙场景啊。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好奇心也油然而生了。
接下来呢让我们聚焦这个小茅屋,这个小茅屋更神秘了,请进二字,好似作者算准了会有陌生人前来,提前热情相邀。而接下来的场景,厚厚的稻草床、青甜的竹筒水,贴心的碳笔大字,更让人对茅屋主人心怀感激,干柴、大米、辣子、盐巴,主人准备的物资很简单,但在那个物质贫乏、吃饱肚子都很难的年代已经很不容易了。
这热情周到的主人到底是谁呢?接下来我们聚焦第三部分夜晚阶段的见闻。这段故事涉及的段落比较多,从十二段到27段。这段故事先从一个美丽的误会开始。当我们吃饱喝足,正猜着主人的身份时,一个须眉花白,手持一干明火枪,肩扛一袋米的瑶族老人进来了。这个老人的装扮正是我们所猜想的,护林员的装扮,更何况又肩扛一袋米,更像是主人了。这位瑶族老人讲了自己和小茅屋的故事。原来瑶族老人只是受到照料的过路人之一,受到照料的过路人都会尽力把用过的物品补齐以来方便后人,他就是送粮食来补齐物资的。而后来,瑶族老人又给我们带来了新的信息,一个赶马人告诉他,小茅屋的主人是一个叫梨花的小姑娘。那么梨花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为什么要建这样一个茅屋呢?故事讲到这里,读者的疑问可以说是累积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请大家快速浏览28到37段。在这一段我和老余又有什么见闻和感受呢?第二天清晨,在瑶族老人的带动下,我们也把对梨花的感恩付诸修葺茅屋的行动之中,正巧遇上一群前来照料小屋的哈尼小姑娘。在一个美丽的误会后,我们终于得知了小茅屋的来历。十多年前,行军遇雨的解放军为免除他人受到同样的苦,搭建了小茅屋。路过的梨花姑娘被解放军的行为感动,自觉地收拾照料小茅屋,方便过路人。而梨花姑娘出嫁后,梨花的妹妹们接手了照料小茅屋的工作,故事至此已接近尾声。
整篇文章都是围绕谁是茅屋的主人展开的,解放军叔叔、梨花、哈尼小姑娘们、瑶族老人,我和老余,到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呢?请同学们再次梳理情节,完成下列表格,把十多年间围绕小茅屋的发生的事情按时间先后顺序梳理一下。
这个表格梳理好之后,大概就是这个样子,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分五个时间段,有五类不同的人物,还有和茅屋相关的事,照料茅屋的目的。
首先,十多年前,人物是解放军叔叔修建了小茅屋,照料茅屋的目的是学习雷锋,方便路人。十多年前至九几年前,主要的人物是梨花照料小茅屋,他学习解放军方便路人。几年前也就是梨花出嫁后到今天,梨花妹妹以及哈尼族的小姑娘们,她们照料小茅屋接姐姐的班,方便路人。上个月到今天是瑶族老人,他先是得到了小茅屋的关照,然后来送粮修弃茅屋。他照料茅屋的目的是感恩学习梨花,方便路人。今天我和老余也是先得到了茅屋的帮助,然后再修葺茅屋,照料茅屋的目的也是感恩学习梨花,方便路人。
可以说人人都是小茅屋的主人,因为人人都参与了建设和照料小茅屋。十几年来,小茅屋就像是一根接力棒,从解放军叔叔到梨花,从梨花到哈尼族的小姑娘们,再到瑶族老人,再到我和老余,
请同学们思考应该如何看待这种接力呢?
显然这里有两种不同形式的接力棒,一种是外显的接力棒小茅屋。从解放军叔叔一直到我和老余,我们都接力照料小茅屋。但是在这之内又有一种内在的接力棒,那就是美德,既是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即时代精神,又是我们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
我们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课后学习建议1,落实字词。二熟读全文,复述故事情节。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一个关于美德传承的温暖故事。一间非常简陋的茅草小房坐落在远离村寨人迹罕至的山路旁。它因为远离村寨,所以对偶尔过往的行人,将是遇到天黑很理想的借宿点。梨花姐妹们十几年间一直精心照料着这座小房。他们在小房外面的门板上用黑炭写上醒目的两个大字请进。他们用竹筒装满清凉甘甜的泉水,他们在屋后堆积了干柴,在屋凉竹筒里准备了稻米、盐巴和辣子,他们在竹床上铺了厚厚的稻草。总之从吃喝住各方面,他们都替行人着想。而受到小屋的款待的行人们呢,也以梨花他们为榜样,为小屋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的故事非常令我们的感动。今天我们这节课要暂时远离一下这个美丽的故事,我们换一个角度学学如何去讲好一个故事。我们将从三个方面展开学习。
二、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巧借“梨花”,虚实相间,在美好意境中,塑造人物形象、深化主题的写法。
2.学习作者层层设疑,凝练曲折的叙事手法。
3.学习作者巧用烘托,塑造人物的写法。
三、思考探究
1.作者为什么以“驿路梨花”为题?
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作者为什么以一路梨花为题呢?
“驿路”,又叫“驿站”,古时传递政府文书等用的道路。文中指的是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即哀牢山的山路。
“梨花”,文章三次集中地描写梨花,这些描写巧妙地穿插在故事进程之中,从渲染环境、表现人物精神面貌和深化主题等不同侧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2.请你找出文中找出描写“梨花”的句子。
①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好,我们先看第一处关于梨花的描写。
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花林啊。
老余说:“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这一处梨花的描写是实写,这里的梨花是自然界中实有的花,整个画面宁静优美,如 诗如画,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暗示了人们找到宿处的喜悦心情。梨花代表着有人家,象征着困境中的希望。
②我们看第二处关于梨花的描写:“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这段描写是在瑶族老人告知我们茅屋的主人叫梨花之后,我做的一个梦。这里的梨花是梦境中的梨花,展现的是对哈尼小姑娘梨花的想象。以花喻人,人花合一,写出了哈尼姑娘梨花的纯洁美好。
③我们一起来看第三处关于梨花的描写:“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这处描写是我在得知小茅屋的美德接力之后所做的感慨。哈尼小姑娘们与盛开的梨花合二为一。以梨花的情态美、质地美,象征姑娘们的心灵美、行为美,美美相传,美遍人间。也写出了作者感动与喜悦的心情。
3.背景链接
“驿路梨花处处开”这句诗出自陆游的《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下面我简单来说一下这首诗。这首诗写于公元161年。那年的九月,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12月武均州率部反击,曾一度收复西津、洛阳,陆游闻报兴奋不已,写下了这首诗。诗的大意是武均州将军虽然老了,仍英勇豪迈,收复西京的捷豹在昨夜传来,金人痴心妄想,要永占中原,哪里知道上天永佑我大宋兴泰。大宋列圣仁泽深如雨露普降,大赦昭令快似疾风迅雷。可以料想明年寒食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
陆游的“驿路梨花处处开”是对朝廷胜利,收复旧山河的向往,充满着喜悦。作者借此表达的也是对助人、利人的时代新风,深入人心、广为传播的喜悦与向往。
关于课题的鉴赏就到这里。课题中的梨花有三层意思,第一指的是自然界中时有的梨花相间,在美好的意境中塑造人物,深化主题。
4.本文构思巧妙,故事一波三折,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怎样做到的?请再次浏览课文,思考这个问题。
下面我们来讨论关于本文情节架构的问题。
本文的构思巧妙,故事一波三折,请大家结合课文的内容说一说作者是怎样做到的。请大家再次浏览课文,思考这个问题。
驿路梨花所写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是以这样的逻辑顺序展开的,即解放军同志修建小屋,梨花姑娘照料小屋,一群小妹妹们继续照料小屋,期间前后有十几年的光景,这样的事情若平铺直叙地照实写来,势必会流于现象,罗列事迹堆砌,而且文章的篇幅也会大大的拉长。作者摒弃了这种费力不讨好的写法,他抓住小屋这个中心事物,将其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又巧妙而自然地安排了几个得力于小屋的人物,我和老余,还有瑶族老人等,让这样几个人满怀感激之情的去探寻小屋的主人,文章就顺着他们的探寻,巧设悬念,层层设疑,我们先看悬念。
(1)悬念一:奇怪的小屋
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位置奇怪)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白木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简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清凉可口。……又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染,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充足的物资,神秘的留言。悬疑:这是什么人的房子?)
草顶、竹篾泥墙、梨树林旁。这个小屋的位置好奇怪呀,不仅位置奇怪,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白木门板上有黑炭写的两个请进,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可是没人住过的房子却有着厚厚的稻草,清甜的水,有干柴,有米有盐巴有辣子,充足的物资,神秘的留言不禁使读者心生悬疑,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这就是第一处设疑宜。
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处悬疑。
(2)悬念二:第一次误会
当我们躺在软软的干草铺上,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我和老余展开了关于茅屋主人的谈话,老余猜测到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正说着门被推开了,一个完全符合我们心目当中守山护林老人形象的瑶族老人出现在面前,手里提着一杆明火枪,肩上扛着一袋米。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激的话。老人眼睛瞪得大大的,几次想说话插不上嘴。直到我们不做声了,老人才笑着说,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呐。
发现主人的惊喜与瑶族老人事宜之后的失望,使我们的悬疑再次升级,这个茅屋的主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下面我们来看悬念三。
(3)悬念三:第二次误会
在前一天晚上的谈话中,瑶族老人透露了从赶马人那里得来的一个消息,小茅屋的主人有可能是一个哈尼小姑娘,名字叫做梨花。这一天,当我们正在劳动时,梨花丛中真的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我们猜想梨花一定在里面,瑶族老人立即跑到他们身前,深深地弯下腰去,把小姑娘们吓得像小雀似的蹦开了,哈哈大笑。为首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在惊喜之后我们又失望了,同时又有一个更大的疑问,解放军叔叔为什么要盖房子呢?梨花又是怎么回事呢?就这样,作者通过层层设疑,把前后十几年的生活故事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次日清晨的短暂时间中加以描写,在写法上有虚实、有详略、有起伏、有波澜,短短的两千余字就把一个生活故事描述的摇曳多姿,意趣盎然。
好了,我们下面就开始对于人物形象的探寻。
四、人物塑造
随着对小茅屋主人的探寻,瑶族老人、梨花、哈尼小姑娘们、解放军等人物一一走进了读者的视野。梨花是最神秘的人物之一,她虽然一直未出场,却给读者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是故事的绝对主角。请同学们思考:梨花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是怎样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 梨花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是怎样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
梨花虽然一直未出场,但作者通过对小茅屋的陈设,门上、墙上的字,瑶族老人打探来的信息,梨花妹妹的介绍,以及受她影响的哈尼小姑娘们的行为,使她在文中无处不在,处处都是她的身影。这种用侧面烘托塑造人物的手法,产生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独特艺术效果,塑造了梨花姑娘乐于助人、事事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形象。同时,又以梨花为喻,又使这个形象仙姿缥缈、纯洁、美好。
五、主题概况
本文通过云南边疆哀牢山中路边一间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热情地歌颂了人民群众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